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文 | 新浪財經 劉娜
編輯 |韓大鵬
如果說最近兩年,討論最火消費賽道,益生菌算一個。
2021 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價值估計為 611 億美元,預計 2026 年將達 911 億美元,益生菌市場正在全球范圍內高速增長,而亞太地區表現更是活躍。中國保健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益生菌產品的整體市場規模約為879億元,預計2022年國內益生菌產品市場將達到千億元。
一方面,益生菌正在奔向下一個千億級賽道,搶占市場的號角已然吹響;另一方面,對益生菌的爭議卻一直沒停,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生物學家饒毅發文,斥責“益生菌無一例外不是假藥”,目前多數益生菌沒有保健品批文,屬于普通食品,卻不約而同選擇“功效型”宣傳。
身陷輿論漩渦、備受爭議的益生菌到底是不是智商稅?華大基因遭到饒毅炮轟,實錘還是躺槍?從樂百氏到養樂多再到多元化產品,益生菌產品有哪些種類、菌種、功效?以及益生菌如何實現技術破冰?本期沙龍,《財之道》請到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陳永福,每日的菌創始人兼CEO楊敏,均瑤集團總裁、均瑤健康董事長王均豪,深度解讀上述問題。
益生菌不是一只菌株治百病
“益生菌不能說一株菌包治百病,這么宣傳菌株我覺得還是打個問號的。”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陳永福稱,隨著研究的深入、腸道的認識、益生菌功能的挖掘還有消費者認識的提高,對整個益生菌產業來說,不管是產業的發展,還是科學研究方面都有一個很好的作用。
對于消費者“如何評定好菌和壞菌”的疑問,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陳永福稱,好菌和壞菌,這是人去界定的一個概念。從研究人員的角度來講的話,好壞還是有前提條件的。
陳永福則指出,“如果認定一個產品,開始消費一個產品以后,消費者的健康是否得到益處,這個我覺得是最主要的。我建議出現一些癥狀的時候,比如很厲害的應激反應的話,第一時間還是要到相關的專科去看一看。”
陳永福補充提到幽門螺旋桿菌。“大家都認為它是壞菌,但是現在這個問題還是有一些爭論的。那徹底消滅它,是不是真的會好?我們每個人吹氣以后陰性,說明你的腸道里面沒有幽門螺旋桿菌了嗎?所以還是要從微生態角度、腸道菌群平衡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比較好。”
“益生菌產品要在包裝上展示專利名,這樣消費者能認準經過國家認證的專利,可以明明白白消費。”王均豪談到益生菌的研究時表示,益生菌的成長過程大概要10-15年左右。益生菌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已經是走向市場最好的時候,益生菌不是智商稅。
益生菌是否存在“卡脖子”問題?
談及“益生菌是否存在卡脖子現象”時,每日的菌創始人兼CEO楊敏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她表示,在上游,其實不同的學校儲備了非常多優質的益生菌菌株,但是有沒有企業進行賦能,把這些菌株商業化擴繁并且運用到消費市場里,現在這個環節是相對缺失的。
益生菌產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尤其是上游的優質菌種研發及規模化生產,具備資金和研發實力的大企業更占據優勢。
我國的益生菌上游產業仍被國際巨頭壟斷,據天風證券數據,國外廠商美國杜邦(50%)與丹麥科漢森(35%)為國內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的兩家公司,這兩家國外公司就占到國內整體原料市場的85%左右。
“比如湯臣倍健,我們認為它是屬于傳統保健的龍頭思維,養樂多、蒙牛、伊利這種是渠道思維,每日的菌和Wonderlad更多是在做大健康。數字化或者觸達消費者形式都是不一樣的,未來我認為不同品牌一定會在各自領域各占一方,至于是否形成市場競爭,這個到時候就各顯神通吧。”楊敏說道。
近年來,本土生物研發也在默默蓄力,科拓生物、上海交大昂立、江蘇微康生物等2020年底擁有益生菌相關的發明專利 56 項,與蒙牛乳業、江中藥業等長期合作,開啟對境外菌株的替代。
楊敏表示,萬物皆可益生菌,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會添加益生菌,甚至護膚品也能添加益生菌。此外,她還提到,未來進口的益生菌也會越來越多,但是不同品牌的基因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服務的人群也完全不一樣,每個人群、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文化。
“至于多少年后會脫離進口,至少現在我不好說,但只要我們努力了,應該會很快。”陳永福表示,我們有豐富的乳酸菌種質資源,這是所有搞益生菌的戰略性資源——以后的競爭是資源的競爭,我們有資源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投入人力、物力、財力。
菌群供應鏈本土化還有多遠?
王均豪談到益生菌賽道發展現狀時表示,國內國際現在都同步在發力,益生菌肯定是一個大賽道,但國家現在缺少一個益生菌的行業標準,就像日本2015年出臺的機能性食品標準一樣,需要注明每個菌株有什么作用。
“我相信未來我們會有機能性食品出來,那時候會讓消費者更明白。”王均豪同時也提到,自己不會做保健品,他認為保健品多少帶一些騙人的性質,未來也不會進入保健品賽道,而是向益生菌相關的食品方向發展。
談及“益生菌如何突破卡脖子現象”時,楊敏則認為,高校菌株商業化擴繁環節缺失。“在上游,其實不同的學校儲備了非常多優質的益生菌菌株,但是有沒有企業進行賦能,把這些菌株商業化擴繁并且運用到消費市場里,現在這個環節是相對缺失的。”
“目前與國外相比,國內的投入還是不夠。我國菌種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還需要大量投入和布局,但未來可期。”陳永福談到,我國二十年間研究積淀的菌株已經有很多了,但是中國幾十年的研發時間,跟國外上百年的相比還是時間較短。目前,國家導向、產學研針對產業問題的投入都是比較大的,未來局面會越來越好。
責任編輯:周唯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