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復制一個Clubhouse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文/巴九靈
來源/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最近有一款叫做Clubhouse的App火遍全球,用的人大呼“太爽了”“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還沒用的人心癢癢,奔走相求一個邀請碼。
Clubhouse是什么?
簡單說,這是一個純語音的聊天室,也可以理解為移動版的YY。
在Clubhouse,每個人都可以創建一個Room,類型分三種:公開的、社交(只限關注的人)、私密(只限相互關注的人)的。
在Room中,嘉賓發言,其余聽眾旁聽,如果聽眾也想參與話題討論,可以舉手申請成為嘉賓,獲得主持人同意即可發言。
Clubhouse有多火?
2020年4月,Clubhouse誕生時,就受到VC和名人的熱捧。5月,估值達到1億美元。
此后,Clubhouse在疫情期間異軍突起,甚至成了硅谷最新的“當紅炸子雞”。
最近,Clubhouse又被硅谷兩大風投A16Z與Benchmark競投,最終A16Z勝出,估值達到10億,不僅躋身硅谷獨角獸行列,也迅速引起了全球網友的關注,爭相涌入注冊。
據移動應用分析公司Sensor Tower數據顯示,2月7日,Clubhouse在德國、意大利、日本、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地區都已登頂,成為當天蘋果商店下載量第一的App。
而這還是在邀請制,只支持iOS系統的基礎上。
在國內,Clubhouse邀請碼已經被掛在了閑魚,售價從幾十到幾百不等。最近半個月,Clubhouse已火遍了整個產品經理圈,并輻射到互聯網人士、企業家、教授等人群。
為什么Clubhouse這么火?
馬斯克的一條Twitter預告,轉頭網友紛紛跪求邀請碼。名人效應,是Clubhouse迅速躥火的原因之一。
當然,也有疫情下人們更熱衷上網的原因。總結起來可謂:天時,地利,人和。
這么火爆的產品,不就是以前YY玩剩下的嗎?究竟是下一個爆款還是曇花一現,中國互聯網大廠大概三天就能 copy 一個吧……Clubhouse爆火背后,也面臨諸多疑問。為此,小巴采訪了三位大頭,請他們來詳細分析Clubhouse的前景、商業模式,以及在中國的應用前景。
關于Clubhouse的前景分歧很大,極度看好和極度看衰的都大有人在。
批評的聲音有這么幾種:
1. 它只是疫情下的一個特殊產物;2. 它只是資本扶持下的一個現象級產品;3. 精英屬性難以破圈做大;4.不做限制容易產生語言暴力和法律問題。
但在我看來,Clubhouse還是大有可為。
比如,我發現一個Room,里面一個中國女孩子在教一幫老外學中文,老外一句一句跟讀,學得極為認真,課堂氛圍也非常好,這就是典型的在線教育場景。
此外,Clubhouse的盈利模式也很多元。
比如,Clubhouse宣布未來幾個月將測試讓用戶給內容創作者打錢的功能,諸如打賞、門票、訂閱等。它還推出一個名叫“Creator Grant Program”的內容創作者計劃,鼓勵精英用戶和KOL在Clubhouse上貢獻內容。
目前,有音樂人在Clubhouse上舉辦音樂會,有喜劇演員在上面表演stand-up,在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去世那陣子,還有不少高質量的法律Room出現在Clubhouse。
垂直多樣的話題不僅能拓展Clubhouse的圈層屬性,更能帶來更多的盈利模式和想象空間。
復制一個Clubhouse,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Clubhouse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優勢,在很多方面難以復刻。
大公司的產品本身有了自己的用戶屬性,而小的創業公司又很難擁有這樣華麗的種子用戶和豪華的VC。
而Clubhouse進入中國或者復刻一個中國版,需要在本土化上做更多努力。
雖然不能照搬,但Clubhouse還是很值得借鑒。
