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訂閱▲收聽音頻
在無限逼近科學、日益進步的民調面前,義烏指數更像是一門玄學。
美國大選如火如荼,劇情多次反轉;我們隔岸觀火,見證著這場熱鬧非凡的政治之戰。
就在美國東部時間11月7日中午12點左右,據CNN等多家外媒報道,喬·拜登以0.5%的優勢拿下賓夕法尼亞州。這表示,不出意外的話,77歲的拜登贏得了美國大選,將成為第46任美國總統。
華盛頓DC,白宮附近,慶祝拜登獲勝的歡呼聲不絕于耳。印度、德國、加拿大等國家政要隨后發來賀電。
被特朗普稱為“fake news”的CNN,早已掛上了預備好的大寫橫幅——“拜登贏了”(BIDEN WINS)。
然而此前一個多小時,特朗普還在做最后的掙扎。他發了一條推特:我贏得了總統大選,很多!
大總統,可能你真的已經輸了。唯一的希望是,部分搖擺州的選票被重新計票后真的出現驚天大反轉。
還有一位同學也成了表面的勝利者,但又和特朗普一起丑態百出——在這次大選中,他早已被罵到打算去另謀生路了。
這位同學的名字叫“民調”。
在美國,民調指的是一些媒體或者專業的第三方機構,通過抽樣調查,對選舉等結果做出預測。
美國民調機構歷史悠久,它們既有當下的抽樣數據,也有豐富的歷史數據,在美國大選史上,都保持著不錯的準確率。
美國著名的預測分析網站FiveThirtyEight對今年的大選結果進行了40000次模擬并抽取了其中100次的結果。根據抽樣,拜登獲勝的情況出現了88次,遠高于特朗普。
另外,《經濟學人》、CNN、Real-Clear-Politics、IBD等知名媒體和民調機構也做出了預測:拜登基本領先特朗普8到10百分點。
民調顯示拜登支持率高于特朗普
但在選舉日當晚,拜登在搖擺州大幅落后,民調機構立馬被罵得狗血淋頭。隨后,又出現多次“翻車”:
原本民調持平的德克薩斯州、俄亥俄州,實際結果是以特朗普高出6~8個百分點大勝;民調預計在威斯康星州,拜登將暴勝17個點,最終只贏了0.7個百分點;佛羅里達州,被特朗普逆勢拿下……
那么民調機構真的靠譜嗎?它存在哪些缺陷?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有必要先復習一下美國大選制度。
美國大選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普通公民先在所在州投票,屬于普選票(Popular Vote)環節。
第二步是選舉團選票(Electoral College Vote),選舉團根據普選票的情況二次投票,最終確定總統候選人。
全部選舉團選票加起來是538張,所以特朗普和拜登,誰拿下一半以上的票數,即270票,誰就能登上總統寶座。
除緬因州和內布拉斯加州按比例分配選票外,剩余州皆實行“贏家通吃”。
舉個例子,不管是51%還是99%的加州人民投給了拜登,加州的55張選舉團票都歸屬拜登,特朗普同學則一張選票都拿不到。
由于政治主張和利益不同,美國兩黨在大選前幾乎都有確定的票倉。這些票倉就是所謂的“安全州”(Safe State)。像美國南方“紅脖子”所在各州,投特朗普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而那些兩黨都沒有確定優勢的州則被稱為“搖擺州”(Swing State),其中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佛羅里達州歷來是兩黨廝殺最為激烈之地。
“搖擺州”決定了大選最終走向,而民調其實就是在重點調研這些搖擺州選民的意向,由于“贏家通吃”的存在,又為民調結果帶來了不確定性。
美國的民調機構并非官方設立,既有全國性的,也有針對搖擺州的地方性民調機構,它們創立的初衷不是對公眾服務的,而是候選人出錢讓機構做調研,看看自己在哪些州的票數低,進而重新分配自己的拉票資源。
背后站著的是美國的利益集團。
所以,民調公司也分左翼和右翼,且容易淪為“游說”(Lobbying)的工具。以目前多元文化的趨勢來看,市場上左翼立場的民調機構居多。
當然,市場上同樣存在擁有宏圖遠志的中立民調公司,比如《文學文摘》(Literary Digest)。在美國大選的歷史上,《文學文摘》和民調機構蓋洛普顯赫一時,它曾連續預測中5次大選結果。
1936年美國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對陣共和黨候選人阿爾夫·蘭登。通過研究230萬份樣本數據、1000萬份電話訪問,《文學文摘》預測蘭登將以巨大優勢當選美國總統。
然而結果卻是羅斯福獲得壓倒性勝利——贏得了除緬因州和佛蒙特州外所有州的選舉團選票,普選票也拿到了60%多。預測失敗后,《文學文摘》顏面盡失,不久關門大吉。
