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劉學智
促進民間投資增長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已有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在短期效果可能不明顯,但在中長期會對民間投資起到積極作用。政策措施應該根據民間投資的特點有更強的針對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投資不斷發展壯大,2017年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60.5%左右,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產業發展、擴大就業的重要力量。從2015年下半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下降,對經濟社會帶來較大影響。近幾年對民間投資問題的討論已經很多,例如“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等,我認為這些主要是停留在現象層面,針對現象制定的政策具有片面性。在此,力求探索民間投資的實質問題,提出建設性對策措施。
一、破解認識誤區,找準民間投資的特點
近幾年促進民間投資增長的政策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邊際效用”非常低,離預期效果仍有很大距離。要分析政策措施對民間投資為什么作用甚微,首先得破解對民間投資的認識誤區,看清民間投資的特點才能對癥下藥。
認識誤區一:創新能力不足
民營企業會根據需求客戶需求的變化不斷變革創新。
從產業分布上看,民間投資主要集中在低端加工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生活服務業,主要是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給人的印象普遍是規模小、風險大、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弱。這些領域與“高大上”的科技創新領域似乎關系并不大。這里有歷史原因,我國重大的科技創新主要是在國家主導下開展的,民間資本極少能夠進入這樣的領域。
但這并不意味著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而是長期以來科研基礎薄弱。恰恰相反,民企民資的科技創造意識是非常強的。例如,一個制造玩具的小型加工企業,會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不斷研究新款式的玩具,不斷以最小的成本升級生產工藝,這是不斷的科技創新過程,也是我國能夠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的原因。近幾年,部分發展壯大的民營企業在業內達到領先地位,對研發越來越重視,對R&D的投入甚至超過總收入的15%。
認識誤區二:轉型升級意識差
民間資本具有極強的市場敏感性,轉型意識非常強。
從投資企業性質來看,民間投資主要參與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私有資本控股的股份制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附加值端。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很大原因就是處于低附加值端,似乎大量企業“安于現狀”,難以轉型升級。其實無論哪家企業都希望爬到價值鏈高端,但因為種種原因“累死在半山腰”。
由于長時間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近幾年突然面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資源成本等全部上升,并且嚴重缺乏知識技術產權保護制度,導致大量企業難以為生,找不到轉型途徑。實際上民間資本擁有極強的市場敏感性,轉型意識非常強,會在市場釋放出信號的第一時間涌入新產業、提供新服務。甚至以超出想象的速度導致新產業過剩,光伏產業、電動汽車、共享單車都經歷了這一過程,最近又出現了共享汽車、共享醫院。
認識誤區三:短期逐利性強
民間資本更愿意參與有穩定收入的長期投資。
民間資本真正具有資本的屬性即逐利性,哪里的利潤高,資本就往哪里走,給人的感覺是具有明顯短見性。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雖然有部分游資炒作熱錢,但大部分民間資本的逐利性并不一定是短見的。短期逐利性強的現象主要是由于民間資本具有極強的市場靈敏度,投資轉變快。雖然大部分小微企業活不過5年,但并不意味著它們不想活過5年,都希望把企業做大做好,只不過大部分是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放眼全球,以私人資本投資存活的百年老店比比皆是。我國百年老店較少的原因有歷史變革的原因,也有管理缺失導致“富不過三代”現象。由于趨利避害性,其實民間資本更愿意進入有穩定收入的長期投資,例如花大量資金購買商品房提供出租,甚至花大量資金進入短期看不到收益且風險大的互聯網金融領域。
