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綱等專家眼中的深圳經濟特區40年:持續激發澎湃活力

樊綱等專家眼中的深圳經濟特區40年:持續激發澎湃活力
2020年08月26日 06:58 新浪財經綜合

  原標題:專家眼中的深圳經濟特區40年

  來源:深圳特區報

 樊綱 樊綱
王珺 王珺
趙劍英 趙劍英
王福強 王福強
張燕 張燕
單世聯 單世聯
張軍 張軍
花建 花建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樊綱:

  持續激發澎湃的創新創業活力

  ● 先行示范區就是經濟特區的升級版,是中央在新時期賦予深圳的又一重大使命。它仍是經濟特區的一種形態,繼續有經濟特區的職責和功能,但它是更高級的一種形態,是全國發展在經濟特區的輻射帶動之下,整體水漲船高之后,對深圳經濟特區提出的一個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這也是經濟特區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的題中之義。

  ● 敢闖敢試的深圳,是新思想新觀念的一個重要發源地。深圳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思想觀念大解放推動改革開放大突破的歷史。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深圳要繼續在思想解放上發力,推動各種思想、各種理論碰撞交融,催生更多貼合時代精神的思想觀念,為改革“導航”。

  ● 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追求的是全方位全過程先行示范。現在的情況比較復雜,不可能通過一個突破口去解決所有問題,而是需要多個方面同時發力。第一,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第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第三,進一步推進城市化。

  ● 中央提出綜合授權的概念,就是為了更好地解決改革的體系性和全局性問題。綜合授權就是相互配套的多個改革一次性批量授權。中央主要是定方向、劃底線,在現有法律和制度框架下,到底哪些改革需要出現在一張授權清單上,需要深圳自己來提建議、提需求。這就特別需要想象力、主動性、判斷力和創造性。

  ● 深圳最初的發展主要取決于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得益于市場的開放和外資的引進。而在發展的新階段,自主創新變得越來越重要。持續激發澎湃的創新創業活力,對深圳來說很關鍵。創新創業需要制度激勵,創新創業需要社會包容。

  ●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不只是深圳自身如何發展得更好的事情,更是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一件大事。這是偉大的使命,也是偉大的責任。深圳如何扛起責任,不辱使命?唯有繼續敢闖敢試,為“中國之治”貢獻智慧和力量,跑出邁向全球標桿城市的“加速度”。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 趙劍英:

  用創新第一動力引領全面發展

  ● 能夠在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可以作為樣板、典范,向世界展示所在國家的治理理念、治理智慧、治理方案的城市,才堪稱“全球標桿城市”。

  ● 在經濟影響力上深圳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果,對標國際先進城市打造“深圳品牌”、建設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實現全方位聯通世界是下一步可重點著力的方向。

  ● 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是深圳發展的最大動力源泉,也是建設先行示范區的根本路徑。深圳要發揮創新優勢,用創新第一動力引領全面發展,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著力打造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 深圳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關注“空間的全方位性”和“時間的全過程性”,基于這一發展理念,不斷追求卓越。從“空間的全方位性”來講,深圳要在全面實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上走在全國前列,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從“時間的全過程性”來講,深圳要不滿足于只做某一時段的“全優生”,而是要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領跑領先。

  ●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更要具有全球視野和眼光,以更高的、甚至是苛刻的要求作為衡量發展的標準,使深圳速度、深圳質量、深圳標準真正成為世界最高、世界最好、世界最優,從而達到世界最強。

  ● 相比國際先進城市,深圳有自己特有的基礎和優勢。打造全球標桿城市,絕非一蹴而就。實現遠大目標,須得有永不滿足、不斷超越自我、爭創一流的精神。看到優勢,更要看到差距。

  國家發改委區域戰略中心研究室負責人 張燕:

  努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 加快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 深圳擔當好先行示范的重大歷史使命,歸根結底是要在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先行示范。

  ● 作為先行示范區,深圳要更好地用改革開放的辦法,頂住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沖擊,要利用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等有利的政策條件,系統性、前瞻性地推出一批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優化發展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激活社會力量發展潛能,匯聚各類發展要素,不斷培育形成發展新動能。

  ● 深圳應積極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圍繞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統籌推進擴大內需與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通堵點連接斷點,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高質量打通深圳與全球經濟、港澳經濟及內地經濟的互促循環。

