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之寧
來源/左林右貍(Left-Right-007)
過去一年里,百度的股價從低點一路飆升,漲幅高達220%。包括高盛、瑞信在內的國際知名投行和投資機構紛紛看好百度的發展前景,素有“女版巴菲特”之稱的凱瑟琳·伍德旗下三大基金近期更是重倉百度股票。種種跡象都在表明,百度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究竟是短期的市場刺激?還是打開了長期增長的新通道?是本文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能打的百度又回來了?
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百度是不平凡的一年。近日來,關于百度股價大漲的分析,可謂不絕于道路。
核心無非是兩點之爭,現在的市值是之前的補漲?還是新業務的開拓價值被市場認可?
但無論如何,對于百度人來說,這是一個比較愉快的消息,因為在此前,百度已經忍受了太久的橫盤停滯。
在那段時間里,百度什么都要忍耐,因為股價就像一個失靈的溫度計,怎么加溫就是不見水銀柱的上漲。
落子AI、進入人工智能國家隊……這種概念加持,如果換在一家新巨頭可能早就暴漲,但百度不漲。
小度音箱大賣,成為全球智能音箱三強、百度APP月活過5億、百度成為全球公認的四家AI領導企業,這種硬業績拿出來,百度也不怎么漲。
有句老話,在這里應該反過來說——人們總是高估百度的短期困難,卻對其長期努力的價值給予低估。
但是,這一切終于在2020年變成了過去,機構猜測,隨著不久后百度四季度及2020年全年報的發布,百度的市值有望重回千億美元區間,成為數年內的高點。
綜合各方面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這樣一些原因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資本市場來看,主要是百度的長期估值過低的問題,引起了投資機構的巨大興趣。
1月27日消息,全球知名財經與投資研究平臺Seeking Alpha發文稱,隨著疫情平緩及經濟的恢復,中國已經日漸成為最大的海外投資地之一,國外投資機構紛紛看好中概股。其中,百度成為各大機構的首選。在PGJ的投資名單中,百度以11.8%的持股權重占據TOP10榜單第一名。與此同時,美國投研機構Market Screener也表示,百度的估值對投資機構具有極大吸引力,聯盟信托也在增持其股票。
其實,在這些機構給出的理由中,最主要強調的依然是,移動生態及AI新業務的不斷發展和增長是投資機構選擇百度的主要原因。
但問題在于,近一兩年來,百度在夯實移動生態和發力AI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并非一夜之間才有這些成績,為什么這些機構在2020年中后期才認可這些成績?
聯盟信托的英國股票負責人Hugh Sergeant給出的一種解釋或許更符合情理,他認為,過去百度在視頻、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投入,暫時壓低了百度的盈利能力,但現在情況已不同,從發展前景來看,未來隨著自動駕駛等AI新業務加速落地,百度的盈利能力將不斷提高,其股價和市值的增長空間還很廣闊。
這其實意味著,外界長期以來以對網絡推廣業務的估值尺度去給百度全盤估值的時代已經過去,百度新的價值得到認可。
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百度AI的收獲期越來越近。
2020年對于中國AI產業來說并不是一個大順之年,無論是行業頭部企業,還是初創企業,都意識到資本對于這一領域的態度越來越持重謹慎。
“大量的AI企業在商業化落地方面存在問題,很多企業單點突破,有亮眼的技術,但缺乏能夠證實可以持續獲得商業收入的實績,市場規模有增長但還比較脆弱,AI企業需要證明自己”,一位資深的分析師告訴筆者。
但對于百度來說,其AI業務的模式已經比較清晰,分別是通過其移動業務生態的成熟業務如語音、搜索、地圖等進行AI能力分發;通過小度科技的獨立融資,希望進一步在完善軟硬件結合的AIoT鏈路;通過飛槳等平臺繼續擴展開發生態;通過百度大腦+百度智能云建立成熟的賦能方式,面向千行百業。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云也是推動百度股價上漲的主要業務之一。IDC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云服務市場研究報告(2020H1)》報告顯示,在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百度智能云市場份額排名中國第一,這是它連續三次在AI Cloud市場排名第一。其中,百度智能云在人體識別、圖像視頻、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市場份額第一,整體行業用戶認知度最高。在市場份額保持領先的同時,智能云業務商業化提速。
