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財經新聞》10月5日文章,原題:應對中國經濟現(xiàn)狀進行慎重評估
隨著美中矛盾愈演愈烈,西方關于“中國經濟巔峰已過”的說法甚囂塵上。拜登政府企圖通過對華悲觀展望來展示美國的“優(yōu)越性”。但從實際行動看,拜登不斷派出從財長到國務卿和商務部長赴華尋求經濟合作。雖然美國的解釋是正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領域與中國進行“去風險”合作而非“脫鉤”,這卻讓美國的盟友陷入尷尬。
西方學者大肆宣揚“中國經濟奇跡已結束”等論調。但這是典型的無視中國經濟規(guī)模、戴有色眼鏡的錯誤解讀。在GDP相當于美國10%以上的國家中,除中國外,沒有一個國家經濟增速超過2%。即使中國維持4%至5%的年增長率,也足以在兩年內新增一個韓國規(guī)模的GDP。如果說中國的這種增速是“經濟增長結束”,那么對美韓日等國1%至2%的增速又該作何評價?
目前全球智能手機、電動汽車、半導體和奢侈品等最大市場仍是中國。面對福布斯世界500強企業(yè)幾乎都在華開展業(yè)務的現(xiàn)狀,有必要慎重對待對華“脫鉤”的聲音。對中國過低評價會讓韓國自滿,評價過高則會產生恐懼,但不管如何評價,若韓國不能準確看待中國,一定會犯下錯誤。
過去30年來,中國一直被韓國視為“中間產品出口的搖錢樹”,但如今更應被韓國視為“資源采購和消費品銷售市場”。韓國必須區(qū)分因人工費增加而“離開中國”、因與中國產品競爭失利而“減少(依賴)中國”、(面對)崛起的巨大新消費市場而“挺進中國”這三者到底意味著什么。
如今,因為國貨性價比更高,中國消費者更青睞“中國制造”,性價比無優(yōu)勢的韓國產品已無法出現(xiàn)在中國消費者購物單上。而無論德國汽車、法國化妝品、意大利奢侈品還是美國蘋果手機,在中國都不存在衰退之說。中國消費市場已成為不僅強調品質更需要有故事、有品牌才能大賣的市場。韓國迫切需要拓展中國消費市場的“挺進中國”戰(zhàn)略,面對中國人均GDP將超1.3萬美元的現(xiàn)狀,韓國必須要推出與此相適應的商品才有勝算機會。
來源:環(huán)球時報-環(huán)球網 牛彈琴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