  ● 從深圳都市圈、珠江東西兩岸聯動等不同層面發展看,要發揮好深圳的引擎帶動和功能外溢作用,依托重要合作平臺建設、重要交通通道聯通等,把深圳的創新鏈、產業鏈延伸拓展到周邊區域,既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也為深圳發展提供新空間。

  ● 深圳可以在科技創新、產業變革、城市治理和發展環境等方面集中發力,充分發揮核心引擎功能。在科技創新上要大有作為,在產業變革上要有新突破,在超大城市治理、應對重大突發事件和防范化解風險、現代化城市治理和國際化城市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新路子,進一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和能夠吸引全球人才的良好人居環境。

  ● “民生幸福標桿”是先行示范區的戰略定位之一,深圳各級領導干部要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努力打造民生幸福標桿,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質量,加快建成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打造高品質國際化的優質生活區,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張軍:

  深耕區域內產業鏈有效布局 和上下游產業銜接

  ● 深圳的“硬件”不輸于我國任何一個地方,特區要有特別的作為,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創新文化、創新生態、創新環境這樣的“軟件”。

  ● 讓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協同發力并不難,于政府而言,在市場上“少插手”,企業需要的時候“別放手”,市場主體自然會“用腳投票”,創新創業者才愿意在這里落地生根,“奇思妙想”也才會在這里遍地生花。

  ● 創新生態就像一塊濕地,它需要合適的環境,它的酸堿度一旦被破壞,要恢復起來沒有那么容易。所以深圳一定要珍惜創新文化和創新環境。

  ● 深圳應該重視與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促進各方的融合互動,深耕區域內產業鏈的有效布局和上下游產業的銜接,一來可以利用好周邊地區的土地等資源優勢,二來也能夠及時應對突發事件而引起的產業鏈斷鏈、勞動力無法回流、庫存不足等問題。

  ● 深圳需要什么人才,應該通過市場來解決,借助價格機制來配置人才資源。想要吸引人才,政府不應該過度干預人才市場的運行,而是應該專注于把產業做好,把企業做強,因為從根本上講,最終是要由企業家來配置人才的,不是政府部門。

  ● 對于重大戰略規劃,不能將其理解成為“指令性”的計劃,不能用各種戰略的名義對實體經濟做出各種扭曲和干預,也不能用各種戰略的名義對企業強加“責任”,使其承擔“不能承受之重”。

  廣東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 王珺:

  透明的營商環境需要 法律法規細則及時公之于眾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有明確指向性,即為深圳量身定做的,而不是其他城市通用的。同時,又具有標桿性,推動深圳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 根據城市群的發展規律,城市群中必然有大城市的參與,大城市作為引領,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區,承擔著帶動區域城市發展的任務,這是更高起點的第一個含義。

  ● 深圳建設法治城市示范應當在處理五種關系上發揮典范作用。一是處理好營商環境正面清單與負面清單的關系,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三是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四是處理好制度制定和執行的關系,五是處理好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關系。

  ● 公平的營商環境意味著法律必須對所有市場主體一視同仁,不因所有制的不同而區別對待,也不因投資規模的大小對某些特定市場主體有差別待遇。透明的營商環境需要法律法規及時公之于眾,不僅是原則公之于眾,更重要的是,具體細則、操作指引也要公之于眾。

  ● 在數據作為重要資源的背景下,數據產權界定、隱私保護、信息安全等問題需要特別關注,深圳在大數據應用方面具有領先優勢,相應的法治建設也應該跟上,為全國提供新鮮經驗。法治建設與科技創新相互促進,在科技創新進程中不斷完善法治,應成為深圳打造法治城市示范的一大特色。

  ● 現在,深圳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大幅度縮小。深圳的創新應當升級,從亦步亦趨式創新,走向自主創新。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 王福強:

  主動學習借鑒國際先進規則 不斷完善自身營商環境

  ● 深圳是全國市場經濟氛圍最濃郁的城市,是最講效率的城市。這是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可比擬的城市特質。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是校正資源錯配的最有力工具。未來要繼續保持深圳經濟活力,就要讓市場主體“萬類霜天競自由”。

  ● 限縮行政權力,成為服務型政府是各級各部門的共識。寬容失敗、鼓勵創新成為社會常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成為城市文化。這種對市場的信仰是深圳區別于其他城市的獨特之處,是深圳充滿活力的主要原因。