此前,百度2020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得益于智能云業務收入攀升,百度核心非在線廣告收入29億元,同比增長14%,這被看做是百度復興的關鍵證據之一。
另一個對百度股價有重要積極推動因素的是百度在智能駕駛生態上的成績,百度將要“造車”的消息已被證實。
對于百度來說,發力自動駕駛乃至智能交通,是一個必然。技術賦能式的生態打法是一種選擇,直接造車也是一種選擇。目前,汽車行業的競爭已經從機械性能變成了智慧駕駛能力,百度通過進入整車制造領域,可以從設計上就前置汽車和無人駕駛技術、設備的邏輯鏈路,從硬件基礎上豐富AI賦能,也可以更加直接的把技術提供給消費者和市場,對于需要加速自動駕駛生態落地的百度,這是一個必選題。
更何況,在自動駕駛方面,《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報告2020》顯示,僅這一年百度測試里程以112.53萬公里穩居榜首,比其他所有玩家加起來還要多20倍,總測試里程更是超過700萬公里。北京的道路測試難度分為4個等級(R1-R4)。目前進行R4級測試的,僅百度一家企業。同時,全國最高技術等級、最高標準、測試場景最難的開放道路測試資格認證(北京T4牌照),也還只有百度拿到,如此強大的優勢如果不迅速切入市場分一杯羹,我們反而要責備百度浪費了良好的時機。
以上這些明確的信號,使得有人提出一個觀點,即百度的部分業務、特別是AI業務更適用于PS估值。這是因為,對于高速成長的業務,PS的估值方式更為合理。
P是股價,S是每股的銷售收入,P/S或者用總市值除以銷售額,這樣算出的值叫PS,它的特點是,收入乘數對價格政策和企業戰略變化敏感,可以反映這種快速變化的后果結果。
百度快速發展變化的主要包括智能云、智能交通、車聯網等,它們都更適合PS估值。
上季度的財報信中,百度曾提出,“這是今年最好的一季增長,同時也有信心,這是百度進入持續增長周期的開始”,現在看來,這句話正在變成事實,那我們就要回顧一下,百度是如何穿越漫長的逆境,重新打開進入長增長周期的入口。
探索再多的商業模式不如“技術流”打法
百度是一個生于技術,成于技術,一個依靠“技術流”打法的企業。
如果仔細回顧一下百度的發展史,會發現,基本是一部技術史。
2000年,李彥宏回國創立百度,它的意義絕非一家一姓的成功,而是使中國成為了當時全球唯二的享受到第三代搜索技術的國家,這對于整個中國互聯網社會的誕育和成熟,都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百度在2000年6月,正式推出中文搜索引擎,到2002年,百度向超過80%的中文門戶網站提供搜索引擎技術服務。
然而,在搜索引擎的超級商業模式落戶中國以前,絕大多數的門戶只是把搜索作為一種附加服務,所以它們付給百度的服務費,每家一年不過幾十萬美元。也就是說,百度依靠提供技術服務的年收入,最多維持在700萬~800萬美元,發展空間很有限。另外,這種模式對門戶網站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百度被拖欠技術服務費是常事。
為了尋求獨立發展的機遇,百度在2001年8月發布了Beta版的搜索網站“Baidu.com”,從后臺技術提供者轉為面向公眾獨立提供搜索服務。
所以,百度的第一次成功,表面是從B到C,背后其實是以技術為核心路線的再次校準,相對而言,百度選擇的商業模式,無論是競價排名還是百度網盟等,都是一種模式相對簡潔、比較輕的業務,這似乎也意味著,那一刻起,百度就存在某種“長于技術,拙于商業”的短板。
如果你熟悉百度第一個極盛期的發展史,會發現主要的節點也基本是技術性的,比如,百度通過“閃電計劃”徹底超越對手,本質上是當時中國科技企業里,極少的以堂堂之陣正正之師,正面擊敗世界頂級技術對手的一次酣暢淋漓的戰役,這種量級的勝利,直到今天仍然不是太多。
如果這個例子還不夠鮮明,我們可以再看一個小例子,百度網盤。
為什么比百度更有資源、更有錢的企業的網盤業務都撤了、或者大幅提高收費、容量縮水,但百度還能基本堅持一個正向免費運營。最核心的原因,是百度網盤的運營成本最低。一位前百度高級技術人員告訴筆者:“其實網盤撐得住,是因為百度最早實現去IOE化,對于百度這樣一個對分布式存儲和云計算的成本極度敏感的企業,如果還在用IOE早就死了。在這種替代上,我們比行業早3-5年,而網盤的用戶又足夠多,其實是攤薄了成本,所以百度網盤活得下來,主要還是技術基因夠強?!?/p>
