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京商報 歷時四年之久,華夏人壽大股東花落誰家或將塵埃落定。繼華資實業、中天金融相繼拋出“入主”計劃卻雙遭擱淺后,近日,市場再次傳出正大集團收購華夏人壽30%股權。細究該公司股權備受資本大亨青睞的原因,保費規模攀升、盈利穩定以及壽險牌照稀缺或是主因。不過,股權搶手、業務猛增的背后也存隱憂,最新披露的償付能力二季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凈現金流為負、償付能力充足率持續走低。 股權頻頻“被倒手” 華夏人壽單一最大股東最終花落誰家備受市場關注,近日,正大集團成為“熱門人選”。 據業內傳言,目前華夏人壽已與正大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正大集團將收購其約30%的股份。若收購完成,正大集團將成為華夏人壽單一第一大股東。不過,該股權轉讓事宜仍需等待監管部門批準。 半路“殺出”的正大集團背景幾何?公開資料顯示,該集團在泰國亦稱卜蜂集團,由泰籍華人謝易初、謝少飛兄弟于1921年創辦于泰國曼谷,以農牧食品、商業零售、電信電視三大事業為核心,同時還涉足金融、地產、制藥、汽機車、機械加工等10多個行業領域。截至目前,正大集團在中國設立企業超過400家,總投資超1200億元,年銷售額近1300億元。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采訪華夏人壽,該公司表示,目前沒有股東方面的消息可以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集團并非首次涉獵國內保險業,該集團是中國平安的第一大股東,全資子公司NewOrientVenturesLimited、商發控股,以及其他下屬子公司合計持有中國平安H股16.5億股,約占平安總股本的9.04%。 而在此前,中天金融、華資實業都先后計劃“入主”華夏人壽。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曾發布公告稱,擬收購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成為華夏人壽第一大股東。彼時,由于其資產規模遠不及華夏人壽,因此被媒體解釋為“蛇吞象”。而最終2018年12月,中天金融發布公告稱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短期內無法完成。 更早間,華資實業就計劃定增并增資華夏人壽,定增募資不超過316.8億元,增資完成后對華夏人壽的持股比例不超過51%,不過該計劃也落空。 而目前的股權信息顯示,華夏人壽的股東共有11家,北京世紀力宏計算機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禧世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對華夏人壽的持股占比分別為20%,并列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某金融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常保險公司大股東更換,將會引起董事會、管理層以及長期戰略、對外關系等方面的變動,在短期內有一定影響,不過現代公司治理是股權與治權分離,股東變換對企業運營來講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緣何備受追捧 資本大亨“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何華夏人壽的股權如此受青睞?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華夏人壽保費規模攀升,并且保持連續盈利,可為股東帶來穩定的資金流。此外,壽險牌照的稀缺性是各路資本想入主保險公司的重要原因,同時資本也看好壽險業的發展前景。 數據顯示,華夏人壽成立于2006年12月。自2012年現任CEO趙子良進入華夏人壽后,該公司業務呈現突飛猛進的增長態勢,2016年華夏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為473.23億元,較2015年的79.96億元翻了6倍有余。 保費飛速增長的同時,該公司已連續五年保持盈利。其中2014年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11.54億元,2015-2018年,該公司實現盈利分別為14.63億元、9.6億元、40.76億元、26.38億元。 此外,截至2018年底,華夏人壽總資產達5102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22倍。截至1月3日,華夏人壽人力規模突破50萬人。 那么,這家成立13年的壽險公司估值如何?此前華資實業對華夏人壽的估值在600億元左右,而中天金融對華夏人壽的整體估值為1200億-1500億元。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保險公司的真正價值,需要非常專業的精算人員聯系公司的精算假設等因素進行估值評判。 但不可否認的是,壽險牌照屬于稀缺性資源。據了解,2018年至今,我國中資保險牌照仍為零批籌,此前2016年獲批籌建的保險公司有12家,2017年降至6家。有保險公司高管曾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僅一張壽險牌照的價值至少可達50億元。 高速擴張背后現隱憂 而華夏人壽高速擴張的業績背后隱憂暗存。 今年上半年,華夏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236.1億元,同比增長72.88%,但凈利潤5.21億元,同比下降82.9%。具體來看,該公司一季度凈虧損4.03億元,二季度盈利9.25億元。 對于上半年盈利顯著下降的原因,華夏人壽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2019年一季度公司收益浮盈沒有變現,綜合收益70億元;二季度公司保險業務及投資業務穩定增長,成本費用合理管控,實現凈利潤9.2億元。 同時,今年上半年華夏人壽的凈現金流數據為負。其中,一季度華夏人壽凈現金流為-52.2億元;二季度為-50.96億元,流動性壓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對此,華夏人壽相關負責人解釋稱,從負債端來看,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入103億元,流動性充足。在投資端,一季度資產現金流流出74.79億元,主要用于投資普通股票;二季度資產現金流流出87.67億元,主要用于投資普通股票和上市公司股權。 此外,華夏人壽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還顯示,公司未來3個月內、1年內、1-3年內綜合流動比率分別為558.88%、637.22%和37.47%。華夏人壽方面表示,總體而言,公司資金充足,資金使用調配合理,公司流動性風險較低。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家保費收入排名靠前的人身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近年來卻一直偏低。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華夏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3.19%,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0.16%。雖然符合監管標準,但與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保險等規模較大的公司相比,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數據也較低,同時該數據處于人身險行業同期靠后的位置。 對此,華夏人壽表示,公司在長期滿足監管要求的基礎上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通過持續優化業務結構、管控負債成本,經營效益持續向好,2019年二季度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季度小幅提升,對比2018年同期提升明顯。 不過,有保險資管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通常壽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將對公司投資產生影響,也不利于一些業務的開展。 同時,該公司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6-2018年,該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水平都相對較低,其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在61.43%-99.26%的區間,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處于106.58%-128.96%的區間。 而償付能力是代表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由此確定保險公司是否具有與其風險和業務規模相適應的資本。雖然銀保監會對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最低監管要求分別為50%、100%,但根據相關規定,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償付能力風險較大的保險公司將被重點核查。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皓潔/文[詳情]
來源:慧保天下 這兩天保險市場最大的瓜應該就是華夏人壽或將易主了!這也難怪:從2005年籌建最初,華夏人壽就一路被各種“資本故事”圍繞,尤其是2015年的華資實業和2017年的中天金融這兩場收購大戲。 2015年9月,華資實業曾連發20個公告,擬通過非公開發行募資300多億元,意圖增持控股華夏人壽(擬51%股權),兩年后再發公告終止融資計劃,鎩羽而歸;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擬以不超過310億元的價格拿下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意圖成為大股東,被輿論議為“蛇吞象”,期間中天金融還不斷有處理旗下資產以“籌錢”的新聞爆出來,收購至今未有定論。 加之華夏人壽2016年來在資本市場的一些舉牌行為,幾次被監管部門“點名”,也算“話題公司”賺足了業內業外眼球。 如果此次最終花落正大集團(如果還有平安集團的二重奏),那華夏人壽的股權故事就可以大結局了。其實,這也是近年來保險業“故事性”的最后尾聲了。塵歸塵,土歸土,諸神歸位,一批人謝幕離場。 “慧保天下”曾多次寫到,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又留下了什么?就華夏人壽而言,除了股權層面的資本故事、資本市場的妖精指摘、特殊的公司治理結構,已經快速長成千億估值的華夏人壽的業務發展模式又該如何分析和看待? 華夏人壽籌建于2005年,同期成立的有18家民營保險公司,史稱“05潮”,幾經更名變幻,值得一提的也就是陽光保險、國華人壽等幾家。陽光保險走的是集團化路線,國華人壽和華夏人壽類似,發展模式均有其特點,但規模和估值高低有別。 雖然也是幾經波折,但自2012年底開始,華夏人壽進入發展快車道,在同期公司中可謂一騎絕塵,近年規模保費和原保險保費均穩居第四位。本文試圖復盤華夏人壽近13年發展歷程,著重落筆在,做為曾經典型的資產驅動負債模式的公司,其規模保費和總資產是如何呈現出一條單邊上揚曲線的;而在此過程中,管理層也堅持發展了傳統保險價值型業務,其面對不同的市場形勢,又是如何變幻其渠道和競爭策略的。 必須承認的是,回避股權和公司治理的純業務發展視角,肯定是偏頗的,但在一個越來越階層固化的市場格局中,華夏人壽近年的突圍進階方法論還是值得關注分析的。 當然,更賺人眼球和引起爭議的是其千億級別的估值。如前述,2015年華資實業曾標出600多億元,兩年后中天金融魔幻般給出了近1500億元。價格有很大可能是會偏離價值的,且華夏人壽的股權股東情況更復雜,純粹業務視角看待其“商業價值”,肯定也是不深刻的。但到底“成色”幾何,也是交易時很重要的一個權重,尤其這次買主中,還有保險經營行家。 并且隨著近年來保險公司股權交易越來越頻繁,保險公司定價估值問題會更凸顯。“慧保天下”也會在后續的文章中通過梳理近年來的一些股權交易,來確定一些估值參照,給估值分析更多參考。敬請關注。 01 2007-2012年,前6年不足60億保費;彼時,國內壽險市場還處于第一和第二梯隊公司跑馬圈地擴張之時,華夏人壽只是一眾庸碌中小公司之一 華夏人壽2006年底獲批開業,2007年初正式開業,迄今已近13年。從其業績表現來看,有明顯的前6年和后6年階段性發展特征。 從規模保費收入來看,2009-2011年華夏人壽規模保費增速基本都維持在了30%以上,分別為27.96、36.36、51.64億元,2012年有所放緩,同比增速只有13.73%,達到58.73億元,在人身險公司中排名從24名提高到16名。 受益于規模保費的快速增長,其總資產、凈資產也在2009-2011年維持了較為快速的增長,到2012年增速有所下降。截至2012年末,其總資產已經從2009年的43.4億元增長至229.11億元,增長5倍有余;凈資產也已經從2009年的4.87億元增長至2012年的18.57億元。 由于成立時間較短,此時的華夏人壽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09-2012年累計虧損達到21.08億元。 整體來看,華夏人壽2007年初正式開業可謂生逢其時,適逢大牛市,A股市場僅花12個月時間,就從1653點暴漲至6124點,掀起一股全民炒股潮。迎合這一潮流,彼時新成立壽險公司多以銀保作為主力渠道,理財型產品大行其道。 壽險行業保費收入因此高速發展,全年實現保費收入4463.8億元,同比增長24.5%。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也在這一年創下歷史最好水平,收益超過前五年的總和,達到2791.7億元。 不過好時光總是短暫,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嚴重影響行業投資收益率,前期熱銷的投資型保險產品由于銷售誤導等原因招致集中投訴和退保潮。于是從2009年開始,監管部門開始著手推動行業回歸保障,同時重拳規范銀保市場,使得個人代理渠道重回壽險第一大渠道。 到2010年末,對于銀保渠道的監管進一步強化,行業形勢開始發生逆轉。這一年年末,《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發布,宣布取消駐點銷售,并規定每個銀行網點最多只能代理三家保險公司的產品;2011年,原保監會與原銀監會又聯合發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繼續加大銀保渠道規范力度。 銀保渠道備受沖擊,連帶整個人身險行業發展都陷入低迷,2012年,人身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只有4.16%。 整體來看,彼時,國內壽險市場還處于第一和第二梯隊公司跑馬圈地擴張之時,華夏人壽雖然增速也較快,但仍只是庸碌中小公司中一員,尚難稱“黑馬”。 這一階段的華夏人壽由首任董事長孟勇以及首任總經理曹湛掌舵。與當時的很多險企類似,華夏人壽從一開始就將銀保作為主力渠道,與工行、農行、建行、郵儲等大型銀行都建立了總對總的合作關系,以期實現規模的快速突圍。 同時,對于個險這一傳統價值型業務渠道也沒有放棄,但對不同市場進行分層,并輔之以不同的發展策略:針對城市市場中的高端客戶,主打顧問式行銷;針對廣大縣域市場,則推行人海戰術。此外,對于電話行銷這一新興銷售渠道,華夏人壽也頗為看重,投入頗多。 這一階段的發展因監管部門的一則重罰而告一段落。2010年3月9日至2010年4月23日,原保監會對華夏人壽進行綜合性檢查,發現其存在公司財務資料重大虛假記載、向保監會報送虛假的自查報告等11項違法違規行為。此后監管在對華夏人壽進行警告、罰款等處罰的同時,也處罰了9名高管,孟勇被撤職,曹湛也黯然離開華夏。 02 后6年狂飆突進,153億資本金支撐2000多億規模保費;把資產驅動負債模式做到極致,引得不少中小公司效仿 華夏人壽的命運等到2012年底才有大轉折,和一個人的到來有關。 前情要追溯到2010年時期的新華保險,原運營中心總經理趙子良、原銷售中心總經理高煥利、原總精算師楊智呈組成的“鐵三角”集體轉會生命人壽,一手打造了生命人壽當時的業績飆漲,隨后又在2012年先后出走。其中,趙子良即選擇加盟了華夏人壽,不過由于其任職資格一直未能獲批,一段時間內只能由董事長李飛兼任總經理,直至2015年8月,其總經理任職資格才正式獲得監管批準。 2012年對于中國保險業來說是個大年份。那一年,保險業迎來第三任保監會主席,隨后的2013年,費率市場化改革和投資大放行,一場保費盛宴就此開啟;同時,也開啟了一場中小壽險公司彎道超車的狂歡。 從2013年開始,華夏人壽以黑馬之姿在業界嶄露頭角:2013年6月10日,華夏保險年度總保費首次突破100億元,半年超越2012年全年業績;2013年9月14日,總保費突破又200億元大關;2013年全年,其更是以369.62億元的規模保費,實現了300%的同比增速,規模保費排名也首度躋身行業前十……自身的發展記錄被一次次輕易刷新。 此后,借助銀保渠道大肆銷售中短存續期產品,華夏人壽規模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規模保費收入狂飆突進,市場排名迅速攀升: 2014年規模保費接近翻番,達到705.15億元,市場排名第七;2015年則一躍達成1772.13億元規模保費,市場排名更是達到第四名。此后,其規模保費增速有所下降,2017年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負增長,但到2018年,重新恢復正增長,達到2306.03億元,市場排名穩定在前5。 受規模保費快速增長的助力,華夏人壽總資產從2009年的43.4億元增至5101.18億元,增長超100倍,凈資產也增長近40倍,躋身大型險企之列,2019年甚至首度躋身《財富》世界500強榜單。 當然,為支持其業務發展,股東也不斷注資,從開業到2015年底,先后8次增資,注冊資本金從最初的4億元,達到153億元之多。 保費規模快速擴張疊加從2012年開始的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華夏人壽投資收益開始暴增。數據顯示,2012年,其投資收益還只有6.58億元,到2013年就達到21.72億元,2014年更是達到72.06億元。從2012年到2014年,華夏人壽的投資收益連續兩年保持230%以上的增長。 受益于此,其2014年首度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11.55億元,此后數年,除2016年的凈利潤低于10億元之外,其余年份均在10億元以上。