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央儲備糧
文 | 劉麗麗
8號樓工作室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頭等大事。家里有糧,就能心中不慌。粵語里甚至把謀生直接說成“揾食”。中國人真正告別挨餓時代,也才僅僅幾十年而已。關于饑餓的記憶還留存在父母長輩的記憶里,也許還有下一代的基因里。
“備者,國之重也”。儲備糧如此重要,又如此神秘。提到儲備糧,一般人最關心的就是兩個問題:第一,儲備糧是否能做到保質保量存儲?第二,存儲一段時間后的糧食是怎么處理的?我們會不會吃到傳說中的“陳化糧”?
中央事權糧食怎么管?
歷朝歷代,糧食儲備都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儲糧方式不斷變革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建立以備荒備戰為目的的“甲字糧”、“506糧”,開啟了糧食儲備制度的探索。
糧食儲備制度建立之初,國家儲備糧的功能主要在防災備荒上,以及“為隨時應付帝國主義和修正主義對我國的封鎖和侵略”,加之受國家財力限制,糧食儲備的規模不大,發揮的作用也有限。
1990年,國家建立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第一次具備在全國范圍內調劑糧食余缺、穩定市場的儲備調控能力。
專項儲備制度運行10年間,政企不分、分級管理的體制弊端日益顯現。2000年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受命組建,對中央儲備糧實行垂直管理,國家糧食儲備制度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2017年,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更名為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中儲糧成立初期,國務院對中儲糧公司提出的要求是“兩個確保”:“確保中央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確保國家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始終是中儲糧公司的根本任務”,體現了國家建立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的初衷。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廳副主任申雷海回憶,中儲糧從成立開始就是脫胎換骨的機構,實行新人新庫新機制。“1998-2001年,國家分三批利用國債投資建設了一批新型的現代化糧倉。新機制就是建立企業化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中儲糧組建后,首先干了兩件事,第一是建設垂直管理體系,第二是建設新的市場化運作機制。“這是個很大的工作,基本在2003年左右完成了。通過依托國債建庫,包括上收,形成了中央儲備糧庫點網絡體系,而且實現了用新倉來裝新糧”。他表示,這兩個重要任務基本上奠定了中央儲備糧新的運作基礎。
儲備糧,就像空氣一樣,平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每時每刻都不能缺少。
中央儲備糧庫到底是怎么管理運作的?申雷海介紹,其實中儲糧的直屬庫法人單位有400多家,其中有的庫還有下屬分庫區,全部加起來一共980多個庫點。但執行國家政策性糧食收儲,這些直屬庫的自有倉容不夠,只能委托大量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和其他糧食企業來做,這些庫有1萬多家。這1萬多家委托庫,收購糧食的貸款全部都是中儲糧的直屬企業統貸的,相應直屬企業也要負責監管。
“這些委托庫點儲糧數倍于中央儲備糧的規模,庫點數量十倍于我們的直屬庫,帶來很大的監管壓力”,他坦言道。
為了管好中央儲備糧,中儲糧用三年時間實現了智能化糧庫管理全覆蓋,建設了全球糧食倉儲行業最大的一張物聯網。依托數萬個高精度監控探頭和數百萬個糧情傳感器,智能化糧庫系統能實現對全系統直屬企業購銷調存活動全方位在線監控,對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直屬庫實現“穿透式”管理。
將糧食出入庫、糧情檢測、數量在線監測、智能通風、智能氣調、智能烘干等系統進行標準化接入和集成,可實現實時在線數據監測,按設定參數自動運行,并進行多途徑預警提示。
通過在線糧情監測系統,可以查看全國任何一個直屬庫任何一個倉庫的糧食儲存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可對糧情變化趨勢進行智能預測和預警,實現遠程實時監控,24小時查看智能化糧庫倉內、倉外實況。管理糧食不再僅僅依靠報表,而是直接管控到現場、到實地、到糧情的即時變化。
在中儲糧集團總部,可實時監控所有直屬庫從庫區作業到任一倉房內糧食儲存狀況。通過布設在糧堆中的傳感器,每棟倉房的糧食溫度、濕度可以被實時采集、分析、預警。
