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本文發布于2020年12月8日
謹以本文獻給厲以寧教授九十周歲華誕
暨光華管理學院建院三十五周年
厲以寧是光華管理學院創始人,對光華管理學院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厲老師是我前進路上的引領者,工作上我是他的助手,科研上我們是合作者。我同他是亦師亦友的關系。
一、初建經濟管理系,創業維艱
1978年,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北大經濟系設立了國民經濟管理教研室。這個教研室集中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統計、會計等龐雜科目。國民經濟管理教研室建立后,相關領導提出以此為依托建立一個管理專業。于是從1978年開始籌備,1980年招收了第一批國民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當時其他學校尚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學科,北京大學的經濟學研究者們提前走進了管理學教育領域。
歷史的節點在1985年。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一年5月25日,北京大學隆重召開了經濟學院成立大會。新成立的經濟學院下設經濟學系、國際經濟系、經濟管理系。我記得當時學校任命陳德華為經濟系主任,洪君彥為國際經濟系主任,厲以寧從經濟系轉到經濟管理系任主任。在經濟管理系成立前不久的一天晚上,厲老師把我叫到他家里,對我說,鳳岐,你來做經濟管理系副主任吧,協助我工作。我漲紅了臉說道,我可能不行,讓原來的國民經濟管理專業主任王老師協助你工作吧。厲老師說我不要合作者,而是要助手,我看你行,你就來干吧。我沒有想到厲老師這樣信任我,于是我誠惶誠恐地答應了。厲老師在給我主編的《中國企業股份制的理論與實踐》(第一版)序言中提到了此事,他說:“1985年4月,北京大學籌建經濟管理系,我之所以提名曹鳳岐同志為副系主任,作為我的主要助手,除了考慮他的為人、作風和能力外,也考慮到我們在學術觀點上的接近。”1985年學校正式任命下達了,厲以寧為經濟管理系主任,我為副系主任(當時我是唯一的副主任)。
當時經濟管理系下只設立一個專業:國民經濟管理專業。但真正的管理是對企業的管理,一群宏觀經濟研究者開辦的管理系,并不為人看好,甚至有人聲稱北大沒有管理。于是在1986年,我們第一件事就申報設立企業管理專業,1987年企業管理專業正式招生。這個剛剛成立的管理系通過一系列動作迅速成長。
第二件事就是留校和引進新的教員。因為當時國民經濟管理教研室的教員只有十幾個人,根本滿足不了管理專業發展的需要。我們采取留校優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做教員的措施(那時還沒有博士),從經濟系經濟學專業和國民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學生中留下一些同學,也從校內其他系引進一些優秀人,還從校外,如清華、人大、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引進一些人當教員。當然,有人或出國或調到其他單位。
后來在光華工作的骨干教員相當部分是建系前后留下或引進的,包括后來一直在系里和光華學院工作的朱善利(已離世)、蔡曙濤、梁鈞平、劉力、江明華、王立彥等都是那時留校或引進的教員。
管理系在創辦初期,經歷了今日的光華人難以想象的艱難歷程。作為一個剛剛成立的系,經濟管理系沒有一間像樣的辦公室,系里教員在四院樓梯間的一個小水房里辦公開會、辦公。相比于其他的原有的系,比如國際經濟系、經濟學系,他們都有著專門的辦公室,管理系的艱苦程度不言而喻。學院分配給管理系辦公室一部電話都無處安放。直到1990年,我在水房外面的雜物間里隔了一間九平米的辦公室,招收了一名辦公人員,就是范平(已退休)。我們非常興奮!經濟管理系終于有一個辦公的地方了!