認識誤區四: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
民間資本來源趨于復雜。
從字面上理解,民間資本似乎單純來自于民營企業和居民個人積累的資金。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民營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也能夠形成投資資金。民間資本規模越大越大,來源趨于復雜,除了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以外,還有大量非銀類金融機構融資。甚至在難以獲得融資的情況下,通過采取民間借貸、非法集資等途徑彌補項目資金缺口。現代經濟體制下,基本所有的企業都有融資行為,然而民營企業獲得間接融資的難度相對較大。
綜合來看,民間投資具有的特點:獨立性、逐利性、靈活性、效率性
二、促進民間投資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隨著投資政策的逐步放開,民間資本加大了對交通、農村、水利、通訊等的投資力度,同時向壟斷性行業如電力、電信、郵政、金融、煙草、石油、鐵路、航空等滲透。國家一再鼓勵拓寬民間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出臺了大量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近幾年民間投資增速下降壓力依然較大。似乎政策措施力不從心,拳頭打到棉花上。
1.市場需求走弱是民間投資減速的主要原因
需求不足導致民間資本缺乏投資項目。大量制造企業受外需影響明顯,由于我國已是全球出口第一大國,出口占全球的比重接近15%,繼續依靠出口拉動制造業高速增長的難度越來越大,這類投資需求下降。在內需方面,近幾年產能過剩涉及面非常廣,不僅是鋼鐵、煤炭、水泥、船舶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嚴重,而且汽車、紡織品、部分電子信息、高技術產業、小商品等消費品生產行業都有過剩,投資需求不足導致民間資本沒有好項目可投,即便投資了也將形成過剩產能。房地產去庫存壓力依然大,在庫存有效下降之前,投資需求難以走強。因此,需求不足導致民間投資增長放緩成為必然。
成本上升是影響民間資本投資下降的次要原因,但不完全是壞事。各類收費項目、物流成本、交通成本等影響小微企業經營,不是導致企業成本上升的原因,因為這些收費項目在過去民間投資高增長時期已經存在。清理這些收費項目的政策對促進民間投資的作用有限。與過去相比,企業成本上升主要集中于勞動力成本、資源環境約束成本、用地用房成本三方面。其中勞動力和資源環境約束并不是完全是壞事,而可能是好事。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提升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這兩方面成本的上升對社會發展來說是好現象。影響企業成本上升的最大問題在于地價房價高企,已經嚴重障礙了企業正常經營發展。一方面,大幅加大了企業投資生產成本,導致投資效率比10年前下降了47%;另一方面前幾年房價快速上升時期,大量企業直接或者間接進入房地產市場,很多企業的房地產資產增值超過主營收入,導致生產積極性下降、產能落后,逐漸被市場淘汰。
2.很多針對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實效欠佳
政府政策對拉動基建投資非常有效,但針對民間投資的效果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民間投資具有獨立性、逐利性特點,具有很強的市場化屬性,自主決策性強,較少地受到政府抑制約束,而是根據市場需求開展投資行為。
已有的政策措施難以扭轉經濟運行周期,效果不理想。民間投資的初衷是對未來投資回報率的預期,具有順周期性特征。在前幾年經濟增長較快時期,根本不需要促進政策,民間資本市場敏感度極高,投資行為非常積極,民間投資增速快于經濟增速。
目前處于經濟結構轉型期,經濟增速下行時期導致投資回報率降低,民營企業難以判斷經濟上行周期的準確時點,找不到好的投資項目,對跨越周期進行中長期投資的信心走弱,投資積極性下降,民間投資增速低于經濟增速。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難以成為影響經濟周期的主角,難以提供新的、盈利性強的、市場前景好的投資機會,在新的經濟動能形成之前,民間資本積極性難以提高。
針對民間投資的措施但只能起到輔助作用。這幾年國家出臺了很多鼓勵民間投資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效果不理想。民間投資具有很高的市場化屬性,與基建投資有根本區別,基建投資有財政撥款和政府主導,而民間投資更是市場行為,需要私人部門主動行使。
大量穩增長政策直接帶動基礎設施投資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但對民間投資難以奏效。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對民間投資的服務水平得以提高,只能起到輔助作用,不能從根本上帶來新的投資增長機遇。很多鼓勵民間投資的措施帶有臨時性、局部性、片面性的特點,難以從根本上激發民間投資的熱情,對民間投資的激勵效果一直不能達到預期。
