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國外疫情二次暴發,又想通過“群體免疫”防治?不可能
疫苗是對抗新冠的終極手段。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群體免疫”呼聲再起
近日,隨著北半球天氣變冷,多個歐洲國家的疫情出現二次抬頭,法國日新增確診數破2萬,英國日新增確診數破1.8萬。
各國政府緊急升級防控措施,葡萄牙自10月15日起進入國家戒備狀態,法國九個疫情最高警報地區已實施宵禁。
但與此同時,“群體免疫”的論調在國外再次抬頭。
10月4日,來自哈佛、牛津和斯坦福的三位流行病專家聯合起草了《大巴靈頓宣言》,向各國政府呼吁改變現行的封鎖防疫政策,采取群體免疫的策略。在《宣言》官方網站上,已有超過1.5萬名科學家和醫學人士簽名。
上下滑動▼查看《宣言》
“群體免疫”是個醫學概念,具體定義在各地有所不同,但廣義來講,就是不實行封閉隔離政策,讓民眾自然感染以后再康復,這樣大比例的人群通過自身獲得了免疫能力,進而減弱病毒的傳播與危害。
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伊始,英美等國就提出過“群體免疫”的概念。這和我們當初舉國封鎖、自我隔離的做法大相徑庭。
顯然,這個讓國人不解的措施也不奏效。
終于,各國都開始宣傳“保持社交距離”和“自我隔離”,政府與民間不再掉以輕心。但防控為時已晚,疫情迅速擴散,甚至出現了二次暴發。截至北京時間10月15日22時,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超過3862萬例,累計死亡超過109萬例。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
可就在這水深火熱的處境中,“群體免疫”的呼聲,又出現了。
支持“群體免疫”的專家,直指封鎖隔離政策的弊端,概括起來有這三點:
1. 影響正常醫療和一些更嚴重病癥的救治,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的治療;
2. 對工薪階層和年輕人的經濟負荷太重;
3. 影響低危人群應有的正常生活。
但《大巴靈頓宣言》也只是一部分人的呼聲。《宣言》一出,立刻有國外網友和主流媒體反對。
某醫生認為群體免疫只是管理者的安慰劑
根據《福布斯》和《衛報》的整理,國外反對群體免疫,尤其是《宣言》聲稱的那種群體免疫,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1
疾病醫療問題
群體免疫需要至少60%甚至70%的人口被感染后康復,而按照現在新冠肺炎0.5%—1%的死亡率計算,至少會造成全球數千萬人的死亡。另外,很多感染者雖然是輕癥,不至于死亡,但也要忍受病癥的痛苦,同時使得不堪重負的醫療系統更加混亂。
2
“免疫”期限,復發率問題
無法估計群體免疫需要持續多久。加上病毒變異的情況,人們還可能遭受二次、三次感染,而無法真正達到群體免疫的效果。
3
高危人群的界定、區分、支持問題
◎ 無法定義高危人群。《宣言》要采取重點保護高危人群,開放其他人群的策略,但高危人群的定義和劃分本身就有難度。
◎無法識別高危人群。即使能對高危人群有一個清晰的定義,也無法在人群中甄別出哪些是高危人群,哪些是普通人群。
◎無法切實保護高危人群。《宣言》只是號召,卻沒有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怎樣集中保護、支持高危人群,而又怎樣讓其他開放活動的人不影響他們。
搞笑的是,因為簽署頁面非實名制,很多簽名存在造假,甚至還有網友惡搞,自稱是英國首相高級顧問Dominic Cummings,還在居住地一欄填寫“你媽媽大學”。整件事最后發酵成了一場鬧劇。
《大巴靈頓宣言》簽署頁面
封鎖隔離嚴重影響全球經濟?
