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設為書簽 Ctrl+D將本頁面保存為書簽,全面了解最新資訊,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載桌面快捷方式。點擊下載 | 新浪科技 | 新浪首頁 | 新浪導航

氫能源拯救世界,可能性實在很小

2021-08-18 15:39:26    創事記 微博 作者: autocarweekly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HooKnows

  來源:autocarweekly(ID:autocarweekly)

  氫燃料電池車,一個被說濫了的月經話題。

  每當(以純電動車為主的)新能源概念火起來,氫能源總會以“不得志的未來黑科技”形象出現在替補席。當此輪長達一年多的新能源漲勢日趨到位,熟悉的論調「氫能源是下一個風口」又有甚囂塵上的苗頭。

  很多年了,一邊是“氫能源才是真科技只差政策到位”,另一邊是“氫能源海市蜃樓日本車企押錯了寶”。外界大多數人對“氫”的認識,大致就那么兩派:要么是比電動車更先進更理想,然而太超前沒政策,所謂“贏了技術輸了政治”;要么是電動車蹦跶不了多久,世界終究要靠氫能源拯救。

  今年夏天,氫燃料電池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本田,宣布從8月起終結氫燃料電池車Clarity Fuel Cell。另一大支持者,也是最為人熟知的“氫陣營”成員豐田,預熱了好幾年的2020東京奧運會展示計劃,在奧運前夜隨著放棄贊助而告吹。

  “氫氣從哪里來?”制氫及其成本問題,是一個被太多人討論了太多遍的老問題了,我們說點新鮮的。即便不考慮制氫的成本問題,氫能源車就能走出來一個寧德比亞迪嗎?或者,就走不出來嗎?

 ?。ū疚闹小半妱榆嚒碧刂敢曰瘜W電池儲能的純電動車/Battery Electric Vehicle/BEV,以特斯拉為典型代表;“氫能源車”均特指氫燃料電池車。)

  不談鉑用量,都是耍流氓

  “3分鐘加氫”、“續航1000km”、“排放只有水”……如此完美的氫能源汽車,為何至今連個市場零頭都摸不到?為什么曾經難兄難弟的純電動車(階段性)翻身了,而氫能源依舊步履不前?氫能源尤其是氫燃料電池,會成為下一個電動車嗎?不會的話又為什么不會?

  在特斯拉剛起步的那個時代,高昂的成本是制約特斯拉在內諸多新老車企研發電動車的主要原因。1996年通用EV1貴到沒有出售整車的必要,只提供租賃方式;2008年特斯拉初代Roadster超過10萬美元,正是因為當時成本過高,促使特斯拉選擇從高價向下發展。

  然而同樣是成本高,純電動車當初的“貴”與氫燃料電池車今天的“貴”,有些許的不一樣。

鋰電池每kWh成本的下降趨勢鋰電池每kWh成本的下降趨勢

  小孩子都知道,電動車上最貴的是電池,貴的是正負極和電解液,加上外圍的線路、冷卻、殼體等。這十多年電動車從無人問津走向千家萬戶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在投資與補貼的共同助力下,鋰電池從極其昂貴到成本可接受的過程。

  可以靠規模經濟降下來的高成本就不是妖魔鬼怪,就只是暫時性和階段性的高成本。

  氫能源呢?如果你高中化學知識還剩下,應該知道燃料電池不是“電池”——或者說并非我們熟悉的化學電池。燃料電池,是讓氫氣和氧氣以一種非燃燒的形式,發生氧化還原反應,反應的生成物是水,反應過程釋放出電能。

氫氣燃燒,讓它以不燃燒的方式“燃燒”,就成了燃料電池氫氣燃燒,讓它以不燃燒的方式“燃燒”,就成了燃料電池

  或者你可以這么理解:燃油車是汽油與氧氣,以燃燒的方式氧化還原,釋放機械能;而燃料電池是氫氣和氧氣,以“一種不燃燒的魔法方式”氧化還原,釋放電能。燃料電池車就好比一輛“燒”氫氣的汽車,只是將燃燒過程變成了非燃燒,釋放的能量變成了電能。

  與純電動車相比,燃料電池車雖然名字帶“電池”倆字,但其實它有一點更接近燃油車:電能是由儲存的氫與外界的氧,在燃料電池堆中“現發、現放”,而非電動車那樣,外接電網充電并儲存在電池里“先存、再放”。

  于是和燃油車類似,一輛氫燃料電池車最貴的,是能量發生裝置而不是儲能裝置,即燃料電池堆而非儲氣罐。燃料電池堆之所以能讓氫、氧在不燃燒的情況下氧化反應,最關鍵的部件是二者之間的質子交換膜,而交換膜需要一種價格不菲的貴金屬:鉑。

