2019中國生命小康指數93.0:打響癌癥防治攻堅戰(zhàn)
“2019中國生命小康指數”調查顯示,高達93.2%的受訪者都在擔心自己生病,人們最擔心自己患癌,而一個嚴峻的事實是,近年來我國癌癥粗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給家庭和社會造成重大經濟負擔,也是當前社會重大民生“痛點”。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深化醫(yī)療改革,提升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能力,構建農村貧困人口基本醫(yī)保、大病保險、醫(yī)療救助、補充保障措施“四重保障線”,實施健康扶貧,全國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數量成功突破百萬大關……近一年來,我國健康衛(wèi)生工作呈現出嶄新局面。2019年3月,《小康》雜志社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并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對“2019中國生命小康指數”進行了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進行加權處理,并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監(jiān)測統(tǒng)計數據和大量社會信息,得出“2019中國生命小康指數”為93.0分,比上一年度提高3.5分。
誕生于2005年的“中國生命小康指數”主要從居民健康滿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等三個方面來衡量。其中,居民健康水平指標包括平均預期壽命、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這三個指標亦被稱為居民健康的“三大指標”;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標包括每千人口醫(yī)療機構衛(wèi)生技術人員、每千人口醫(yī)院衛(wèi)生院床位、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療保險覆蓋率、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參合率等。
在本年度的調查中,居民健康水平指數得分最高,為96.2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2.1分。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指數得分次之,為94.6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4.4分。居民健康滿意度指數得分較低,但進步最大,為87.1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4.6分。
超半數受訪者仍在用健康換金錢健康是生命之本,人人都渴望有一個好身體。雖然居民健康滿意度、居民健康水平、居民健康保障和措施三項指標均比上年度有所提高,但人們對于自己的健康狀況依然充滿憂慮。在“2019中國生命小康指數”的調查中,受訪者們都對自己當前的身體狀況進行了自評。結果顯示,35.6%的受訪者自認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認為自己目前的身體狀況“健康”的受訪者只有31.1%,其中28.7%的人表示自己“比較健康”,2.4%的人表示自己“非常健康”;認為自己身體狀況“非常糟糕”的人占比7.2%;用“大病沒有、小毛病不斷”來評價身體狀況的人占比9.3%;另外還有16.8%的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一般”。
并且,即便是自評身體“健康”或“一般”的人身上也都或多或少表現出了一些不健康的狀態(tài)。調查結果顯示,面對“目前在您身上有哪些亞健康的表現”一題,多達98.3%的受訪者都列出了自己身上的種種亞健康表現,只有1.7%的受訪者表示“沒有任何亞健康表現”。在“國人的十大亞健康表現”排行榜上,排在首位的是記憶力下降,其次是精力不足,再次是睡眠紊亂,排在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眼部干澀、心悸胸悶、疲乏無力、急躁易怒,位列第八至十名的是便溏便秘、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煩意亂。
亞健康已成為國民健康大隱患,如不重視會帶來嚴重后果。而改變亞健康狀態(tài)在于日常生活,包括健康飲食、科學運動、合理的作息時間等等。調查顯示,影響國民身心健康的三大因素依次是工作壓力、生活習慣、自我性格。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工作壓力已是第二次位列該排行榜榜首。
延續(xù)往年慣例,“2019中國生命小康指數”對人們的健康理念進行了調查訪問。結果顯示,與去年相比,以“健康”換“金錢”或“職位”的人更多了。在今年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 47.9%的人表示對此種觀點和做法并不認同,但必須要這么做;5.5%的人對此表示認同,并且也一直在這么做。在去年,對這一觀點和做法并不認同但卻這樣做的人占比34.1%,比今年少13.8個百分點;對此表示認同并且也在這樣做的人占比7.2%,比今年多1.7個百分點。
七成人擔心患癌亞健康與生病只有一步之遙,“2019中國生命小康指數”調查顯示,高達93.2%的受訪者都在擔心自己生病,人們最擔心自己得的十種疾病是癌癥(73.3%)、糖尿病(41.5%)、心臟病(36.7%)、肝病(30.8%)、頸椎病(30.0%)、抑郁癥(26.7%)、三高(23.4%)、胃病(21.8%)、中風(17.9%)和肥胖(16.7%)。
癌癥再次登上了這一排行榜的榜首。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近年來我國癌癥粗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給家庭和社會造成重大經濟負擔,也是當前社會重大民生“痛點”。據國家癌癥中心2019年1月發(fā)布的最新一期全國癌癥統(tǒng)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fā)病死亡均呈持續(xù)上升態(tài)勢,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yī)療花費超過2200億。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癥。
