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程實、錢智俊
當前中國GDP新算法首次覆蓋研發支出,但是新經濟在消費端的貢獻尚未納入統計體系,如何準確量化消費端的兩大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改革重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17年7月以來,隨著國家統計局循序推動《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的落地實施,研究與開發支出正被逐步納入中國GDP核算。根據我們的測算,此次算法革新有效量化了新經濟在投入端的貢獻,對中國經濟的規模、增速和國際地位均產生顯著的上修效應。
并且,隨著中國經濟向創新驅動加速轉型,這一效應有望持續增強。更為重要的是,在中國經濟新時代的開局之際,GDP的算法革新既是轉換發展模式的信號旗,也是優化宏觀調控的坐標尺,能夠促進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并為防范系統性風險、優化經濟結構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有鑒于此,未來中國宏觀統計體系的變革將繼續穩步推進,進一步覆蓋新經濟在消費端的重要貢獻,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全局性引導。
作用效果:新算法對中國GDP產生三重上修效應。相比于2002年建立的舊體系,新實施的《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著重加強了對新經濟的衡量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改進之一在于引入“知識產權產品”概念,并以此為依據,首次將研發支出作為固定資本形成處理,從而納入GDP的核算。基于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我們的測算表明,這一變革有效量化了研發對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在三個層面對中國GDP形成上修效應。經濟規模層面,2001-2015年,修正后的中國名義GDP規模比修正前年均上調0.95%。并且,這一上修效應呈現出顯著的漸強趨勢,2001年上修幅度僅為0.54%,而2015年則已升至1.82%。
由此可知,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加速轉變,研發投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正在穩步增強。經濟增速層面,2001-2015年,修正后的中國實際GDP增速比修正前年均上調0.05個百分點,驗證了研發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直接拉動作用。經濟地位層面,得益于經濟規模和經濟增速的同步上修,本輪危機后中國經濟對于全球復蘇的穩定器作用進一步彰顯。相比于修正前,2008-2015年修正后的中國經濟對全球的年均增長貢獻上升0.02個百分點。具體而言,僅在 2015年中國經濟就為全球多貢獻了超過一個葡萄牙的經濟總量,即相當于全球第47大經濟體。
演進路徑:適應新經濟的統計體系變革大潮將至。本輪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新經濟蓬勃發展,成為全球復蘇的新動力。根據OECD、美聯儲等機構的研究,由于新經濟難以被陳舊的統計體系量化,且對傳統產業具有一定替代作用,正在造成經濟規模、經濟增速和生產效率的系統性低估。這一偏誤導致了宏觀統計失準、政策調控失據,因此全球新一輪的宏觀統計體系變革成為大勢所趨。順應這一趨勢,當前中國GDP新算法首次覆蓋研發支出,反映了創新驅動型的新經濟在投入端的貢獻,邁出了本輪革新的第一步。
但是,放眼全局,新經濟在消費端的貢獻尚未納入統計體系,如何準確量化消費端的兩大新經濟形態將成為下一階段的改革重點。其一,數字經濟。目前,互聯網正向全社會提供大量免費的信息產品和服務,其對價并非傳統貨幣而是消費者的注意力和個人數據。由此,消費者在單位價格下所享受的商品和服務數量上升,帶動了實際GDP和生產效率的上漲。隨著中國“互聯網+”戰略的快步推進,這一作用正在廣泛地深入金融、醫療、教育、旅游等傳統產業,其范圍和力度將持續擴大,亟待在新的統計體系中加以反映。
其二,共享經濟。共享經濟通過激活閑置物品和勞動力,優化了全社會的資源配置和生產效率,并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但是在這一模式下,消費品的角色在最終消費支出和固定資產之間頻繁切換,因而其經濟貢獻難以在傳統GDP體系中準確量化。針對上述兩大挑戰,未來中國宏觀統計體系的變革仍將繼續深化,“三新”經濟增加值測算方法、新經濟統計體系等新工具有望漸次實現突破,進而全面覆蓋新經濟的綜合性貢獻。
國際比較:中國新經濟的增長貢獻潛力廣闊。作為全球新經濟的發源地,美國早在2013年7月就將研發支出納入GDP核算,并且產生了與中國相似的GDP 上修效應。據此進行國際比較,可以定位中國新經濟發展的當前進程和未來空間。
一方面,中國新經濟的進步空間巨大。基于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我們的測算顯示,2001-2012年美國名義GDP規模因算法變革而年均上修3.32%,實際經濟增速則年均上修0.13個百分點,均大幅高于中國同期上修幅度。由此可見,較之于美國,中國新經濟在投入端的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展望未來,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進程中,研發投入有望加速增長,中國新經濟的增長貢獻仍有充裕的躍升空間。另一方面,中國新經濟的趕超機遇可期。
當前,中美兩國統計體系均尚未納入新經濟在消費端的貢獻。而在新經濟的消費端,中美已形成并駕齊驅的競合勢態,特別是在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兩大領域,中國有望依托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創新的商業實踐,實現后來居上、彎道超車。例如,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中國共享經濟有望在未來數年保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長,其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在2020年超過10%,在2025年升至20%左右。有鑒于此,隨著未來新經濟的消費端逐步進入GDP核算,中美新經濟的貢獻差距有望出現系統性收窄,并有機會實現逆轉。
戰略意義:GDP新算法引導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在中國經濟新時代的開局之際,有序推進GDP新算法的實施,對貫徹新發展理念、提高發展質量具有全局性的引導作用。其一,GDP新算法是轉換發展模式的信號旗。根據學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源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則依賴科技進步和資源配置優化。
當前,將研發支出納入GDP核算,將激勵各級政府和私人部門加大科研投入,從而促進科技進步、加速培育新動能。未來,中國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則有望覆蓋新經濟的消費端貢獻,助力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創新模式的發展,優化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的配置效率。因此,以革新的宏觀統計體系為引導,新經濟的繁榮本質上實現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提振。這不僅將推動經濟規模和增速的上行,更將帶來發展質量和社會福利的重大躍升。
其二,GDP新算法是優化宏觀調控的坐標尺。GDP的算法革新不僅引發赤字率、負債率等風險指標的系統性調整,更會推進產業結構占比、區域增長差異等結構性指標的重大轉變,因此將牽動宏觀政策分析的全局。從這一視角出發,中國GDP算法的革故鼎新,對外將加快與國際標準的接軌,精確識別中國與美、歐、印等經濟體的發展質量相對變化;對內則有利于準確判斷經濟運行狀態和宏觀政策空間,從而為防范系統性風險、優化經濟結構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