數據顯示,從2009年有年報數據披露開始,一直到2018年,華夏人壽累計盈利66億元。 03 曾經,上層是“投行邏輯”的資產型業務,底層是“保險邏輯”的保險價值型業務;現在已演化為保險價值型業務為主,資產型業務是附加,這才是華夏人壽經營模式的精髓 當主導銀保、資產驅動負債的光環褪去,近年來,業內對華夏人壽又有了新的關注點。 截至2018年年末,華夏人壽的保戶儲金及投資款顯示仍高達2070.08億元,不過細分其到期期限會發現,5年以上者為1872.36億元,占比超過90%,顯示其理財型業務年期結構已經發生徹底變化。 圖片來源:華夏人壽2018年年報 與此同時,其內含價值也在快速提升: 保險業務結構的改善、內含價值的提升都離不開渠道的改革,而銀保、個險以及中介正是華夏人壽最重要的轉型抓手。 銀保個險化,但價值轉型仍任重道遠 眾所周知,銀保是華夏人壽實現規模保費狂飆突進的最重要原因所在。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產品收益高,網點手續費高且大量招收銀保經理打人海戰術——華夏人壽的銀保渠道規模就是這樣“砸” 出來的。 但其實,華夏人壽的銀保渠道早已經開始轉型。2014年,華夏人壽重新確立了“規模先行、結構跟進”的發展思路,開始積極尋求轉型,業務結構開始從短期產品向長期險轉型,此后,其銀保渠道先后經歷三波轉型:2014年開始探索業務轉型,躉交由一年期轉向三年期;2015年由躉交轉向期交;2016年大力發展期交的基礎上,產品險種向更高業務價值轉變。 其結果是華夏人壽在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也實現了業務結構的轉變。據稱,2018年,華夏人壽銀保渠道期交保費已經達成市場第一,到2019年,其銀保銷售團隊達到3萬人,產能甚至高于個險團隊。 不過,對于銀保渠道而言,即便是期交業務的新業務價值也往往并不高,銀保渠道要想真正實現個險化,成為公司的新業務價值主要來源,仍需進一步推動轉型。 把握上一波營銷員井噴紅利,搶抓個險最后的發展窗口期 如果單是依靠銀保渠道沖規模,華夏并不算是黑馬,只能算是安邦第二。之所以稱之為黑馬,主要還是因為其個險渠道的快速成長。有行業交流數據顯示,就個險渠道規模保費收入而言,2010年時,華夏人壽還只有6.6億元,但到2017年已經接近450億元。尤其是從2013年以來,華夏個險以近100%的增速躥升,2016年更是達到300%以上。 如果說,華夏銀保渠道主要靠“砸”,那個險就是“使勁兒砸”:給予營銷團隊更多投入,更多利益,對比當時平安、合眾等公司的代理人基本法,華夏在新人津貼、管理津貼等方面都具備明顯優勢,且從創業基本法到傳家基本法,從終身底薪到終身傭金,華夏在基本法創新上也用足了心思。與此同時,推出高性價比產品,給予內勤更高收入也是華夏重要的策略。 對內重賞之下必有勇將,對外高性價比產品提高市場份額,華夏人壽下了一步好棋,結果就是個險渠道保費收入的躥升。 將華夏置于整個壽險市場格局中去觀察,“慧保天下”認為,其個險的逆襲歸根結底是因為抓住了難得的機會窗口。 其一是2013-2017年間中小型險企發展個險最后的窗口期,理由在于這期間的人身險市場出現了一定的空檔: 一是當時銀保渠道發展火熱,大部分中小型公司對資產驅動負債的發展模式尚存幻想。 二是當時老牌壽險公司個險渠道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偏高。 三是當時老牌公司給予營銷員團隊的利益相對較少。 當然,更重要的還在于2015年,為響應政府簡政放權的號召,個人代理人資格考試被取消,個人代理人數量由此再度出現井噴,為險企發展個險渠道創造了良好的市場機遇。 很顯然,華夏人壽注意到了這些市場機會,并緊緊把握住了這些機會,在大力發展“投行邏輯”的資產型業務的同時,亦著力推動“保險邏輯”的價值型業務。當資產型業務光環褪去,價值型業務開始成為主角。 數據顯示,2017年8月,華夏人壽個險新單標保突破百億,全年達成規模保費442億元,緊隨新華、太平之后;到2019年1月3日,其規模人力更是突破50萬,這一數據已經超越一些大型險企。 以一己之力,拉升整個專業中介市場在2015-2017年的回暖 早在2013年,為加速價值型業務發展,華夏人壽在推動個險渠道發展同時,即重啟中介渠道。彼時,泛鑫保險代理美女高管攜款跑路事發,原保監會全面清理整頓中介市場,強化保險公司對于中介渠道的責任,保險公司對于中介公司價值的不信任也達到了一個高點,保險專業中介發展一時之間陷入停滯。 華夏人壽在此時選擇逆勢而為,加碼中介,無疑是為低迷的中介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泛華、大童、永達理等國內大型全國性保險中介公司,紛紛開始銷售華夏人壽產品,一時之間,華夏人壽在專業壽險中介市場上的市場份額甚至達到了50%以上。 由于彼時市場低迷,在合作中華夏人壽也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其全面強化了中介公司的準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在最重要的合同協議條款中,也重新制定了華夏模板,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制定了保險公司和中介公司合作的行業標準。 當然,隨著中介市場的回暖,2018年后的中介市場費用競爭也日趨激烈,華夏人壽采取暫避鋒芒策略,在市場地位上,只保前三,不爭第一。 近13年的華夏人壽或許又將走到了命運轉折的關口。回顧其歷程,有紛紛擾擾的資本故事,也有值得業內關注和分析的業務發展模式的探索實踐,在80多家壽險公司中,華夏人壽算有其特點,該如何評價?或許資本會給出其價格,拭目以待。[詳情]
兩大資本巨頭都要接盤華夏人壽?一個版本平安,另一是正大,實情如何?曾估值1500億賺錢大戶,誰是真買主 作者:劉敬元 鄧雄鷹 來源:券商中國 華夏人壽又現股權收購傳聞,其身份是被收購一方,而買方,不止一個版本。 券商中國記者最新從消息人士處獲悉,參股洽購華夏人壽的是正大集團,即平安的第一大股東。據悉正大近日已與華夏人壽股東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收購股份約30%,該股權轉讓事宜尚需監管部門批準。 此前,則市場先是有消息稱,中國平安正在洽購華夏人壽。自去年開始,雙方談判斷斷續續了好幾個月,遇阻在華夏人壽的要價上。而對于收購華夏人壽傳聞,平安方面8月22日回復券商中國記者稱“沒有這方面信息”。 華夏人壽方面對平安收購的傳聞,22日上午回復稱“子虛烏有”;對于正大收購的傳聞,記者22日晚20點求證,華夏尚未予置評。 由于金融機構問題資產處置以及保險公司股權股東監管加強等原因,華夏人壽近兩年的相關動向很受市場關注。 正大一直在中國有故事 正大集團,在國際亦稱卜蜂集團,由泰籍華人謝易初、謝少飛兄弟1921年創辦于泰國曼谷,英文為Charoen Pokphand Group,簡稱CP Group。 根據官網介紹,正大集團是一家以農牧食品、商業零售、電信電視三大事業為核心,同時涉足金融、地產、制藥、汽機車、機械加工等10 多個行業領域的多元化跨國企業集團,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員工總數35萬人,2018年集團全球銷售總額約620億美元。 正大集團曾在我國保險業界有過廣受關注的時刻。當時是6年多前,其接手匯豐控股持有的平安股權。2012年底和2013年初,匯豐將所持有的全部平安股份約12.33億股,以每股59港元總對價727.36億港元(約合93.85億美元),分兩次轉讓給泰國正大集團。交易完成后,正大集團成為中國平安單一最大股東,持股15.57%。 截至2019年6月末,正大仍為中國平安第一大股東。正大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New Orient Ventures Limited、商發控股,及其他下屬子公司合計間接持有中國平安H股16.5億股,約平安總股本的9.04%。 中國平安十大股東(截至2019年6月末) 華夏人壽股權頻現買方,不乏終止、擱淺 此次事件的當事方華夏人壽,近年來一直屬于“被收購”的熱門角色。 最近受關注的一次,是上市公司中天金融“蛇吞象”式的收購交易。2017年11月20日晚,中天金融發布公告稱,與華夏人壽股東北京千禧世豪電子科技公司(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勝世紀科技公司(北京中勝世紀)簽訂框架協議,公司或公司指定的控股子公司擬以現金購買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 根據華夏人壽披露公司共有11家股東,其中,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勝世紀持股比例分別為20%、13.41%,分別為第一大(并列)和第四大股東。完成后,中天金融將成為華夏人壽第一大股東。 當晚,華資實業則公告稱,終止股票定增計劃,也宣告其醞釀了兩年多的入主華夏人壽計劃失敗。華資實業2015年9月曾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過316.8億元,對華夏人壽進行增資,增資完成后對其持股比例不超過51%。 如今,這兩筆資本市場上公開宣稱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的事項,一個(華資實業)宣布終止,另一個雖然沒有終止,但也未見進展。 “公司與交易對方雖已達成初步交易方案,但仍處于與相關行業監管部門就方案所涉及重大事項進行匯報、溝通、咨詢和細化的階段,尚未形成最終方案。”已經于1月份復牌的中天金融,重新做起了地產主業生意,并表示還在持續推擠華夏人壽股權收購,且在每隔10個交易日發布一次收購華夏人壽股權交易的“進展”。 在去年12月中天金融復牌之前舉行投資者說明會時,即有投資者問道有媒體報道華夏人壽出現新買家的消息,當時中天金融副董事長石維國回答稱,“未聽說新的意向受讓方,傳言不屬實”。 華夏人壽是塊“肥肉”,曾估值1500億 華夏人壽成立于2006年底,注冊資本153億元,注冊地址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華夏人壽近年先是依靠萬能險實現保費迅猛增長,2015年總保費一舉突破千億元,市場排名達到第四位。 該公司近年推進轉型,截至2018年底建立了50萬人的個險營銷隊伍,2018年個險標保市場第六位,其中,直屬營銷標保114.4億,市場第七。 2018年末公司總資產突破5000億,為5131億,同比增長400多億。2018年,總保費2306億,原保費1583億,市場排名都為第四位。 截至2018年末,華夏人壽內含價值552億,同比增長9%;2018年新業務價值62億,同比增長15%。連續數年盈利,其中:2018年凈利潤31億,此前2017年盈利43億,2016年盈利16億元。2019年上半年,保費1236億,凈利潤5.22億元。 從2015年華資實業計劃“入主”華夏人壽,到2017年中天金融籌劃購買股權,華夏人壽的估值經歷了翻倍增長。 中天金融擬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的交易中,21%-25%的股權交易定價不超過310億元,以定價上限310億元估算下來,華夏人壽的整體估值約在1200億-1500億元之間。 華資實業計劃定增并增資華夏人壽,定增募資不超過316.8億元,對華夏增資完成后持股比例不超過51%。均以上限估算,華資實業對華夏人壽的估值在600多億元。 不過,對于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股權出價,也有投資者認為偏高,并詢問是否會對華夏人壽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對此中天金融曾稱,根據公司與交易對方簽署協議,最終價格以交易各方共同認可的具有證券業務資質的審計、評估/估值機構進行審計、評估/估值后出具的標的股權在評估/估值基準日資產評估/估值報告結果為基礎協商確定。 其間,也曾有市場傳言稱有券商等機構欲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給出估值在千億以下,而華夏人壽方面并不接受,相關方未達成交易意向。 相對已上市險企估值,華夏人壽逾千億的估值并不低。業內認為,這與險企第一大股東位置稀缺、保險牌照難求以及壽險發展空間巨大等因素相關,反映產業資本對保險牌照的青睞。 華夏亦曾是平安前十大股東 一方面平安被傳洽購華夏人壽股權,另一方面華夏人壽也曾投資平安,并成為其前十大股東。 2015年,華夏人壽首次進入平安十大股東之列,至2015年末持有6.22億股,為第四大股東,2016年末持股量進一步升至 7.88億股。2017年華夏人壽開始逐步減持平安股份,并于2018年末正式退出了平安十大股東之列。 保險公司之間投資的案例并不鮮見。8月7日,中國人壽在保險業協會披露,公司通過港股二級市場買入中國太保H股,達到舉牌線。截至8月1日,中國人壽持有太保H股1.399億股,約占該上市公司H股股本的5.04%;連同關聯方國壽集團所持H股,國壽系對中國太保H股持股達到5.08%。 不過目前,險資之間的投資都沒有突破保險公司股東“一參一控”要求。 按照現行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 投資人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只能成為一家經營同類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控制類股東。投資人為保險公司的,不得投資設立經營同類業務的保險公司。投資人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成為保險公司控制類和戰略類股東的家數合計不得超過兩家。 這一條也被業界解讀為保險業的“一參一控”規定,即同一股東不得同時控制兩家業務范圍相同的保險公司,而控股一家、參股另一家則是可行的。[詳情]
剛剛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華夏人壽,未來發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作為保險業的后起之秀,華夏人壽近年來對外擴張步伐不斷,打破了由“老七家”所壟斷的壽險市場格局,堪稱業內新貴。7月22日,《財富》雜志發布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華夏人壽更是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排名第442位。 然而,隨著行業加速回歸保障本源,保險公司粗放型增長模式逐漸難以為繼。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華夏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236.1億,同比增長72.88%,但凈利潤5.21億元,同比下降82.9%。 與此同時,不久前曝出的招商銀行暫停與華夏人壽、泰康保險新業務合作一事,又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剛剛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華夏人壽,未來發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上半年凈利同降82.9% 連續兩季度凈現金流為負 華夏人壽成立于2006年,注冊資本153億元。成立初期,由于基礎弱、底子薄,公司一直經營業績不佳;從2013年開始,公司逐漸步入發展機遇期,保費規模和凈利潤均持續高速增長。2018年,華夏人壽的總保費規模已經達到2306億,同比增長32%;原保險保費收入1583億,排名壽險市場第四位;總資產5131億元,正式晉級特大型保險公司。 然而,隨著保險業加速回歸保障本源,保險公司轉型升級也正在提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華夏人壽雖然仍舊維持著較高的保費規模增速,但在凈利潤增速方面卻似乎已經后勁不足。 具體來看,去年華夏人壽共實現凈利潤31億,相比2017年的43億,已經出現了較明顯的下滑趨勢;而此前披露的2019年第二季度償付報告顯示,上半年華夏人壽實現凈利潤5.21億,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2.9%。據不完全統計,這一下滑幅度在所有實現盈利的非上市壽險公司當中,排名第一。此外,第二季度華夏人壽保險業務收入393.66億,也較一季度下滑53.27%;公司凈資產224.06億,環比減少22.98億。 償付能力方面,二季度末,華夏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13.19%、130.16%,較第一季度均有所上升,高于監管標準,但與業內龍頭有一定差距。2019年第一季度末,國壽、平安人壽和太保壽險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52.03%、219.86%、263%,同期華夏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僅為108.3%。在股東無法增資的條件下,一旦華夏人壽經營出現閃失,便有可能導致償付能力降低,甚至出現問題。 更值得關注的是,前兩季度華夏人壽的凈現金流均為負數。其中,第一季度華夏人壽凈現金流﹣52.2億;到第二季度,公司的凈現金流仍為﹣50.96億,流動性壓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經歷了資產驅動負債的粗放擴張時代后,部分以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產品為主的險企,正陸續進入剛性給付周期,故而現金流壓力凸顯。在險企業務結構調整期間,壓縮萬能險業務,則會對現金流產生一定影響,增加公司流動性風險。 作為傳統的萬能險大戶,華夏人壽近年來主動縮減萬能險規模,然而截至目前仍有一定數額的存量業務。數據顯示,2018年華夏人壽的保戶投資款相關收入為723.3億元,新增交費額在行業中排名第三,與原保費收入之比達0.46,高于行業整體0.32的水平。 遭招商銀行暫停新業務合作 銀保渠道恐受沖擊 人紅是非多。近年來激進擴張的華夏人壽,其身上的各種是非議論也一直不斷。除前幾年被妄圖“蛇吞象”的中天金融盯上之外,最近幾日,華夏人壽又卷入了被招行暫停新業務合作的風波當中。 7月26日晚間,有多位知情人士向新浪保險透露稱,招行已經取消了華夏人壽和泰康保險的銀保準入資格,同時暫時停止售賣兩家險企的產品。 針對這一消息,華夏人壽回應稱,暫停新業務合作是因為系統升級,并不涉及、影響相關準入資格和存量業務后續服務工作的正常展開。而對于銀保渠道吃回扣、“小賬”等問題,華夏人壽也在回復中表示,雙方合作期間發生的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問題乃是個案,公司將對相關人員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華夏人壽在回應中稱,目前,銀行保險業務已經不是其主要業務渠道,今年以來所提供的新業務價值只占公司新業務價值百分之十左右。 不過,從2018年報數據來看,華夏人壽對于銀保渠道依舊較為依賴。在華夏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前5的產品中,有3款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為銀保渠道,包括排名第一的“華夏財富一號兩全保險F款(分紅型)”。 更耐人尋味的是,據此前的相關報道,招行目前已發出內部通知,恢復泰康人壽代銷、投保、保全等各項業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銀保回扣、小賬的問題在行業普遍存在。在追逐保費規模的壓力下,險企為了搶奪銀行網點的銷售渠道,除正常的手續費用外,也會給從事銀保業務的柜面人員一些協議之外的回扣費用在,這在業內稱之為小賬。朱俊生表示,這種行為不僅抬高了險企成本,同時也增加了合規風險。 事實上,全面規范銀保渠道也是2019年銀保監會針對保險中介監管的重點工作。此前3月,監管部門便草擬《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未來將對銀行兼業代理機構從準入和退出、從業人員、市場行為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系統要求,著力解決銷售誤導和手續費違規支付等突出問題。 對于較為依賴銀保渠道的華夏人壽來說,如何適應即將到來的全流程監管模式,探索新體系下銀保代理模式的出路和發展機遇,是其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在保險業務轉向價值增長、昔日萬能險等制勝法寶已不再靈驗的當下,如何重新刺激增長日益趨緩的公司業績,同樣需要其思考和解決。 躋身世界500強,只是一個開始。[詳情]
