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理財產品,老總先跑合適嗎?

買了理財產品,老總先跑合適嗎?
2021年09月14日 04:52 證券時報網

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原標題:買了理財產品,老總先跑合適嗎? 

  希望能以此次理財平臺高管“先跑”為契機,對理財平臺內部投資人的行為予以規范。

  蔡江偉

  近段時間,某頭部地產企業旗下的金融理財平臺出現兌付危機,引發市場高度關注。頂著“世界500強”光環,此番爆雷本已令人十分“意外”,更令人驚詫的是,該平臺的執行董事兼總裁承認,曾在5月31日提前兌付了自己認購的理財產品,原因則是“家里有急事”。一邊是眾多的投資者本息兌付陷入困境,一邊則是平臺高管“先跑”,精準地避免了損失,引發輿論質疑也就順理成章。

  A股針對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等特殊群體減持股份行為有著明確的規定和限制。比如,高管減持需要提前披露,且在任內減持不得超過所持有股份的25%,也不得在財報發布前后的窗口期等時段減持。在這樣充分的信息披露前提下,投資者對于他們合理的減持行為,多數情況下,是非常理性地予以對待。但類似于財富管理平臺所發行的理財產品,其運行邏輯和A股又有顯著不同。首先,上市公司作為公眾公司,其理論上的受眾是所有A股投資者;而理財產品的投資門檻一般來說要偏高一些,這使得其受眾要較A股更窄。而且,A股公司在信息披露上要充分得多,不僅要定期公布公司的經營、財務情況,對重要股東減持、重大合同簽訂、重要高管變動、重要涉訴事件等,也要及時披露;甚至在股價出現異常波動時,公司還得停牌核查、及時回復交易所的問詢等。換而言之,投資者買的股票,實際上是一種相對“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只是每家上市公司的質地不同,導致不同股票的投資價值有所差異而已。理財產品就要復雜得多,不同平臺之間、同一平臺的不同產品,其門檻、期限、收益高低、給付方式等都大相徑庭。不僅如此,理財產品除了在募集時的產品推介外,其日常的運作情況、募投項目進展,甚至凈值變動等,往往無可奉告,或語焉不詳。投資者在認購理財產品時,所投資的其實是一種“非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因為信息披露較少,財富管理者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明顯不對稱。以一些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為例,投資者在到期前,基本無法準確掌握該產品的實際風險和收益情況。當平臺發生重大危機時,除了個別“嗅覺靈敏”的投資者可以提前規避風險外,多數投資者只能選擇“硬扛”。

  事實上,理財產品的剛兌信仰早已打破,相信大多數的投資者也清楚,任何一筆投資所產生的收益,都對應著同等的風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一些頭部地產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大幅高于同期銀行定期存款利息,也遠高于同期其他品類的理財產品,甚至還高于該公司從金融機構融資所付出的成本。僅從常識判斷,也應該知道這背后潛藏著怎樣的風險,這樣的高額收益也注定難以持續。早在幾年前,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已告誡投資者,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據考證,此次爆雷的財富平臺,其收益率已經符合郭主席所述“很危險”的標準。

  回到這次高管提前兌付的話題上,目前針對這類財富平臺,并沒有明確規定要求對其高管人員的投資動向應進行準確、及時的披露。僅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也難以判斷老總所說“家里有急事”是否確有其事。只要該高管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把不能贖回的產品給贖回,那在現行的法理框架下,就只能對他在輿論上予以職業道德方面的質疑。但是,希望能以此次理財平臺高管“先跑”為契機,對理財平臺內部投資人的行為予以規范,同時,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三大炒股神器免費領取!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桐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9-16 華爾泰 001217 --
  • 09-16 君亭酒店 301073 --
  • 09-15 多瑞醫藥 301075 27.27
  • 09-14 凱盛新材 301069 5.17
  • 09-14 大地海洋 301068 13.98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