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連平
金融系統中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加強治理不應松動,并應成為長期的重要任務。通過強化治理,讓原本正在靠近的灰犀牛走開。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在經濟方面應該有哪些主要特征,經濟領域會發生怎樣的趨勢性變化,值得思考。
從十九大報告的有關總任務、基本矛盾、根本宗旨、總體布局、基本方略、戰略部署和體制改革各方面入手梳理,未來經濟領域可能在十個方面發生重要變化,應該引起高度關注。這十個方面很可能是新時代的重要經濟發展趨勢,其演進結果也很可能構成新時代的主要經濟特征。
第一,實現發展方式轉變。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中國經濟無論從規模還是數量角度去看,都已經獲得了舉世公認的巨大發展。但這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發展過于粗放,質量、效益不如人意。一直以來就提倡經濟要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方式轉型發展,但迄今為止成效并不顯著,實現集約型發展方式始終是重要的努力方向。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經濟要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形成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就意味著未來發展方式必須擺脫粗放型方式,朝著集約型方向發展,并最終確立集約型的發展方式。十九大文件通篇沒有再提GDP和翻番之類的要求,但卻強調了質量、效益、結構以及活力等要求,充分表明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導向。
實現粗放式到集約型的發展方式轉變是構建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為了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十九大報告強調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全要素生產率達到先進水平,要形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這些重大變革都將有力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使集約型發展方式成為新時代經濟的主體發展方式。
第二,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形成。
在長期以來的經濟增長中,投資發揮了最為重要的作用,或者說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把交椅。直到今天為止,我國資本形成總額占GDP比重約為45%,而美英這一數字較高時為27%,日韓較高時則為41%。近年來,消費正在逐步發力,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大。但2016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占GDP比重為69%,而同期我國僅為39%。可見,到目前為止經濟增長動能轉型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實現。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首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迄今為止我國仍有4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農村。城鎮化長期發展之后,很多城市發生了巨大變化,有的已經十分宜居。但農村發展和建設明顯落后,有關土地和戶籍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束縛了農村的社會生產力,妨礙農村經濟發展。
近年來已經推進三權分置等改革,但由于市場上依然存在妨礙改革的因素,思想解放不夠徹底,農村改革依然任重而道遠。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很有針對性、十分有必要。未來農村經濟將發生巨大變化。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未來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將成為消費升級的關鍵,中高端消費將成為著力培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創新型消費、服務消費、文化休閑消費、品牌消費和信息消費將成為消費升級的主要內容。
十九大提出先進制造業要加快發展,要培育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來促進產業創新發展;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化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長點;現代服務業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要快速發展,等等。在新時代,經濟增長新動能將得到長足發展,尤其是先進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后產生的新動能,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第三,創新型國家確立。
要成為一個世界一流的強國,毫無疑問科技水平和科技創新必須走在全球的最前列。從歷史上看,美英國是如此,日本和德國的高速發展也曾經有著非常鮮明的科技領先特征。上述這些國家都曾經是或者現在依然是科技領先的創新型國家。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在科技方面已經有了不錯的發展基礎。2016年全社會R&D支出達到15440億元,占GDP比重為2.1%,今年前三季度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6.4%。
然而,我國的科技投入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國企業專利海外布局不足。統計表明2014-2015年期間,我國企業在海外布局的專利件數不到企業專利總數的10%,由此影響我國的綜合創新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未來,研究開發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通過各種政策和相關體制機制改革來進一步激勵科技創新發展。
十九大報告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此提出要求,前瞻性基礎研究和系統性原創的成果要獲得重大突破;突出關鍵共性的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強大的人才隊伍是支持我國創新型國家確立的最為重要的資源。無論是從新時代的經濟特征來看,還是從新時代的發展方向來說,創新型國家的確立應該是我國成為經濟強國必不可少的要素。
第四,經濟結構合理優化。