原標題:華夏人壽回應招行暫停準入傳聞:系統升級暫停新業務合作 華夏保險方面回復稱,雙方合作期間發生的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問題乃是個案,我司將對我方人員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新京報訊(記者 潘亦純 陳鵬)7月26日晚間,有媒體報道稱,招行已經暫停華夏人壽、泰康保險的準入資格,暫停售賣其保險產品。 針對這一傳聞,華夏保險今日午間發布回復稱,近日經與招商銀行有關方面協商,雙方因系統升級問題暫時停止新業務合作,但是各項客戶服務工作依然正常展開,也不涉及準入資格取消問題。雙方業務合作一張一馳、有松有緊,皆系正常情形,有關媒體所述涉嫌誤導和夸張。 據媒體報道,該事件緣起于招行行長田惠宇近期在內部會議上的一篇講話,他坦言:“我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員工收取保險公司的回扣……對內、對外都必須堅決果斷……對外取消相關保險公司準入資格。” 針對此事,華夏保險方面也回復稱,雙方合作期間發生的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問題乃是個案,我司將對我方人員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而截至記者發稿,事件其余兩方均暫無回應,泰康保險相關人士則對記者表示:“暫時還沒有回應。”招行方面也并未給予回應。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陳鵬 編輯 王宇 校對 盧茜[詳情]
新浪財經訊 7月10日,由易趣財經、《金融理財》雜志社主辦,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特別支持的“金貔貅·2019第二屆銀保合作發展(北京)高峰論壇暨保險中介新規專題研討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此次盛會以“攜手共進”為主題,《金融理財》雜志社攜手益普索發布了《探索國內銀行保險升級之道白皮書》,翹首以盼的35項大獎也新鮮出爐。 “百年變局,中流擊水,乍暖還寒時候,革舊方可圖新。有人認為2019年的銀保市場處于最好的時代,也有人認為它處于相對艱難的時代。”萬進開場講道,“我認為關鍵是你從哪個角度來看,本屆金貔貅論壇不僅為銀行未來的發展開出秘方,同時也給保險公司指明方向。” 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銀行保險事業中心總經理萬進受邀擔任下午場圓桌討論的嘉賓主持,并就議題“銀保渠道的瓶頸與如何破局”做精彩發言。銀行保險歷經由躉交規模到期交價值的艱難轉型路,如今又面臨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的升級挑戰,如何發揮先發優勢,加強密切協作和資源互通,主動融入全球化、開放化的市場競爭浪潮,推動共同價值最大化,打造“以創新為導向,以科技為手段、以客戶為中心”的新銀保可持續發展生態圈,深度解讀研討議題的預見性和前瞻意義。 作為華夏保險銀保渠道負責人,萬進介紹道,早在2014年華夏銀保開始探索業務轉型,躉交由一年期轉向三年期,2015年由躉交轉向期交,2016年大力發展期交的基礎上,產品險種向更高業務價值轉變。三次華麗轉型,全面創新進程,在2018年逆勢崛起,圍繞隊伍建設、渠道經營、基礎管理和客戶經營推動各項工作,客戶營銷思維由利益牽引轉向CFS財法稅財富管理體系,回歸保險保障本源,實現了價值倍增、規模穩增。2019年開門紅領軍市場,上半年期交保費突破200億, 90%以上占比為長期期交,價值轉型已見成效。 回看當下時代,從大環境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今世界正歷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向全世界承諾,我國將深化現代金融服務業開放舉措,將原定2021年取消壽險外資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同時要運用一系列監管政策舉措保護國內外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當前,國內外金融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群策群力、合作共贏、與智者同行已經成為應對變局刻不容緩的正確選擇。萬進認為,在未來的5G科技智能時代,“銀保渠道的瓶頸與如何破局”這個論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創新應用性。 銀保合作同質化程度高,如何突破瓶頸實現轉型? 針對圓桌嘉賓提及“保險比基金更復雜”的問題,萬進解讀道,在一定意義上,保險產品相較基金的確存在復雜性,為幫助銀行解決相應銷售難題,保險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優化的處理方案。以華夏保險為例,華夏銀保設立渠道訓練處,專門為銀行工作人員做保險體系化、多維度培訓,而不僅僅是單一的產品培訓。其中,接受程度高、培訓效果好的核心課程為CFS財法稅財富管理體系課程,包括經典的華夏私董會、銀行理財績優特訓、鎏金經典產品視頻等,充分發揮保險的意義與功用解決客戶資產配置難題。培訓輸出需要的是細水長流,急功近利一定是見不到成效的。 當下,許多保險公司利用大面積的營銷活動銷售保險,客戶都是身披盔甲,拒絕接受被營銷,這個瓶頸如何破局?萬進認為,“明者因時而變”,我們只是保險方案提供者,選擇權在客戶,面對客戶少談保險產品,多談保險意義與功用,多談服務,通過定制化服務來贏得客戶的尊重與信任。 同時,目前行方與司方存在信任問題,保險公司需要銀行的客戶,銀行擔心客戶流失,脫離銀行進行客戶二次開發持續性偏低。銀行客戶群龐大,但保險銷售行為大部分集中于高端客戶,高端客戶配置飽和,一般客戶無人問津,保險客戶資源優勢亟待開發。以中行和建行為例,中行客戶經理有效服務的保險客戶為1800萬戶,滲透率僅為1.84%,建行購買過保險的客戶不足2000萬,占比不足3%,發展空間巨大,因此銀保離開銀行做保險,短視行為,注定是不可取且不可行的。 萬進認為目前保險公司跟銀行合作層面相對較淺,基本局限于負債端,簡單的代銷關系,未來在資產端合作空間更大。同時銀保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相當嚴重,例如,針對客戶開放的綠色服務通道(簡稱“綠通”),各家服務標準差異不明顯。但是萬進相信,未來各公司若能夠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滿足不同客戶群體需求,定能扎牢發展的根基。相反,如果保險公司還是用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來應對未來兩年至三年的銀保市場,發展道路一定是越走越窄。 消費習慣日新月異,5G時代如何轉型創新把握先機? 如今80后、90后已經成為保險消費主體,保險公司的服務一定要主動適應他們的消費心理習慣,那么面向互聯網一代,包括未來的5G時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萬進指出,若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專一于轉型與創新。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尤其是客戶服務方面具體可以如何行動呢? 萬進指出,誠然銀行給我們提供的不僅是客戶,它們對客戶數據的掌握也是最清晰的。對于高端客戶,普通的保險產品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完全可以與理財產品做對比分析之后再推出相對完善的保險產品,銷售難度才會隨之降低。 監管與創新是孿生,而創新注定會超前于監管要求。數字時代的到來,確實對保險公司的適應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快人一步,率先進行轉型,把握先機,贏得生存和發展的主動權。未來已來,行方在改變,保險業也要變革,雙方才能有效共贏。5G讓生活更美好,創新也將讓保險更友好。 百年大變革 千年新機遇 研究顯示,國內銀保市場占比遠低于國外市場,這恰恰說明國內銀保事業確實大有前途,必將大有可為。萬進認為,金貔貅銀保合作發展論壇已經舉辦第二屆,未來也可能要舉辦十屆甚至二十屆,將一步步見證國內銀保占比提升至10%至20%,甚至更高。世界銀保未來的發展之路依舊很寬,中國銀保的發展空間仍舊很廣。萬進感慨道,“有時候覺得銀保工作這輩子都做不完,還需要薪火相傳,讓下一代繼續做下去!” 面對全球社會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平衡性,我國的銀行保險事業迎來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行方和司方需要更加重視客戶體驗,以卓越的服務和惠民的產品、長期的價值策略把握重大戰略機遇,為社會穩定,行業進步,客戶共贏服務,使銀行保險事業薪火相傳,進而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 新時代、新格局、新戰略、新征途,在全體銀保人的共同耕耘和見證之下,銀行保險事業定能找好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沖破混沌迷霧,仰望星辰大海![詳情]
來源 北京商報 歷時四年之久,華夏人壽大股東花落誰家或將塵埃落定。繼華資實業、中天金融相繼拋出“入主”計劃卻雙遭擱淺后,近日,市場再次傳出正大集團收購華夏人壽30%股權。細究該公司股權備受資本大亨青睞的原因,保費規模攀升、盈利穩定以及壽險牌照稀缺或是主因。不過,股權搶手、業務猛增的背后也存隱憂,最新披露的償付能力二季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凈現金流為負、償付能力充足率持續走低。 股權頻頻“被倒手” 華夏人壽單一最大股東最終花落誰家備受市場關注,近日,正大集團成為“熱門人選”。 據業內傳言,目前華夏人壽已與正大集團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正大集團將收購其約30%的股份。若收購完成,正大集團將成為華夏人壽單一第一大股東。不過,該股權轉讓事宜仍需等待監管部門批準。 半路“殺出”的正大集團背景幾何?公開資料顯示,該集團在泰國亦稱卜蜂集團,由泰籍華人謝易初、謝少飛兄弟于1921年創辦于泰國曼谷,以農牧食品、商業零售、電信電視三大事業為核心,同時還涉足金融、地產、制藥、汽機車、機械加工等10多個行業領域。截至目前,正大集團在中國設立企業超過400家,總投資超1200億元,年銷售額近1300億元。 對此,北京商報記者采訪華夏人壽,該公司表示,目前沒有股東方面的消息可以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集團并非首次涉獵國內保險業,該集團是中國平安的第一大股東,全資子公司NewOrientVenturesLimited、商發控股,以及其他下屬子公司合計持有中國平安H股16.5億股,約占平安總股本的9.04%。 而在此前,中天金融、華資實業都先后計劃“入主”華夏人壽。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曾發布公告稱,擬收購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成為華夏人壽第一大股東。彼時,由于其資產規模遠不及華夏人壽,因此被媒體解釋為“蛇吞象”。而最終2018年12月,中天金融發布公告稱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短期內無法完成。 更早間,華資實業就計劃定增并增資華夏人壽,定增募資不超過316.8億元,增資完成后對華夏人壽的持股比例不超過51%,不過該計劃也落空。 而目前的股權信息顯示,華夏人壽的股東共有11家,北京世紀力宏計算機軟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禧世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對華夏人壽的持股占比分別為20%,并列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某金融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常保險公司大股東更換,將會引起董事會、管理層以及長期戰略、對外關系等方面的變動,在短期內有一定影響,不過現代公司治理是股權與治權分離,股東變換對企業運營來講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 緣何備受追捧 資本大亨“你方唱罷我登場”,為何華夏人壽的股權如此受青睞? 有業內人士分析稱,華夏人壽保費規模攀升,并且保持連續盈利,可為股東帶來穩定的資金流。此外,壽險牌照的稀缺性是各路資本想入主保險公司的重要原因,同時資本也看好壽險業的發展前景。 數據顯示,華夏人壽成立于2006年12月。自2012年現任CEO趙子良進入華夏人壽后,該公司業務呈現突飛猛進的增長態勢,2016年華夏人壽保險業務收入為473.23億元,較2015年的79.96億元翻了6倍有余。 保費飛速增長的同時,該公司已連續五年保持盈利。其中2014年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11.54億元,2015-2018年,該公司實現盈利分別為14.63億元、9.6億元、40.76億元、26.38億元。 此外,截至2018年底,華夏人壽總資產達5102億元,比2012年增長了22倍。截至1月3日,華夏人壽人力規模突破50萬人。 那么,這家成立13年的壽險公司估值如何?此前華資實業對華夏人壽的估值在600億元左右,而中天金融對華夏人壽的整體估值為1200億-1500億元。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保險公司的真正價值,需要非常專業的精算人員聯系公司的精算假設等因素進行估值評判。 但不可否認的是,壽險牌照屬于稀缺性資源。據了解,2018年至今,我國中資保險牌照仍為零批籌,此前2016年獲批籌建的保險公司有12家,2017年降至6家。有保險公司高管曾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僅一張壽險牌照的價值至少可達50億元。 高速擴張背后現隱憂 而華夏人壽高速擴張的業績背后隱憂暗存。 今年上半年,華夏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236.1億元,同比增長72.88%,但凈利潤5.21億元,同比下降82.9%。具體來看,該公司一季度凈虧損4.03億元,二季度盈利9.25億元。 對于上半年盈利顯著下降的原因,華夏人壽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2019年一季度公司收益浮盈沒有變現,綜合收益70億元;二季度公司保險業務及投資業務穩定增長,成本費用合理管控,實現凈利潤9.2億元。 同時,今年上半年華夏人壽的凈現金流數據為負。其中,一季度華夏人壽凈現金流為-52.2億元;二季度為-50.96億元,流動性壓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對此,華夏人壽相關負責人解釋稱,從負債端來看,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凈流入103億元,流動性充足。在投資端,一季度資產現金流流出74.79億元,主要用于投資普通股票;二季度資產現金流流出87.67億元,主要用于投資普通股票和上市公司股權。 此外,華夏人壽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還顯示,公司未來3個月內、1年內、1-3年內綜合流動比率分別為558.88%、637.22%和37.47%。華夏人壽方面表示,總體而言,公司資金充足,資金使用調配合理,公司流動性風險較低。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家保費收入排名靠前的人身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近年來卻一直偏低。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華夏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13.19%,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0.16%。雖然符合監管標準,但與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泰康保險等規模較大的公司相比,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數據也較低,同時該數據處于人身險行業同期靠后的位置。 對此,華夏人壽表示,公司在長期滿足監管要求的基礎上保持穩步增長的態勢。通過持續優化業務結構、管控負債成本,經營效益持續向好,2019年二季度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季度小幅提升,對比2018年同期提升明顯。 不過,有保險資管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通常壽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將對公司投資產生影響,也不利于一些業務的開展。 同時,該公司償付能力報告顯示,2016-2018年,該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水平都相對較低,其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在61.43%-99.26%的區間,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處于106.58%-128.96%的區間。 而償付能力是代表保險公司償還債務的能力,由此確定保險公司是否具有與其風險和業務規模相適應的資本。雖然銀保監會對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最低監管要求分別為50%、100%,但根據相關規定,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60%或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20%的償付能力風險較大的保險公司將被重點核查。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皓潔/文[詳情]