但從某種程度來看,強于技術,極度自信于技術,也必然會帶來一些小代價。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從表面來看,百度似乎高歌猛進,移動收入不斷提升,但是在對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互聯網商業本質的探索,百度卻少見的出現了某種程度的路徑猶豫。
可以作為佐證的是,百度嘗試了許許多多的新的商業模式,包括外賣、O2O、長視頻、OTA等等,可以看到的是,這些嘗試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由此誕生的去哪兒、愛奇藝至今都是各自賽道中的頭部選手,但這些商業模式的頻繁嘗試,并沒有解決一個主要的問題,即百度在移動時代的“商業主干”到底是什么?而由于沒有一個新增業務看上去能夠替代搜索作為百度的核心,行業對于百度的估值開始了一個長期下調的階段。
在這種出現方向性困難的時候,百度面臨一個思考—-是繼續嘗試更多的商業模式?還是回歸到自己熟悉的技術流打法上來?
在這個重要的關頭,百度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也就是“夯實移動基礎決勝AI時代”。
這兩句話聽起來非常簡單,但真正執行起來有很大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的瓶頸期出現,紅利已經大不如前,如何“夯實”?;AI看似很美,但還停留在概念早期,如何“決勝”?
但事實證明,只要選對了方向,百度的技術執行力從來都不是問題。
從夯實移動來說,百度當時面臨的問題是,隨著整個行業的APP化,信息開始孤島化,PC時代可以抵達一切的搜索被一個個私域阻擋;新的應用如信息分發、短視頻不斷出現,占據了大量的用戶時長,也使得移動互聯網的世界日益碎片化、粉塵化,百度到底如何發力,或者說找到什么著力點才能重新“夯實”?
百度的選擇,其實是相當于把移動生態“重做一遍”,在這種前提下,百度明確了小程序、百家號、信息流的核心地位,提出了知識化、服務化的口號,其本質是重新創造一個以知識為導向、以提供更多的人格化、服務化的連接觸點為黏性,試圖在不可逆的去中心化浪潮中重新強化百度APP的中心化位置的過程。
但這正好進入了百度的好球區,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指出,百度移動生態從人格化、服務化兩大方向上繼續發力,以滿足用戶在新時代下的新需求。而百家號、智能小程序、托管頁是百度移動生態的三大支柱,也是完成上述兩個戰略落地的關鍵基礎。三大支柱的建設以及服務化、人格化進展,百度移動生態保持了穩健的增長。
到了這一步,百度的移動基本已經得到“夯實”,更重要的是,無論局面再怎么困難,外部怎么質疑,百度從來沒有停止的一件事就是激進的在AI上投入。
可以說,AI是百度的背水一戰,AI成則百度復興有望,AI敗則百度會被時代拉得更遠。
令人感到發自內心的敬佩的是,百度對于AI的投入不是一年、兩年、三年,而是在整體模式受到質疑、市值掉隊、新銳企業不斷趕上等諸多讓百度“很沒有面子”的事情不斷發生的過程中,百度一直沒有放棄在AI方面的投入,仿佛外面世界的沸反盈天并不存在。
這就是百度的技術決心和戰略定力。
2013年,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成立。那時候,李彥宏說:“深度學習這一波起來之后,我覺得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它需要在理論上、算法上,在很多方面有長遠的布局和突破,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大規模地投入去吸引人才,去推進算法,才決定做研究院?!?/p>
那一年前后,因為應用了AI技術,百度“在語音識別準確率方面,一年的提升就比過去15年提升的總和還要多,也成為我們語音產品厚積薄發的最好機會。同樣,圖像識別技術應用于全網搜索以后,以圖搜圖的準確率一下子提升了60%”。那一年,AI在搜索上帶來了更好的結果。
由此,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語音、視覺、深度學習等全方位的技術積累,奠定了后來“百度大腦”的問世。
百度在各種挑戰、噓聲、質疑中,開始走上了AI之路。
還有比百度更合適做AI的公司么?