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但結構不合理,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產業結構、增長動能結構、服務業結構、制造業結構、城鄉結構、融資結構等很多方面存在著不合理、欠優化問題。這實際上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和質量不佳的重要表現,需要持續加以調整,以達到新時代的要求。
盡管近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服務業在GDP中占的比重依然偏低。新時代我國服務業占比至少要達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14年發達國家服務業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已達70%以上,美國2016年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已達到79.5%,而我國2016年服務業占GDP比重僅51.6%,甚至低于印度2014年52.1%的水平。
相應的,我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在2010年達到36.9%,處于全球第一的位置;而美國的這一比重在2010年僅為12.4%。可見,我國的制造業比重偏高,未來發展質量有待提升,而服務業比重需要持續提升。十九大提出,產業要邁向中高端水平,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民營資本進入國計民生領域,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更好地激發。2016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7%,而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平均水平約達80%。我國未來的目標至少是達到75%以上。
第五,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經過近40年的發展,我國沿海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已經差不多跟上發達國家,但中西部地區存在明顯差距。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為59.1%、20.7%、20.2%,東部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東中西部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較大。2016年,東部地區為28223.3元,中部地區為18442.1元,西部地區為16868.1元。
此外,在交通、醫療、教育等各類基礎性服務方面,東中西部都有明顯差距。這種差距是經濟發展中不成熟的一面,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推動未來經濟繼續發展的空間。未來需要通過協調發展促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逐漸縮小,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又一個動力來源。
十九大報告指出,未來西部大開發要形成新的格局,東北老工業基地要振興,中部地區要崛起,雄安新區要加快步伐建設。要形成沿海、沿江、沿線,即主要鐵路和公路線為主的縱向和橫向的經濟軸帶,把整個國家經濟從中、東、西、南、北很好地串聯起來,明顯縮小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十九大提出未來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這表明未來的城鎮化主要是以城市群概念為主。“帶、路、群”將成為未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第六,金融體系穩健開放。
金融體系是一國經濟體系中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實體經濟離不開金融,而經濟長期高速發展之后,金融風險往往會不斷積累。近年來我國金融風險呈現出多發性、擴散性和聯動性的特征。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經濟危機基本上已不再出現。
國際上只要發生危機,就一定是金融危機。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對相關的實體經濟帶來很大傷害,如亞洲金融危機和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因此,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對一國經濟至關重要。新時代金融必須是十分穩健的金融,應該始終把控好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保持穩健運行的同時,金融業中的兩個短板將會獲得良好的發展。一是直接融資仍將加快步伐,新時代直接融資在社會融資中占比應該達到30%左右,而目前只是23.8%。二是普惠金融體系和民營金融將會獲得長足的發展,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構成部分。金融結構的完善將有助于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效地防范金融風險。
在經濟開放、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長期發展并達到較高開放水平之后,金融業的進一步擴大開放將成為必然趨勢,這是提升中國金融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按照十九大報告和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未來金融對外開放步伐會穩步地向前推進。
我國金融業會通過開放引入更多的外資,大型中資銀行也將更多地跨出國界開展經營。資本和金融賬戶開放將基本實現,人民幣在資本項下將實現基本可兌換。人民幣國際地位會持續穩步地提升。
第七,房地產市場回歸本位。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引人矚目,其主要問題是脫離本位,投資投機屬性太強。據統計,目前我國房地產總市值已經高達約43萬億美元,超過2016年GDP總量的4倍,幾乎接近美國與日本房地產市值的總和。房價高企在主要城市居民居住條件改善舉步維艱和形成資產泡沫風險的同時,還推動成本上升,長期吞噬主要城市的科技和產業競爭力,而主要城市通常都是科技創新中心和產業集聚地,因此房價高企的最大危害是長期削弱我國的科技和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從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和人均GDP水平來看,未來房地產依然還會對中國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領導人的報告中,把“房子是用來住的”這個定位說的如此斬釘截鐵、要求是如此的明確是從來沒有過的。這種對整個行業發展“撥亂反正”式的警示必將會對未來房地產業運行帶來深刻、持續的影響。
一個時期以來,只要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房地產的調控就馬上松動,本輪調控亦是如此。十九大報告淡化經濟增長政策目標,未來房地產作為重要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的特征也將隨之減弱。在新時代,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將穩步推進,租售并舉體制不斷完善,房地產稅將全面穩步實施,差異化的土地供給體制將形成,全國房價波動將趨收斂,“房子是用來住的”定位逐漸落地。