當年的艱辛,如今的笑談。一陣回味過后卻也是不勝唏噓感嘆。我們這一代有主見、有追求的學者,帶著那最簡單、最真實的夢想,毅然從經濟系走出來,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艱苦環境下,執著地支撐中國管理學的成長。
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在由水房改造成的會議室里辦公,中間的是厲以寧,右二為我,左二為楊岳全(1986 年)
二、幾經波折,創建工商管理學院
厲以寧支持建立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在管理學科發展這條路上北大是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晩集。我們在1980年就建立了管理專業并招了本科生,但管理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卻發生了很大波折。
1984年清華大學成立了經濟管理學院。當時北京大學尚未成立經濟學院。經濟學院成立后,學院領導大多是搞經濟史或經濟思想史的同志擔任,對發展管理學科不重視。八十年代末期,清華、西安交大、復旦、中國人民大學等院校都在探索培養工商管理碩士的工作,即MBA(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有的學校已經試點招生。我在經濟學院院務會上提出我們也應當招收工商管理碩士,不要用師傅帶徒弟的辦法培養普通碩士,而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已經從事管理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中招收學生,采取批量招收辦法,攻讀碩士學位(MBA),培養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然后回到實踐中去,以適應改革開放對管理人才的需要。當我提出我們應當招收MBA時,一些領導同志一頭霧水,什么?NBA? 難道讓我們培養職業籃球隊員嗎?鑒于此,1990年前后,我多次在院務會上提出單獨設立管理學院,招收MBA學員。我的提議遭到了學院領導的一致反對。大家質疑,管理系教員短缺、地方緊張、基礎薄弱,如何能辦起學院?有人直接批評我,說我搞分裂、借成立管理學院而伺機遷升副院長。
甚至有的領導和管理系主任厲以寧教授私下溝通:“你給小曹做做工作,只要他不堅持成立管理學院,很快可以被任命為經濟學院副院長。”有一次,我在國務院二招開會,接到厲老師的電話,厲老師說,學院領導說,只要你不堅持分出管理學院,很快會提你作副院長,這件事你怎么想?我說:“我不接受,我不稀罕什么副院長,我只想成立管理學院!不成立管理學院,咱們的管理發展不了,沒有天日!”厲老師笑說:“你這么說我就放心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個尷尬的政治氛圍讓厲以寧和我設立管理學院的建議陷入了僵局。
這段歷史發展的峰回路轉就在1993年3月初。我隨同厲老師一同赴香港征求《證券法》修改意見稿第四稿的意見。而與此同時,包括北京大學校長吳樹青、副校長羅豪才等在內的主要校領導都在香港,在與李嘉誠溝通爭取修建新圖書館的1000萬美元捐贈的事宜。我得知此消息后心底一動:平時沒有機會和這么多校領導同時溝通,此時不正是一個和校領導面談建立管理學院的絕好時機嗎?在和厲以寧老師商量后,得到了厲老師的授權,3月9日晚上我聯系到了住在老希爾頓酒店的吳樹青校長,我說我要見校領導談建立工商管理學院之事,吳校長說實在沒時間,明天晚上12點以后才會回到賓館,后天就要回學校了,我們回校后再談吧,我說,回校后很難把校領導都找到一起談此事,就在香港談吧,你們12點之后回來我也等!。吳校長說那好吧,你明天晚上過來吧。
第二天(3月10日)晚間十一點,我離開灣仔的新世紀花園酒店,來到位于中環的老希爾頓大酒店。我在酒店大廳苦等到12點多,才看到吳校長一行人走入酒店。我起身迎上去,吳校長詫異了,他說:“你還在等啊!”我笑著說:“怎么能不等?必須要等!”吳校長揮揮手:“來吧,咱們都別睡覺了,來房間里談!”
這里是1993年3月的一個香港深夜,面對一群北京大學的核心領導,我侃侃而談。“北大不能沒有管理學科!北大必須成立管理學院!沒錯,我們缺少人才,但是只有先搭起廟,才能引來遠方的僧人!想要發展,沒有退路,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原則!”我列舉了我校計算機系從數學系分出來才得到了發展,才有了方正激光照排的實例,也談到清華是理工科竟在84年就建立了管理學院,也談到了復旦大學鄭紹廉等人都是學數學的也發展了管理學院,我們有很好的人文管理基礎,為什么不能建立管理學院?北大再不建立管理學院,就會讓別的院校遠遠甩在后面。整整兩個小時的激烈討論,我沒有想到,校領導們還真的被我說通了。吳樹青大手一揮,“管理學院,我們回北京就開始籌備設立!”
