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秦朔朋友圈
除夕其實應該有點儀式感,除了家庭聚會和守歲等傳統儀式之外,其實也應該有些自我生命成長的儀式感。
這里介紹幾個特別的:
唐代詩人賈島,每年除夕有個習慣和儀式,就是把自己一年中寫的所有作品放在案幾上,點上香,?斟一杯酒,恭敬地叩拜,告訴神明,“此吾終年苦心也”,意思是,“這是我一年來苦心經營的作品”。這是感謝靈感和天啟嗎?感恩老天賞飯吃?這個生命儀式感,挺有趣,我們也可以借鑒下。
漢代科學家張衡,渾天儀、地動儀的發明人,他認為除夕是觀察天象最重要的一天,所以他無論如何,都還是在觀察天象。
鄭和也是啊,他七下西洋總計28年,有24個除夕是在海上或海外度過的。
其實,每個人如果有個長長久久的事業,每一天都是節日,每一天也都是普通日子。年歲越大,越發現,普通的日子是最美好的日子,普通的感情是最好的感情。任憑世事變化,內心魚魚雅雅,將每個覺得特殊的日子、痛苦抑郁的日子,也當成平常日子吧。在哪里過年也都一樣。
魯迅也是啊,他覺得“殊無換歲之感”,跟往常也沒有什么不一樣,每年除夕他都要抄錄碑帖、吟詩贈友、談論文學或國家大事……孺子牛真是孺子牛。
古代詩人、詞人、劇作家們都喜歡在除夕寫東西。比如陸游的那首著名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是永嘉二年除夕寫的;
湯顯祖那首《過年》“華年當此夕,兒女足喧闐(tián)。盡燭延親客,長筵奉祖先”,描寫的就是他每年除夕,都要點蠟燭,陳列供品,祭奠祖先。
而蘇東坡呢,也特別喜歡在除夕寫東西。寫什么呢?
比如《守歲》——“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font>
蘇東坡想了一個很好的比喻,說逝去的年歲就像游向幽壑、勢不可當的長蛇,而守歲,就像企圖抓住它的尾巴,純屬徒勞無功。全詩表達了他想念他的弟弟,想要建功立業,并感慨年華易逝的心境。
除了《守歲》之外,還有《饋歲》和《別歲》,這三首詩是蘇軾在1062年(嘉祐七年)冬末寫的組詩,當時他27歲。饋歲,是歌頌故鄉習俗,嘆無人共舉鄉風,一種無法遏止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之情;而別歲呢,聽起來就比較酸辛,但那是蘇東坡,越酸辛越要幽默作陪。
又比如《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行歌野哭兩堪悲,遠火低星漸向微。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重衾腳冷知霜重,新沐頭輕感發稀。多謝殘燈不嫌客,孤舟一夜許相依。”(其一)“南來三見歲云徂,直恐終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歷日,退歸擬學舊桃符。煙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尋病客須。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醉后飲屠蘇?!保ㄆ涠?/font>
那一年,蘇軾奉命往常州、潤州(今江蘇鎮江)一帶賑饑,忙忙碌碌了七個月,不知不覺到了除夕,那天晚上他在常州城外運河邊度過的。前面的詩句寫得非常悲愁,但他是蘇東坡呀,他的超邁之處在于,從殘燈的一線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都能感受了一絲的溫暖和美好。
所以,除夕加班的各位,加班奮斗算什么呀?沒啥??傄獜乃惺挛镏锌闯鲆稽c好來的。
蘇東坡就是這樣——在我心中,天下皆好人好事,大概就是這樣的理念一直在貫徹。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2年),37歲的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熙寧變法”,被貶離京,出任杭州通判。這一年的除夕,他是怎么過的呢?