其實“群體免疫”會再次抬頭,繞不開的一個問題,是疫情對各國經濟的嚴重挫傷。
世界貿易組織4月發布的《貿易統計及展望》中稱,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2020年全球商品貿易下滑,樂觀估計下滑13%,消極來看將下滑3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認為2020年全球經濟將出現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世界銀行在6月的《全球經濟展望》中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下滑5.2%。
世界銀行:2020全球經濟縮水5.2%
關于這一點,國人在上半年應該深有感觸。我國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航班大面積停飛,工廠大面積停工,物流、貿易、旅游大面積停擺。
圖源:國家統計局
現在,全世界正在經歷和中國當初一樣的困難。所以有人猜測,這次“群體免疫”的抬頭,背后是經濟不堪重負。
但其實,每一次重大瘟疫,比如H1N1、埃博拉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征,都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無論采取哪種防疫措施,群體免疫還是封鎖隔離,這都是不能避免的。
前段時間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就發表過一篇文章,認為封鎖政策短期會有經濟代價,但長期來看,會讓經濟復蘇更快,因為它能更快控制感染人群。
圖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論壇IMFBLOG
這篇文章中還指出,他們分析了128個國家的情況,發現封鎖隔離對發達地區的經濟影響有限,因為問題的關鍵在于是否有在家辦公的硬件條件、暫停工作后的個人存款以及社會津貼。
群體免疫背后是復雜的社會問題
《大巴靈頓宣言》事件,讓飽受爭議的“群體免疫”又再次回到大眾視野。這背后牽扯到復雜的經濟、社會問題,小巴請教了一些專業人士,來看看他們對這件事的想法。
莊時利和
中國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認證
盛諾一家高級醫學顧問
實際上,我看了《宣言》,底下的評論基本上是以批評為主的。這是普通老百姓的看法,但是從專業角度來講,它的一些觀點是值得一談的,有些是可行的。《宣言》里講到,現在這種封閉式防疫,導致了醫療亂序。
在醫學界,有一個詞叫做超額死亡。比如說我們之前每年的死亡人數,總體來說是比較平穩的。然后從今年1月開始,死亡人數突然增加,這個就是超額死亡。
以武漢為例,疫情暴發期間,由新冠造成的死亡有脫水數據,但由于武漢當時的醫療系統崩潰,導致的心臟病、癌癥的死亡,沒有具體數據統計,這個數量可能是不小的。
就像有些患者,他們要透析的可能就沒有地方去做;還有一些醫院把腫瘤病房暫時改為新冠肺炎的救治病房,那之前那些病患要去哪里做化療呢?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醫療資源的崩潰、醫療資源挪動,從而導致其他醫療死亡的數字,其實是蠻大的。
尤其是美國現在這種情況,每天新冠病人都有幾萬的增加,這些病人都去集中收治,那其他的一些常見病患者,比如腫瘤、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還有急診室的傷員,他們的治療其實是會受到影響的。
這個《宣言》關注的另一個方面,是新冠的死亡率。這個我們醫學界也還在研究當中。新冠的死亡率,沒有我們想象當中的高,我們最早的統計是在3%—4%,但當時是有很多無癥狀感染者沒有被統計到。
現在來看,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感染者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現在新冠的死亡率估算是在0.3%—1%左右。尤其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重癥率和病死率很低。所以《宣言》提出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大巴靈頓宣言》里提到:我們可以通過疫苗來實現群體免疫,但不依賴于疫苗。這句話我認為是不對的。
我們回顧過去消滅的傳染病,比如消滅天花、消滅脊髓灰質炎,都是通過疫苗的手段來實現群體免疫。所以群體免疫是終極目標,這個概念在網上被扭曲和誤解了。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如果單純通過自然感染達到群體免疫也是很難的,現在美國、意大利疫情最重的地方,人群的抗體陽性率依然離群體免疫差得遠。
《宣言》還提到重點保護高危人群,相對開放其他人群的自由。這一點,理論上可以實現,但實際操作是很難真正落地的。因為人群的行為是沒法完全同預期一致的。
比如即使現在各國政府都宣傳要做好自我隔離措施,但還是有人會不戴口罩。在這種情況下,被開放的年輕人,看著是沒有問題,但他們也有可能是無癥狀感染者,這些無癥狀感染者有傳播性,最終還是會傳播給高危人群。
至于說群體免疫的風險性到底有多大,我們還是缺少一個數學模型。
田德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目前疫情之下,歐洲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壓力比較大:一是經濟,二是社會。在經濟方面,企業和個人都比較著急,希望能有措施恢復生產和就業;在社會方面,歐洲這邊的民眾普遍對個人自由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封禁政策在落實上,本身難度就比較大。
至于采取怎樣的抗疫政策,要“群體免疫”還是繼續“封鎖隔離”,在歐洲還牽扯到政府內部,特別是議會的分歧。這點不像我國制度的優越性,可以快速統一執行。在歐洲,抗疫的政策可能成為政治博弈的工具。
但是歐洲這邊,整體情況從穩定性來說,其實要比美國好一些。疫情激化了美國本土本身各方面民族、階層等固有矛盾。歐洲要面對的,主要是經濟負荷已經到了一個極限。
為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全球各地都在用寬松貨幣來做宏觀調控,歐元區也一樣。現在疫情二次暴發,政府方面宏觀上也只能延續相同的貨幣政策來支撐經濟,至于有沒有別的政策空間,都還有不確定性。
劉曉博
劉曉博說財經新媒體創始人
著名財經評論員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在社會基層治理上缺乏中國式的強有力的機構和制度設定,因此在遇到疫情的時候,防范手段少了很多。所謂“群體免疫”帶有被動性質,是無奈之舉。是否適用于新冠肺炎疫情很難講,因為出現了“復陽”和“重復感染”的病例,病毒也會不斷演化。
估計歐洲和美國今年秋冬季節,疫情會再度大暴發,而有效的疫苗真正研制出來并批量生產,可能是明年一季度末甚至更晚的時候。所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會拉長。
同時,歐美等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并反過來影響中國的外貿。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