那一夜,我輾轉反側、興奮難眠。
回校后,吳校長讓我代學校起草給教委關于建立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報告(我是把申請建立工商管理學院和申辦MBA作為一個報告打給教委的)。當時我還不會用計算機打字,夜以繼日地起草報告,經字斟句酌,反復修改后交給了吳校長,經學校討論后正式報教委批準。大約在93年10月份教委批復,同意北京大學建立工商管理學院。
就如何籌辦管理學院的事,吳校長多次到管理系來,同厲以寧老師和我商量。包括中文名字和英文名字,都是我們一起商量的。中文名字是叫“北京大學管理學院”還是叫“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也是經過認真討論的。我認為“管理學院”中的“管理”比較泛泛,行政管理、政府管理都是管理而“工商管理”則是突出了學院的特點,就是搞工商管理,培養復合型工商管理人才。吳校長和厲老師都同意學院名稱叫“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院名稱的英文翻譯是用business還是management也是經過認真斟酌,最后定為用business,專指工商管理。關于學院成立時間,我們定在12月份,吳樹青校長質疑,今年建立管理學院會不會太過倉促,準備不夠充分?明年初再成立也不遲。我堅持:“今年是今年,明年是明年,管理學院必須盡早成立!”
1993 年12 月18 日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成立大會召開,由我主持會議。
1993年12月18日,在電教中心召開了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的成立大會。學校領導、厲以寧和全系師生參加了成立大會,香港著名企業家曾憲梓也出席了大會。會上學校領導宣布在經濟管理系和管理科學中心基礎上成立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宣布了學院領導班子,院長厲以寧,副院長曹鳳岐、王其文、張國有、董文俊。
成立大會由我主持,由于我激動、緊張,差點鬧出大笑話。
曾憲梓先生在成立大會上致詞。這個經歷無數人生波折的企業家在臺上講起自己當年艱難的創業經歷,面對管理學院所能提供如此的教育環境,激動萬分又無限感慨。曾先生在臨近演講結束,顫聲高呼:“我支持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成立!”觀眾席掌聲雷動,我作為主持人串聯過場:“好,感謝曾憲梓先生的動人演講……”
“不行,我還沒說完呢!”曾憲梓先生急忙打斷,“我要資助辦學,捐助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00萬港元!”
現場一時瞠目,隨后掌聲雷動。
事后,厲老師跟我開玩笑說:“你看你,人家沒說完你就打斷人家,你這一句話差點搞沒了100萬啊!”
工商管理學院成立后,我們開始招收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學生。
三、更名光華管理學院
1994年,注定是北京大學管理學院歷史上劃時代的一年。
這一年,光華教育基金會干事長、臺灣潤泰集團董事長尹衍梁先生,有意資助內地管理學發展辦學。在尹先生考察了內地的三所名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的管理學院之后,他認為北京大學管理學院在辦真正的管理學院,有資助意向。
接著就是持續了半年之久的雙方談判。北大方面由副校長羅豪才和學院的幾位副院長,我、王其文、董文俊參加(厲老師授權),同尹先生談。光華基金會方面提出了相對嚴苛的條件:學院改名光華管理學院,在北京大學校內建設學院大樓但產權屬于光華基金會,學院的院長、教授由基金會來聘任。學院大樓的產權和學院人員的聘任權限,這兩項的放權要求已經超出了一所社會主義大學可以接受的范圍。雙方談判在六個月內幾度破裂,尹衍梁先生本人幾次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但尹先生本人確乎誠心資助,過些天又回到談判桌,一番寒暄道歉,談判繼續。
在一次談判瀕于破裂之時,吳樹青校長說:“這樣吧,我請客,咱們一起吃頓飯,談一談。”勺園設宴,厲老師參加了宴會。席間,吳樹青仔細溝通資助條件,并坦誠表達:“我們感謝您對大陸教學做出的貢獻,但是目前中國大陸就是這個條件,你的要求太高,我們也沒法合作啊!”“我們只能同意工商管理學院更名為光華管理學院和學院建立臺方和我方人員共同參加的董事會,你可以出任董事長”。尹衍梁先生略略沉吟,朗聲道:“好,好,吳校長有這句話就成了,我決定資助了!” 尹衍梁先生之所以資助學院,也是因為他對時任院長的厲以寧教授的文化、道德、文章都十分欽慕。他相信北大工商管理學院最符合他的資助條件、最具資助價值,他決定資助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1000萬美元(當時折合8600萬元人民幣)。