選擇AI,聽起來風光,其實非常艱難。
自從1956年大名鼎鼎的“達特茅斯會議”開始,人工智能領域其實就是一個沒有共識、不按線性發展的領域,由于它沒有明確的路徑和驗證過的模式,所有的努力都在無人區里。
達特茅斯會議后,曾掀起一陣人工智能浪潮,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內很多機構滿懷希望投了很多錢,但由于算力等基礎條件不具備,人工智能在1970年和1990年迎來了兩次寒冬。
李彥宏去美國留學,想學習人工智能,導師卻告誡他這個專業學了找不到工作,這件事按今天推算,大概就是發生在1990年前后,可見“AI寒冬”對學界影響之深。
雖然出國遇到AI的第二次歷史性寒冬,但李彥宏對AI的興趣不減,特別是從1997年后,人工智能似乎開始再次繁榮,標志性事件是深藍戰勝卡斯帕羅夫和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后一件事情導致了中國創業領域開始密集扎堆在AI領域,據不完全統計,和AI有關的創業公司在數年里成立了上萬家。
但是,AI的前沿性決定了,既不是某一家公司起步早、資金雄厚就一定干的成,也不是一個賽道、一個方向上鏖集的企業越多、投資越多,就一定是正確的方向。
就像被稱為“人工智能的溫床”的搜索引擎領域,為什么是谷歌和百度在全球崛起,而不是當時資金充裕的多得多的微軟、IBM或者阿里、騰訊?
AI比搜索引擎更鮮明的具有前沿性質,它是一個嚴重依賴根源性創新、針尖式突破的行業,一個小但是帶頭人層次高的企業,有更大的概率超過團隊龐大、但缺乏先進理論引領的企業,簡而言之,人工智能企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引領者、研究者的境界和層次。
但是,你可以說國內還有比百度更合適做AI的公司么?
人工智能需要的分布式計算、存儲、響應等等方面的能力遠超過其它公司,而百度早就具備。
簡單說,搜索業務的基礎,就是把整個互聯網世界的鏡像搬到百度的服務器里來,規模小了、成本高了自然是不行的,所以百度在AI基礎設施的自研上布局很早。在國內,單就AI的基礎設施方面,百度實在領先太多。
事實上,百度大腦的硬件基礎,是國內最大的GPU和FPGA異構服務處理器集群,最大的并發數據處理集群和運營效率最高的數據中心。
關于百度,有兩句大實話。第一句是“搜索是最大的云計算應用”,沒有云根本談不上做搜索,“百度是在云里出生的”。
第二句大實話是,“搜索就是最大的人工智能項目”,這句話往深里說實在太深,我們只能粗略的說,搜索就是一個通過不斷的讓機器來理解人,然后又不斷用人的反饋來訓練機器,最終讓人的體驗和機器的“智商”都雙向提升的閉環。
現在的共識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將實現歷史性的匯合,所以上面的兩句大實話又催生出了第三句大實話——那就是“做人工智能就是百度的命,沒得選”。
除了血脈相連、模式相通,筆者對百度必然走向AI還有第三個解釋,那就是AI人才的扎堆效應。
人工智能在2015年井噴之前,圈子實在不是很大,彼此間盤絲掛騰的很容易聚到一起。
百度在人才這個面做的非常好的就是,AI業務啟動期的決策層(李彥宏)、核心層和實操層(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都是性格隨和、心胸開闊之輩,他們的性格特征在延攬人才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雖然后來也經過變動和對手挖角,但百度始終保持了AI人才上的行業最高水平的儲備,是百度過去、現在、將來能夠在AI領先的原因。能夠吸引這些人來,骨子里和百度是個搜索公司終究密不可分,因為這些人才都非常清楚,搜索引擎公司可能是業界能找到的最好的研究AI的地方。
2015年后,百度對AI從“小步快跑”而變成“火力全開”的狀態。
2015年是百度的AI“大年”,機器人助理 “度秘”開啟了個人智能服務時代,無人駕駛事業部成立,李彥宏正式在政協提案里提出“中國大腦”。
2017年的重要性前面已經說過,而到了2020年,在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方面,百度分別以9364件專利申請和2682件專利授權處于第一位,并有260多篇論文被國際頂級會議收錄。百度研發人員占比高達61%,AI技術團隊實力雄厚,百度CTO王海峰、百度研究院David Forsyth 、Mark Liberman等科學家成為AI界的世界級專家。
至此,百度的AI部署已經非常明確:百度大腦是頂層設計,深度學習是主要路徑,開源框架是生態基礎,無人駕駛、語音助手等是主要賦能方式,至于to B和to G的業務,現在也找到了落點。