  ● 在推動制度型開放的過程中,深圳應主動學習借鑒國際先進規則,不斷完善自身的營商環境,力爭成為新時代中國對接國際的窗口,國際國內雙向開放的橋梁。

  ● 改革要破除舊規則設立新規則,改革最重要的是打破天花板。而要承擔制度型開放的重任,就要有充分的改革權限,就要有自由的空間。通過綜合授權,國家給予了深圳這種權限。相當于深圳可以再次“摸著石頭過河”,這是深圳獲得的含金量最足的政策,一定要充分利用好。

  ● 科技創新與產業化中間有個轉化的死亡谷。深圳下一步要重點在這個方面下功夫,真正找出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深圳方案”。

  ● 縱觀世界城市史,偉大的城市通常都需要“三足鼎立”。要通過多方面努力,構建深圳成為繁忙之都(對應經濟高度發達)、安全之都(對應社會治理有效)、神圣之都(對應精神文化極大豐富)。

  上海交通大學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單世聯:

  再次煥發“特區精神” 創造多樣包容的城市文化

  ● 成長于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歷程,深圳發揮了、激活了嶺南文化的包容性和“雜語性”,率先創造了只有在深圳才能產生的新的精神形態和文化現實。

  ● 真正的“創新之都”,一要有創新型政府,以完成規劃引領、法規建設、政府投入、配套服務等工作。二要有創新型人口,即吸引、培養大量高科技領域的各類人才并全面提升深圳人的知識文化水平。三要有創新型文化,能夠塑造導向社會、企業與個人的思維-行為方式。

  ● 過去是敢不敢開放的問題,是如何“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問題。現在是全球化面臨重大挑戰,是我們能否與外部世界通過對話交流實現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問題。

  ● 文化多樣性、包容性發展我們喊了多少年了,這不只是要求外部世界尊重我們,我們也要尊重外部世界,講信用守規矩,承認差異,尊重他者,在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共商共建共享”最終實現“共贏”的過程中,建設一種積極的開放包容心態、行動和政策。

  ● 有中國自信、城市自信的深圳,必須再次煥發“特區精神”,繼續先行一步。對外,向不同文化開放;對內,向全國人民開放,逐步并堅定地在心態與行為上以交流代替對立、以包容代替排斥、以共處代替摩擦,建設一個內外一體、光明磊落的精神世界并創造一個眾聲喧嘩、多樣包容的城市文化。

  ● 深圳下一步的領先性應在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等軟權力的領域中尋找,這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相信人民的主動性、自律性,形成一個“包容”政府權力和社會權力、公民權力的權力系統,使社會組織更多地擁有參與社會事務并從中提高社會的組織性、秩序性。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花建:

  給文化創新的“魚群” 提供更加優良的“水域”

  ● 從嶺南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到從香港、澳門所汲取的多元文化要素,乃至于世界各國、各種主體所提供的文化要素,各種文化資源在深圳這片熱土上不斷融合、不斷開花、不斷轉化,形成了深圳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創新的鮮明特色。

  ● 文化是流動的,是深圳作為新興城市在文化創新中實現文化發展彎道超車的理論依據,而深圳也正是文化流動理論最為生動的樣本。

  ● 各種各樣的文化產業項目首先是在深圳得到實施試驗和開發。海內外人才來到深圳、扎根深圳,從流動者變成了建設者,成為深圳這片土地上的主人,繼而又把這種文化基因傳承給更年輕的一代,這種不斷流動、不斷更新、不斷集聚的過程,本身也形成了一種文化的積淀

  ● 推動文化資源轉換的關鍵在于把大灣區的歷史文化積淀和現代人的開放胸懷、品牌意識、時尚需求相結合,經過反復的探索和實踐,讓歷史文化遺產中的密碼獲得現代形態的美妙呈現,這是深圳義不容辭的使命。

  ●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但要把人文灣區打造成為文化資源的傳承之地,而且要把它提升成為文化資產的富集之地和文化資本的淘金之地。

  ●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文化創新“魚群”并非隨處可見、四處漫游,而是活躍在一部分優良生態的“水域”中。給文化創新的“魚群”提供更加優良的“水域”,就是深圳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 要推動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就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破除阻礙創新的各種障礙,大力開發創意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激發創新驅動型的強大動能;就必須吸引和整合全球的優質文化資產,包括資本、內容、人才和創意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蔣曉桐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8-28 科威爾 688551 --
  • 08-28 福昕軟件 688095 --
  • 08-27 眾望布藝 605003 25.75
  • 08-26 海目星 688559 14.56
  • 08-26 華峰鋁業 601702 3.69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