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故事】松山湖到底吸引了誰?
面向大灣區,松山湖將主動對接粵港澳科技研發與產業創新優勢,努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高端科研人才、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眾創空間、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資源在園區集聚,松山湖到底憑借什么吸引了它們?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建華 廣東東莞報道
曾被外界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逐漸改變其在世人的印象定位,而作為近年來,引領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驗區、先行區、示范區的松山湖也在擺脫“世界工廠”的固有印象。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歐陽南江稱,面向大灣區,松山湖將深入對接“港澳所需”與“松山湖所能”,目前,粵港澳大灣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邁開步伐,作為東莞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創新發展的主引擎、新興產業培育的主戰場,松山湖銳意進取,厚植引領型發展新優勢,努力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提供支撐。
東莞,正在松山湖等一批現代化園區的帶動下,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
在中子科學城打造全產業鏈創新體系
2019年1月,來自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團隊,剛剛在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完成了首批港澳地區用戶實驗,為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邁出堅實一步。
2018年,由中科院院士王恩哥領軍的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粵港澳交叉科學中心相繼落地松山湖。目前,實驗室已成功吸引10個全球頂尖創新研發團隊進駐。據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辦主任陳延偉透露,CSNS自去年通過國家驗收以來已完成多個用戶單位多個樣品實驗,并取得了首批重要科學成果。在陳延偉看來,隨著松山湖在全省乃至全國創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愈發突出,未來在松山湖見到全球頂尖科學家將不再是新鮮事。
建園18年來,松山湖成功集聚了一大批創新資源,從CSNS、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國家大科學裝置和科研機構落戶在松山湖片區,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在這里逐步成型,到先后引進了中科院云計算中心、北大光電研究院、國際機器人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約30家,再到吸引陳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汪衛華院士、趙忠賢院士等頂尖科學家到松山湖創新創業,成為東莞高層次人才最集中的區域,松山湖已經成為東莞創新發展主引擎所在。
2019年,東莞全面啟動中子科學城規劃建設。東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黨工委書記黃少文表示:“我們將與深圳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攜手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努力把中子科學城打造成新時期代表東莞參與大灣區建設和對外開放的戰略平臺。”
現在,中子科學城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產業鏈創新體系,主要是基于中子科學城周邊已經或即將擁有的一流大科學裝置、一流研究平臺、一流企業、一流人才支撐。
“我們理解建設中子科學城的使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積極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的核心組成部分;二是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和新產業的搖籃;三是成為原始創新、合作創新、開放創新的示范,要與廣深港澳四地緊密聯系,共同推動創新發展。”在歐陽南江看來,從構建全鏈條創新體系的四梁八柱來講,中子科學城是有條件有機遇的,中子科學城已經在規劃上進行空間預留,力爭引進全球頂尖大學,不斷完善中子科學城的創新要素集聚。
創造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更多新可能
過去數年,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聯結了全球高校、研究所、企業、上下游供應鏈等資源,借助粵港澳大灣區強大的制造業產業鏈基礎,從0到1再到N,搭建起機器人從核心零部件到系統到應用的全生態體系。至今,該基地孵化出了李群自動化、逸動科技、優超精密、松靈機器人等優秀企業。在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一樓展廳,基地孵化的多個明星項目產品陳列其中,短短四五年時間,這里從零出發,已成功孵化了90多個創新項目或團隊,孵化成功率近80%,遠遠高于全省乃至全國平均水平。
2014年,在東莞市政府、松山湖管委會的支持下,李澤湘帶領團隊創建市場化、公司化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東莞松山湖機器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下設國際機器人基地及研究院,發展東莞機器人產業,以此探索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模式。“這里的年輕人打造一個新的科技產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歐洲要快5—10倍,而成本卻大概只需要它們的1/5—1/4。”李澤湘說。
李澤湘及其弟子的足跡,勾勒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合作的新可能:科技、資金、人才等要素循環進入松山湖,昔日加工貿易“前店后廠”的模式,裂變為“廣深港研發+松山湖轉化”“香港服務+松山湖智造”等多種方式。一批批優秀的機器人企業正從松山湖加速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類似產業迭代升級的故事,如今每天都在松山湖上演。以打造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為目標,建園以來,松山湖始終堅持以產業立園,迄今已建立起以高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成功引進華為終端、生益科技、新能源等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
面向大灣區,松山湖將主動對接粵港澳科技研發與產業創新優勢,努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高端科研人才、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眾創空間、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資源在園區集聚。同時深入對接“港澳所需”與“松山湖所能”,加快建設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等合作平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業在園區投資發展。
引領城市品質內涵提升
2001年,東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開發建設松山湖的決定,提出把松山湖作為東莞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龍頭的戰略構想,努力實現“再造一個東莞”的夢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東莞進入更高平臺發展、在更寬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大灣區先進制造業中心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東莞正對標廣州、深圳等城市,以國際化視野和現代化標準,全力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松山湖園區生態環境優美,具有高標準的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高品質的教育辦學水平、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這些優勢構成了松山湖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城市品質,也是松山湖招商引資、吸引人才的制勝法寶。
松山湖園區規劃建設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規劃的堅守為松山湖不斷創造城市營商環境優勢形成良好支撐。近年來,松山湖積極推進營商環境改革創新,開展“一門式一網式”政府服務改革,建設松山湖市民中心,成為園區政務服務特色品牌。
目前,松山湖正加快建設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試點示范區,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將探索率先復制推廣自貿區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加快落實“外商投資法”“非公經濟50條”等政策,全力以赴為廣大企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松山湖不僅在優化營商環境上狠下功夫,在吸引人才方面也是不遺余力。在廣大企業及人才關注的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松山湖正著力推進教育改革,組建成立教育集團,與周邊鎮合作開展集團化辦學,將園區高水平辦學理念和經驗植入到各鎮街。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進入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為園區新一輪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歷史機遇。接下來,松山湖將要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全面貫徹落實廣東省委“1+1+9”工作部署、東莞市委“1+1+6”工作思路,通過統籌發展,發揮松山湖高新區輻射帶動作用和現有產業基礎優勢,對接和集聚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創新示范區,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