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董明珠造車碰壁?銀隆遭供應商上門討債,原董事長半年前下臺
澎湃新聞記者 李皙寅 發自珠海
董明珠參與投資的新能源車制造商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1月,迎來了一群不速之客:上門討要欠款的供應商。
1月16日,珠海思齊電動汽車設備公司(下稱“珠海思齊”)副總經理束磊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稱,該公司被珠海銀隆拖欠款項合計7600萬元,最長拖欠時長逾一年,影響工廠正常生產。
為此,珠海思齊在1月11日組織員工,前往珠海銀隆廠區,討要債款。束磊稱,當天在現場有數家各色供應商,徘徊在珠海銀隆廠區門口,嘗試討債。
據《財經》報道,銀隆拖欠賬款的不止是珠海思齊一家,據不完全統計,逾期未支付賬款至少12億元。
對此,珠海銀隆市場部總經理張斌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珠海思齊產品存在質量問題,雙方依然在法律程序當中。除此以外,其他應付款項都在走正常程序,按照時間節點支付,所謂媒體報道的巨額欠款不實。
不過,對于此說,束磊并不認同。
因為張斌提及的法律程序,其實在2017年12月已經進行過了一審宣判。1月17日,束磊對澎湃新聞記者稱,本以為有了判決在手,就能盡快拿到款項,但卻遇到珠海銀隆的“拖字訣”,“珠海銀隆在判決生效后,上訴期限前的最后一天提起上訴,今天是繳費日倒數第二天,他們依然未繳費,就是希望繼續拖延。”
雖然雙方各執一詞,但外界對珠海銀隆的質疑,已然升溫。
1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曾經隨董明珠出席多場發布會的珠海銀隆原董事長魏銀倉,已經在去年7月卸任。而且,多名來自格力的管理人員,已經空降銀隆。兼具格力電器(000651)董事長與珠海銀隆名譽董事長雙重身份的董明珠,在珠海銀隆的下注之大,可見一斑。
現在外界關注的是,董明珠將如何處理銀隆的這場危機。
深度合作的格力和銀隆:曾要求供應商買手機抵貨款
在董明珠介入之前,珠海銀隆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并不冒尖。
官網資料顯示,自2009年投資實施產業化以來,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以鋰電池材料為核心,以鋰電池、電動汽車動力總成、整車制造、智能電網儲能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能源閉合式循環產業鏈。
與主流廠家采用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不同,珠海銀隆此前號稱主打鈦酸鋰電池技術。這種技術獲得董明珠力挺,并放話“鈦酸鋰電池和銀隆是被埋在沙子里的金子”。
為此,她在2016年曾力主格力電器收購珠海銀隆,但這場對珠海銀隆給出130億元估值的收購,最終卻折戟于2016年10月的股東大會。
但這并沒有讓董明珠放棄她的造車夢。
2016年12月,董明珠拉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等人,出資30億元,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此后,董明珠還持續參與珠海銀隆的融資。到了2017年5月,董明珠在珠海銀隆的持股已經增加到17.46%,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僅次于魏銀倉旗下的廣東銀通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5.98%)。
在董明珠的支持下,格力電器和珠海銀隆也展開深度合作。
