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作 者丨鄭青亭 向秀芳
編 輯丨和佳
當地時間4月1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以下簡稱《展望》)警告,在通脹居高不下、金融部門出現動蕩的背景下,全球經濟可能實現軟著陸(通脹下降和增長穩定)的初步跡象已經消退,硬著陸的可能性正急劇上升。
根據該機構的預測,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速將分別達到2.8%、3%,這比該機構三個月前的預測分別低0.1個百分點;全球通貨膨脹率將從去年的8.7%下降到今年的7%、明年的4.9%,下降的速度要慢于此前預期。
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世界銀行和IMF春季會議周拉開帷幕時說,過去三年,全球經濟翻過了一座又一座“險峰”,但卻發現前方還有更多的崇山峻嶺:首先是新冠疫情,接著是俄烏沖突,之后是通貨膨脹。當前,“恢復穩健增長之路仍崎嶇不平、迷霧重重”。
首先,全球經濟增長仍然動力不足。與過去水平相比,經濟增長無論從短期還是中期看都將持續疲軟。根據IMF的預測,未來五年全球經濟增速將保持在3%左右,這是該機構自1990年以來作出的最低中期經濟增速預測,遠低于過去二十年3.8%的平均水平。
《展望》顯示,今年的經濟放緩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約有90%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將出現下滑,尤其是歐元區和英國,它們今年的預期增速將分別降至0.8%和-0.3%,明年將分別反彈至1.4%和1%。美國今年的增速預期將降至1.6%,明年進一步放緩至1.1%。
相比之下,盡管被下調了0.5個百分點,但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正在回暖,今年四季度預期增速將從去年的2.8%提高到今年的4.5%。其中,中國和印度的增長勢頭依然強勁,今年全年增速預期分別為5.2%和5.9%,兩國將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
但令人擔心的是,低收入國家將遭受多重打擊,不僅其出口需求受發達國家經濟疲弱拖累,其借貸成本也因歐美加息而上升。IMF警告,低收入國家的人均收入增速始終低于新興經濟體,這使它們實現收入趨同的難度進一步增加。另外,它們面臨的貧困和饑餓問題也可能進一步加劇。
其次,歐美銀行業危機揭示金融風險上升。“近期銀行業出現的動蕩提醒我們,形勢依然脆弱。下行風險再次占據主導地位,世界經濟前景的迷霧更加濃厚。”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在發布會上說道。
當前,硅谷銀行事件造成的影響仍然在蔓延。在截至3月29日的前兩周時間里,美國商業銀行的季調后貸款規模驟降近1050億美元,這也是該數據從1973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極值。古蘭沙警告,若銀行進一步削減放貸規模,今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再降低0.3個百分點。
然而,這還不是最壞的情況。他表示,若全球金融狀況急劇收緊,即所謂的“避險”事件,可能會對信貸狀況和公共財政產生巨大影響,尤其是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會導致大量資本外流,風險溢價突然上升,美元升值成為避險港灣,以及全球經濟活動因信心下降、家庭支出和投資下滑而大幅萎縮。
在如此嚴重的下行情景下,《展望》顯示,今年全球增長可能放緩至1%,這意味著人均收入接近停滯。按照該機構的估算,出現這種結果的概率約為15%。
最后,全球通脹回落速度慢于預期。“通貨膨脹比幾個月前預期的要棘手得多。雖然全球通脹有所下降,但這主要反映了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急劇逆轉。在許多國家,不包括能源和食品在內的核心通脹尚未見頂。”古蘭沙說道。
根據IMF的預測,今年底核心通脹率將放緩至5.1%,比1月時的預測大幅上調0.6個百分點,并遠高于目標。
中國經濟強勁復蘇為全球注入動力
全球經濟并非只有壞消息,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正在為全球提供動力。根據IMF的最新預測,中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將分別達到5.2%和4.5%,跟該機構3個月前的預測持平。
“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意味著其將在2023年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約三分之一,這將為世界經濟帶來可喜的拉動作用。”3月底,格奧爾基耶娃在北京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時說道。