Clubhouse和Hopin以及Zoom在本質上屬于同類產品,即線上實時交流,這些產品的核心技術是RTC,也就是實時通信技術。
微信、QQ雖然說是即時通信工具,但實際上還是異步溝通,Clubhouse則是真正的實時通信。
相信隨著5G、VR/AR等技術的發展,RTC時代終將全面來臨,雖說視頻化看上去才像是最終形態,但音頻化的RTC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還是有著廣泛的需求。
Clubhouse能發展成什么規模現在還不好說,但它代表的這波互聯網RTC產品浪潮,值得關注。
目前,這款產品在國內產品經理圈已經是從滲透到侵蝕的狀態。
據我所知,目前張小龍已經注冊了Clubhouse,相信也在體驗,其他大廠肯定也在體驗。我了解到的,非大廠的創業團隊復制這款產品的,至少10個團隊。
從產品本身講,我認為Clubhouse是一款剛需產品,它的產品定位是希望用戶關掉手機屏幕,打開耳機和麥克風去交流,因此不需要屏幕的可視化,可以支持我們進行隨時的在線聯系和協同辦公。
比如,我們公司目前是12個人的小團隊,Clubhouse基本上能滿足我們日常遠程協同辦公的需求。Clubhouse基于移動端的設計和基于音頻社交的內容,體驗感比一般的在線會議App更好。而微信群語音/視頻人數上限依然是9人,對我們來說不夠方便。
因此,這款產品的需求會非常明確。但這款產品的尷尬之處在于尚未盈利,目前依舊處于燒錢階段,不管是服務器,還是AI能力的使用上。
未來,這類產品最終的商業模式可能有以下幾種:
1.會員,通過會員制度建立一些特殊的身份和權益,收取會員服務費;
2. 付費的企業化賬號的開通,類似于目前的石墨文檔、騰訊文檔等;
3. 基于用戶的認證服務費,以及用戶付費購買的流量費等。
另外,基于Clubhouse這類產品的下游服務企業方向,值得關注和留意,或將是未來可以變現或創業的一個方向。
Clubhouse的難得之處,是用最古典互聯網的產品觀創造了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社交產品。
這樣的感覺我們曾經在Twitter上體驗過,早年的微信上體驗過,甚至在早年的知乎上也體驗過。
具體難得在哪里呢:克制和簡潔。
◎ 只有Room,大部分交互比如推薦和日歷行為全部來自Room;
◎ 不能發文字、圖片、視頻,操作只有上麥聊天和當個聽眾;
◎ 個人頁面沒有任何內容沉淀,沒有相冊,只有ID、簡介和Twitter/lns鏈接以及加入的群組;
◎ 群組只有要求和成員列表,就像一個通訊錄;
◎ 沒有私信,關注關系只能實現互相看什么狀態,互動就是同在一個房間內;
◎ 基于通訊錄的邀請制。
把這些產品特點羅列出來,看起來其實沒有任何新奇之處,但難就難在把這些功能模塊的開關以及排列組合做到目前的樣子,并且用戶喜歡持續地使用。
Clubhouse的意義在于,移動語音社交這個產品被它定義了。
后來者可以有切入點的不同,運營方式的不同,垂直化的不同,商業化路徑的不同,但大概率這個門類的產品基本都會長這個樣子。就如今天這個時點,所有的移動直播間都是一個樣子的。
關于國內的復制,感謝以聲網為代表的一眾云服務廠商,做一個類似App的技術開發難度在今天看,非常低。
自然會有無數人做類似的嘗試,但純獨立公司想在這件事情上嘗試出個結果,我個人偏悲觀,這有點像當年國內一批公司做微博。
其中有個點,Clubhouse模仿者要解決的是真實身份的問題。Clubhouse上的用戶是真實身份,又不能發內容,所以用戶的個人簡介基本都是真實身份的描述,也是因為這樣的描述,我在關注一個人的時候就有了一定的心理預期。
這個“身份”是Clubhouse的巧妙之處,而國內想做類似嘗試的平臺方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身份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微博、視頻號、知乎等,其實都有可能會做類似的產品。
巨頭切入的話,現有基礎上實名濃度不夠可能很難有這樣的氛圍,容易做成直播而不是現場會議,而Clubhouse上的用戶是平權的。
作者| 李夢清|當值編輯 | 鄒燕珠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鄭媛眉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