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來越大,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11月10日,在中美元首北京會晤經濟成果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透露,為落實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相關部署,我國將進一步放寬金融業外資準入限制。12月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擴大對外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2017年12月18日,全國發展改革工作會表示,我國將大幅度放寬金融等領域外資準入,推進實施高水平的投資便利化措施。
上述決定的公布引得外國銀行和投資公司紛紛點贊,這意味著中國在開放金融體系的進程中邁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但中國此前在金融持股比例和業務范圍等方面對外資金融機構實行嚴格區別對待,不符合我國對外開放的水準。此次決定公布之后,中國金融服務業將進入全面開放的新時代,對人民幣國際化、促進金融市場充分競爭、提高金融市場效率、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意義巨大。但同時,外資準入限制放松并不意味著金融監管的放松,為更好地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我國要針對國情,科學地制定金融分業監管政策及貨幣政策措施。
此次我國金融領域放開外資準入類似于2001年加入WTO后對制造業的準入放開,不管是對制造業放開準入還是對金融業,產生的效果都類似于“鯰魚效應”——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這里鯰魚就像外資金融機構,小魚則像中國金融機構。放寬金融領域的外資準入,可以刺激外資更多參與國內金融業,從而激活國內金融機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對銀行業來說,外資銀行帶來的“鯰魚效應”是利好還是“狼來了”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一方面,2016年度,我國上市銀行人均凈利潤約為61萬元,而外資銀行經營效益則要好得多,比如花旗2016年人均利潤達128萬人民幣,可見外資銀行的管理能力、經營效益和投資效益遠超我國銀行,金融領域引入外資可以倒逼我國銀行業的改革,提高經營效率。但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地方性銀行不斷增加,各類商業銀行之間的竟爭已經很激烈了,國有銀行網點不斷增加加大了經營成本,同時央行對于國有銀行的監管比中小銀行要更加嚴格。如果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國有銀行的面臨的處境就更為艱難。銀行業引入外資具體效果如何就看我國銀行業如何面對了。對證券業來說,目前境內券商業務同質化問題突出,多元資本進軍境內證券行業,將倒逼券商業務轉型,有利于行業長遠發展,促進征信及評級行業的進一步規范化;對保險業來說,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帶來了先進的理念、技術、產品。在合規和風險防控方面,外資保險公司堅守依法合規經營理念,推動了市場規范化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保險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有利于促進保險市場有序競爭、防范保險業風險。同時,隨著我國金融業進一步放開準入,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國際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使用頻率和便利程度將大幅提高,有利于人民幣發揮國際貨幣職能,鞏固人民幣國際地位。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放寬外資準入對我國金融市場帶來的積極影響主要是通過外資引入增加國內金融市場的競爭,從而提高國內金融市場效率來實現的。但是既然有競爭就會不可避免地帶來沖擊。一方面,如果大規模的外資在短時間內涌入,就會影響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增加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控制監管不力甚至會重蹈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覆轍;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是國際金融游戲規則的制定者,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短期外資大量涌入,會對國內金融機構造成一定沖擊。以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為例,國外資本通過炒作沖擊當地貨幣,使其大量貶值,而新馬泰日韓等國都屬于外向型經濟的國家,對國際市場的依附很大。比如由于泰國本身沒有足夠的外匯儲備,不能主導泰銖的匯率走勢,加之許多亞洲國家在對外開放的幅度和步驟上存在一定缺陷,因此面對國際熱錢的炒作,使泰國經濟不堪一擊。這次危機打破亞洲經濟飛速發展的良好局面,導致亞洲許多國家經濟蕭條,政局動蕩。
放寬金融領域的外資準入是大勢所趨,而如何控制金融系統風險、使我國金融機構利益最大化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需要不斷加快改革,實施差異化品牌建設,發展好獨特的目標客戶群和業務范疇;積極利用國家政策利好和本土優勢,機構之間互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在競爭中發展自己,增強民族金融機構的整體競爭力。對于金融監管機構來說,我國正在嘗試建立符合中國市場的統一監管機制,比如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成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11月金穩會召開了第一次會議。金穩會成立的目的就在于統一一行三會的管理,避免監管漏洞,減少監管套利。
金融界的外資準入進程是朝著不斷放寬方向發展的,這與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也緊密聯系。如今改革開放都進入了深水區,金融界的外資準入門檻降低的幅度也是空前的。金融開放是增強國內金融活力,提高行業競爭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履行金融服務領域承諾的必由之路。但同時對中小型金融機構的沖擊力也不可忽視,對于未來中國金融市場不亞于一場大洗牌。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都必須加強監管,使中國金融業在全球化大浪潮中做好充足的準備。
習主席說: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一個經濟體越多地融入世界經濟,市場化競爭就越充分,國內金融業就愈發充滿活力,但同時這也對一國金融監管的難度和監管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國內金融機構來說,只有學會趨利避害直面挑戰,才能實現金融機構利益最大化,同時也是國家利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狼來了只會吞噬老弱病殘弱不禁風的羔羊,只有在競爭中獲得新生的民族金融機構才會在國際競爭中屹立不倒。
(本文作者介紹: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浙大(WLKIFRC)金融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責任編輯:張偉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