取消準入限制,部分領域即便放開,民間資本也難以進入成為主角。近年來逐漸對民間資本開放電力、電信、金融、石油、鐵路等領域,但似乎效果并不理想。因為這些領域具有原始資本投入大、年化投資回報率低、技術含量高等特點,短期內民營企業難以駕馭。
前幾年試點了多家民營銀行,經營效果并不理想。新設的民營銀行并未創造新模式,對銀行業發展并未帶來積極效應。并且由于銀行業是專業性較強的領域,資本回報率并不高,有的民資已經主動退出。電力、電信、石油等行業專業性很強,需要極大的累計投資量,在短時間內讓某家民營企業建立類似的企業,基本不可能;即便短期內建立運營起來,服務能力也難以得到保障。
3.影響民間投資的兩個重要問題
不能為了民營化而民營化改革。既然部分專業性強的行業讓民營企業獨立運行難度大,那么可以考慮民資參股方式進入國企,這與國企改革找到了契合點。近年來有種思潮,國企改革就是民營化過程,但我認為這樣的看法不準確,甚至非常危險。
引入民間資本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民間投資無門路的問題。但國企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民營化,而是為了提升企業經營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民間資本能否提升國企經營效率和管理水平,是存疑的。如果盲目的民營化,還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在金融領域,我國已經有數千家大大小小的銀行,真實的市場競爭已經較為充分。很多小銀行股權結構已經高度民營化,例如浙江部分從農信社改制而來的小銀行的股東全部是民營企業和個人,從股權結構上看已經是民營銀行。
為什么銀行業依然被看作是國有壟斷?這其中的問題在于即便股權結構已經民營化,銀行經營仍然受到各級政府干預和主導,民資股東缺乏對銀行的經營決策權;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民資股東,享有利潤分紅權,則可謂“不勞而獲”。國企改革引入民間資本要避免這樣的結果,提升企業競爭力、管理水平和資源配置效率是目的,引入民資是為了達到目的而采取的一種可選做法,但不是必選項。
民間資本缺乏長期投資的安全感。在改革推進過程中,我國人治重于法治、政策朝令夕改、“新官不理舊賬”等現象已有改觀,但仍然較為嚴重,這導致民間資本缺乏安全感。很多民營老板在積累一定資本之后便產生向海外轉移資產的想法,擔心資產在國內得不到足夠的保護。PPP項目落地狀況不理想,缺乏安全感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大量基建項目投資周期長,投資回報率低,本來就難以吸引民間投資。即便有盈利前景的項目,由于投資周期太長存在很大的政策不確定性,民間資本有很大疑慮,害怕投資權力得不到保障,害怕數年過后投資會“打水漂”。其中存在的問題還有法制觀念不強,基層執行過程中有偏差,也存在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原因,對私有財產保護力度不夠。
三、針對性政策建議
民間投資具有非常強的順周期特征,在周期下行期采用政策措施促進民間投資逆周期增長的難度很大。即便民間投資逆周期增長,很有可能形成無效投資或加重產能過剩。促進民間投資增長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已有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在短期效果可能不明顯,但在中長期會對民間投資起到積極作用。政策措施應該根據民間投資的特點有更強的針對性。
制定切實可行的細化落實配套措施。已有政策在實際操作中效果不佳,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沒有抓住主要矛盾。例如,政策措施中包括“促進民間資本投向各類社會事業領域,促進民間投資創新發展”,這樣的內容非常多。這些都是希望達到的目的,而不是具體執行的措施,到了基層無所適從,基本難以落實。其實民間資本非常愿意進入社會事業領域,也非常愿意開展科技創新,問題在于進入社會事業領域如何盈利?通過什么樣的形式進入?開展科研創新的基礎和資源在哪里?這才是有效的政策措施需要考慮的。
政策措施要有長遠目光,提高政策的穩定性、一貫性、精準性。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往往只考慮一時的宏觀形勢,當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便出臺大量政策,恨不得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由于民間投資是讓私人掏錢干活,基建投資更多地是政府掏錢干活,這樣的政策對基金投資非常有效,但對民間投資的短期刺激作用就非常小。激發民間投資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有政策的穩定性、一貫性、精準性,要著眼于長遠,讓民營資本看得見未來才能激發投資熱情。
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提升服務水平,建立信息溝通引導機制,解決民間投資獨立性、盲目性問題。在民間投資涉足的領域,要讓賦予民間資本更多的權利,政府不應過多干預,跟多的是做好服務平臺的搭建,這樣才能讓民間資本安心投資。由于民間投資存在獨立性和盲目性問題,因此需要政府牽頭建立信息溝通引導機制,提供投資引導服務,合理調節民營企業的投資方向,引導民營企業向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避免民間資本盲目投資。