  對,就是白金/鉑金首飾的那個鉑,近一年內報價大概在200-300元每克。

  在燃料電池堆中,鉑的身份是加快反應的催化劑,其用量直接關系到燃料電池的發電功率。如果反應太慢,放電功率就太小,車就太慢,以至于不可用。到2020年,豐田最新的第二代Mirai燃料電池車,鉑的單位用量已經控制到了低于0.2g/kW,一輛車需要的鉑大約在15-20g——相比早期已降低了超過80%。

  但鉑用量依然有繼續下降的空間,和必要。我們以單位用量0.2g/kW、單車20克(對應功率僅100kW)、鉑單價250元/克計算,光是原料成本就達到約5000元人民幣。和純電動車動輒數萬元的電池成本相比,5000元看上去好像不算多。

  但首先別忘了,這僅僅是鉑這一種原料的物料成本,尚未進入任何生產制造環節就已存在,整個燃料電池堆的其他任何材料、部件乃至全部制造成本,通通還沒有開始算。而電動車電池的“數萬元”成本,則是整個電池包的總體成本。

  然后,鉑是一種稀有貴金屬,2019年數據全球探明儲量僅7萬噸左右,比黃金現存總量的約20萬噸還少。和鋰電池原材料的那些稀有金屬比起來,鉑要更加稀有得多,很難像鋰礦那樣增加上游資本投入、改進開采提取技術,借助規模效應來降低單位成本。

  反而,倘若氫能源車普及化,工業用鉑迅速增加,供需此消彼長下,鉑價還會有不降反升的可能。除非技術取得突破,鉑用量大減或找到替代品之前,這部分動輒上萬元的鉑,是沒法靠規?;?、產業化降下來的“硬成本”。純電動車走向普及的過程中,鋰電池成本越來越低的戲碼,在氫燃料電池車身上多了鉑這顆絆腳石。

  這顆絆腳石還不小。我們知道鋰電池中原材料用量,主要決定了續航里程;而燃料電池的鉑用量,決定燃料電池堆的發電功率,進而決定了車輛動力。前面計算的5000元成本例子,是在燃料電池堆功率僅100kW/134馬力的基礎上得到的,這是個很低的數字。

  豐田第二代Mirai,燃料電池堆發電功率128kW/174馬力,電機功率不過182馬力,結果0-96km/h需9.2秒——和ES200相當,而售價卻高達5萬美元。如果要達到標準版Model 3的175kW,光是鉑的物料成本就要近萬元,且不會隨產量增加而下降,對于一輛合理售價25萬元左右的車型來講,這不可不謂不沉重。

  如果不增加燃料電池堆的功率,只增加驅動電機功率,當二者差值過大又會掉入“混動陷阱”:需要更大的鋰電池儲能備用,于是車更重更慢;電池滿電和饋電狀態,車輛性能不一致。自己騙自己并不是一個出路。

  啥叫基礎設施,啥叫基礎結構

  氫氣來源和加氫站,其實是兩個問題。前者是一個社會總效益的問題,決定了整個模式是否經濟可行,后者則是一個社會總投入的問題。

  純電動車普及的一個先決條件是電網,而供電網絡是現代社會最基本、最成熟的基礎設施。雖然安裝充電樁,尤其是大規模建設公共充電站,依然對電網有著不小的負荷壓力,但終究是可以基于一切現有供電基礎設施的。充電網絡建設,更多是充電樁、站、場等終端的成本,并不需要單獨為充電設施另鋪設一套供電網絡。

  而加氫站,就沒多少現成的基礎設施可利用。如果是少量加氫站,還能利用現有的天然氣加氣站與天然氣管道改造——現在就是這樣。但要讓氫能源車更廣泛的普及化,那么遍布各地的加氫站大都需要新建。由于氫氣必須以35-70兆帕的高壓儲存,再加上易燃易爆特性,加氫站的建造成本要遠高于加油站。氣體和液體的不同,也讓加氫站依托加油站改造的模式并不簡單易行。

  加氫站并不涉及過多技術難點,高成本也并非不可能被降低。問題是幾乎需要重建一整套基礎設施,而少有現成設施可以利用,這使得加氫站網絡需要比電動車充電網絡更有力的資本投入,才有可能走上后者之前的發展路徑。

  另一個技術問題來自儲氣罐,尤其是對于乘用車。作為核心的燃料電池堆不大,但氫燃料電池車的儲氫罐,對整車布置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因為氫氣需要加壓液態儲存——不然哪兒來的上千公里續航,所以圓柱形的儲氣罐也就成了必須。而圓形截面,往往意味著很低的空間利用率。

