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劉琳
來源:極客汽車
它來了它來了,被調侃為造「年輕人第一臺電動汽車」的小米,終于承認自己要造車了!
今天下午,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智能電動汽車業務正式立項。小米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 100 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 10 年投資額 100 億美元,由雷軍親自帶隊。在晚上的小米發布會中,雷軍更將這次「造車」業務成為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
小米為什么終于下定決心造車?
小米自 2010 年創立至今的這十年,可以說是智能手機市場蓬勃發展的十年。正是得益于智能手機增量時代的大背景,和小米自身過硬的產品,才得到了如今手機市場 top3 的位置。而如今的手機市場,早已過了紅利期,進入存量時代。
因此,如何在這種情況下拓寬賽道,正是小米需要考慮的問題。
與手機市場相反,電動汽車的市場前景卻是一片廣闊。雖然目前看來,特斯拉、造車新勢力們以及傳統汽車品牌在電動汽車領域競爭激烈,但電動汽車廣闊的市場完全足以容納更多企業加入進來,畢竟更多競爭者的到來才能推動汽車快速變革。也正因如此,小米近年來沒少投資電動汽車行業,從蔚來、小鵬,到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到投資比亞迪半導體,與比亞迪成立聯合實驗室……
更何況小米瞄準的不僅僅是電動汽車。小米這幾年在智能家居領域投入巨大,幾乎家中能接觸到的產品,都有小米的身影。而如此龐大的 AIoT 市場中,智能汽車這個智能化移動終端,作用至關重要。涉足汽車領域,可以說幫助小米在 AIoT 這個千億級別的藍海市場中,打通了自身生態鏈的重要一環。
而不論是電動汽車還是智能物聯網,巨大的前景都給資本更大的想象空間。近期小米造車新聞的幾次傳出,都帶來了小米股價的上漲,這正是對市場前景最好的印證。
「手機制造商」的小米,如何造車?
小米的造車,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其他「友軍」品牌。比如同樣是手機制造商的華為,在進入汽車行業之初,將目標瞄準了電氣化、智能化的增量市場,先專心做增量市場的供應商,這無疑讓自己在汽車這個新的領域更加有的放矢。同樣是互聯網汽車,百度也走曲線救國的路線,通過與車企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座艙,通過 Apollo 平臺打開自動駕駛的道路。待到時機成熟,再選擇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入汽車行業。
與以上兩者相比,這次小米宣布全身心投入造車的決定,顯然要激進得多,「100 億人民幣注資」「未來十年 100 億美元的投入」「1080 人民幣的現金儲備」,直接全資進入造車行列。口號雖然震撼,不過大家對于汽車的「燒錢」程度早已有目共睹。更何況造車不僅需要資金,也需要時間,更需要技術環環相扣的支持。華為從宣布進軍車聯網到如今與傳統車企聯合造車,經歷了 8 年;百度 apollo 從立項到如今宣布造車,也經歷了 4 年多時間。如今的電動汽車領域,留給小米的時間有多少呢?
再來看一下造車最關鍵的「核心技術」。如今的電動汽車領域,已經不再是單純靠供應商「組裝」 就可以造車的時代了,各家的競爭已經到了差異化階段,因此越來越多企業深入參與到自研,或是與科技公司聯合研發。我們在「我們翻看了 2 萬條專利,試著拼湊出小米汽車的樣子」里可以看到,小米在汽車領域早有投入,但是專利主要圍繞智能生態的打造、智能座艙以及與通信密切相關的車聯網領域,并沒有涉及太多汽車硬件、車身結構等專利。生態的打造,個性化的功能,無疑是小米自身最大的優勢,龐大的手機用戶,豐富的物聯網產品,為車輛智能網聯和功能的打造帶來了無限想象。不過功能的實現,離不開底層電子電氣架構的支撐和中間層的銜接,而電子電氣架構的打造,品牌無法完全交給供應商,必須小米自己研發或者深度參與研發。
我們翻看小米 2020 年財報發現,小米在 2020 年研發投入為 93 億元,約占總營收的 3.78%。與華為長期 10~15%、中興 14.59%的研發投入相比,小米并不算一個「重研發」的公司。那小米作為一個后入局者,如何迎頭趕上那些「重研發」的先入局者呢?
最后
盡管小米造車看似仍然困難重重,但是小米似乎擁有天生的「觀眾緣」。龐大的手機用戶基礎,深入千家萬戶的智能家居,都給還未誕生的「小米汽車」帶來了不少的粉絲。智能汽車的發展,重新定義了車與用戶的關系,用戶不再僅僅參與使用的環節,更是通過智能化體驗和反饋,參與到汽車的研發過程中。以用戶為導向的小米和它身后的米粉們,擁有的正是智能汽車時代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此,大家心里期待的不只是小米汽車的樣子,它更承載著大家對「年輕人第一臺汽車」的期望,期望它能像當年的小米手機一樣,攪動智能汽車這片領域。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