2017年2月21日,格力電器公告稱,擬與珠海銀隆簽訂合作協議,在智能裝備、模具、鑄造、汽車空調、電機電控、新能源汽車、儲能等領域進行合作;在同等條件下,一方優先采購對方產品,購買對方服務。以一個年度為一個周期,雙方相互的優先采購總金額不超過200億元。
連珠海銀隆的供應商,也感受到了格力和銀隆的“甜蜜”。
1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在珠海當地見到珠海思齊副總經理束磊時,他手持著一款格力品牌手機笑稱,公司里有幾十部格力手機,都是格力和銀隆“蜜月期”時,“強制”供應商購買的。按他的說法,當時,供應商如果需要從銀隆拿到貨款,就需要按照貨款的一定比例“專款專用”購買格力的小家電。
貨款糾紛:不少供應商沖著董明珠和格力,跟銀隆簽單
珠海銀隆和格力、董明珠的緊密關系,也增加了不少供應商的信心。
束磊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不少供應商是看著格力、董明珠的企業背景和個人魅力,放心地與珠海銀隆簽單,“當時部分訂單是和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專項供貨給珠海銀隆。”
據介紹,珠海思齊作為代工廠,與珠海銀隆旗下的多家公司簽有合同,分別提供液冷技術充電柜、儲能車、充電機、氣泵等設備。
公開資料顯示,珠海思齊成立于2014年初,是一家以研發生產和銷售液冷電動汽車充電設備、儲能設備、提供充電站整套解決方案及建設為核心的高科技企業。在公司官網上,目前還標明其是銀隆集團和格力電器的重要合作伙伴。
束磊稱,貨款拖欠從8個月到16個月不等。出現拖欠后,公司多次向珠海銀隆討要款項未果,遂將珠海銀隆及銀隆電器告上法庭。珠海銀隆是銀隆電器惟一股東。
這起訴訟指向的是2016年的一起合同糾紛。
2016年11月,銀隆電器與珠海思齊簽約,購買兩款合計11套的儲能柜及半掛車,合同金額為3007.43萬元。然而,珠海思齊在2017年1月完成交付后,珠海銀隆僅支付了1202.13萬元,剩余的1775.21萬元至今未付。
據澎湃新聞記者看到的判決書顯示,銀隆電器稱,珠海思齊產品存在質量問題,不能有效工作,因此無法視為交貨。珠海銀隆則稱,公司并非起訴合同主體。
束磊聲稱,珠海思齊交付的儲能柜及半掛車屬于思齊自主研發設計的新型產品,并且暫無相關的國家標準。此前,公司曾向銀隆電器交付同規格產品,均無問題。但珠海銀隆將公司產品賣向北京公交后,被當地專家稱缺少聯網、消防等相關功能配件,不予批準。隨后,珠海思齊拿出的解決方案,銀隆電器方面未予采納。
2017年12月,該案由珠海市金灣區法院宣判,除違約滯納金的認定之外,法院支持了珠海思齊的其他訴訟請求,判決要求銀隆電器向原告珠海思齊支付貨款17752176元及違約金,珠海銀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據束磊稱,“珠海銀隆在判決生效后,上訴期限前的最后一天提起上訴。”而且,珠海思齊還與銀隆另有5000余萬貨款,對于這些產品的品質,雙方均無爭議,銀隆也遲遲未能結款。
多次催款未果后,珠海思齊開始組織員工前往珠海銀隆廠區抗議。同時,珠海思齊已經就銀隆及其子公司其他未結清貨款展開訴訟。
對于和珠海思齊的合同,珠海銀隆在律師函中承認有糾紛,但在訴訟終結前,不做詳情披露。
1月17日,據證券時報報道稱,珠海銀隆在律師函中提及,珠海銀隆拒付貨款的理由是,珠海思齊存在產品質量及售后問題。除思齊公司一單外,其余供應商提供的產品無質量以及售后服務缺失問題的,銀隆公司均依法履行合約,按照賬期支付貨款。
上述律師函還稱,此前媒體報道《獨家.珠海銀隆被爆拖欠供應商貨款逾10億,雙方各執一詞》,引發了大眾對銀隆公司的誤解,并對銀隆公司的企業形象及股東聲譽產生了不良影響。
格力收購擱淺“后遺癥”
珠海思齊和銀隆的糾紛,似乎并非孤例。
據《財經》報道,銀隆拖欠賬款的不止是珠海思齊一家,不完全統計,逾期未支付賬款至少12億元。
束磊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據我所知,某一企業被拖欠兩三億,但他們依然要給珠海銀隆供貨,不希望撕破臉皮站出來。”