擺脫房地產依賴癥,打破粗放式投資增值預期。企業經營普遍面臨各方面成本上升,影響企業成本上升的最大問題在于地價房價高漲。依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粗放式增長的路徑已難以維持,應嚴控房價地價進一步上升。很多企業因為逐利性把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領域,已經嚴重障礙主營業務發展。要擺脫經濟對房地產業的過度依賴,打破房價進一步上漲的預期,這是解決民間資本脫離房地產依賴癥的唯一辦法。
部分重大項目仍應以國有企業為主導,為民營企業提供明確的市場需求。基建、電力、電信、石油等行業專業性很強,投資周期長,原始投資量大,即便為民間資本開放,短期內也難以有效進入。這樣的領域應仍以國企為主導,采用項目分包、參股、承包租賃等方式,為民營企業提供明確的需求,促進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建設與運營。對于一些盈利性差的公共性投資項目,應完善政府采購政策和目錄,提供足夠補償和創新激勵,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
為民營企業科研搭平臺,國家實驗室、高校科研機構為民資開放。由于我國民間投資長期集中于低端制造業、房地產相關行業,高端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薄弱;但民間資本市場敏感性極高。我國大量科研機構是在國家主導下開展研究工作,與市場需求有所脫節;但很多領域的科研能力處于世界前列。
因此,可以考慮開展科研體系改革,為民營企業進入國家實驗室創造條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為民資開放,實現民營企業的市場敏感性與科研機構的研究實力相結合。一方面解決民企科研基礎薄弱問題,調動民間資本投入科研領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解決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促進科研與市場需求接軌。
重視開放領域盈利模式的形成,打造民營品牌和口碑。我國已經在很多領域對民間資本開發,但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是缺乏盈利模式,二是民企難以獲得消費者認可。最典型的是醫療和教育等半公共性質的服務領域。這些領域需要以政府投資為主,民間投資的目的是增加市場競爭水平,提升服務質量。首先要解決民間投資的盈利性問題,要建立公共服務領域的盈利分配機制。還要促進民營企業提供服務的品牌和口碑,讓老百姓愿意接受非政府提供的公共性服務。
國企改革應避免盲目地引入民營資本,防止為了民營化而民營化。大量國有壟斷領域正在開展民營化進程,但應避免過度的民營化和盲目的民營化。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營資本是一個可行途徑,但引入民間資本不是目的,而是為了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效率。更不能為了解決民間投資問題而盲目地出售國有資產,可能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目標是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企業管理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加強對民營資產的保護,提升民間投資安全感。大量民間資本不愿意在國內開展長期投資,資產向海外轉移的意愿強烈。大量PPP項目落地率較低,既存在投資回報率低的問題,也存在投資期限長,對民營資本權利義務界定不明確的問題,甚至部分地方出現PPP項目是政府新的舉債模式的錯誤看法。從法律層面,要加大對民間資本、私有財產的保護,讓老百姓愿意把資產留在國內。在執行層面,要加強依法治國、按章辦事,提升政府誠信意識,明確民間投資應有的權利義務。
推進金融改革,搞活民間資本在金融供需兩端齊發力。由于創業創新、高科技產業等投資收益不確定性、投資風險大、抵押物缺失,我國以間接融資的金融體系很難給予足夠資金支持。如果民營企業投入自有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做法難以起到風險分擔的作用,投資顧慮非常大,積極性不高。
因此,應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大力發展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基金等直接融資。一方面為民間資本投資開辟更多渠道,即便自己找不到可以投資的好項目,但可以把資金投入股權基金,讓基金管理團隊專業化投資,解決資金供給端問題。另一方面為民營企業創業創新尋求充足的資金支持和風險補償分擔,彌補難以向銀行間接融資的難題,解決資金需求端問題。
(本文作者介紹: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