“我國受癌癥困擾的家庭以千萬計,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進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和科研攻關,著力緩解民生的痛點。”3月5日上午9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政府將在癌癥防治中傾注更多心血,讓更多政策陽光灑向癌癥患者。
“與國際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的癌癥發(fā)病率并不高,有些癌種甚至處于略低水平,但是問題在于我國癌癥發(fā)現較多處于中晚期,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再加上社會人口老齡化,癌癥粗發(fā)病率顯著上升,腫瘤患者越來越多,我國癌癥防控形勢非常嚴峻。”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望紅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外的經驗表明,采取早期預防、早期篩查、早期治療等防治措施,對于降低癌癥的發(fā)病和死亡具有顯著的效果。
對于《2019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點名”癌癥,明確提出要實施癌癥防治行動,推進預防篩查、早診早治,徐望紅深表認同,但她強調,如何具體實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據她介紹,我國腫瘤防控工作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末河南林州食管癌高發(fā)區(qū)的建立。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我國已經推進癌癥篩查工作,但由于多種因素限制,主要采取的是在高危地區(qū)、高危人群進行專項癌癥篩查行動。如今中央再提早診早治,需要考慮癌種、籌資、具體執(zhí)行單位醫(yī)療條件等因素。
宮頸、大腸和乳腺癌篩查已被公認可降低癌癥死亡率。大多數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已將這三種癌癥的篩查納入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中央財政已不斷加大對癌癥篩查的資金投入,“公共衛(wèi)生服務項目以提高社會公平為目的,具備投入產出比高、投資的政府主體性、使用的無償性等社會公益屬性。然而,我國面臨衛(wèi)生資源有限、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人口規(guī)模大、高發(fā)癌譜特殊及醫(yī)保體系復雜等現實問題,上述癌癥篩查項目的公共衛(wèi)生屬性尚無法完全實現。”徐望紅表示,如何拓寬籌資渠道,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實現癌癥篩查的社會公益性,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如何遠離癌癥“中國癌癥篩查處于積極探索和快速發(fā)展中,但與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目前要解決衛(wèi)生資源投入相對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需要中央政府謀劃、組織和統(tǒng)籌,積極‘開源’和‘節(jié)流’,最大可能地實現衛(wèi)生公平。”對此,徐望紅提出了六點建議:一要建立國家主導的癌癥篩查體系,完善篩查指南,節(jié)約衛(wèi)生資源。國際上已有針對宮頸、大腸和乳腺癌的推薦篩查策略。宮頸和大腸癌篩查在中國人群中有較好的效果及成本效果,但鉬靶篩查不適用于中國婦女。對胃、食管和肝癌等亞洲人群高發(fā)癌種,目前尚無公認的有效篩查方法,現有策略證據尚在積累之中。為此,需盡快建立國家主導的癌癥篩查體系,完善篩查指南,避免有限衛(wèi)生資源的浪費。二要強化政府籌資責任,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這是實現癌癥篩查項目公共衛(wèi)生屬性的根本方法。三要完善專項轉移支付制度,引導地方財政的合理投入。四要拓寬籌資渠道。調整癌癥篩查的籌資政策,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五要充分發(fā)揮醫(yī)療保險的重要作用,實現癌癥篩查多元籌資有效銜接和全覆蓋。中國癌癥篩查僅覆蓋部分人群,受益人口僅以百萬計,需積極探索有效的籌資模式,擴大覆蓋范圍。可基于現有衛(wèi)生經濟學證據,合理測算公共衛(wèi)生項目的外部性,綜合考慮衛(wèi)生服務的可及性,充分發(fā)揮醫(yī)保的作用,依癌癥類型采用不同模式。六要科學規(guī)劃職工體檢項目,有效整合衛(wèi)生資源。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大多數癌癥的病因與生活方式有關。77%的癌癥根源在于生活方式,而遺傳和環(huán)境只占到14%和9%。”徐望紅表示,早診早治只是一個方面,能讓人們真正遠離癌癥的方法還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我們需要加大力度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讓人們遠離由個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生活方式癌’。”
但是,知易行難。“2019中國生命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人們的不良生活習慣非常普遍,63.5%的受訪者表示缺乏運動,52.7%的人長時間上網, 31.3%的人經常熬夜……預防癌癥,還得從自己做起。
(感謝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呂慶喆提供的支持)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