于是雙方開始探討簽署協議的事宜。協議是我和王其文教授共同起草的,協議中的每一項條款都是精心擬定的。簽字儀式在1994年9月18日下午舉行,在9月18日舉行簽字儀式,是我提出的,寓意是光華管理學院“就要發”。當日上午,我和王其文教授還在計算機房逐字推敲協議書,其中涉及到了學院大樓建設、學生宿舍建設、院長教授的聘任等諸多問題。下午3時,在北京大學勺園賓館,雙方正式簽署協議。簽字儀式所掛的橫幅上寫著“北京大學光華教育基金會合辦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簽字儀式”,校長吳樹青和尹衍樑先生在協議上簽了字。自此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開始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名稱。我參加了簽字儀式,非常興奮,心想,光華管理學院新的時代開始了!
北京大學與光華教育基金會合辦光華管理學院簽字儀式,簽字者為吳樹青(左)和尹衍樑先生,后排有厲以寧、任彥申、林英峰等(1994 年)
協議書原文(掃描件)
光華管理學院更名后,學院成立了董事會,尹衍樑為董事長,厲以寧仍任院長,我仍為第一副院長,主持學院日常工作。
這是全國第一個在社會主義大學成立董事會的學院,董事長同時是臺灣商人。可以說這是一次吃螃蟹式的嘗試。光華管理學院即將開始新世紀的成長。這群從未放棄追求的學者們,感受到了無窮阻力,卻也看到了前方的曙光。
此刻想來難以理解的事情在于,學院更名后還掀起一場風波。
首先,北京青年報記者寫了一篇報道,題目竟定為《北大工商管理學院“賣牌”記》,我看到了這篇文章的清樣,不僅題目有問題,內容也有問題,好像我們為了錢,賣了北大的牌子,不惜“喪權辱國”。我看到清樣后把作者叫到我的辦公室,對他大發雷霆,我說,我們用臺灣資金,用臺灣商人做社會主義大學的董事長本來就有爭議,你作這樣的報道不是添亂嗎!嚇得作者不知所措,說,我來改還不行嗎,改到你滿意為止,后來他改了稿子,對建立光華學院之事作了正面報道,經我審定后才發表,就是發表在《北京青年報》上的報道《北大工商管理學院‘脫胎換骨’》,該報道的副標題是“光華教育基金會出資1000萬美元支持北大教育”。
北京青年報關于“工商管理學院變為光華管理學院”的報道。
還有一件事是有人將此事告到中央高層,并冠以“賣牌”、“賣院”、“被臺灣勢力控制”、“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等等罪名。中央對北大很不滿意。這種“罪狀”讓學校領導十分緊張,但我們卻深刻認識到,這1000萬美元的資助款項可以給管理學院帶來怎樣的實質性改變。我草擬了一份辦學總結報告,經王其文修改定稿,交給學校,學校形成正式報告,由校領導簽署。我同王其文、董文俊一起到教委(教育部)作了匯報,提交了報告。報告說明學院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校長聘任院長和教授,董事會對學院教學和科研活動根本不干預。教育部隨即將報告遞交中央。風波漸漸平息。
這是全國第一個在社會主義大學成立董事會的學院,董事長同時是臺灣商人。可以說這是一次吃螃蟹式的嘗試。光華管理學院即將開始新世紀的成長。這群從未放棄追求的學者們,感受到了無窮阻力,卻也看到了前方的曙光。
學院更名后,在厲以寧院長的帶領下,光華學院得以迅速發展的大事。
我們用尹衍樑先生1000萬美元,蓋了一座辦公樓(光華1號樓)。從1995年開始選址、設計、施工。我參加了整個建樓過程。首先是選址,學校同意拆掉1-14齋(這些2層小樓主要是閱覽室、自習室),記得中間有幾顆大樹,經過上報有關主管部門才同意移走。我們聘請了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設計的很好,我參與了內部房間和辦公室、會議室的設計,應當說很大氣,樓道很寬敞。大樓施工時,我幾乎天天來到工地,看它又抬高了幾層,有人說,你已經把大樓當成你的兒子了!我說大樓就是我的兒子!經過3年的建設,1997年大樓竣工。大樓11400平米。大樓的竣工對光華學院的發展起了基礎性、關鍵性的作用。我們每個教員都有了一個辦公的房間,每個房間都配備了計算機。這在全國管理院校中是首屈一指的。我們要求每個教員都學習計算機。