來源:慧保天下 這兩天保險市場最大的瓜應該就是華夏人壽或將易主了!這也難怪:從2005年籌建最初,華夏人壽就一路被各種“資本故事”圍繞,尤其是2015年的華資實業和2017年的中天金融這兩場收購大戲。 2015年9月,華資實業曾連發20個公告,擬通過非公開發行募資300多億元,意圖增持控股華夏人壽(擬51%股權),兩年后再發公告終止融資計劃,鎩羽而歸;2017年11月,中天金融擬以不超過310億元的價格拿下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意圖成為大股東,被輿論議為“蛇吞象”,期間中天金融還不斷有處理旗下資產以“籌錢”的新聞爆出來,收購至今未有定論。 加之華夏人壽2016年來在資本市場的一些舉牌行為,幾次被監管部門“點名”,也算“話題公司”賺足了業內業外眼球。 如果此次最終花落正大集團(如果還有平安集團的二重奏),那華夏人壽的股權故事就可以大結局了。其實,這也是近年來保險業“故事性”的最后尾聲了。塵歸塵,土歸土,諸神歸位,一批人謝幕離場。 “慧保天下”曾多次寫到,一個時代的結束。但又留下了什么?就華夏人壽而言,除了股權層面的資本故事、資本市場的妖精指摘、特殊的公司治理結構,已經快速長成千億估值的華夏人壽的業務發展模式又該如何分析和看待? 華夏人壽籌建于2005年,同期成立的有18家民營保險公司,史稱“05潮”,幾經更名變幻,值得一提的也就是陽光保險、國華人壽等幾家。陽光保險走的是集團化路線,國華人壽和華夏人壽類似,發展模式均有其特點,但規模和估值高低有別。 雖然也是幾經波折,但自2012年底開始,華夏人壽進入發展快車道,在同期公司中可謂一騎絕塵,近年規模保費和原保險保費均穩居第四位。本文試圖復盤華夏人壽近13年發展歷程,著重落筆在,做為曾經典型的資產驅動負債模式的公司,其規模保費和總資產是如何呈現出一條單邊上揚曲線的;而在此過程中,管理層也堅持發展了傳統保險價值型業務,其面對不同的市場形勢,又是如何變幻其渠道和競爭策略的。 必須承認的是,回避股權和公司治理的純業務發展視角,肯定是偏頗的,但在一個越來越階層固化的市場格局中,華夏人壽近年的突圍進階方法論還是值得關注分析的。 當然,更賺人眼球和引起爭議的是其千億級別的估值。如前述,2015年華資實業曾標出600多億元,兩年后中天金融魔幻般給出了近1500億元。價格有很大可能是會偏離價值的,且華夏人壽的股權股東情況更復雜,純粹業務視角看待其“商業價值”,肯定也是不深刻的。但到底“成色”幾何,也是交易時很重要的一個權重,尤其這次買主中,還有保險經營行家。 并且隨著近年來保險公司股權交易越來越頻繁,保險公司定價估值問題會更凸顯。“慧保天下”也會在后續的文章中通過梳理近年來的一些股權交易,來確定一些估值參照,給估值分析更多參考。敬請關注。 01 2007-2012年,前6年不足60億保費;彼時,國內壽險市場還處于第一和第二梯隊公司跑馬圈地擴張之時,華夏人壽只是一眾庸碌中小公司之一 華夏人壽2006年底獲批開業,2007年初正式開業,迄今已近13年。從其業績表現來看,有明顯的前6年和后6年階段性發展特征。 從規模保費收入來看,2009-2011年華夏人壽規模保費增速基本都維持在了30%以上,分別為27.96、36.36、51.64億元,2012年有所放緩,同比增速只有13.73%,達到58.73億元,在人身險公司中排名從24名提高到16名。 受益于規模保費的快速增長,其總資產、凈資產也在2009-2011年維持了較為快速的增長,到2012年增速有所下降。截至2012年末,其總資產已經從2009年的43.4億元增長至229.11億元,增長5倍有余;凈資產也已經從2009年的4.87億元增長至2012年的18.57億元。 由于成立時間較短,此時的華夏人壽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09-2012年累計虧損達到21.08億元。 整體來看,華夏人壽2007年初正式開業可謂生逢其時,適逢大牛市,A股市場僅花12個月時間,就從1653點暴漲至6124點,掀起一股全民炒股潮。迎合這一潮流,彼時新成立壽險公司多以銀保作為主力渠道,理財型產品大行其道。 壽險行業保費收入因此高速發展,全年實現保費收入4463.8億元,同比增長24.5%。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也在這一年創下歷史最好水平,收益超過前五年的總和,達到2791.7億元。 不過好時光總是短暫,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嚴重影響行業投資收益率,前期熱銷的投資型保險產品由于銷售誤導等原因招致集中投訴和退保潮。于是從2009年開始,監管部門開始著手推動行業回歸保障,同時重拳規范銀保市場,使得個人代理渠道重回壽險第一大渠道。 到2010年末,對于銀保渠道的監管進一步強化,行業形勢開始發生逆轉。這一年年末,《中國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發布,宣布取消駐點銷售,并規定每個銀行網點最多只能代理三家保險公司的產品;2011年,原保監會與原銀監會又聯合發布《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監管指引》,繼續加大銀保渠道規范力度。 銀保渠道備受沖擊,連帶整個人身險行業發展都陷入低迷,2012年,人身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只有4.16%。 整體來看,彼時,國內壽險市場還處于第一和第二梯隊公司跑馬圈地擴張之時,華夏人壽雖然增速也較快,但仍只是庸碌中小公司中一員,尚難稱“黑馬”。 這一階段的華夏人壽由首任董事長孟勇以及首任總經理曹湛掌舵。與當時的很多險企類似,華夏人壽從一開始就將銀保作為主力渠道,與工行、農行、建行、郵儲等大型銀行都建立了總對總的合作關系,以期實現規模的快速突圍。 同時,對于個險這一傳統價值型業務渠道也沒有放棄,但對不同市場進行分層,并輔之以不同的發展策略:針對城市市場中的高端客戶,主打顧問式行銷;針對廣大縣域市場,則推行人海戰術。此外,對于電話行銷這一新興銷售渠道,華夏人壽也頗為看重,投入頗多。 這一階段的發展因監管部門的一則重罰而告一段落。2010年3月9日至2010年4月23日,原保監會對華夏人壽進行綜合性檢查,發現其存在公司財務資料重大虛假記載、向保監會報送虛假的自查報告等11項違法違規行為。此后監管在對華夏人壽進行警告、罰款等處罰的同時,也處罰了9名高管,孟勇被撤職,曹湛也黯然離開華夏。 02 后6年狂飆突進,153億資本金支撐2000多億規模保費;把資產驅動負債模式做到極致,引得不少中小公司效仿 華夏人壽的命運等到2012年底才有大轉折,和一個人的到來有關。 前情要追溯到2010年時期的新華保險,原運營中心總經理趙子良、原銷售中心總經理高煥利、原總精算師楊智呈組成的“鐵三角”集體轉會生命人壽,一手打造了生命人壽當時的業績飆漲,隨后又在2012年先后出走。其中,趙子良即選擇加盟了華夏人壽,不過由于其任職資格一直未能獲批,一段時間內只能由董事長李飛兼任總經理,直至2015年8月,其總經理任職資格才正式獲得監管批準。 2012年對于中國保險業來說是個大年份。那一年,保險業迎來第三任保監會主席,隨后的2013年,費率市場化改革和投資大放行,一場保費盛宴就此開啟;同時,也開啟了一場中小壽險公司彎道超車的狂歡。 從2013年開始,華夏人壽以黑馬之姿在業界嶄露頭角:2013年6月10日,華夏保險年度總保費首次突破100億元,半年超越2012年全年業績;2013年9月14日,總保費突破又200億元大關;2013年全年,其更是以369.62億元的規模保費,實現了300%的同比增速,規模保費排名也首度躋身行業前十……自身的發展記錄被一次次輕易刷新。 此后,借助銀保渠道大肆銷售中短存續期產品,華夏人壽規模更是一發不可收拾,規模保費收入狂飆突進,市場排名迅速攀升: 2014年規模保費接近翻番,達到705.15億元,市場排名第七;2015年則一躍達成1772.13億元規模保費,市場排名更是達到第四名。此后,其規模保費增速有所下降,2017年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負增長,但到2018年,重新恢復正增長,達到2306.03億元,市場排名穩定在前5。 受規模保費快速增長的助力,華夏人壽總資產從2009年的43.4億元增至5101.18億元,增長超100倍,凈資產也增長近40倍,躋身大型險企之列,2019年甚至首度躋身《財富》世界500強榜單。 當然,為支持其業務發展,股東也不斷注資,從開業到2015年底,先后8次增資,注冊資本金從最初的4億元,達到153億元之多。 保費規模快速擴張疊加從2012年開始的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華夏人壽投資收益開始暴增。數據顯示,2012年,其投資收益還只有6.58億元,到2013年就達到21.72億元,2014年更是達到72.06億元。從2012年到2014年,華夏人壽的投資收益連續兩年保持230%以上的增長。 受益于此,其2014年首度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11.55億元,此后數年,除2016年的凈利潤低于10億元之外,其余年份均在10億元以上。數據顯示,從2009年有年報數據披露開始,一直到2018年,華夏人壽累計盈利66億元。 03 曾經,上層是“投行邏輯”的資產型業務,底層是“保險邏輯”的保險價值型業務;現在已演化為保險價值型業務為主,資產型業務是附加,這才是華夏人壽經營模式的精髓 當主導銀保、資產驅動負債的光環褪去,近年來,業內對華夏人壽又有了新的關注點。 截至2018年年末,華夏人壽的保戶儲金及投資款顯示仍高達2070.08億元,不過細分其到期期限會發現,5年以上者為1872.36億元,占比超過90%,顯示其理財型業務年期結構已經發生徹底變化。 圖片來源:華夏人壽2018年年報 與此同時,其內含價值也在快速提升: 保險業務結構的改善、內含價值的提升都離不開渠道的改革,而銀保、個險以及中介正是華夏人壽最重要的轉型抓手。 銀保個險化,但價值轉型仍任重道遠 眾所周知,銀保是華夏人壽實現規模保費狂飆突進的最重要原因所在。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產品收益高,網點手續費高且大量招收銀保經理打人海戰術——華夏人壽的銀保渠道規模就是這樣“砸” 出來的。 但其實,華夏人壽的銀保渠道早已經開始轉型。2014年,華夏人壽重新確立了“規模先行、結構跟進”的發展思路,開始積極尋求轉型,業務結構開始從短期產品向長期險轉型,此后,其銀保渠道先后經歷三波轉型:2014年開始探索業務轉型,躉交由一年期轉向三年期;2015年由躉交轉向期交;2016年大力發展期交的基礎上,產品險種向更高業務價值轉變。 其結果是華夏人壽在持續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也實現了業務結構的轉變。據稱,2018年,華夏人壽銀保渠道期交保費已經達成市場第一,到2019年,其銀保銷售團隊達到3萬人,產能甚至高于個險團隊。 不過,對于銀保渠道而言,即便是期交業務的新業務價值也往往并不高,銀保渠道要想真正實現個險化,成為公司的新業務價值主要來源,仍需進一步推動轉型。 把握上一波營銷員井噴紅利,搶抓個險最后的發展窗口期 如果單是依靠銀保渠道沖規模,華夏并不算是黑馬,只能算是安邦第二。之所以稱之為黑馬,主要還是因為其個險渠道的快速成長。有行業交流數據顯示,就個險渠道規模保費收入而言,2010年時,華夏人壽還只有6.6億元,但到2017年已經接近450億元。尤其是從2013年以來,華夏個險以近100%的增速躥升,2016年更是達到300%以上。 如果說,華夏銀保渠道主要靠“砸”,那個險就是“使勁兒砸”:給予營銷團隊更多投入,更多利益,對比當時平安、合眾等公司的代理人基本法,華夏在新人津貼、管理津貼等方面都具備明顯優勢,且從創業基本法到傳家基本法,從終身底薪到終身傭金,華夏在基本法創新上也用足了心思。與此同時,推出高性價比產品,給予內勤更高收入也是華夏重要的策略。 對內重賞之下必有勇將,對外高性價比產品提高市場份額,華夏人壽下了一步好棋,結果就是個險渠道保費收入的躥升。 將華夏置于整個壽險市場格局中去觀察,“慧保天下”認為,其個險的逆襲歸根結底是因為抓住了難得的機會窗口。 其一是2013-2017年間中小型險企發展個險最后的窗口期,理由在于這期間的人身險市場出現了一定的空檔: 一是當時銀保渠道發展火熱,大部分中小型公司對資產驅動負債的發展模式尚存幻想。 二是當時老牌壽險公司個險渠道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偏高。 三是當時老牌公司給予營銷員團隊的利益相對較少。 當然,更重要的還在于2015年,為響應政府簡政放權的號召,個人代理人資格考試被取消,個人代理人數量由此再度出現井噴,為險企發展個險渠道創造了良好的市場機遇。 很顯然,華夏人壽注意到了這些市場機會,并緊緊把握住了這些機會,在大力發展“投行邏輯”的資產型業務的同時,亦著力推動“保險邏輯”的價值型業務。當資產型業務光環褪去,價值型業務開始成為主角。 數據顯示,2017年8月,華夏人壽個險新單標保突破百億,全年達成規模保費442億元,緊隨新華、太平之后;到2019年1月3日,其規模人力更是突破50萬,這一數據已經超越一些大型險企。 以一己之力,拉升整個專業中介市場在2015-2017年的回暖 早在2013年,為加速價值型業務發展,華夏人壽在推動個險渠道發展同時,即重啟中介渠道。彼時,泛鑫保險代理美女高管攜款跑路事發,原保監會全面清理整頓中介市場,強化保險公司對于中介渠道的責任,保險公司對于中介公司價值的不信任也達到了一個高點,保險專業中介發展一時之間陷入停滯。 華夏人壽在此時選擇逆勢而為,加碼中介,無疑是為低迷的中介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泛華、大童、永達理等國內大型全國性保險中介公司,紛紛開始銷售華夏人壽產品,一時之間,華夏人壽在專業壽險中介市場上的市場份額甚至達到了50%以上。 由于彼時市場低迷,在合作中華夏人壽也掌握了更多的主動權,其全面強化了中介公司的準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在最重要的合同協議條款中,也重新制定了華夏模板,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制定了保險公司和中介公司合作的行業標準。 當然,隨著中介市場的回暖,2018年后的中介市場費用競爭也日趨激烈,華夏人壽采取暫避鋒芒策略,在市場地位上,只保前三,不爭第一。 近13年的華夏人壽或許又將走到了命運轉折的關口。回顧其歷程,有紛紛擾擾的資本故事,也有值得業內關注和分析的業務發展模式的探索實踐,在80多家壽險公司中,華夏人壽算有其特點,該如何評價?或許資本會給出其價格,拭目以待。[詳情]
兩大資本巨頭都要接盤華夏人壽?一個版本平安,另一是正大,實情如何?曾估值1500億賺錢大戶,誰是真買主 作者:劉敬元 鄧雄鷹 來源:券商中國 華夏人壽又現股權收購傳聞,其身份是被收購一方,而買方,不止一個版本。 券商中國記者最新從消息人士處獲悉,參股洽購華夏人壽的是正大集團,即平安的第一大股東。據悉正大近日已與華夏人壽股東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收購股份約30%,該股權轉讓事宜尚需監管部門批準。 此前,則市場先是有消息稱,中國平安正在洽購華夏人壽。自去年開始,雙方談判斷斷續續了好幾個月,遇阻在華夏人壽的要價上。而對于收購華夏人壽傳聞,平安方面8月22日回復券商中國記者稱“沒有這方面信息”。 華夏人壽方面對平安收購的傳聞,22日上午回復稱“子虛烏有”;對于正大收購的傳聞,記者22日晚20點求證,華夏尚未予置評。 由于金融機構問題資產處置以及保險公司股權股東監管加強等原因,華夏人壽近兩年的相關動向很受市場關注。 正大一直在中國有故事 正大集團,在國際亦稱卜蜂集團,由泰籍華人謝易初、謝少飛兄弟1921年創辦于泰國曼谷,英文為Charoen Pokphand Group,簡稱CP Group。 根據官網介紹,正大集團是一家以農牧食品、商業零售、電信電視三大事業為核心,同時涉足金融、地產、制藥、汽機車、機械加工等10 多個行業領域的多元化跨國企業集團,業務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員工總數35萬人,2018年集團全球銷售總額約620億美元。 正大集團曾在我國保險業界有過廣受關注的時刻。當時是6年多前,其接手匯豐控股持有的平安股權。2012年底和2013年初,匯豐將所持有的全部平安股份約12.33億股,以每股59港元總對價727.36億港元(約合93.85億美元),分兩次轉讓給泰國正大集團。交易完成后,正大集團成為中國平安單一最大股東,持股15.57%。 截至2019年6月末,正大仍為中國平安第一大股東。正大集團有限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New Orient Ventures Limited、商發控股,及其他下屬子公司合計間接持有中國平安H股16.5億股,約平安總股本的9.04%。 中國平安十大股東(截至2019年6月末) 華夏人壽股權頻現買方,不乏終止、擱淺 此次事件的當事方華夏人壽,近年來一直屬于“被收購”的熱門角色。 最近受關注的一次,是上市公司中天金融“蛇吞象”式的收購交易。2017年11月20日晚,中天金融發布公告稱,與華夏人壽股東北京千禧世豪電子科技公司(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勝世紀科技公司(北京中勝世紀)簽訂框架協議,公司或公司指定的控股子公司擬以現金購買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 根據華夏人壽披露公司共有11家股東,其中,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勝世紀持股比例分別為20%、13.41%,分別為第一大(并列)和第四大股東。完成后,中天金融將成為華夏人壽第一大股東。 當晚,華資實業則公告稱,終止股票定增計劃,也宣告其醞釀了兩年多的入主華夏人壽計劃失敗。華資實業2015年9月曾公告,擬定增募資不超過316.8億元,對華夏人壽進行增資,增資完成后對其持股比例不超過51%。 如今,這兩筆資本市場上公開宣稱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的事項,一個(華資實業)宣布終止,另一個雖然沒有終止,但也未見進展。 “公司與交易對方雖已達成初步交易方案,但仍處于與相關行業監管部門就方案所涉及重大事項進行匯報、溝通、咨詢和細化的階段,尚未形成最終方案。”已經于1月份復牌的中天金融,重新做起了地產主業生意,并表示還在持續推擠華夏人壽股權收購,且在每隔10個交易日發布一次收購華夏人壽股權交易的“進展”。 在去年12月中天金融復牌之前舉行投資者說明會時,即有投資者問道有媒體報道華夏人壽出現新買家的消息,當時中天金融副董事長石維國回答稱,“未聽說新的意向受讓方,傳言不屬實”。 華夏人壽是塊“肥肉”,曾估值1500億 華夏人壽成立于2006年底,注冊資本153億元,注冊地址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華夏人壽近年先是依靠萬能險實現保費迅猛增長,2015年總保費一舉突破千億元,市場排名達到第四位。 該公司近年推進轉型,截至2018年底建立了50萬人的個險營銷隊伍,2018年個險標保市場第六位,其中,直屬營銷標保114.4億,市場第七。 2018年末公司總資產突破5000億,為5131億,同比增長400多億。2018年,總保費2306億,原保費1583億,市場排名都為第四位。 截至2018年末,華夏人壽內含價值552億,同比增長9%;2018年新業務價值62億,同比增長15%。連續數年盈利,其中:2018年凈利潤31億,此前2017年盈利43億,2016年盈利16億元。2019年上半年,保費1236億,凈利潤5.22億元。 從2015年華資實業計劃“入主”華夏人壽,到2017年中天金融籌劃購買股權,華夏人壽的估值經歷了翻倍增長。 中天金融擬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的交易中,21%-25%的股權交易定價不超過310億元,以定價上限310億元估算下來,華夏人壽的整體估值約在1200億-1500億元之間。 華資實業計劃定增并增資華夏人壽,定增募資不超過316.8億元,對華夏增資完成后持股比例不超過51%。均以上限估算,華資實業對華夏人壽的估值在600多億元。 不過,對于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股權出價,也有投資者認為偏高,并詢問是否會對華夏人壽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對此中天金融曾稱,根據公司與交易對方簽署協議,最終價格以交易各方共同認可的具有證券業務資質的審計、評估/估值機構進行審計、評估/估值后出具的標的股權在評估/估值基準日資產評估/估值報告結果為基礎協商確定。 其間,也曾有市場傳言稱有券商等機構欲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給出估值在千億以下,而華夏人壽方面并不接受,相關方未達成交易意向。 相對已上市險企估值,華夏人壽逾千億的估值并不低。業內認為,這與險企第一大股東位置稀缺、保險牌照難求以及壽險發展空間巨大等因素相關,反映產業資本對保險牌照的青睞。 華夏亦曾是平安前十大股東 一方面平安被傳洽購華夏人壽股權,另一方面華夏人壽也曾投資平安,并成為其前十大股東。 2015年,華夏人壽首次進入平安十大股東之列,至2015年末持有6.22億股,為第四大股東,2016年末持股量進一步升至 7.88億股。2017年華夏人壽開始逐步減持平安股份,并于2018年末正式退出了平安十大股東之列。 保險公司之間投資的案例并不鮮見。8月7日,中國人壽在保險業協會披露,公司通過港股二級市場買入中國太保H股,達到舉牌線。截至8月1日,中國人壽持有太保H股1.399億股,約占該上市公司H股股本的5.04%;連同關聯方國壽集團所持H股,國壽系對中國太保H股持股達到5.08%。 不過目前,險資之間的投資都沒有突破保險公司股東“一參一控”要求。 按照現行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 投資人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只能成為一家經營同類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控制類股東。投資人為保險公司的,不得投資設立經營同類業務的保險公司。投資人及其關聯方、一致行動人,成為保險公司控制類和戰略類股東的家數合計不得超過兩家。 這一條也被業界解讀為保險業的“一參一控”規定,即同一股東不得同時控制兩家業務范圍相同的保險公司,而控股一家、參股另一家則是可行的。[詳情]
剛剛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華夏人壽,未來發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作為保險業的后起之秀,華夏人壽近年來對外擴張步伐不斷,打破了由“老七家”所壟斷的壽險市場格局,堪稱業內新貴。7月22日,《財富》雜志發布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華夏人壽更是首次進入世界500強,排名第442位。 然而,隨著行業加速回歸保障本源,保險公司粗放型增長模式逐漸難以為繼。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上半年,華夏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236.1億,同比增長72.88%,但凈利潤5.21億元,同比下降82.9%。 與此同時,不久前曝出的招商銀行暫停與華夏人壽、泰康保險新業務合作一事,又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剛剛躋身世界500強企業的華夏人壽,未來發展之路似乎并不平坦。 上半年凈利同降82.9% 連續兩季度凈現金流為負 華夏人壽成立于2006年,注冊資本153億元。成立初期,由于基礎弱、底子薄,公司一直經營業績不佳;從2013年開始,公司逐漸步入發展機遇期,保費規模和凈利潤均持續高速增長。2018年,華夏人壽的總保費規模已經達到2306億,同比增長32%;原保險保費收入1583億,排名壽險市場第四位;總資產5131億元,正式晉級特大型保險公司。 然而,隨著保險業加速回歸保障本源,保險公司轉型升級也正在提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華夏人壽雖然仍舊維持著較高的保費規模增速,但在凈利潤增速方面卻似乎已經后勁不足。 具體來看,去年華夏人壽共實現凈利潤31億,相比2017年的43億,已經出現了較明顯的下滑趨勢;而此前披露的2019年第二季度償付報告顯示,上半年華夏人壽實現凈利潤5.21億,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2.9%。據不完全統計,這一下滑幅度在所有實現盈利的非上市壽險公司當中,排名第一。此外,第二季度華夏人壽保險業務收入393.66億,也較一季度下滑53.27%;公司凈資產224.06億,環比減少22.98億。 償付能力方面,二季度末,華夏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13.19%、130.16%,較第一季度均有所上升,高于監管標準,但與業內龍頭有一定差距。2019年第一季度末,國壽、平安人壽和太保壽險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252.03%、219.86%、263%,同期華夏人壽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僅為108.3%。在股東無法增資的條件下,一旦華夏人壽經營出現閃失,便有可能導致償付能力降低,甚至出現問題。 更值得關注的是,前兩季度華夏人壽的凈現金流均為負數。其中,第一季度華夏人壽凈現金流﹣52.2億;到第二季度,公司的凈現金流仍為﹣50.96億,流動性壓力未得到有效改善。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經歷了資產驅動負債的粗放擴張時代后,部分以萬能險等中短存續期產品為主的險企,正陸續進入剛性給付周期,故而現金流壓力凸顯。在險企業務結構調整期間,壓縮萬能險業務,則會對現金流產生一定影響,增加公司流動性風險。 作為傳統的萬能險大戶,華夏人壽近年來主動縮減萬能險規模,然而截至目前仍有一定數額的存量業務。數據顯示,2018年華夏人壽的保戶投資款相關收入為723.3億元,新增交費額在行業中排名第三,與原保費收入之比達0.46,高于行業整體0.32的水平。 遭招商銀行暫停新業務合作 銀保渠道恐受沖擊 人紅是非多。近年來激進擴張的華夏人壽,其身上的各種是非議論也一直不斷。除前幾年被妄圖“蛇吞象”的中天金融盯上之外,最近幾日,華夏人壽又卷入了被招行暫停新業務合作的風波當中。 7月26日晚間,有多位知情人士向新浪保險透露稱,招行已經取消了華夏人壽和泰康保險的銀保準入資格,同時暫時停止售賣兩家險企的產品。 針對這一消息,華夏人壽回應稱,暫停新業務合作是因為系統升級,并不涉及、影響相關準入資格和存量業務后續服務工作的正常展開。而對于銀保渠道吃回扣、“小賬”等問題,華夏人壽也在回復中表示,雙方合作期間發生的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問題乃是個案,公司將對相關人員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華夏人壽在回應中稱,目前,銀行保險業務已經不是其主要業務渠道,今年以來所提供的新業務價值只占公司新業務價值百分之十左右。 不過,從2018年報數據來看,華夏人壽對于銀保渠道依舊較為依賴。在華夏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前5的產品中,有3款產品的主要銷售渠道為銀保渠道,包括排名第一的“華夏財富一號兩全保險F款(分紅型)”。 更耐人尋味的是,據此前的相關報道,招行目前已發出內部通知,恢復泰康人壽代銷、投保、保全等各項業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銀保回扣、小賬的問題在行業普遍存在。在追逐保費規模的壓力下,險企為了搶奪銀行網點的銷售渠道,除正常的手續費用外,也會給從事銀保業務的柜面人員一些協議之外的回扣費用在,這在業內稱之為小賬。朱俊生表示,這種行為不僅抬高了險企成本,同時也增加了合規風險。 事實上,全面規范銀保渠道也是2019年銀保監會針對保險中介監管的重點工作。此前3月,監管部門便草擬《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未來將對銀行兼業代理機構從準入和退出、從業人員、市場行為和評價體系等方面提出系統要求,著力解決銷售誤導和手續費違規支付等突出問題。 對于較為依賴銀保渠道的華夏人壽來說,如何適應即將到來的全流程監管模式,探索新體系下銀保代理模式的出路和發展機遇,是其需要面對的問題。而在保險業務轉向價值增長、昔日萬能險等制勝法寶已不再靈驗的當下,如何重新刺激增長日益趨緩的公司業績,同樣需要其思考和解決。 躋身世界500強,只是一個開始。[詳情]
來源:發現網 作為行業內后起之秀,華夏人壽借助保險市場化改革的東風快速崛起,成為行業內名副其實的新勢力。不過,快速擴張后的華夏人壽也面臨著現金流承壓、業務轉型等發展挑戰。 華夏人壽經過短短十年時間,成功打破“老七家險企”占據50%以上市場份額的壟斷格局,成為險企新貴。 不過作為一家新興險企,華夏人壽近期可謂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成功邁進世界500強;憂的是銀保渠道將遭遇挑戰,還有那個曾經上演“蛇吞象”的 中天金融 依然不死心,繼續推進收購華夏人壽股權。 準入資格被取消?銀保渠道恐受沖擊 日前, 招商銀行 行長田惠宇內部講話談及“不能忍受員工收保險公司回扣”,稱“這不是個別現象”,要對此采取果斷措施,對內開除,對外取消相關保險公司準入資格。隨后,多家媒體爆出,華夏人壽、泰康保險被招行取消準入資格,其產品被招行暫停銷售。 7月27日,華夏人壽回應稱,招行和華夏雙方因系統升級問題暫時停止新業務合作,不涉及準入資格取消問題。 銀保渠道是我國保險企業業務營銷的重要渠道,通過銀行保險之間的合作,實現銀行、客戶、保險公司三方共贏。數據顯示,2018年銀保渠道實現保費收入約8000億元,大約貢獻了人身險保費的三成。在2019年1月份的開門紅業績中,華夏人壽的銀保渠道同比增速達400%以上。 不過,銀保渠道給銀行和保險帶來穩定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不少問題,尤其是保險銷售違規問題給消費者帶來損失。在今年初的銀保監會保險中介監管工作會議上就明確提出,銀行渠道在當前存在的問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兩點,一是銷售誤導;二就是手續費違規支付。后者具體表現為:保險公司及其人員以不同名義和形式,向商業銀行基層網點或經辦人員支付協議規定傭金之外的其他費用,造成財務不真實、不透明。 值得一提的是,對銀保渠道進行全面規范是2019年銀保監會針對保險中介監管工作的重點,從招商銀行暫停華夏人壽新業務合作這一事件可以看出,雖然不會影響前期雙方的業務合作,但是對華夏人壽而言,后續的新業務營銷肯定要受到影響。 中天金融繼續收購華夏人壽股權再臨變動 曾經上演“蛇吞象”的中天金融依然不死心,7月16日,中天金融發布了關于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的進展公告,其中透露將繼續推進收購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勝世紀合計持有的華夏人壽 21%—25%的股權,目前已支付70 億元定金。公告透露,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事項完成后,中天金融主營業務將發生重大調整。 據企查查信息顯示,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勝世紀為華夏人壽第一大股東和第四大股東。這意味著如果此次資產重組完成的話,中天金融將成為華夏人壽第一大股東。 實際上,中天金融從2017年開始就對華夏人壽展開股權收購,但一直不順利。資產規模超5000億元的華夏人壽是中天金融的4倍以上,“蛇吞象”能否順利實現?對此,發現網向華夏人壽征詢,華夏人壽表示目前沒有可以透露的信息。 凈利潤虧損業務轉型有壓力 據華夏人壽披露的2019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華夏人壽2019年一季度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其中總保費1194億元,同比增長85%;原保費收入842億元,同比增長66%;新單保費964億元,同比增長94%。不過盈利方面不太理想,凈虧損高達4.04億元。 償付能力指標方面,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8.3%,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28.68%,雖略高于銀保監會對于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100%的要求,但仍低于130%,在與行業領先者的對比中并無優勢。 現金流方面,一季度華夏人壽現金流繼續承壓,凈現金流為-52.2億元,2018年華夏人壽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更是高達-174億元。 針對盈利虧損問題,華夏人壽向發現網表示,是由于公司 2019 年一季度收益浮盈沒有變現,使得一季度出現虧損,而綜合收益達 70 億元。此外,2019 年上半年,華夏保險盈利良好,連續 5 年實現盈利。 萬能險曾經是險企擴張的利器,不過隨著保監會強勢監管,2017年以來,萬能險規模迅速萎縮,不少保險企業也意識到萬能險帶來的流動性風險,主動調整業務結構。 為了進一步降低經營風險,華夏人壽也積極主動縮減萬能險規模,2018年相關收入已經降至723.3億元。不過由于規模過于龐大,目前依然高于行業整體平均水平。 針對萬能險業務風險問題,華夏人壽對發現網記者表示,近年來,華夏保險充分響應《關于進一步加強人身保險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及《中國保監會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等監管政策要求,不斷調整業務結構和降低經營風險,不斷主動縮減萬能險規模,近年來萬能險保費占比逐年降低。但與此同時,華夏保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長明顯,2019 年上半年原保費 1236億,同比增長 73%,原保費占比總保費 71%。公司價值業務占比持續提升,業務價值升級成果顯著。 對賭 勤上股份 失敗或需要賠付5966萬股 除了業務轉型面臨壓力之外,華夏人壽還面臨一項三年前的對賭賠付。 近日,勤上股份發布公告稱,2016年全資購買了華夏人壽等持股的廣州龍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龍文教育)100%股權,后者未能達到承諾的凈利潤業績,因此,將向對手方、業績承諾方華夏人壽等,進行追償。 據了解,2016年,勤上股份斥資20億元,以超過30倍的溢價收購了華夏人壽等9名交易方所持有的廣州龍文教育100%股權,從而實現“半導體照明+教育”雙主業布局。此次交易中,華夏人壽等交易方承諾,若廣州龍文教育2015-2018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合計低于承諾利潤5.64億元,則業績承諾方需按照約定承擔凈利潤承諾補償責任。補償金額為承諾金額與實際凈利潤差額的2倍。 不過收購后,廣州龍文教育業績出現巨大變動,2015年到2018年,廣州龍文教育合計凈利潤2.95億元,僅為承諾金額5.64億元的52.24%,未完成業績承諾。 根據對賭協議,華夏人壽等對手方共計需要補償5.39億元。其中,華夏人壽承擔30%,需要支付1.62億元的補償。 對于如何賠付以及是否會給華夏人壽帶來經營壓力,華夏人壽回復稱,目前最終賠付方案暫未確定,假設最終補償方案按照上市公司公告的相關數據執行,那么按照相關協議約定,華夏保險只需使用在上市過程中獲得的股票進行補償,且補償上限所對應的股票數約為5966萬股,因此賠付不涉及現金賠付。 與此同時,華夏人壽已經根據勤上股份相關業績等情況,在 2018 年底做了預提相關負債,該事件對公司償付能力的影響已在 2018 年底償付能力報告中體現,不會對公司未來償付能力產生額外影響。[詳情]
