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工廠地位終結?富士康緊急辟謠!到底發生了什么?這一數據瘋狂打臉,中國戰略也有最新調整
富士康的股價沒能上頭條,一則澄清聲明卻刷爆全網!
8月13日傍晚,各大新聞終端都放出一則莫名其妙的消息:富士康澄清聲明。富士康表示,針對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關于本公司第二季度投資法人說明會相關不實報道,富士康科技集團聲明如下:
1、說明會中,公司皆未針對單一客戶、廠區以及產品訊息發表評論;
2、公司所對外闡述的全球產業趨勢看法,該媒體亦有過度解讀,標題存在曲解誤導情況,望外界勿以訛傳訛。
彭博社到底報道了什么?富士康又究竟說了啥?從當地時間8月12日彭博社的一篇報道來看,鴻海(也即富士康)董事長表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經結束,并且計劃分割中美兩大市場的供應鏈。但富士康表示,并未這樣說。那么,事情的經過究竟是怎樣的?來看報道!
一篇刷爆外媒的報道
近日,彭博社一篇題為“蘋果制造商說,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經結束”的報道被海外各大主流媒體轉載,自媒體上也隨處可見。
據彭博社報道,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和其他十幾個科技巨頭計劃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分割供應鏈,并且認為“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經結束。
據彭博社的報道,鴻海精密工業董事長劉揚(Young Liu)表示,將逐步在中國以外增加產能。這些產能包括從iPhone到Dell臺式機和Nintendo Switches的小工具。國外的比例目前為30%,高于去年6月的25%。隨著富士康將更多制造業轉移到東南亞和其他地區,這一比例將上升。
劉揚說:“無論是印度,東南亞還是美洲,每個國家都有制造業生態系統?!彼a充說,“盡管中國在富士康的制造業帝國中仍將發揮關鍵作用,但該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代已經結束?!?/font>
劉揚去年曾表示,如果需要,蘋果最有價值的產品iPhone可以在中國以外生產。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9個城市設有12家工廠。該公司生產從iPhone和Nintendo Switch到Dell的計算機的所有產品,并且在收購Sharp和隨后的Toshiba的PC業務之后,對電視和個人計算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該公司還擁有Belkin,他們于2018年收購了Belkin。
據報道,本周早些時候,富士康已開始季節性招聘熱潮,以協助iPhone 12的生產。廣泛預期蘋果今年將發布四款??iPhone 12??機型,包括5.4英寸機型,兩臺6.1英寸機型和6.7英寸機型,全部配備OLED顯示屏,5G連接和新的平板邊緣設計。新iPhone通常在9月下旬開始發貨,而蘋果公司最近表示,“幾周后”將有貨。
在上述報道廣泛傳播之后,富士康官微和臺灣鴻海集團網站皆貼出聲明表示,在第二季度投資法人說明會中,公司皆未針對單一客戶、廠區以及產品訊息發表評論;公司所對外闡述的全球產業趨勢看法,該媒體亦有過度解讀,標題存在曲解誤導情況,望外界勿以訛傳訛。
其實,即使鴻海董事長真的這么說了,也可能只是一家之言。富士康并非不可替代,也并非沒有競爭對手。立訊精密的市值今年就超過了富士康,并被認為已成為富士康最強勁的對手。而早在2017年,蘋果執行長庫克到訪中國時,就跳過鴻海直接登門造訪立訊精密,王來春受到蘋果重視的程度由此可見。參訪結束后庫克還表示,“在昆山拜訪了我們的合作廠商立訊精密。他們超一流的工廠將了不起的精良工藝和心思融入了蘋果耳機制造,王來春女士打造了以人為本的卓越文化。我們很高興可以跟他們合作!”
7月數據瘋狂打臉
事實上,對于中國制造的質疑從未停止過,在中美貿易爭端爆發之后,這種質疑的聲音越來越多。不過,從7月份的數據和近期記者了解的情況來看,似乎又并非外界質疑的那樣。
據7月份進出口數據,中國7月出口同比(以美元計,下同)增長7.2%,大超市場預期的0.7%。中國再度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分別同比增長12.55%、-3.43%和-1.97%,均較上個月有大幅回升。在出口占比中,防疫物資的貢獻有所下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貢獻上升,燈具、家具及其零件、玩具等商品出口增速都有明顯提升,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大增。
另據券商中國記者了解,最近深圳鹽田港和珠海港的艙位非常緊張,每天“轟炸”貨代都搶不到艙,貨物堆在倉庫都快擠爆了,特別是發往紐約港的。另外,往來各大港口的貨柜車流量也非常大,一片繁忙的景象。
東北證券認為,7月美國疫情二次爆發,其它國家和地區疫情也有抬頭跡象,導致經濟重啟受阻。與中國復蘇路徑不同的是,海外各國疫情后需求恢復的較快,而供給恢復相對較慢,這與其大規模財政刺激保障了居民收入及西方人消費習慣有關。所以,在海外需求較強而供給不足的情況下,中國再次擔起了“世界工廠”的角色,彌補其它國家不足的產能。
東北證券表示,對于出口而言,海外對防疫物資的需求在減少但不會很快消退,而疫情二次爆發將中國又推上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在短期之內各國仍需中國的商品來彌補其產能不足。但從長期來看,海外各國財政刺激過后需求無法維持強勁,高失業率引起的長期收入下降將削弱需求,中國的出口也將因此承壓。7月貿易順差再度擴張至623.3億美元,短期內貿易順差還將維持在較高位置,對GDP貢獻較大,長期來看順差將隨著出口承壓而縮窄。提升國內消費、完善“國內大循環”是促進經濟的關鍵。
國內戰略亦有調整
過去多年的出口經濟結構導致我國長期高儲蓄、高出口、低消費的經濟格局。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使得經濟逆全球化態勢愈加明顯。在此情形下,我國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國際、國內雙循環格局勢在必行。近幾次的最高層會議更是頻頻提及這一格局。
國泰君安認為,構建國內大循環有兩個抓手:一是消費內循環,二是科技內需循環。在實現的路徑上,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堵住房地產虹吸效應,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半年,疫情沖擊之下我國經濟陷入負增長,但房地產調控絲毫沒有展現出減弱的跡象。7月下旬以來,多部委對樓市密集表態。
731政治局會議再次對房地產表態:“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從構建國內大循環的角度,我們能更好理解房地產調”的延續性。
二是出口經濟轉內銷。以國內新需求替代外部需求消納產能、出口轉內銷,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疏通政策性梗阻。如黃奇帆在《如何構建國內大循環》中指出,我國鋼鐵存在產能過剩現象,但與此同時,鋼鐵在建筑結構上的使用量只有7%~8%,而歐美等國家這一比重為40%左右。如果在建設標準中提高房屋用鋼比重,一年可消化一億噸以上鋼材。
三是新城市化2.0。尋找區域發展新增長極和動力源,培育大都市圈、城市群發展帶來區域增長新熱點。以新基建替代老基建,老基建突出重點。以“智慧城市”等新基建建設、“兩新一重”替代傳統鐵公機,“老基建”突出重點,而不是全面鋪開,“繼續推進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重大投資項目” 。以五大城市群、都市圈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以戶籍制度改革、土地供應改革作為輔助。
四是產業升級、國際化。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再造和升級,優勢企業走出去、國際化,參與新的國際循環。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將會使我國制造業優勢企業優勢更加凸顯,其國際化趨勢將是競爭力重要來源。
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