據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企業在展開訴訟。
有新能源電池生產企業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新能源汽車廠商為了趕在國家、地方新能源補貼退坡前,拿到補貼,會有意提高生產、銷售速度,但由于補貼審核嚴格,應收賬款金額龐大,進而拖欠供應商款項倒也并不罕見。
據束磊回憶,珠海銀隆的回款拖欠始于2016年下半年,“當時格力股東大會上,擬增資入股珠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事兒被否了。”
束磊還稱,此前款項供應還是挺及時的,當時格力派人進駐珠海銀隆,參與采購、商務等事宜。
澎湃新聞拿到的一份采購合同顯示,2016年珠海格力股份有限公司購入了儲能充電柜、電源、充電槍等產品的訂單,合同備注顯示該產品為“銀隆供方”。
談及與銀隆的合作,一名供應商稱,因為有董大2姐(董明珠)站臺支持,想到格力和董大姐的能力及資源,大家當時都很放心,萬萬沒想到銀隆會拖欠賬款。
2016年11月,格力電器正式宣布收購珠海銀隆的計劃告吹。銀隆的貨款問題也開始浮出水面。
“最開始公司一直說是資金緊張,后來開始花式找理由,這讓我們開始擔心賬款的回收情況。”束磊稱,當格力收購珠海銀隆失敗后,與格力電器及珠海銀隆旗下子公司簽署的協議,都在2016年底做了調整。新版本合同顯示,格力電器貨款支付給了銀隆子公司,并由后者承認合同履行責任。
不過,珠海銀隆方面強調的是,它們和珠海思齊的糾紛僅是個案。
珠海銀隆副總裁李志對《財經》雜志稱,銀隆的銀行存款還有數十億元,其中能隨時使用的自有資金有十幾億元,公司資金鏈不存在問題。
魏銀倉“下臺”,格力系全面入局
外界不甚了解的是,珠海銀隆貨款出現問題的具體原因。外界看到的,只是珠海銀隆在全國的跑馬圈地。
自2016年12月起,銀隆先后在成都、蘭州、天津、攀枝花、珠海、洛陽七個城市,簽下了合計800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項目,還擬收購南京客車制造廠。目前,已經動工的產業園產能規劃已逾13萬輛。
在銀隆內部,管理層的調整也早已展開。
首當其沖的是,銀隆董事長魏銀倉在去年下半年的“下臺”。
工商資料變更信息顯示,珠海銀隆公司法定代表人由魏銀倉變更為他多年的老搭檔孫國華。珠海銀隆董事長也由魏銀倉變更為孫國華。
有消息人士稱,魏銀倉的下臺或與其任內珠海銀隆新能源汽車銷量不達標有關,“魏銀倉曾在2016年提出年銷售額30000輛,但到了2017年,也就賣出了六七千輛汽車。董事會說不過去。上述車輛中,有的還沒有實際上牌,甚至直接以資抵債給了供應商。”
上述消息人士稱,魏銀倉和董明珠立場、觀點都很強,雙方在一些理念上存在分歧。
1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看到了一份“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經營管理架構”圖。一名知情人士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在這張架構圖上,6位副總裁有4位源自格力系,且多負責珠海銀隆的實權部門,涉及車輛生產、研發、品質管控、供應鏈管理、財務等核心部門。僅存的老銀隆人則主要負責公司的支持部門。
上述知情人士還稱,空降過來的格力系高管,有的層級不高,十分年輕,且沒有新能源汽車相關從業經驗。這導致供應鏈企業、公司員工間也產生了不小的動蕩。“以品質管控部門為例,原來的一線品管工程師,全部晉升經理。”
不過,對于這一說法,澎湃新聞記者未能聯系到銀隆方面置評。
格力方面也不承認是在接管銀隆。
澎湃新聞記者從格力內部人士出獲悉,“格力接管銀隆”的說法太夸張,這些員工是從格力過去銀隆的,相當于跳槽至銀隆,與格力沒有直接關系。
對于珠海銀隆來說,至少在管理上,董明珠及格力系的進一步介入,可能是一個促使公司治理走向規范化的機會。
責任編輯:陳永樂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