中儲糧有關人士演示了這套系統,在北京實時看到烏魯木齊某直屬庫里,某個倉位存了什么糧食,還能看清糧食的細節,連小麥的色澤、有無蟲害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通過應用智能化糧庫管理,持續監測、持續整改,問題發生率逐漸下降。2018 年,遠程在線監控發現問題同比下降79%。
另外,就政策性糧食來看,目前分散儲存在中儲糧委托租賃的13000多個庫點中。其中,地方國有庫點10500個,儲存的糧食占62%,民營企業庫點2600多個,儲存的糧食占27%。對于委托收儲庫點,要求必須安裝、使用視頻遠程監控系統和庫外儲糧遠程監管系統,實現遠程監控全覆蓋。在政策性糧食收購和出庫過程中全面運用“一卡通”系統,實現全環節管控,全過程可追溯。
除了落實“人防、技防、法防”之外,還有“經濟防范”。按照委托企業性質,嚴格落實履約保證金、財產抵質押、市縣聯保等擔保措施。實施征信動態監控,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對委托收儲庫點和租賃庫點、企業法人及主要股東信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控,及時掌握風險隱患,并將違紀違規庫點納入“黑名單”。
陳糧并不是陳化糧
中央專項儲備糧制度從上世紀90年代建立后十年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應對當時的自然災害、市場波動,幾次都是在國家需要的時候,通過專項儲備糧拋售,穩定了市場,滿足了需要”。申雷海介紹,“但是當時的專項儲備糧沒有建立輪換機制,在沒有輪換機制的情況下,必然帶來有些糧食儲存時間過長,質量存在一些問題”。
他介紹,中儲糧公司成立后,首次建立了儲備糧輪換機制。根據不同品種進行定期輪換,而且是用企業化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糧食放幾年,要賣掉,買入新的”。
目前,中央儲備糧主要品種的儲藏參考年限為:長江以南地區,稻谷2-3年、小麥3-4年、玉米1-2年;長江以北地區,稻谷2-3年、小麥3-5年、玉米2-3年;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均為1-2年。
陳糧和新糧必然是有價差的。如何解決這個價差問題?申雷海表示,可以通過兩種辦法來解決。一個是之前采取的國家財政全部兜底,再一個就是現在實行的政策,由國家財政對中儲糧包干,給出一個新陳價差補貼,中儲糧在補貼范圍內,按照市場化機制,搶抓市場機遇,靈活購銷,縮小新陳價差。
他表示,這種模式的好處,首先就是提高了企業的市場運作能力,同時又建立企業持續改善庫存品質的內在動力。“糧食放幾年后,質量指標肯定有所下降,但通過加大科技投入,用綠色儲糧方式,用技術手段延緩糧食質量變化,使保管一個周期的糧食和新糧相差無幾,這樣糧食輪出的時候,市場價值就高,更好控制價差”。
因為輪換包干政策,企業有了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糧食儲存質量的強大動力。
“糧庫里和我們辦公室開空調的溫度基本差不多”,外面烈日炎炎,中央儲備糧涿州直屬庫有限公司的高大平房倉里,溫度控制在25度以下。
這個溫度不是用空調制冷的,而是通過糧堆內部積蓄的冷源。因為糧食是熱的不良導體,糧堆可以在冬天儲冷,在夏天通過小功率風機內部循環通風系統,將糧堆內部的冷空氣從通風口抽出,再均勻送到倉內,降低倉溫和表層糧溫,實現常年準低溫儲糧。
這種辦法夏季適用于北方地區。南方高溫地區不具備冬季蓄冷條件,主要用空調控溫技術,調節倉溫、糧溫和倉濕。
控制溫度能延緩糧食陳化,還可以通過智能充氮技術,向糧倉中充入高濃度氮氣殺死害蟲,減少倉內藥物熏蒸次數,實現了低能耗、綠色安全儲糧。
“陳糧和陳化糧完全不一樣,陳化糧是一個品質概念,指在儲存指標上已經不適合食用的糧食,這個糧食按照國家要求是有嚴格的用途限制的;而陳糧是一個時間概念,指以前年度生產出來的糧食”。申雷海特別強調,陳化糧、陳糧不是一個概念,不能混淆,“陳糧只要保管得好,一樣是好糧”。
“其實我們現在消費的糧食基本上都是陳糧。糧食并非當年種當年就全部消化掉的。相當一部分要進入儲存環節,然后被加工再投放終端市場”。他介紹,有些糧食品種,比如小麥,有后熟期,剛收獲的新糧并不特別適合加工,反而是存儲3個月-2年左右更適合加工。因為保管水平高,小麥儲藏一段時間后的市場價格反而比剛上市的時候貴。
“2003年起,我們在中央儲備糧中就已徹底消滅了陳化糧。可以說,儲備制度建立以來,糧食數量、質量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他說。
豐則貴糴,歉則賤糶
中儲糧不僅承擔著中央儲備糧棉油的經營管理任務,也是國家糧食收儲政策的執行主體,是服務國家糧食宏觀調控的“主力軍”和調節市場的“穩定器”。
中儲糧直屬庫點主要布局在各大糧食主產省份和重要交通線沿線和重要物流節點。依托這樣一張網,可以高效服務國家調控需要,做到一聲令下、立即響應、全網協同。
2007年-2008年的世界糧食危機期間,中儲糧經歷了前后兩個階段的考驗。第一階段,在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下,為防止國際糧價大幅上漲壓力向國內傳導,中儲糧公司按照國家調控要求加大向市場拋售儲備糧力度,保障市場充足供應。有不少中儲糧基層糧庫的糧食全部投放市場,也驗證了儲備庫存數量真實、質量良好,保證了國內糧價基本穩定。