是跟罪犯一起過的。
對,你沒看錯,按大宋律例,臘月三十,州府簽判照例要到監獄給犯人點名,因為這差事一般不能由別人代替。從那一年起,蘇東坡的漂泊流離感是加劇了。
轉眼是紹圣三年(1096年),61歲的蘇東坡已經被貶惠州三年了,那個除夕,他寫過一首詩,叫《除夕,訪子野食燒芋,戲作》:
“松風溜溜作春寒,伴我饑腸響夜闌。牛糞火中燒芋子,山人更吃懶殘殘。”
這里的故事有兩個版本,其一說,除夕一起跟東坡吃芋頭充饑的是道士吳復古,此時的他已經93歲了。吳復古可不是一般人,其父吳宗統為翰林院侍講,他則當過皇室教授。
這對我的影響特別大。兩個老人,一個93歲,一個61歲,他們什么富貴榮華和大風大浪沒有見過,什么生離死別沒有嘗過、悟過、凝練過、升華過,最后在最樸素的生活場景里,能夠把“現實的寒”轉化成“境界的暖”。
我總覺得我去年失去了很多東西,總覺得很恍惚,內心有很大的缺失感、空虛迷茫。過了幾個月,雖然內心的傷口依然在,但我覺得,我能直視我的人生了,突然覺得可以從不同角度、或者更大的角度去看待了。生命是一個過程,不可能處處有頓悟,要反反復復、忍受平庸、善待困境地去感悟和理解。
我對事物的理解,因為切身痛苦的感受有了包容性和多樣性。我現在大概是懂得如何療愈抑郁的自己了。每周日我都會去看一個中醫,那是個臺北人,現在已經定居大陸,態度特別好,看得特別仔細,把過脈都知道你是否晚睡,這讓我接受了我以前不怎么接受的中醫??赐曛嗅t,然后我會去一公里之外的龍華寺,去的次數多了,才發現,你每次總有新的發現,總有新的感悟,你終于知道,你在廟里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安放你的日常心情,可以看書、吃齋,一個人也過得那么豐滿。
有一天下午我還研究了點上香禮佛的儀式,哇,看見了一個豐富又美妙的世界觀,極大地開拓了我的思維。比如,拜佛的時候實際上一個人就是一支巨大的隊伍,要率領無數歷生父母眷屬冤親債主;又比如,你點的香其實不是香,那是讓你去虔誠觀想鮮花、佛燈、凈水、水果、鮮花、茗茶、奇珍異寶等等世間美物之用,你點的不是香,也不是寂寞,是想象力和屬于你的大千世界。
還有就是對我寫文章有幫助的詩句,比如有一句需要默念的:“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蓖郏瑢憱|西就應該經常把一個句子當作珠子里面折射出無數令人聯想的最珍貴的事物。另外,光是一句“十方三世”就足夠拓展你思考問題的邊界,你此生的那點困惑和困境算什么?佛學,不是去求什么,而是去學什么。蘇東坡也熟知佛道之學,我大概知道,他的思想為什么沒有什么阻礙和諸多妄念了。
這首詩,坊間不知為何還有一個版本的解釋,說這是蘇東坡與忘年交張先一起吃的。我們不論真偽,試著也聊幾句。張先是個奇人,一生都富貴,仕途也得意,一生風流,八十歲還娶十八歲小姑娘為妾,還生了兩男兩女,據說他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之間相差60歲。蘇東坡跟他是忘年交,“一樹梨花壓海棠”就出自蘇東坡譏諷張先的詩句,意為“老牛吃嫩草”。
自然這首詩也有別的解讀,據說芋子、牛糞和懶殘都來自晚唐袁郊寫的《甘澤謠》。懶殘是唐天寶年間衡岳寺的僧人的別號。唐中期著名政治家李泌在寺里讀書,認為懶殘非凡人,看到他正在用牛糞烤芋頭,就去攀談,懶殘把剩下的半個分給李泌吃,然后對他說:“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果然李泌當了十年宰相。所以,這首詩既調侃了張先居然除夕請吃芋頭這么簡樸,又把芋頭的美好寓意牽引了出來。看出來了么,任何事物,蘇東坡能看好多面,并且居然能把截然不同的兩面都合并得如此好。
總之呢,人生之事,真的應該從不同角度去看??雌饋硎侨松^谷、悲慘境地,有時候卻有轉折和契機藏著;而另一些所謂大好事,其實也藏著很多禍患,你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會像黑天鵝一樣飛來。要像蘇東坡一樣,無論如何都能從萬人萬事總看出一點好來。即便是發生了一件無力回天、無法挽回的事情,你也要告訴自己,還能怎么壞呢,老天已經把你放進了一個相對靜態的空間里,內心里守著自己便好。
牛年來了,“蘇東坡”說的,都會好起來,就算不好,也要看出個好來。愿大家都好好的。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