由于百度切入人工智能的領域越來越多,我們就選擇一兩個重點方向做解讀。
在整個行業里,我們發現,百度的AI站位最高,其它的企業或多或少跟隨自己的發展路徑進行規劃,而百度的站位是“構建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勾畫智能經濟發展藍圖”,還是滿滿的技術視角。
而在現實中,從百度在2017年成為科技部正式確立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到現在為止,我國已經有了多個此類平臺,合稱“人工智能國家隊”。
如果追溯一下歷史,會發現百度第一次獲得國家級平臺身份的方向是“自動駕駛”,但隨后的提法已經遠遠超過自動駕駛層面,新的提法是:“在開源深度學習平臺、算法和算力一體化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智能云等領域打造國家級平臺”。
換言之,開源深度學習、算法算力一體化、智能云都是百度的發力點。其實,按百度自己的提法,百度的未來設定是“全棧式AI一體化平臺”。
很多人可能對全棧式這個詞有點陌生。其實,這是典型的技術人員才會使用的語言,據考證,這個詞最早來源于Facebook的工程師Calos Bueno在2010年底時寫的一篇文章,指的是了解技術體系的方方面面、涵蓋前端+后臺、對體系和跨體系的技術都熟悉和了解的一種通才。
也就是說,百度認為,開放的人工智能創新平臺,應該是多向的、全棧賦能的。事實上,這和“新基建”的定義非常吻合。因為,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領域和行業意識到AI是煥發產業潛能、降本增效的利器,百度也已經聯合各方合作伙伴,在交通、醫療、教育、零售等各個產業取得了大量的AI應用落地。
因此,從需求側來講,“單一的通用方案”的概念已經過時,不能完全滿足企業的需求,需要更加多元化、一體化的解決方案。而一個行業走向成熟的標志就是——出現全棧式的第三方解決方案提供商,使企業可以更多的聚焦于業務主脈而把專業的事兒留給專業的人干。
事實上,中國大多數傳統企業本身缺少開發和應用AI所必須的技術能力,所以落地AI應用時,就需要服務商提供一體化的方案和更高集成度、更好用的產品,由此也可見百度的立足點并不僅僅是從百度的能力出發,而是從行業、產業的大局著眼。
百度現在的大體局面是:百度大腦AI開放平臺已開放270多項核心AI技術能力,超過265多萬開發者通過百度智能云對外應用于互聯網、工業、農業、金融、城市、醫療、能源、教育等諸多行業。僅僅在近期,百度與擁有4萬家分支機構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合作,提供AI PaaS服務;百度與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作,打造AI PaaS平臺,為開發區內的400多家公司提供大數據和AI能力。
百度飛槳累計commit16萬次,開源貢獻者超過5000位,發展飛槳開發者技術專家(PPDE)97位,基于飛槳訓練34萬個模型,服務10萬家企業。在城市、工業、電力、通信等很多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都在發揮價值。
在芯片層面,百度自主研發的百度昆侖芯片,是我國首款云端全功能AI芯片。昆侖和飛槳融合,芯片+操作系統的組合,可以構建強大的軟件生態護城河,同時實現了自主可控,大幅降低了在人工智能這一領域遭遇“卡脖子”的風險。目前,百度“昆侖1”已經量產超過2萬片,在百度搜索引擎和智能云生態伙伴等場景廣泛部署。
2020年過去的10個月,百度股價漲多200%。去年11月發布Q3財報,之后兩個月,百度股價漲了近100%。去年12月百度造車消息甫出,之后一個月,百度的股價漲幅超過50%。
百度多年來忍受質疑、承擔挑戰,堅持夯實自己的AI底座的做法終于有了回報,而現在引起的市值提升和被重新評估商業價值,也才是剛剛開始。
最好的時代
如果說,百度的技術努力在2020年終于迎來破冰,我們不能忽視幾個大背景:
其一,中國互聯網企業基本把能做的行業都做了一遍,商業創新紅利已經消耗殆盡,要繼續發展必須依賴根源技術創新,而諸多頭部公司中,百度的根源性創新扎根最深,積累最厚;
其二,2020年的疫情倒逼線上經濟,新基建概念落地加速,AI彰顯價值;
其三,造車、抗疫、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不斷深化,而百度作為提供底層生態的企業,其商業想象空間激增;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是否可以提出一個命題,百度的時代又到來了?