原標題:華夏人壽回應招行暫停準入傳聞:系統升級暫停新業務合作 華夏保險方面回復稱,雙方合作期間發生的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問題乃是個案,我司將對我方人員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新京報訊(記者 潘亦純 陳鵬)7月26日晚間,有媒體報道稱,招行已經暫停華夏人壽、泰康保險的準入資格,暫停售賣其保險產品。 針對這一傳聞,華夏保險今日午間發布回復稱,近日經與招商銀行有關方面協商,雙方因系統升級問題暫時停止新業務合作,但是各項客戶服務工作依然正常展開,也不涉及準入資格取消問題。雙方業務合作一張一馳、有松有緊,皆系正常情形,有關媒體所述涉嫌誤導和夸張。 據媒體報道,該事件緣起于招行行長田惠宇近期在內部會議上的一篇講話,他坦言:“我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員工收取保險公司的回扣……對內、對外都必須堅決果斷……對外取消相關保險公司準入資格。” 針對此事,華夏保險方面也回復稱,雙方合作期間發生的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問題乃是個案,我司將對我方人員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而截至記者發稿,事件其余兩方均暫無回應,泰康保險相關人士則對記者表示:“暫時還沒有回應。”招行方面也并未給予回應。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 陳鵬 編輯 王宇 校對 盧茜[詳情]
相關新聞: 獨家!傳華夏人壽、泰康保險被招行取消準入資格 新浪保險訊 7月27日消息,近日,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的一次內部講話引發了廣泛關注。田惠宇在講話中痛陳內部管理問題,提出要全面升級管理體系,達成一家先進大行應有的水準。 田惠宇在講話中強調,招行從嚴治行這么多年,違規違紀行為依然是屢禁不止。他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員工收取保險公司的回扣。 田惠宇指出,招行將對這一問題采取果斷措施。對內誰收取回扣就開除誰,甚至是移交司法處理;對外取消相關保險公司準入資格。“哪怕會影響我們的中收,也在所不惜,一個健康的組織文化,遠比收入多少更重要。” 對此,多位知情人士向新浪保險透露稱,被招行取消準入資格的應為華夏人壽和泰康保險。據悉,多地已接到總行通知,暫時停止售賣華夏人壽和泰康保險產品。 針對此事,新浪保險分別向華夏人壽、泰康保險進行求證。 華夏人壽表示,雙方因系統升級問題暫時停止新業務合作,不涉及準入資格取消問題;期間發生的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問題乃是個案。 以下為華夏人壽回應全文: 一、招商銀行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一樣,都是華夏保險優質的業務合作伙伴,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行業領軍企業。多年來,銀保合作逐步轉型升級,實現互惠共贏。 二、近日經與招商銀行有關方面協商,雙方因系統升級問題暫時停止新業務合作,但是各項客戶服務工作依然正常展開,也不涉及準入資格取消問題。雙方業務合作一張一馳、有松有緊,皆系正常情形。有關媒體所述涉嫌誤導和夸張。 三、雙方合作過程中,招商銀行員工隊伍展現出了卓越的專業水準和良好的職業風范,是值得全體華夏人尊重和學習的楷模。期間發生的一些不合規甚至不合法的問題乃是個案,我司將對我方人員嚴肅查處,絕不姑息。 四、銀行保險業務目前已經不是我司主要渠道,今年以來其所提供的新業務價值只占公司新業務價值百分之十左右。客戶所關心的后續服務問題,我司鄭重承諾,將一如既往地為在招商銀行購買我司產品的客戶提供及時的、到位的、有溫度的服務,請廣大客戶不必擔心。 另外,泰康保險對新浪保險表示,自2002年合作以來,招商銀行是泰康人壽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雙方一直保持著密切友好的合作。關于此事,以招行對外披露的信息為準。[詳情]
新浪保險訊 7月26日消息,近日,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的一次內部講話引發了廣泛關注。田惠宇在講話中痛陳內部管理問題,提出要全面升級管理體系,達成一家先進大行應有的水準。 田惠宇在講話中強調,招行從嚴治行這么多年,違規違紀行為依然是屢禁不止。他最不能容忍的一件事,就是員工收取保險公司的回扣。 田惠宇指出,招行將對這一問題采取果斷措施。對內誰收取回扣就開除誰,甚至是移交司法處理;對外取消相關保險公司準入資格。“哪怕會影響我們的中收,也在所不惜,一個健康的組織文化,遠比收入多少更重要。” 對此,多位知情人士向新浪保險透露稱,被招行取消準入資格的應為華夏人壽和泰康保險。據悉,多地已接到總行通知,暫時停止售賣華夏人壽和泰康保險產品。 新浪保險就此事分別向華夏人壽及泰康保險求證。華夏人壽回復稱沒有此事,一切以招行官方為準;泰康保險截至目前仍未回復。[詳情]
新浪財經訊 7月25日消息,“產業集聚新動能,中介進化新生態”研討會今日在京舉行。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精算師李建偉在演講中剖析了保險中介市場的五大趨勢。 李建偉認為,未來保險中介市場的五大趨勢為:第一,重新定義產品;第二,中介將成為為客戶提供風險管理整體解決方案的一個綜合平臺;第三,推高手續費競爭會持續一段時期,但長期無法維持;第四,科技互聯網技術將會廣泛應用,以實現合作高效、準確;第五,資本運作逐漸活躍,進而實現深度合作。 以下為文字實錄節選: 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精算師李建偉: 對中介市場未來的展望,有兩個思考和五個方面的趨勢。 兩個思考: 第一,保險公司的角度。保險公司是中介市場產品供應商,保險公司積極地提供優質產品的動力究竟源自哪里?這其實也是我們中介存在的作用和發展的原動力。中介業務是保險公司的價值貢獻,受益于前幾年政策寬松、外部資本加速進入中介市場,中介機構實力明顯增強。代理人的隊伍極具擴張,銷售能力顯著增強,品質也越來越好,成為保險公司價值業務的有力貢獻者,這和同樣作為中介業務兼業代理的銀行保險過去幾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保險公司的品牌聲譽放大器。借助中介公司龐大的銷售隊伍,保險公司可以將自身的好產品、好服務、好技術向市場進行全方位宣傳與投放,從而實現公司品牌的全面推廣與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這比保險公司自己建隊伍更快、更有效。 先進經驗的傳播窗口,中介公司集合了眾多保險公司優質產品和服務,保險公司通過中介渠道了解、吸收同業優勢,為公司內部的流程優化、效率提升,技術革新與人才培養提供經驗,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繁榮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清晰地看到,中介市場發展中存在幾個矛盾問題仍然存在,解決矛盾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平衡點,如果找不到平衡點,我提到的這幾個價值問題就會大打折扣。 過渡失衡會導致中介市場整體發展受到制約。 矛盾一:產品競爭過渡局限價格的高低和責任細微的變化,這當然不是中介產品,是整個保險產品目前的現狀。但是產品創新確實比較難,缺乏支撐基礎的產品價值,我說的支撐基礎產品價格戰最終會導致為客戶提供服務產品質量下降。 矛盾二:保險公司成本控制與中介機構高費用需求之間的矛盾。 矛盾三:粗放的產品與價格競爭帶來的渠道合作的不穩定性的矛盾。 圍繞著價值經營尋找平衡點是保險公司在中介渠道戰略選擇的一個核心,據此,我們對未來的中介市場趨勢有五個方面的預測。 趨勢一:重新定義產品。 現在產品競爭更多是停留在保險責任方面,比如壽險的生老病死殘等等的傳統意義的產品內涵。在未來產品內涵是要重新定義的,既提供產品除了具備基本保險責任之外,還包括提供責任相關的服務,保險屬于金融業,更是屬于服務業,但是我們長期以來給客戶的感受似乎我們更多是零售業,就是銷售,服務沒有跟上。剛才秘書長也提到我們重銷售輕服務的,最近幾年行業有所意識,開始重視運營效率、客戶感受等這樣的體驗服務,這僅僅是第一個層次。現在我們流行的智慧運營,比如在線投保、智慧核保等等的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另一方面層次和保險責任間接相關的,可能是更具有競爭力和高門檻的服務。比如壽險產品,重大疾病,醫療責任產生的體檢和診療的高端服務。比如養老年金產品產生的養老社區和護理服務的服務責任,比如說我們教育金產品產生的高端教育服務,這些未來的產品競爭就不是簡單的第一個層面的保險責任方面的競爭,而是第二個層面,更主要是第三個層面,就是我們的高端的服務的競爭。 再把這個問題深入分析,為什么要從這方面做,保險公司,包括整個保險行業和中介公司做有什么優勢。保險它實際是解決了客戶的需求認知的問題,比如說為什么要買重大疾病保險,為什么要買養老年金。銷售的時候告訴他為什么買這樣的產品,你其實是進行了保險的普及,對他的需求認知的誘導和開發。但是解決了客戶的需求,對醫療、養老、教育的認知,同時如果客戶購買了我們的產品,也就解決了客戶在當時的需求的支付能力問題,通過保險產生這樣需求的時候,它能夠有這樣的支付能力,但是并沒有解決客戶需求應答問題,或者高效優質的需求應答問題。在這點上保險公司應該是有能力和優勢的,特別是擁有強大資本實力和長期發展能力的保險公司,在提供高端附加值服務方面是有強大的競爭優勢的和更容易產生壟斷型。比如通過資本合作,比如說服務成本的規模效益等等方面,一方面是增加客戶黏性,另一方面我們也算是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了實體經濟,進而可以反哺保險公司的服務,這應該是未來中介保險產品的重要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趨勢二:中介將成為為客戶提供風險管理整體解決方案的一個綜合平臺。 保險公司提供的產品受一定經營分為和自身經營特點的限制,但是在科學合理的產銷分離模式下,中介公司可以客觀公平的立場選擇保險產品,為客戶提供綜合保險,甚至金融方案,包括壽險、財險等等的產品。綜合化的金融產品服務平臺將是為了中介公司的發展趨勢。 趨勢三:推高手續費競爭會持續一段時期,但長期無法維持。 以中介業務為突破口或以中介業務為支撐的保險公司,它們為什么這個時候會尋求中介業務?背后的原因應該是比較清晰的,像這些公司仍然會以低價的產品,高費用策略進入中介市場,但是客戶利益和銷售利益得到保證的同時,怎么保證保險公司、股東。中介市場蛋糕可以做大,但是穩定優質產品供應商是中介市場長期持續發展的基石。前一段時間車險市場受到監管整頓,我們中介市場也同樣面臨巨大的挑戰,而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需要各方的智慧。 趨勢四:科技互聯網技術將會廣泛應用,以實現合作高效、準確。 信息科技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等技術使保險公司更高效、便捷、低成本為中介公司和客戶提供銷售和服務成為客戶,在數據交互、客戶服務等領域,信息技術為經代協作大開方便之門,有效擴展觸達機會,提升運營效率。 趨勢五:資本運作逐漸活躍,進而實現深度合作。 隨著保險市場中介業務深度的發展,資本合作在將來會逐漸進入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狀態。 以上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我們對中介業務的經驗和趨勢判斷,不一定全面準確,尤其是展望部分,懇請大家批評指正,期待各方共同努力,打造保險中介市場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 謝謝大家![詳情]
新浪財經訊 7月10日,由易趣財經、《金融理財》雜志社主辦,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特別支持的“金貔貅·2019第二屆銀保合作發展(北京)高峰論壇暨保險中介新規專題研討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此次盛會以“攜手共進”為主題,《金融理財》雜志社攜手益普索發布了《探索國內銀行保險升級之道白皮書》,翹首以盼的35項大獎也新鮮出爐。 “百年變局,中流擊水,乍暖還寒時候,革舊方可圖新。有人認為2019年的銀保市場處于最好的時代,也有人認為它處于相對艱難的時代。”萬進開場講道,“我認為關鍵是你從哪個角度來看,本屆金貔貅論壇不僅為銀行未來的發展開出秘方,同時也給保險公司指明方向。” 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銀行保險事業中心總經理萬進受邀擔任下午場圓桌討論的嘉賓主持,并就議題“銀保渠道的瓶頸與如何破局”做精彩發言。銀行保險歷經由躉交規模到期交價值的艱難轉型路,如今又面臨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的升級挑戰,如何發揮先發優勢,加強密切協作和資源互通,主動融入全球化、開放化的市場競爭浪潮,推動共同價值最大化,打造“以創新為導向,以科技為手段、以客戶為中心”的新銀保可持續發展生態圈,深度解讀研討議題的預見性和前瞻意義。 作為華夏保險銀保渠道負責人,萬進介紹道,早在2014年華夏銀保開始探索業務轉型,躉交由一年期轉向三年期,2015年由躉交轉向期交,2016年大力發展期交的基礎上,產品險種向更高業務價值轉變。三次華麗轉型,全面創新進程,在2018年逆勢崛起,圍繞隊伍建設、渠道經營、基礎管理和客戶經營推動各項工作,客戶營銷思維由利益牽引轉向CFS財法稅財富管理體系,回歸保險保障本源,實現了價值倍增、規模穩增。2019年開門紅領軍市場,上半年期交保費突破200億, 90%以上占比為長期期交,價值轉型已見成效。 回看當下時代,從大環境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當今世界正歷經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向全世界承諾,我國將深化現代金融服務業開放舉措,將原定2021年取消壽險外資股比限制提前至2020年,同時要運用一系列監管政策舉措保護國內外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當前,國內外金融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群策群力、合作共贏、與智者同行已經成為應對變局刻不容緩的正確選擇。萬進認為,在未來的5G科技智能時代,“銀保渠道的瓶頸與如何破局”這個論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創新應用性。 銀保合作同質化程度高,如何突破瓶頸實現轉型? 針對圓桌嘉賓提及“保險比基金更復雜”的問題,萬進解讀道,在一定意義上,保險產品相較基金的確存在復雜性,為幫助銀行解決相應銷售難題,保險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優化的處理方案。以華夏保險為例,華夏銀保設立渠道訓練處,專門為銀行工作人員做保險體系化、多維度培訓,而不僅僅是單一的產品培訓。其中,接受程度高、培訓效果好的核心課程為CFS財法稅財富管理體系課程,包括經典的華夏私董會、銀行理財績優特訓、鎏金經典產品視頻等,充分發揮保險的意義與功用解決客戶資產配置難題。培訓輸出需要的是細水長流,急功近利一定是見不到成效的。 當下,許多保險公司利用大面積的營銷活動銷售保險,客戶都是身披盔甲,拒絕接受被營銷,這個瓶頸如何破局?萬進認為,“明者因時而變”,我們只是保險方案提供者,選擇權在客戶,面對客戶少談保險產品,多談保險意義與功用,多談服務,通過定制化服務來贏得客戶的尊重與信任。 同時,目前行方與司方存在信任問題,保險公司需要銀行的客戶,銀行擔心客戶流失,脫離銀行進行客戶二次開發持續性偏低。銀行客戶群龐大,但保險銷售行為大部分集中于高端客戶,高端客戶配置飽和,一般客戶無人問津,保險客戶資源優勢亟待開發。以中行和建行為例,中行客戶經理有效服務的保險客戶為1800萬戶,滲透率僅為1.84%,建行購買過保險的客戶不足2000萬,占比不足3%,發展空間巨大,因此銀保離開銀行做保險,短視行為,注定是不可取且不可行的。 萬進認為目前保險公司跟銀行合作層面相對較淺,基本局限于負債端,簡單的代銷關系,未來在資產端合作空間更大。同時銀保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相當嚴重,例如,針對客戶開放的綠色服務通道(簡稱“綠通”),各家服務標準差異不明顯。但是萬進相信,未來各公司若能夠提供差異化的產品與服務,滿足不同客戶群體需求,定能扎牢發展的根基。相反,如果保險公司還是用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來應對未來兩年至三年的銀保市場,發展道路一定是越走越窄。 消費習慣日新月異,5G時代如何轉型創新把握先機? 如今80后、90后已經成為保險消費主體,保險公司的服務一定要主動適應他們的消費心理習慣,那么面向互聯網一代,包括未來的5G時代,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萬進指出,若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專一于轉型與創新。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尤其是客戶服務方面具體可以如何行動呢? 萬進指出,誠然銀行給我們提供的不僅是客戶,它們對客戶數據的掌握也是最清晰的。對于高端客戶,普通的保險產品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完全可以與理財產品做對比分析之后再推出相對完善的保險產品,銷售難度才會隨之降低。 監管與創新是孿生,而創新注定會超前于監管要求。數字時代的到來,確實對保險公司的適應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快人一步,率先進行轉型,把握先機,贏得生存和發展的主動權。未來已來,行方在改變,保險業也要變革,雙方才能有效共贏。5G讓生活更美好,創新也將讓保險更友好。 百年大變革 千年新機遇 研究顯示,國內銀保市場占比遠低于國外市場,這恰恰說明國內銀保事業確實大有前途,必將大有可為。萬進認為,金貔貅銀保合作發展論壇已經舉辦第二屆,未來也可能要舉辦十屆甚至二十屆,將一步步見證國內銀保占比提升至10%至20%,甚至更高。世界銀保未來的發展之路依舊很寬,中國銀保的發展空間仍舊很廣。萬進感慨道,“有時候覺得銀保工作這輩子都做不完,還需要薪火相傳,讓下一代繼續做下去!” 面對全球社會經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不平衡性,我國的銀行保險事業迎來了更大的機遇和挑戰,行方和司方需要更加重視客戶體驗,以卓越的服務和惠民的產品、長期的價值策略把握重大戰略機遇,為社會穩定,行業進步,客戶共贏服務,使銀行保險事業薪火相傳,進而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 新時代、新格局、新戰略、新征途,在全體銀保人的共同耕耘和見證之下,銀行保險事業定能找好自己的位置和方向,沖破混沌迷霧,仰望星辰大海![詳情]