她表示,除了直接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以外,IMF的分析還顯示:中國的GDP增速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使其他亞洲經濟體的平均GDP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這種提振令人欣喜。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彭藹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復蘇之路不只限于今年,應該會持續3到5年,今年是整個復蘇的起點。在今年全年,第一季度的復蘇也只是一個開始。除了關注GDP增速外,當前,還應該抓緊機會推動高質量增長。
彭藹嬈認為,當前,通脹在中國還很溫和。“經濟復蘇剛開始不久,各個商家面對激烈的競爭,注意力都在怎么把量做上去,為了搶占市場規模,不會輕易抬價,這使得物價沒有快速上升。”
景順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Kristina Hooper認為,有跡象表明中國及時調整防疫政策對國內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是服務業。此外,政策制定者已表示將支持平臺經濟,而且承諾會保護私營企業及企業家權利,并推出更加有效及積極的財政政策。因此,中國今年設定的“約5%”的GDP增長目標相對容易實現。
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全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表示,中國銀行業是最不受這場小型銀行業危機影響的,因為中國央行并未加息,所以不會面臨資本外流。相反,在過去疫情帶來的經濟不確定性之下,家庭超額儲蓄不斷累積,過去一年中國銀行業的存款量顯著增長。
他進一步表示,在中國及時調整防疫政策后,中國的經濟前景越發光明。當前,中國國內通脹壓力可控,一年期政府債券收益率僅上漲了50個基點,遠低于一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300個基點的漲幅。顯然,中國政策制定者今年將集中精力支持經濟,并可能保持寬松和充裕的貨幣環境。
歐美銀行業危機凸顯金融不穩定風險
IMF指出,美國和歐洲的一些銀行最近面臨壓力,這有力地提醒人們,在多年的低利率、有限的波動性、充足的流動性的環境下,金融脆弱性已在某些領域積累起來。今后幾個月,隨著全球貨幣政策持續收緊,此類風險可能會加劇。
格奧爾基耶娃在年會開幕致辭中表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第一座“險峰”就是應對通脹和維護金融穩定。她說,即使各國央行已以幾十年來的最快速度、最一致的步伐實施了加息,但核心通脹率仍然居高不下,部分原因在于許多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十分緊張。與此同時,由于美國和瑞士的銀行部門承壓,應對通脹的工作已變得更加復雜。
“從長期的低利率和充裕流動性環境,向遠高于先前水平的利率和流動性更為稀缺的環境快速過渡,是十分困難的。”但她認為,“只要金融壓力保持在一定水平,我們預計央行將堅定不移地應對通脹——它們將繼續采取緊縮立場,防止通脹預期脫錨。”
但與此同時,她強調,政策制定者“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警惕、靈活”。一旦金融穩定風險出現,央行應通過適當的流動性供給來予以應對。“如果情況發生改變,政策制定者需要在通脹目標和金融穩定目標(以及其各自工具的使用)之間做出艱難的權衡取舍。”
但這絕非容易之事。被稱為“末日博士”的美國紐約大學教授魯里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近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認為,政策制定者當前面臨的不是“兩難”權衡而是“三難”權衡——既要實現價格穩定,又要有穩定的增長,還要保障金融穩定。“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沒有同時實現這些目標的工具。”
當前,非銀行部門的穩定性尤其應該得到重點關注。IMF強調,在全球金融危機后,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加速增長,目前占全球金融資產的近50%。隨著各國收緊政策以應對高通脹,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否具有韌性,可能決定了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性。
IMF在《展望》中強調,當前,金融部門的壓力可能會加劇,并可能向更大范圍蔓延。融資條件的急劇惡化將削弱實體經濟,并迫使中央銀行重新考慮其政策路徑。在借貸成本上升和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主權債務困境可能蔓延并變得更加系統化。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