其實,還是那句話,沒有百度的時代,只有時代的百度。
我們如果回望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現今的成果的取得,不是一個決定,而是一系列決定;不是一個人在堅持,而是一群人在堅持。如果簡單分析一下,這段歷史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大概是百度決定發力AI的頭一個三年,標志是深度學習研究院成立、美研建立、全球招募AI科學名家、專家,這個階段里的整個互聯網行業對于AI的認識幾乎為零,甚至百度內部也不能說完全充分理解,但是由于決策層的遠見,啟動了AI這個大方向,進行了許多長期主義的投資和研發投入,從現在看來,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個啟動的早期,百度就無法在現在的AI格局中遠遠超過競爭對手。
第二個階段應該是從2016年到2019年,這個階段的突出時間是人工智能歷經兩個“寒冬”后連續迎來兩個“春天”,AI行業驟然成為風口,上萬家和AI有關的創業公司出現。但是,其中絕大多數是單點式創新、甚至是PPT創新,即使有一些企業確有創新,但也沒有很好的商業路徑。百度在這個階段里,遇到的困難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人們對AI有了期望,但AI的價值為何無法評估,這也是前文我們分析,百度的AI四面開花,但股價不漲。我們可以看到,百度的做法是戰略上繼續保持高力度投入,另一方面想方設法提升AI的滲透率,借助移動生態、語音助手、智能音箱、無人駕駛等方式繼續普及AI的滲透率,同時開始認識到AI商業化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在G端、B端開始多方設法,爭取落地,展示和證實AI價值,這個工作更加考驗百度的戰略定力。
第三個階段是2020到2021年,魔幻般的2020開啟了抗疫、新基建、內循環,也開啟了線上經濟的又一次上升期,只不過這次上升已經不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是基于新基建的技術創新成為時代的風口,這時候人們再去回看百度的努力,才發現每一份努力都自有其回報。而隨著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科技要自立自強。百度這樣深耕技術、并在前沿技術領域居于全球領導地位的企業會受到更大的重視。而且,和很多在本次逆全球化寒流中被卡脖子的行業相比,我們會發現,百度的技術自主程度其實是相對很高的,無論是深度學習框架、還是AI芯片,還是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基本都實現了自主化,或某種情況下的自主可替代,加上前文所說的由大量專利組成的“專利墻”,我們可以大膽預言,即使國際形勢出現某種程度的波動,百度AI基本不會受制于人,有長期獨立發展的潛力,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決定命運的。
也許有人會問,是什么樣的精神、什么樣的愿景在激勵百度做如此之難的事情。這個問題也許并不太好回答,但有一個人卻嘗試做了回答:
這里我要引用一個很有趣的材料,是一封投資者寫給百度創始人的信,可以作為本文的結尾,信里是這么說的:
我認為你需要的,是讓自己身邊充滿有智慧,你又相信的人。
你的為人非常謙遜而理性,但是你的內心是驕傲的。
一個無傲氣,有傲骨的人,在遇到低谷的時候很容易看不清楚自己和這個世界。
我非常希望你身邊現在有一個你尊敬的人,一個搭檔。也許是你的CFO,也許是公司外的人。他可以幫助你更理性地認識這個世界。我沒有看到你有什么盲區,但是我認為你在這個時候去主動尋找盲區,是非常高收益的行為。
我大量持有你的股票,所以百度的股價對于我是有利益上的實際影響的。
但是我依然希望你忘記股價,按自己的想法走。
你有投票權,百度不需要融資,沒有必要在乎股價。
如果你失敗了,世界會嘲笑你;如果你成功了,世界會崇拜你。
但是這些都一點都不重要。
這些都絕對不是衡量百度存在價值的尺子,
重要的是百度能否推動人類的進步和發展。
到了那一步,錢只是成功的附帶品。
據說,百度在最新的總監會上分享了這封信,我認為理由只有一個——人生貴相知。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