  電動車發展過程中,電池包也曾干擾了整車布局,后來人們發現底盤是天然的電池之家。電池的單個組成——電芯本身體積小、布置靈活,使得無論圓柱電池還是方形電池都可以平鋪于底盤,高效利用空間,且對整車布置沒有不利影響。

  電動車的電池布置難題,更多是在初期,車企們不愿專門為電動車開發專用平臺。當電動趨勢被廣泛承認,車企們開始為純電動車從零開始研發專屬平臺,電池包對于車輛布置的影響就基本消失了。

  然而儲氫罐是另一個故事。它和電芯不一樣:由于加壓需要,必須做成圓柱形;又因為氣體有泄漏可能,多一個氣罐就是多一重風險,無法像圓柱電芯那樣,用很多小個體來彌補空間效率;因為圓柱形直徑不會小,所以無法平鋪于底盤;又因為需要被保護起來,所以只能放在車輛中、后部。

  于是儲氫罐只有一種存在形式,即數量少、尺寸大、圓柱形。

  這是豐田第二代Mirai的總體布局,可見三個大型儲氣罐占用了多少空間。

  車輛中央的縱向氣罐,使得Mirai后排的中央隆起遠甚于燃油車;后排底部的儲氣罐則會影響后排椅墊的厚度,并讓豐田混動一向布置于此的電池組被移至后排后方,于是后排放倒功能不存在了;后備廂下方的儲氫罐,影響了后備廂地板高度并干掉了備胎。

 ?。ㄗⅲ簹淙剂想姵剀囃ǔP枰粔K小容量鋰電池,平抑燃料電池輸出并回收動能,燃料電池是不能反向回收能量的。不妨理解為“氫電混動”。)

  其實無需多言,搜索任何一款氫燃料電池車的總體布置透視圖,都可以明顯看出儲氫罐在其中的尷尬和掣肘:它得圓,還得大,大才能少。

  即便車企愿意為氫燃料電池車投入,從頭研發一款專用的車身平臺,“又圓又大”對于空間布置也是個永恒的難題。

  可見的未來:商用與補充

  借著加氫站和總體布置的話題,你會發現這些對于乘用車很難的題,商用車答起來會瞬間輕松得多。

  加氫站少而貴,全面鋪設所需的投入太高,但商用車并不需要整座城市到處都是加氫站——正如現在的天然氣加氣站。事實上已經有商用氫能源車,在利用少量分布的加氫站運行。大型儲氣罐影響了整車布局,然而商用車的空間就要大得多,儲氣罐布置起來豁然開朗。

商用車布置氣罐方便多了,這是PSA商用車布置氣罐方便多了,這是PSA

  有很多觀點認為,日系車企是“all-in”了氫能源,結果現在西瓜芝麻都丟了。然而更準確地講,應該是他們不如其他車企那么“all-in”鋰電池純電動車——于是對比之下,顯得仿佛all-in了氫能源似的。

  其實全球多數汽車巨頭,在過去幾十年里,對各種新能源的預研都是比較均衡的(直到最近幾年純電領先)。電動、混動、氫能乃至太陽能,基本是有啥研究啥,氫能源一直是保持研發多年的項目。日韓企業不必再說,寶馬、奔馳、奧迪、通用、PSA……基本你能數得出來的名字,直到近幾年依然有新的燃料電池車推出。當然,大都是概念車或試驗車。

  日系企業更快、更積極地將氫燃料車推向民用市場,當然不能否認“純電動車進度落后”是一部分原因。但這種策略差異,更多還是源于日系車企對鋰電池技術的不信任——而非對氫燃料電池有多么信任。比如豐田更傾向于要到固態電池就緒,汽車才會從混動向純電轉變(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至于氫能源始終作為“另一個裝雞蛋的籃子”存在。

  如果說作為燃油車、混動車、純電動車(乘用車)的補充選擇,以及商用車領域的主流選擇之一,氫燃料電池車是完全具備充足潛力的;但指望氫燃料電池車像今天的純電動車一般,躋身乘用車市場的主流之一,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在短期乃至中期,這種可能性實在很小。

  ——除非,鉑用量突破性下降、大量資本投入加氫站、儲氫技術有所突破、制氫成本大幅降低,這四件事同時或至少大部分實現。

  氫燃料電池作為乘用車補充與后備角色、商用車新能源重點之一的地位,不應因為暫無可能成為乘用車主流而被貶低;氫燃料電池在乘用車領域不具備“下一個電動車”的現實條件,也不應因為它仍有繼續研究價值、在商用車領域大有可為而被高估。

  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就讓它是什么……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