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外救命 “呼吸機”告急
“中國所有的呼吸機廠家都已達到了它們的產能極限,全部在忙于應對海外需求。這些海外訂單可以讓它們滿負荷運轉到5月份。”...
“訂單早就滿了,現在生產不過來。”華南某國產呼吸機企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隨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新的階段,境外對于呼吸機的需求也猛增,而呼吸機體型龐大、價格昂貴(通常2.5 -5萬美元),普通醫院只有在重癥監護病房(ICU)才會配備。隨著全球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數量驟增,呼吸機極為緊缺,歐美國家開始向中國求購呼吸機。
此前聲稱要生產呼吸機的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也選擇直接從中國采購了1255臺呼吸機運到洛杉磯救急。對于這些汽車及航空航天企業而言,要跨界量產呼吸機等醫療設備還面臨著技術壁壘、零部件供應等諸多難題。當前,中國的眾多呼吸機廠家訂單排滿,一“機”難求,據悉目前全球呼吸機需求已達到世界各地醫院現有數量的至少10倍。
廣東省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生鄧醫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國外呼吸機短缺的原因可能是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需要使用呼吸機的病人數量急劇增加,短時間供給不足,從而加重了歐美各國對于呼吸機需求量的激增。
全球呼吸機告急
由于新冠病毒對于感染者肺部具有極強的“攻擊性”,當新冠病毒靶向攻擊患者肺部,引發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癥候群等并發癥時,唯有用呼吸機輔助或替代呼吸,才能保證患者血氧含量,避免呼吸系統和重要器官衰竭,呼吸機對于治療新冠患者而言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隨著全球疫情大爆發,“救命”的呼吸機也陷入全球性缺貨。
一份歐盟內部文件顯示,整個歐洲的個人防護設備和其他醫療設備,尤其是呼吸機的供應仍令人擔憂,“傳統”供應鏈只能滿足需求量的大約10%。英國呼吸機缺口預計最高將達到2萬臺。英國政府發布官方聲明,希望國內制造商支持呼吸機和零部件生產。
美國目前所有醫院共擁有約16萬臺呼吸機。紐約州州長稱當地還需要30000臺呼吸機,現在全州僅有5000到6000臺呼吸機。
隨之而來的是,國內市場的訂單猛增,魚躍醫療目前呼吸機訂單已排到4月底。日產能從疫情之前的300臺,提升到極限日產700臺以上。邁瑞醫療也收到上萬臺呼吸機海外訂單。
從1月20日起,北京誼安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在沒日沒夜地開工運轉。在兩周前滿足了國內的需求之后,該公司的生產線便一直在全力以赴滿足來自海外的呼吸機訂單需求。在工人實行三班倒甚至連研發人員也上了生產線工作的情況下,該公司的機器始終在不間斷地運行著。
誼安醫療公司董事長助理李凱說:“我們有成千上萬的訂單在等著交付。問題是我們能夠多快地生產出這些呼吸機。”
對于情況嚴重的患者,一臺呼吸機能夠決定生死。上周末,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表示,該州可能需要3萬臺呼吸機,而該州目前只有五六千臺。科莫說:“關鍵是呼吸機、呼吸機、呼吸機。這是最迫切的需要。”
而據美國重癥醫學會估計,美國總共將有96萬名患者由于感染新冠病毒而需要使用呼吸機,但美國只有大約20萬臺這樣的機器。在意大利,呼吸機的嚴重短缺已經迫使醫生忍痛放棄對一些患者的救治。
中國醫療器械電商平臺貝登醫療的供應鏈總監吳傳普說:“中國所有的呼吸機廠家都已達到了它們的產能極限,全部在忙于應對海外需求。”
據吳傳普稱,這些廠家手上的訂單可以讓它們滿負荷運轉到5月份。他表示,貝登醫療每天仍會接到大約60到70份新訂單,每份訂單都求購數百甚至數千臺這樣的機器。其中許多訂單來自各國政府。
吳傳普說,與口罩和體溫計等可以很快提高產量的醫療用品不同,呼吸機的生產具有較高的門檻,這使得迅速擴大生產變得更加困難。
跨界生產不易
以往在呼吸機生產領域,飛利浦,美敦力,瑞思邁,邁柯唯,GE等醫療器械巨頭挑大梁。
而巨大缺口之下,眾多跨界“選手”也臨時“救場”,補充產能缺口。美國通用汽車表示,公司正在與醫療設備制造商Ventec合作,在通用汽車位于印第安納州的零部件工廠生產呼吸機。
意大利豪車品牌法拉利及其母公司菲亞特克萊斯勒也正在與該國最大的呼吸機生產商Siare Engineering進行合作洽談,希望幫助Siare Engineering提升產量。
英國政府已轉向戰時解決方案,邀請勞斯萊斯(Rolls-Royce)和戴森(Dyson)等在內的制造商生產這種關鍵設備。約翰遜要求制造商“立即應對這一挑戰”,從設計、測試、生產和運輸的各個環節提供技能和專業知識。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特斯拉、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獲準生產呼吸機,并催促這些汽車公司加速幫忙解決這一問題。馬斯克也表示,他與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就呼吸機制造進行了討論,似乎有計劃與之進行跨行業生產合作。本田、日產、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空客等多家相關企業也曾表示正積極探討如何最大程度支持呼吸機等醫療設備的生產。
但是,要在短時間內實現大規模生產,這些“跨界”企業還需要面臨改造生產線、技術壁壘、零件供應、質檢審批等多個難題。
生產呼吸機這一醫療器械具有一定技術含量,首先橫亙在這些轉業企業面前的首要難題是技術突破。
一部呼吸機的生產,硬件和軟件都不能出錯,壓力驅動系統、患者回路、過濾器和閥門等任何一個零部件發生故障,整個機器就無法運轉;算法作為呼吸機的“大腦”,需要不斷優化才能達到最優狀態。
即便對于專業的醫療設備制造商而言,生產一臺呼吸機也可能要花費多達40天的時間。從零起步的跨界企業可能要花費18個月才能實現量產。
醫療科技公司美敦力發言人也曾介紹說,“呼吸機制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熟練和專業的員工隊伍和嚴格的監管制度來確保患者安全。”
此外,除生產線準備時間長、技術壁壘有待突破外,車企轉產呼吸機還可能面臨供應鏈環節問題。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道,制造呼吸機所需的專有材料,以及專業的生產人員,“這些都不是特斯拉或Space X工廠能夠立即獲得的”。
即使呼吸機被生產出來了,跨界企業也還面臨著呼吸機推向市面的最后一步——質檢審批環節,這無疑又要花費一段時間。比如在美國,上市呼吸機要獲得FDA的批準。在中國經營呼吸機生產企業也要獲得《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許可證》。
責任編輯:蔣曉桐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