我們還辦了計算機學習班,全院教員除了厲老師外,年輕教員包括老同志都會用計算機寫文章。我們還利用這些款項購買了教學設備,修建了2棟學生宿舍I(33、34樓,這兩棟宿舍在當時的標準是比較高的,后來北大對老學生宿舍的改造,都是以這兩棟樓為標準),并對教員實行住房補貼。后來尹先生又陸續資助了我們一些資助,包括光華2號樓的建設,對從國外引進優秀人才給予補貼。尹先生的資助,大大改善了我們的辦學條件,為光華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加強學科建設。和經濟學院分院后,管院沒有貨幣銀行專業,也就是沒有金融專業,我找到了校學位辦,要求增加貨幣銀行專業,但學校說教委給北大只有78個本科專業,現在已經用完,你們必須停掉一個本科專業,于是我停掉了國民經濟管理本科專業(碩士專業仍保留),增設貨幣銀行專業,后來變成金融專業,幾年后變成金融專業博士點。金融專業的增設,對管理學院的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本科專業除了原來的企業管理專業外,增設了財務會計、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碩士研究生專業設有國民經濟管理、企業管理、統計學、管理科學、工商管理(MBA)等五個專業。90年代末,我們獲得了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設立了應用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動站。國民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專業成為全國重點學科。現在光華管理學院已經成為包括應用經濟、金融、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財務會計等學科齊全的國內外知名的綜合性管理學院。已經形成光華品牌,光華已經成為可以代表北大形象的一張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光華學院在國內商學院中率先設立“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學位項目。
四、光華管理學院的人才培育
光華的成立正好是踏著改革的步伐前進的,適應了改革的需要。厲以寧很熟悉外國經濟思想史,對于國內外的歷史經驗和國內的發展歷程都清楚。另外,我們并不是像財經院校或者理工科院校專門研究具體的工程和項目,我們是宏微觀相結合的。可以說我們是寬口徑、厚基礎,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比他們視野要寬闊,而且我們的判斷能力、決策能力要比其他的商學院強,我們做的并不是完全商學院的事情,我們做的帶有宏觀管理的一些事情。在培養人上,我們首先培養他們的決策能力、判斷能力、綜合能力,培育復合的管理人才。我這樣說,北大的管理、光華的管理更是真正的管理。我們有我們的特點,我們一開始培養就是宏微觀相結合的復合型管理人才,所以這是我們的優勢。
光華管理學院不僅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而且在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做了突出的貢獻,我們盡到了為社會服務的責任,為改革開放出力獻策,提供資金服務的責任。以厲老師教授為代表的學者,提出了改革開放的若干理論,這些理論已經變成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法律。光華精神,就是以國家為己任,堅持改革,堅持創新。企業家精神也是一種創新精神,當然也是一種冒險精神,就是敢于實踐的精神,這是企業家的精神。
以厲以寧為代表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師生們為中國改革做出了理論和實際方面的貢獻,在繼續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光華管理學院師生們應學習和發揚,以敢為天下先,以國家發展為己任的精神和責任感,繼續堅持改革,高舉改革的旗幟,創新理論,勇于實踐,為中國改革和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
(本文收錄在《兼容并蓄終寬闊》一書中。商務印書館,2020年11月出版)
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