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北美專欄作家 魏欣
史蒂芬羅奇認為美國股市確實太高了。今天美股的價格之高在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1929年,另外一次是2000年。我們現在的市盈率在過去135年中相比已經過度高估了。這是非常罕見和令人擔憂的。
史蒂芬羅奇先生是華爾街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他曾任摩根斯坦利亞洲區主席和首席經濟學家,在全球擁有眾多讀者,并且以對全球經濟復蘇的悲觀態度而聞名。現在他擔任耶魯商學院講師。
在SupChina和中國學院(China Institute)于紐約時報中心聯合舉辦的主題為“下一個中國(Next China)”的研討會期間,我有幸采訪到了羅奇先生。以下是采訪實錄:
新浪財經:巴菲特近期說,美國股市還并沒有消化川普稅改帶來的紅利?您認為美國股市是否已經過高?
史蒂芬羅奇:我認為美國股市確實太高了。如果你看美國股票市盈率在過去這些年周期調整后變化趨勢,今天美股的價格之高在歷史上只出現過兩次。一次是1929年,另外一次是2000年。我們現在的市盈率在過去135年中相比已經過度高估了。這是非常罕見和令人擔憂的。但是這并不是告訴你什么時候股市會面臨崩盤。這只是與歷史情形的對比,也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結論。
新浪財經:已經有不少中國人來美國購買了房產。美國的房地產價格也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全球金融危機前的水準。您如何看待美國的房地產價格?這中間是否有什么潛在的風險呢?
史蒂芬羅奇:對于某些區域,房產價格已經超過了危機前的高度。對于另外一些區域,房產價格又并沒有,甚至還相對有吸引力。但是從美國全國范圍來看,出現一個大范圍的房地產危機的可能性還是非常低的。
新浪財經:您認為在未來2到3年內,美國是否有經濟危機的風險呢?
史蒂芬羅奇:當然存在這樣的風險,本次復蘇是一個非常長的周期。在一次非常可怕的全球經濟危機之后,我們出現了一個長時期的經濟復蘇。雖然這是一個相對較弱幅度的復蘇,但是復蘇之所以如此之長,是因為美聯儲的基準利率異常之低,為金融體系注入了大量流動性。現在美聯儲開始向另外一個方向移動,提升基準利率到正常水平,縮減資產負債表,把過度的流動性收回來。這些行為都改變了美國資產的風險評估標準。所以美國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已經大大提高了。
新浪財經: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勞動力市場已經達到充分就業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只會迫使雇主之間互相競爭。您認為未來2到3年內美國是否存在經濟過熱的風險?
史蒂芬羅奇:我并不這樣認為。雖然官方的失業率水平已經很低了。美國勞動力市場中還有很多的工人并沒有被經濟的發展所吸納。在本次經濟復蘇中的工作機會增量比較弱,我們看到在過去幾年勞動參與率的顯著降低。現在勞動參與率開始上升,并逐步回到經濟危機前的水平。仍然還有一些領域的裁員幅度超過經濟學家的預計,而且工資水平的上漲也非常緩慢。現在來討論美國經濟過熱還非常不成熟。
新浪財經:您是否認為制造業回歸美國正在開始形成趨勢呢?
史蒂芬羅奇:非常少。讓美國的制造業回到以前水平的這個想法并不現實。1952年,制造業在美國就業中占有的比例是32.5%。而現在的比例則只有8.5%。我們最大的希望是讓這個比例穩定在8.5%左右的水平,而不是讓它回到大約65年前的水準。
全球化是制造業在美國減少的主要原因。川普總統“讓美國重新偉大”的口號和通過科技進步、自動化來實現制造業回歸的想法都非常非常難改變這樣的趨勢。
新浪財經:在川普稅改通過之后,很多投資者認為美元應該會升值。因為很多美國的國際化大公司會有很強的動力把他們在海外的利潤匯回美國,增加對美元的需求。但是實際情況是美元反而走弱了。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史蒂芬羅奇:我認為市場可能比一些投資者更加聰明。川普稅改的效應已經在市場間廣泛傳播,而不是什么新聞了。市場早就已經消化了國際化大公司匯回利潤的結果。美元的走弱說明大量資金已經結束了圍繞稅改的套利行為,退出市場了。
新浪財經:雖然最近人民幣走強了,但是我周圍的朋友仍然傾向于持有美元,因為外匯管制的原因。那么目前的在岸和離岸匯率是否仍然反映了人民幣的真實供需水平呢?
史蒂芬羅奇:這是一個不錯的問題。我們很難知道在完全真實供需水平下,匯率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可以感覺到,對于國內的很多持有人民幣資產較多的投資者來說,確實有分散和多樣化他們資產類別的需求。但是持有非人民幣也是有風險的。比如最近美元的走弱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如果美元走強的話,很顯然投資者更愿意持有美元。可如果美元走弱,投資者的選擇就未必是一定要持有美元了。
人民幣的國際化對于人民幣在國際上體現應有的代表性非常重要。現在這個進展還不夠令人滿意。與其把關注點放在穩定人民幣的匯率水平上,不如更多關注其在國際上的接受程度。
新浪財經:很多經濟學家曾經預測,如果沒有一個相對成熟的社會保障網,中國人不會像美國人那樣大量消費。但是近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中國的消費支出有了一個跳躍式的上升。您認為是什么讓中國人開始消費了?
史蒂芬羅奇:我認為中國政府在三個方面來提升居民消費:提供更多的個工作機會、在服務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減少居民過高的防范性儲蓄。給居民更高的工資水準和把更多的家庭從農村搬遷到城市對于提升居民消費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更重要的還是社會保障網。
中國的家庭儲蓄率仍然超過30%。這太高了,也間接反應了社會保障網的不夠完善。現在政府的主要關注點是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社保和醫保中間來,還沒有逐步提升參保人的受益水平。這顯然是政府可以為了進一步提升居民消費而改進的一個方面。
新浪財經:很多去過中國的記者認為,相對于10到20年前,中國已經逐步變成了一個更加具有發明創造能力的國家。您認為讓中國人具有創造力的背后驅動力是什么?
史蒂芬羅奇:確實中國過去這些年在軟件、倉儲、互聯網、人工智能、生化科技等數不勝數的技術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如果你問什么是最終的驅動力,那么一定是在人力資源方面投資的綜合結果。
中國的那些大學集中的社會正在復制硅谷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利用創業者、新技術和資本協同的中心效應。硅谷的這種模式對于創新的發展非常重要。美國不但在西岸廣泛實施這種模式,現在也開始在東岸實施。中國正在建立硅谷模式的早期。我對中國的這種做法非常樂觀,但是這確實是一條非常非常長的路。
新浪財經:一些中國的創業公司會抱怨,如果他們有一個不錯的商業模式,又證明是獲利不菲的,那么巨型科技公司就會要么迫使他們出售自己的股權,或者大規模復制他們的模式來競爭。您認為這會不會挫傷中國企業家的創造力呢?
史蒂芬羅奇:我并不這么認為。把新想法商業化獲利的方式到底是通過大公司收購,還是通過小公司創業在全世界都有不同的選擇。在美國也是這樣。你可以看到,大的科技公司一直在從小公司獲取新的人才、技術和商業模式。小公司并不必把自己出售給大公司,但是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從大公司那里獲得了相對自己的原始投資不錯的溢價水平。我們在中國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現象。但好消息是,我們并不會因此發現技術進步的速度在減慢。事實上,大公司對小公司的收購常常是創業者進行發明創造的動力和獲利的機會。
(本文作者介紹:專欄作家,曾在美國供職于大型共同基金管理公司。)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