第二階段是應對緊接著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出現暴跌。為防止國內糧價下跌,中儲糧公司積極入市,按照國家制定的保護性價格敞開收購,穩住了糧價,有效保護了農民利益。
儲備糧的靈活吞吐,保證了國內糧價不大漲、不大跌,中國成為世界糧食市場的“安全島”。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后,中央儲備糧是運抵災區的第一批糧食。
中儲糧公司按照保證災區人民每人每天一斤口糧的供應要求,從災區周邊地區直屬企業安排救災糧緊急加工和調運計劃,借助直屬庫靠近交通沿線、中轉配送設施健全的優勢,組織運力,鐵路、公路、水路統籌配合,并與災區建立點對點的運輸方案,安排中央儲備糧油搶運災區,累計向災區緊急投放救災糧油64萬噸,保證了災區群眾口糧供應。
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2010年西南五省干旱等抗災期間,中儲糧均按照國家指令及時完成了儲備糧調用保供任務。
為緩解糧食主產區收儲倉容壓力,平衡和優化糧食產銷區儲備布局,從2006年到2018年,中儲糧累計調撥政策性糧食6421萬噸。其中,2013年完成跨省移庫和跨縣集并1219萬噸,刷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調運規模的歷史記錄。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葉圣陶先生的小說《多收了三五斗》里舊中國農民忍痛虧本糶米、豐收反成災的悲慘故事。今天的中國,谷賤傷農的故事不會再上演。
從2005年開始,中儲糧開始承擔國家下達的政策性糧食收儲任務。隨著糧食市場放開,國家對種糧農民有兜底性的保護政策,就是在市場糧價持續3天低于國家規定的最低收購價時,由國家委托中儲糧公司作為政策執行主體,按照國家規定的價格,敞開收購糧食。
“這個政策一直執行到現在”,申雷海介紹,最開始是小麥和稻谷,后來擴大到玉米、大豆、油菜籽,還包括棉花。
2016年國家改革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新機制。這是國家在主要糧食品種中第一個進行糧食收儲改革的品種。為滿足農民賣糧需要,按照國務院“始終在市、均衡收購”的要求,中儲糧在東北三省一區布設743個收購庫點,累計在東北收購新季玉米2141萬噸,占各類企業收購總量的18%、占國有企業收購總量的70%,保證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首戰勝利。
“以前的收糧站,車多了就壓級壓價,車少了就漲價”,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海波糧食購銷處的糧食經紀人張鳳雷說,“中儲糧不一樣,鎖定價格,就是這個價”,他最喜歡和中儲糧合作,“用老百姓話說,就是講理”。
從2005年以來,中儲糧累計收購政策性糧油總量超過9.3億噸。最多的時候,中儲糧在全國實行政策性收儲覆蓋23個省區市,全國三分之二地區都在收購。
申雷海介紹,“特別是2014-2016年,這三年是政策性收購數量最多的幾年,這三年我們每年收購量都在1億噸以上”。最多時年收購量約占到全國糧食商品量的40%。據有關部門數據,僅2011-2015年,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直接帶動農民增收2510億元。
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開始國家啟動政策性糧食去庫存。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不斷深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陸續退出政策性收購范圍,目前保留的水稻、小麥也在按照市場化方向增加價格彈性。
“現在我們繼續執行的是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他表示,中儲糧每年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做這個事情。
申雷海介紹,現在進入了國家政策性糧食儲備去庫存階段。“這項工作2015年啟動以來,每年都會創造新紀錄。2016年去庫存是6千萬噸,2017年是8千萬噸,2018年是1.3億噸”。
“收的時候,起到穩定市場作用,去庫存的過程中,也發揮了‘國家隊’的作用”,他說:“隨著去庫存之后庫存結構的改善,管理壓力和風險也會慢慢降低。中儲糧將全力完成好國家賦予的任務,切實擔起管好大國糧倉的責任”。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作者
8號樓工作室
熱文排行
聯系我們
- 聯系人:孫劍嵩
- 郵箱:building8@staff.sina.com.cn
- 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東路新浪總部大廈
400-052-0066 歡迎批評指正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