新浪財經訊 7月10日,由易趣財經、《金融理財》雜志社主辦,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特別支持的“金貔貅·2019第二屆銀保合作發展(北京)高峰論壇暨保險中介新規專題研討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此次盛會以“攜手共進”為主題,《金融理財》雜志社攜手國際頂尖的咨詢機構益普索發布了《探索國內銀行保險升級之道白皮書》,同時業界翹首以盼的第十屆“金貔貅獎”銀保金牌榜35項大獎也新鮮出爐。 在會上,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提建設發表了主題演講。他結合銀保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分析市場大環境,用華夏實踐闡述了銀保合作的未來,即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保險生態圈。他表示:“過去的實踐證明,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可是更深化、更有高度的,當前我們同銀行一起通過給客戶提供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實現共同發展。未來,我們將通過外延式成長和突破式創新,打開新的價值空間,互信合作,共贏未來。” 多維度催開銀保新時代大門 銀保合作由來已久,提建設回顧銀保發展的歷史,總結為“波瀾起伏”,有過高歌猛進,市場增速翹楚;也有過負增長,進入“冰河時代”;特別從2017、2018年開始新規落地,監管趨嚴,轉型升級,整個行業面臨著新的發展定位,保險姓保,回歸本源。要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探尋銀保發展的新機遇,攜手開創新時代。 提建設總結了銀保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是萌芽階段,第二是起步階段,第三發展階段,第四是專業化階段。四個階段驅動的因素不同,從經濟環境/監管環境驅動到金融一體化,特別當進入專業化階段后的以客戶為中心的驅動,推動銀保走向不斷成熟。他指出:銀行采取新設、并購、合資等手段,主動涉足保險領域;保險公司通過并購銀行、協議合作等模式充分利用銀行賽道。綜合金融集團出現就驗證銀保的發展已經慢慢走入專業化階段。主要特征是銀行與保險的業務高度一體化,產品開發、銷售支持等運用統一的管理和技術平臺,雙方共同開發專屬產品,深度合作、隊伍共建、互利共贏。 從市場潛力角度來看,目前中國的保險市場密度是2724,深度是4.22%,遠低于美國、日本等保險發達國家。從資產新規看,剛兌的打破讓超萬億理財產品到期后迫切需求新渠道對接。從居民保險意識看,隨著可支配收入增加,保險意識日漸提升,商業保險作為國家基礎保障制度外補充已成為共識。從人口結構看,老齡化人口結構釋放紅利,養老、醫療將是行業重大風口。從中國經濟發展看,進入調整期的中國經濟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引發了大家普遍焦慮,保險產品提供的“確定性”正當其時。因此,多維度推動,催開了銀保新時代的大門。 砥礪前行的華夏保險 提建設認為,“大市場就要有大作為”,2010-2016年,銀保業務大發展,年度規模保費一度創1.3萬億高點。隨后監管政策趨嚴、新政落地,全行業 “回歸本源”。各公司不再片面追求規模,轉為價值提升。2018年,銀保市場期交保費1626億,2019年上半年1421億,同比增幅39%。華夏銀保順勢而為,確定了“規模穩增,價值倍增”的發展戰略,著力優化業務機構,提升價值業務貢獻,既契合了監管政策導向,也順應了客戶保障訴求。轉型過程中保持了躉、期雙線正增長。2019年上半年實現期交200億新紀錄,同比增幅70%。 可以說,在過去的五年,華夏速度是比較快的。渠道網點12家主力銀行全面合作,5萬多網點。提建設說道,“2012年我們定了四大戰略,一個是提質增效,第二是產品創先,第三是生態整合,第四是移動互聯。這是未來的戰略,是我們的發展方向,我們將構建以隊伍為平臺的生態整合,數字為基礎,平臺閉環化,運營智能化,營銷智能化。” 銀保未來發展的幾點思考 談到銀保發展問題上,提建設認為,現在是銀保3.0時代。過去的1.0時代是以渠道為中心,2.0時代是以產品為中心,而現在3.0時代是以客戶為中心。銀保3.0時代的特點:第一,客戶至上,需求為導向;第二,定制化的產品;第三,要建立跨界知識儲備的隊伍。銀保要順應發展大勢,深化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模式,通過技術創新推動銷售模式的革新,打造服務型、全能型的銷售隊伍,構建價值貢獻、健康發展的銀保新生態。 提建設最后指出,科學技術在突破創新,實體經濟在轉型升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長,可保風險不斷發展變化,保險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空間不斷擴展。而反觀保險業自身卻創新不足,長期將難以滿足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所以在銀保發展中有幾個痛點亟須解決: 1、 傳統營銷重“量”輕“質”:隊伍全面鋪開,不考慮客戶需要,僅從銷售出發,產品賣出去就好。各家保險公司都是以保單為中心,卻較少關注客戶的服務。 2、 服務覆蓋不足:非駐點的經營模式,對網點培訓等服務支持不夠。 3、 產品理念落后:沒有綜合化金融服務,躉交客戶實際上不是真正的“保險”客戶。 4、 合規風控:雙錄要求等,造成客戶購買體驗下降,銷售難度上升,這都是一些新的課題。 5、 行業創新不足:5G時代到來后,AI智能投保的開發與應用,技術更新應用不足。 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價值就在于對客戶可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提高客戶的穩定性與忠誠度;產品方面通過開發專屬的產品豐富金融產品線;品牌方面進一步提升銀行與保險公司的知名度與品牌優勢;渠道方面,提升銷售與服務渠道的經營效率,包括技能和服務效能;業務方面尋找新的業務保費與中間業務增長空間,銀行與保險公司是相互增進,相互推動的。銀保走在“聚光燈”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只要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方向,堅定不移的前行,未來定是大有可為。 最后,提建設寄語銀保發展:共創價值促發展,互信共贏造未來。[詳情]
新浪財經訊7月10日消息,在金貔貅·2019第二屆銀保合作發展論壇(北京)高峰論壇暨保險中介新規專題研討會上,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提建設表示,銀保近年來的發展證明,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是可以更深度化的,更有高度的。我們通過針對不同客戶需求細分產品,與銀行一起共同給客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詳情]
原標題:陽光城發新債償舊債,投資端承壓華夏人壽難抵高息誘惑出手購5億 近日,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人壽”)認購關聯方陽光城(000671.SZ)發行的“19陽城01”債券5億元,溯源來看,陽光城此次發債目的為“借新還舊”,募資償還2016年所發行的兩筆債券。藍鯨保險注意到,該期債券票面利率7.5%,超過同類型債券利率2個百分點,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高息債券背后,凸顯出企業對資金的迫切需求,險企需警惕潛藏兌付風險。 事實上,對于華夏人壽而言,高息債券或更滿足其投資“胃口”,以覆蓋負債端較高的資金成本。藍鯨保險梳理發現,為滿足投資需求,僅在2019年1季度,華夏人壽新進成為至少34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二級市場動作頻繁。業內專家分析稱,整體來看,隨著市場利率下行,華夏人壽投資端面臨挑戰,不得不“冒一些風險”。 誘惑難擋,華夏人壽“大手筆”認購5億元關聯方高息債券 公開信息顯示,近日,華夏人壽買入陽光城所發行的“19陽城01”債券500萬張,每張債券估值凈價100.258元,買入凈價99.92元,累計交易凈價4.996億元,占華夏人壽2018年末凈資產的2.97%。 認購事項也同時構成關聯交易。據了解,截至2019年1季度末,華夏人壽通過“傳統產品”、“自有資金”兩個賬戶分別持有陽光城2.72%、1.76%流通股,合計持股4.48%,為陽光城第五大流通股股東。而在2018年6月,陽光城增選董事,來自華夏人壽旗下資管公司華夏久盈的仲長昊當選,兩者關系進一步加深。彼時,對列席董事會事項,華夏人壽也回應藍鯨保險稱,對于陽光城以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為主。 事實上,華夏人壽該筆交易也稱得上“劃算”。據了解,“19陽城01”票面利率高達7.5%,相比同期限同評級同行業的債券,約有200bp的利差,這也意味著,比同類型債券利率高出2%。 為何利率明顯高于同類型債券?“企業發行高息債券,基本都是因為融資困難”,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對藍鯨保險分析稱,在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背景下,陽光城并非一線房地產企業,為滿足資金需要,調高利息也可理解。 “意味著有較為迫切的募資需要”,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面對房地產行業調控壓力,部分企業被動發行高利率債券。 “債券利率由投資期限、投資風險等因素決定,風險收益并存”,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對藍鯨保險分析稱,企業經營情況、現金流緊張程度都與債券利率定價有一定相關性。 “該期債券具有較高的價格優勢及保護,具有良好的收益風險比”,華夏人壽表示,公司與陽光城集團建立了長久的戰略合作關系,對主體的了解程度更加充分,某種程度上減少了不可控風險。 “此外,企業所發行的債券,通常需要評級機構進行評級,盡管息率相對較高,但從投資主體來看,企業債仍屬于風險偏低的固定收益類產品”,沈萌肯定道,同時提醒稱,當前房地產行業資金端較為困難,“債券兌付方面也蘊藏風險”。 房企融資成本上升,陽光城發債“借新還舊” 聚焦債券募資用途。公告書內容顯示,陽光城“19陽城01”發行規模15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擬用于償還到期或者投資者進行回售的公司債券,不得用于彌補虧損或非生產性支出及轉借他人。 根據安排,債券募集資金中的6.4億元擬用于償還“16陽光01”債券未到期金額,8.6億元擬用于償還“16陽房02”未到期金額。 “發新債還舊債”背后凸顯的,也是陽光城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截至2018年末,陽光城合并資產負債率為84.42%,母公司報表資產負債率為90.13%,位于上市房產企業中上游。 此外,陽光城也加大了對于子公司、聯營企業的擔保力度。2018年,陽光城計劃擔保額度800億元,2019年大幅提高至1500億元,以滿足子公司等日常融資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7月2日,陽光城及控股子公司對參股公司、其他控股子公司提供擔保合計總額度1374.13億元,實際發生擔保金額為892.98億元,占最近一期經審計合并報表歸屬母公司凈資產388.61%。 近年來,房地產企業信貸呈現全方位收緊狀態,原銀監會、發改委等部門陸續發布新政策,嚴控房地產金融業務風險,包括嚴禁違規發放或挪用信貸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嚴禁銀行理財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等,種種措施給中小型房企的資金鏈造成壓力,融資成本上升。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華夏人壽“大手筆”認購高息債券事項也可以一分為二來看,一方面可滿足其自身投資需要,另一方面,也能給具有資金需求的關聯公司舒緩融資壓力。 “當前經濟環境整體下行,優質資產難尋,華夏人壽也樂于進行認購具有較高利率的債券”,宋清輝指出。 “一般而言愿意投資高風險債券的,自身投資壓力也較大”沈萌提醒稱,“陽光城屬于非一線房地產企業,抗風險能力方面相對較弱,險企應當關注債券可能發生的違約風險”。 投資端承壓,華夏人壽“冒風險”二級市場動動連連 事實上,對于華夏人壽而言,投資端的運作是其保持快速發展的重要“法寶”。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華夏人壽取得的投資收益分別高達294.34億元、281.82億元。從早前規模先行、依靠萬能險等高現金價值險種拉升保費做大規模,到低定價壽險產品快速搶占市場,華夏人壽在保險業內一路高歌猛進,現如今,或也面臨投資端的壓力。 “承保端與投資端的良性互動,對于險企經營至關重要”,一位保險業內人士對藍鯨保險分析指出,早前,華夏人壽投資收益可觀,但隨著市場權益環境、監管環境的變化,投資端也迎來挑戰,“需要匹配高收益的產品,來覆蓋負債端的高成本”。 “目前,華夏人壽資金成本在6%-7%之間,資金成本較高,投資端壓力大,倘若投資收益達不到7%,就需要從其它方面予以彌補”,郭振華分析稱。而當前險企費差利、死差利并未具備太大空間。不難發現,“19陽城01”債券7.5%的票面利率,對于華夏人壽而言,或及具誘惑力。 一位業內人士給出數據,2013年前后,險企配置的資產收益率可以達到8%、9%,而目前收益率大致在4.5%-5%區間,若利率繼續下行,將加大利差損潛在風險。 此外,藍鯨保險梳理發現,為謀求更高投資收益,2019年以來,華夏人壽投資端動作連連,稍顯激進。以二級市場表現來看,僅在一季度,華夏人壽就新進成為包括延安必康(002411.SZ)、蘇墾農發(601952.SH)等至少34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 “這也比較符合華夏人壽的‘胃口’,華夏人壽在投資端冒一些風險也是必然的”,郭振華評價稱,在其看來,債券、存款等固定收益率產品難以彌補華夏人壽資金成本,“降低投資壓力只能依靠產品轉型,但需要一個過程”。 “華夏人壽早前快速擴張積累下來的‘洞’,需要一個一個填回來”, 沈萌持有較為謹慎的態度,其指出,隨著市場利率的持續下行,投資循環的風險也會越來越大。(藍鯨保險 李丹萍 lidanping@lanjinger.com)[詳情]
不僅盈利呈現下滑趨勢,其與勤上股份業績對賭失利還將令該公司面臨高達1.6億元的支出或等價補償 《投資時報》研究員 凌岳 業務規模一路快速擴張,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夏人壽)自2015年起便躋身市場前五,2018年更以2306億元總保費晉級中國大型險企行列。然而,花無百日紅,從“踩雷”華業資本短融債違約,到與勤上股份(002638.SZ)對賭失敗,華夏人壽也終遭挫折。 華夏人壽披露的2019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一季度該公司雖然保險業務收入仍增長翻倍,但是盈利狀況卻不甚理想,凈虧損更高達4.04億元。此外,在強監管的大環境下,其萬能險業務已顯現“卷土重來”之意味。 對于虧損原因,華夏人壽對《投資時報》解釋稱,公司收益浮盈沒有變現,但綜合收益達70億元。 凈利下滑萬能險抬頭 還未來得及好好感受2018年的盈利喜悅,華夏人壽今年一季度便陷入虧損的尷尬境地。 2019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華夏人壽一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42.44億元,環比增長107.28%,同比增長66.53%。然而,在保險業務收入實現大幅上漲的同時,該公司的盈利卻大幅下挫,虧損4.04億元,而去年同期則實現了32.49億元凈利潤。 其實,華夏人壽去年業績就呈現不穩態勢,二季度至四季度凈利潤分別為-2.03億元、2.7億元、-1.8億元,最終依靠一季度的凈利潤拉動來實現全年盈利。 引人關注的是,華夏人壽的萬能險業務規模又出現擴張苗頭。據相關報道,該公司2019年一季度原保費收入為842.44億元,同比增長67%;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則達351.48億元,同比增長149.15%。 萬能險規模上漲的并非華夏人壽一家。譬如,今年一季度,復星保德信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達到15.87億元,同比增長達440%;幸福人壽這一數據漲幅也超過400%,原保費收入則同比降低2%。 對于萬能險上漲是否將產生風險,華夏人壽方面表示,公司主要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在本季度整體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一季度優質流動資產總額1073.33億元,折算后總額865.13億元左右。3個月內、1年內綜合流動比率比率較上季度有所上升,1-3年內綜合流動比率較上季度有所下降。3個月內、1年內、1-3年綜合流動比率分別為275.43%、405.40%和74.96%。同時公司聚焦期交、聚焦價值,進一步加強保障型產品的研發和銷售,業務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業績對賭失利或賠1.6億 業績對賭失敗,或許將讓華夏人壽迎來更為棘手的流動性危機。 據了解,早在2016年1月,華夏人壽及其他各方與勤上股份簽訂《標的資產業績承諾補償協議》,承諾廣州龍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州龍文)2015年至2018年累計實現的稅后凈利潤不低于5.638億元,若低于則應按承諾金額與實際凈利潤差額的2倍向勤上股份進行補償,公司按照原持有廣州龍文股權比例30%承擔。 如今,華夏人壽將不得不為當初的約定買單。勤上股份于今年4月30日發布公告稱,廣州龍文2015—2018年度實現凈利潤合計2.95億元,相較承諾金額減少2.69億元,完成率僅為52.24%。按照約定,一旦未完成業績承諾,則業績承諾方需按照約定承擔凈利潤承諾補償責任。 根據協議,華夏人壽等對手方共計需要補償“承諾金額與實際凈利潤差額的2倍”給上市公司,計5.386億元。其中,華夏人壽方面承擔30%,即需要支付1.616億元的補償。 對此,華夏人壽方面表示,目前最終賠付方案暫未確定。未來相關各方就補償方案達成一致,假設最終補償方案按照上市公司公告的相關數據執行,按照相關協議約定,華夏人壽只需使用在上市過程中獲得的股票進行補償,且補償上限所對應的股票數約為5966萬股,因此賠付不涉及現金賠付。 其同時表示,根據勤上股份相關業績等情況,華夏保險2018年底已經預提相關負債,該事件對公司償付能力的影響已在2018年底償付能力中體現,不會對公司未來償付能力產生額外影響。 另外,華夏人壽通過股權置換取得的勤上股份股票,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也并不樂觀。2019年5月28日報收于3.04元/股,距52周最高價的4.68元/股相差35%。目前,華夏人壽的持倉市值約為6.5億元。 勤上股份2019年一季報顯示,華夏人壽通過萬能產險賬戶持有其1.69億股股份,通過自有資金賬戶持有0.46億股股份,持股占比合計為14.15%。 經營壓力凸顯 可以看到,華夏人壽上半年面臨的經營壓力不容小覷。 償付能力報告數據顯示,該公司2018年一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99.12%、98.52%、99.5%、99.26%、108.3%,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24.89%、123.78%、123.86%、122.82%,128.68%,雖然滿足監管要求,但持續處于行業偏低水平。 而關于該公司的其他壞消息也在發酵。有報道稱,日前該公司“踩雷”華業資本短融債,本息合計8576萬元。華夏人壽于今年3月提起訴訟,要求華業資本償還8576萬元本息,及以本息8576萬元為基數,自2018年10月16日開始,至實際支付之日之間的本息逾期利息損失。 在該短融券到期前夕,華業資本曾發布公告稱,“17華業資本CP001”應于2018年10月13日(此日為節假日,順延至10月15日)兌付,但受公司應收賬款未按期回款影響,由于公司流動性緊張,雖通過多方渠道籌集資金,但目前本期債券的兌付資金尚未落實,導致“17華業資本CP001”本息償付存在不確定性。 另外,今年5月10日,中國銀保監會對保單登記平臺數據治理工作情況進行了通報,并指出了部分險企數據報送所存在的四大問題:一是個別公司長期遲報增量數據;二是個別公司數據漏報問題嚴重;三是個別公司數據錯報現象嚴重;四是個別公司存在數據整改延期現象。 其中,華夏人壽因公司數據錯報現象嚴重被監管方點名。銀保監會指出,華夏人壽在報送受益金額時,存在報送程序錯誤,將全部受益金額關聯給所有受益人,導致受益金額翻倍的問題,嚴重影響保單登記平臺數據準確性。 據此,銀保監會提出三大要求,一是及時整改現有問題。上述存在問題的保險公司,要結合自身問題,明確工作計劃,在2019年5月30日前完成現有問題整改,杜絕類似問題再次發生;二是完善數據報送監控和數據質量檢查機制;三是持續加強數據治理,提升數據質量。[詳情]