可以說這是民調行業史上首次災難性的“翻船”。
而在2016年,特朗普的“政治首秀”幾乎將這個行業再次推向無底深淵。
當時,各路民調機構雖然正確預測了普選票,但是錯誤地預測了賓夕法尼亞、威斯康星等關鍵州的選舉團選票。
更搞笑的是,開票前一天,FiveThirtyEight預測希拉里·克林頓獲選幾率為81.5%,《紐約時報》甚至在開票當天給予希拉里90%的獲勝率。
結果,希拉里在領先300萬張普選票的情況下,因獲得較少的選舉團選票,被特朗普“逆天改命”。
2016年美國大選結果
結合2016年大選,不少學者對民調結果的巨大偏差進行針對性的分析,大致總結了三個原因。
第一,在每次大選中,由于搖擺州的存在,全國大概有30%是“搖擺選民”,他們不愿意輕易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到關鍵時刻不會亮出自己的選票。
特別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在2016年有20%的選民在選舉日前一周才下定決心。因為在當時,主流媒體和輿論普遍批評特朗普。面對輿論的壓力,特朗普的支持者隱藏了自己的政治傾向。這個現象被稱為“羞羞的特朗普效應”(shy-Trump effect)。
第二,抽樣有可能失誤。從技術上來看,通常民調只有800~3000個樣本,卻要準確地評估大約1.3億~1.5億參與投票的選民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樣本和整體的差距過大。
另外,根據美國公眾意見調查協會的分析,在2016年大選中,參與民調的人往往受教育程度較高,而民調機構并沒有對此進行權重的調整。
比如“鐵銹地帶”(美國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區),沒有大學學歷的選民樣本明顯偏少。
而族群的變化又在樣本中成為一個不可控的因素。
美國歷屆總統大選,一般而言,參加選舉投票的是符合投票資格公民中的50%~60%。今年投票的選民大概在65%,是100年來最高,同時也意味著超過30%的人沒有參與投票,而這部分人大多是一些新加入美國國籍的少數族群。
近10年來,美國社會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特點是,少數族群參與政治的熱情正在不斷地增加,比如拉美裔選民和亞裔選民。這些往年在美國社會邊緣化的群體,如今正積極參與到政治生活中。?
第三,在美國選舉團制度中“贏家通吃”的規則下,1%選票的高低決定了這個州的選票歸屬。4年前,希拉里在選舉團票上以227比304(排除7名失信選舉人)敗于特朗普,輸就輸在“鐵銹三州”,即賓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這三個搖擺州上。
但是,希拉里在這三個州上總共輸了不到8萬張普選票,但由于“贏家通吃”的原則,她足足丟了46張票,所以如此具有決定性的微小差距是民調機構難以預測的。
有了2016年的前車之鑒,也為了拯救行業聲譽,不少民調機構為此做出努力。比如根據受教育程度調整權重、平衡不同地理位置的受訪者、改變訪問方式,有意調換候選人順序等等(和風水倒是有點像)。
更有意思的是,AI技術也被運用到了民調中。
有一款名叫“情感分析”的AI技術,它可以理解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帖子中所表達的情緒。它發現,在社交媒體上,60%的內容與特朗普有關,而有關拜登的帖子不到17%。
但是,拜登在積極情緒方面的得分更高,而特朗普得分更高的是“恐懼”和“仇恨”等消極情緒。
最終,AI技術給出了預測:拜登以50.2%對47.3%,戰勝特朗普。
2016年的美國大選,把特朗普捧上權力的王座,同時也把義烏小商品市場捧上了神壇,“義烏指數”被形容成更可靠的民調機構。
但這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巧合,或是一個為滿足我們對美國政治連續劇獵奇幻想的段子。
再神乎其神的預測,也預測不了美國大選。
以統計學為基礎的民調總歸是一門社會科學,而在無限逼近科學、日益進步的民調面前,義烏指數更像是一門玄學。
毫不意外,特朗普的周邊產品今年依然在義烏暢銷。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美國鬼節——萬圣節的特朗普面具差不多賣斷貨了。
而拜登面具,銷量幾乎為零。
今天這篇文章改編自《每天聽見吳曉波》的音頻。【點擊此處,立即收聽】
吳老師還聊了聊以下幾個話題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