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隨著本周將有8500億元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到期,以及10月金融數據顯示有效融資需求仍待提振,近日市場關于降準的討論再起。
之所以市場認為近期貨幣寬松的窗口期再度打開,除了銀行體系本身就有“補水”的需求和助力經濟穩增長的訴求外,匯率等外部約束因素的緩和,以及為資金市場即將到來的跨年階段提前準備等,也被看作當前為降準合意時點的重要原因。
人民銀行上個月表示“貨幣政策應對超預期挑戰和變化還有充足空間和儲備”,行長潘功勝上周還提出“貨幣政策將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為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這些來自官方的表態均讓市場看到了貨幣政策在總量和結構上還有進一步寬松的空間和可能性。
今年以來,為提振經濟復蘇動能,貨幣政策多次發揮逆周期調節的先行作用,3月、9月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中長期資金超過1萬億元;6月、8月兩次降低政策利率,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市場利率下行。不過,10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再度轉負,說明我國經濟修復基礎有待逆周期政策進一步“加持”鞏固。
除鞏固經濟修復勢頭的需要外,銀行體系對中長期流動性的注入也有需求。以一年期股份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為例,自上月以來其利率水平就持續高于同期MLF利率,表明當前銀行體系中長期流動性偏緊;加之年底最后兩個月有超萬億MLF到期,降準作為成本最低的一種流動性投放工具,在為銀行體系補充中長期流動性的同時,也有利于減輕銀行負債端成本。
自9月底政府債密集發行以來,市場對降準的期待就一直存在,近期之所以被視為降準的有利窗口,主要在于受中美關系出現緩和向好跡象、美聯儲加息周期見頂,以及年底結匯需求季節性增多等因素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年底前有望保持穩定,降準的外部約束有所緩和。
近年來,我國實施過多輪降準,但降準并不等同于量化寬松超發貨幣,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大水漫灌”;在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的訴求下,降準的作用更多體現為營造與之相匹配的流動性環境,以及降低銀行體系負債成本。因此,從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并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角度看,年底前再度降準是有空間和必要的。
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