第八,弘揚企業家和工匠精神。
十九大報告中很有新意的一點,是要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這與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基本方略、奮斗目標和基本矛盾等一系列重要闡述邏輯上是一脈相承的。十九大提出,要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要改善人民的生活,要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毫無疑問需要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新時代需要有一大批企業家愛崗敬業,注重質量,勤勤懇懇地耕耘,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消費品以及其他的各種產品。如果沒有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未來我國經濟體系要真正做到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成為一個注重質量的經濟體,恐怕是做不到的。未來的政策需要很好地進行創新和具有針對性,鼓勵和推動企業家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發揚光大。
十九大報告指出,鼓勵更多社會主體積極投身創新創業,形成一批優秀企業家群體;培育良好的企業家成長環境,保障企業家財產權、創新權益和自主經營權;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未來一個時期,依法保障企業家財產權是弘揚企業家精神的關鍵所在。
第九,就業質量更高,收入分配差距縮小。
按照每年的指標來看,近年來的就業完成狀況都不錯,就業數量上的問題可以說是解決了,但就業的質量卻不高。按照國家統計局2015年數據,我國單位勞動產出僅7318美元,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很多就業依然處在勞動生產率比較低的行業。這種就業狀況表明就業者的收入增長有限,很難達到通過收入水平提高來擴大消費的目的,因而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作用較為有限。
從長期看,就業質量的提高以及帶來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更好發揮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多渠道就業;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可見,未來就業質量的提升將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毋庸置疑,新時代經濟必然是和諧的,收入分配差距應該處在合理水平。當前我國的收入分配差距值得關注。2016年我國高凈值人群共持有約49萬億元的可投資資產,2014-2016年的年均增速達24%。而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同比增長率為8.4%。由此可見,我國貧富之間差距在明顯擴大。
一般認為,基尼系數處在0.3-0.4之間較為合理,但我國這一系數長期處在0.46以上。這種狀況是不可持續的,長期存在會加劇社會矛盾,不利于社會穩定。未來一個時期,收入分配差距的縮小并達到合理水平應是努力方向。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按勞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勵勤勞合理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居民勞動收入與財產性收入渠道進一步拓寬,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調節職能。縮小收入分配差距至合理水平,將會成為未來五至十年內的重要任務。
第十,經濟綠色發展,生態環境優化。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粗放式發展和監管嚴重缺失導致環境受到破壞,有的地方還十分嚴重。空氣、水源和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甚至威脅人民的正常生活。近年來在政策持續發力下,情況正在改善,但依然任重道遠。經濟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友好應該是新時代經濟的重要體現,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構成部分。
十九大報告對比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體系,形成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構建清潔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體系,形成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的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有效運作,生態保護系統保護力度明顯加大,突出的生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十九大報告明確,為了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設立這一機構是黨中央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體現,必將對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綜上可知,新時代的經濟特征其實是未來所要追求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將是一個過程,并非三五年就可以一蹴而就,因此上述十個方面的變化將是中長期趨勢。這個過程將是中國經濟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的過程,也是由大到強的演進過程。
在此過程中,針對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除了進一步推進改革,未來治理會成為主題。整個經濟體各方面的深入治理會成為未來的長期重要任務。如果在發展過程中不進行持續的、針對性的治理,就難以達到所追求的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近年來金融風險事件發生頻率上升、影響力度加大、風險聯動性增強。
通過一系列舉措,金融風險狀態已經得到了改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總體經濟發展方向已然清晰,而體制機制和政策工具也在不斷完善和健全之中,未來金融風險管控的意識可能更強,系統性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會比前一階段降低。但金融系統中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容忽視,加強治理不應松動,并應成為長期的重要任務。通過強化治理,讓原本正在靠近的灰犀牛走開。
(本文作者介紹: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40人論壇成員和理事。)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