來源:慧保天下 近日,上市公司勤上股份發布一份公告顯示,因為涉及廣州龍文的對賭失敗,華夏人壽需付出1.61億元來補償利潤差額。這給一季度本就現金流吃緊的華夏人壽再添負擔,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華夏人壽一季度凈現金流高達-52.2億元。 對賭失敗面臨1.61億補償款,投資勤上股份浮虧超10億元 此次對賭事件可追溯至3年前。 2016年1月,勤上股份斥資20億元、以超過30倍的溢價收購華夏人壽等9名交易方持有的廣州龍文100%股權。同時與華夏人壽等數家交易方簽訂《標的資產業績承諾補償協議》,承諾廣州龍文三年累計實現稅后凈利潤若低于5.638億元,則華夏人壽等應按承諾金額與實際凈利潤差額的2倍向勤上股份進行補償。彼時,華夏人壽持有廣州龍文30%的股權。 截至勤上股份發布公告,此次對賭終于有了結果。根據勤上股份的披露,依照當時簽定的對賭協議,華夏人壽等相關交易方需補償利潤差額的兩倍共約5.38億元,其中,華夏人壽需向勤上股份支付1.61億元作為差額補償款。 值得注意的是,華夏人壽與勤上股份的關系不止業績對賭這么簡單。 同花順財經數據顯示,勤上股份的前十大股東中,有兩處華夏人壽的身影。“慧保天下”梳理2018年華夏人壽的持倉情況發現,2016年收購廣州龍文時,勤上股份向華夏人壽增發總價6億元的公司股票,以交換華夏人壽所持廣州龍文的30%股權。 不久后,華夏人壽又分別以3.6億元萬能險賬戶和部分自有資金兩度出手增持或購入勤上股份股票。 截至目前,華夏人壽共計持有勤上股份14.15%股份,位居第二大股東。 注:華夏人壽萬能產品持有股票為受限流通股份,自有資金部分為流通股 截至5月23日收盤,勤上股份股價為3元,粗略估算,華夏人壽在持倉勤上股份期間,浮虧已超10億元。 一季度凈現金流為負疊加多筆短期投資資金回流遇阻,華夏人壽流動壓力凸顯 1.61億元的補償金額對于業務規模位居中國壽險市場前列的華夏人壽來說,或許并不算一個大數目,但結合近期華夏人壽披露的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這1.61億元的支出卻無異于雪上加霜。 華夏人壽2019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一季度公司凈虧損超4億元,凈現金流則為-52.2億元。 其實,華夏人壽凈利潤和現金流的下滑在上一季度就已露端倪。數據顯示,2018年四季度末,華夏人壽凈虧損1.8億元,凈現金流也從上一季度的13億降至不足3億。 除本次對賭失敗的1.61億元補償款外,近期還不斷有關于華夏人壽資金無法按時回收的消息傳出。 例如,天安財險未按時足額支付87.88億元回購款。4月26日,西水股份發布公告稱,為補充公司流動資金需求,天安財險曾于3月份將持有的興業銀行價值約87.88億元股票所對應的收益權轉讓給華夏人壽。根據回購條款,天安財險應該在5月6-14日之間,分批將回購款88.71億元支付給華夏人壽。截至發布公告時,天安財險已籌集46億元,存在不能按時足額支付華夏人壽款項的風險。日前,西水股份公告稱,子公司天安財險與華夏人壽簽署了補充協議,雙方同意將支付日延遲到6月6日-6月14日。 再例如,由于華夏人壽踩雷華業資本短期債券違約,8576萬元本息未能如約回收。2017年10月12日,華業資本發行5億元規模的“17華業資本CP001”一年期的短期融資券,其中華夏人壽出資認購8000萬元。而在到期前夕,華業資本曾公告稱:由于公司流動性緊張,華業資本未能按照約定將“17華業資本CP001”兌付資金按時足額劃至托管機構,已構成實質違約。 2019年3月份,華夏人壽提起訴訟要求華業資本支付已經實質性違約短期融資券的本息合計8576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華夏人壽于1月份曾在內部發文稱擬裁員降薪,在2月底之前減員5%,下半年將擇機另行減員5%,一時引發業界聚焦。 不過,雖然一季度虧損和凈現金流壓力加劇,華夏人壽的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卻有所回升。數據顯示,一季度末該公司核心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08.30%、128.68%,較上一季度均有所提升。[詳情]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2019年第一季度華夏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42.4億元人民幣,較上季度增長107%,然而收入的大幅增長并沒有伴隨盈利能力的改善,本季度虧損4.04億元,達到上一季度虧損數額的2.25倍。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終于突破10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28.68%,雖略高于銀保監會對于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達到100%的要求,但仍低于130%,在與行業領先者的對比中并無優勢。 華夏人壽近兩年的年度情況與上述情況有相似之處,2018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884.7萬元,同比增長83.44%;其中保險業務收入1582.8萬元,同比增長77.14%。凈利潤26.38億元,比上一年減少2.42億元。自2014年起,華夏人壽經歷了急速的市場擴張,原保費收入在2018年已達到2014年的50倍。而它的發展興盛與萬能險的擴張階段剛好契合。 卷土重來的萬能險 2010年以來萬能險增長奇快,成為不少中小保險公司迅速擴張的首選,如在2016年,中融人壽萬能險收入與原保費收入之比達到9450.53,安邦養老這一比值更是夸張到達到54163.2,行業整體比值達到0.55。無需增長和惡性競爭使得萬能險風險逐漸顯現,被鼓吹的高收益弱化了保障功能,性質逐漸轉變為中短期理財產品,期限錯配等問題給險企帶來極大的流動性風險,甚至可能引發兌付危機,影響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性。于是自2016年起,國家開始加強對萬能險的監管,諸多萬能險業務被叫停;2017年年初,保監會再次向各人身險公司下發業務分類自查整改的通知,重點還是萬能險。“134號文”等監管政策的出臺和“保險姓保”等市場方向的引導進一步壓縮萬能險發展空間。 保險公司同樣意識到萬能險帶給企業的整體風險,華夏人壽就是其中一例。在經歷了2015年之前萬能險的迅速擴張,當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已經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為了配合政策調整和降低經營風險,近年來華夏人壽在主動縮減萬能險規模,2018年相關收入已經降至723.3億元。 然而類似的努力并不能掩蓋它仍然擁有巨額萬能險業務的事實,盡管2018年其萬能險規模繼續降低,但在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額排名中仍高居第三位,與原保費收入之比達到0.46,高于行業整體0.32的水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銀保監會官網上,本年一季度各人身保險企業的詳細收入情況還未披露,但本報記者近日獲取的一組數據顯示:華夏人壽在本年一季度原保費收入842.44億元,同比增長67%,持續擴張勢頭;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351.48億元,這一數字在去年同期僅有140.67億元,同比增長150%。 一季度萬能險的增長在其他保險企業也有體現,如復星保德信在今年一季度實現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實現了440%的增長達到15.87億元,幸福人壽也毫不示弱地完成了同比超過400%的增長,達到4.14億元人民幣,而在同期,幸福人壽原保費收入同比降低2%。 這樣的現象在2018年就有所體現。2017年,安邦系和諧健康險萬能險收入45.83億元,同期原保費收入360.86億元,兩者比值僅有0.13,低于整體水平;而在2018年這一比值飆升至67.58。相似情況還有安邦人壽,該比值達到10.79,且萬能險收入增至2113.83億元,在中資人身保險企業中位居榜首。曾有保險業人士在采訪中提到,安邦系的萬能險規模迅速增長或是“無奈之舉”,在業務結構調整期,對萬能險的限制對其現金流影響巨大,增加其流動性風險。 一位資深保險業人士向本報記者坦言,因為萬能險屬于理財投資型產品的一部分,所以客戶的接受度會更高一點,因此很多公司在一季度開門紅的時候就會拿投資型產品沖保費,保費規模也就相對較大。 存流動性風險隱患 鑒于諸多企業將萬能險看作應對流動性問題的短期“特效藥”,這樣的做法可能存在的風險,上述資深保險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萬能險一旦回報率沒有達到預期,客戶就會認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或者會認為當時遭遇了銷售誤導。另外,萬能險還存在流動性風險,因為它不像長期險能夠持續盈利,以及擁有持續的保費流入。 對于華夏人壽一季度萬能險規模擴張,業內人士表示,“由于萬能險屬于中短期產品,對公司的現金流影響非常大,如果保險企業業務結構單薄,萬能險一旦達到一定規模,下一期就需要繼續保持其相當的收益,不然就會給企業的流動性造成很大壓力。”本年一季度,華夏人壽凈現金流出52.2億元,其所帶來的相關風險值得進一步跟蹤關注。 今年年初,銀保監會向人身保險公司下發了《關于人身保險產品近期典型問題的通報》,指出人身保險產品存在的三個方面的問題:自查整改不到位、產品開發設計和銷售宣傳“兩張皮”、條款設計表述不利于消費者理解,其中華夏人壽因某醫療保險產品相關宣傳文案中存在貶低國家醫保政策的表述,影響惡劣而被批評。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華夏人壽的銷售壓力和市場拓展的迫切需求。曾有評論表示,該通報的發布“體現了銀保監會對凹陷產品備案的關注已從合法性階段轉向和發行與合理性并中國的階段,保險公司在開發投廣場產品時,除了應守住合法合規性底線,還應充分考慮保險查案品是否符合消費者利益,是否符合保險公司穩健經營的要求等合理性因素”。更加嚴格的監管以及更加審慎的要求成為依賴規模擴張取勝的企業的新考驗。 “134號文”規定保險公司不得以附加險形式設計萬能型保險產品或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對產品形態造成了深刻影響,去年以來,“雙主險”策略被眾多險企采用,萬能險正逐漸回歸長期化。隨著監管的收緊,近期對于萬能險的年化利率報備會有怎樣的變化,上述資深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來說,整個市場相對還是比較保守,所以對萬能險的利率也不會給的太高,包括過去壽險4.025%的利率也基本上都限制了。所以萬能險這一塊也不會允許太激進,維持一個平穩的狀態。[詳情]
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股權再生變:浙商產融資管退出 澎湃新聞記者 胡志挺 來源:澎湃新聞 2017年底宣布耗資310億元接盤“明天系”旗下華夏人壽股權的中天金融又有新變數。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發現,貴陽金世旗產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金世旗產投)在3月26日發生工商信息變更,浙江浙商產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浙商產融資管)退出金世旗產投股東名單,金世旗產投的注冊資本也由此前的185億元減少至105億元,下降76.19%。至此,金世旗產投的股東為碧桂園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碧桂園集團)、金世旗國際資源有限公司、金世旗資本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別為42.86%、33.33%、23.81%。 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浙商產融資管此次退出,是由于此前的合作基礎不再存在了。“原來也是準備幫一個忙,但現在金世旗產投更愿意在省內尋求合作伙伴。” 金世旗產投是中天金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金融,000540.SZ)資產重組計劃(即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的重要參與主體,第一大股東為浙商產融,但其實際控制人與中天金融相同,均為貴州富商羅玉平。按照之前計劃,浙商產融資管向金世旗產投的資金馳援共180億元,其中80億元入股,100億元股東借款,但股東借款是短期融資,也并不一定使用。 據澎湃新聞此前獨家報道,浙商產融資管的資金馳援并未如期到賬,其第二期投資款60億元將推遲至支付,原因在于金世旗產投打算引進更有資本實力的股東。此后,中天金融引入浙碧桂園集團入股金世旗產投,通過股權投資、股東借款等形式籌資。彼時,浙商產融資管持股43.2%,碧桂園持股24.32%、金世旗國際資源有限公司持股18.91%、金世旗資本有限公司持股13.51%。 其實,此前早有消息傳出,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的交易中或有當地國資介入。2018年4月19日,中天金融在公告中明確,貴州省市兩級國有資本擬參與公司本次重大資產購買交易事項,貴陽市金融辦負責協調、幫助推進本次重組各項工作,國有資本參與本次重組的相關方案尚未確定。 其間,市場傳聞茅臺集團或將參與到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股權的交易中,據法治周末4月17日報道,中天金融董秘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對此回應稱:“此次重大資產重組還在推進中。可能會有國資進入,現在也在履行程序,但具體情況還是以我們的公告為主。” 資料顯示,貴州省國資委是茅臺集團的單一股東,茅臺集團為上市公司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貴州茅臺,600510.SH)的母公司,持有其61.76%的股份。 2017年11月20日,中天金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金融,000540.SZ)發布公告稱,擬向北京千禧世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中勝世紀科技有限公司以不超過310億元的現金購買“明天系”旗下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夏人壽)21%-25%的股權。若此次交易完成,中天金融將成為華夏人壽的第一大股東。 為了完成收購,中天金融曾將上市公司旗下非金融業務全部置出,但最終又反悔。中天金融在2018年12月13日發布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將股權及資產出售后,剩余的金融業務雖然整體向好發展,但規模偏小。收回前述股權及資產,持續經營能力將得到較大提升,為公司日后的戰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根據中天金融第二大股東貴陽市城市發展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說法,中天金融收購華夏人壽21%-25%股份未能按原計劃有效推進,置出房地產業務的背景已發生改變;并且中天金融目前僅有尚在發展之中且規模較小的證券及保險業務,難以保證公司可持續發展。根據公告,復牌后,中天金融將繼續推進收購華夏人壽股權事項。 除此之外,當時股票停牌已超過300個交易日的中天金融還將面對監管層面的新變化。去年11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后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籌劃重大事項停復牌業務指引(征求意見稿)》、《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停復牌業務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見稿)》(下稱“《停復牌指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簡單來說,《停復牌指引》就停復牌制度進行具化的細則安排,從減少停牌事由、壓縮停牌期限、強化信息披露、完善停復牌監管等方面,對上市公司停復牌業務予以重點規范。1月2日,中天金融股票復牌。 (本文來自于澎湃新聞)[詳情]
Copyright ? 1996-202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