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學界
撰文 | 燕小六
上千萬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出院之后,還會持續受到一些癥狀的折磨。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臨床病例定義”手冊(以下簡稱“手冊”)已將“新冠后狀態”認定為一種新疾病。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最新釋義,“新冠后狀態”也可能被稱為“長程新冠”“長期新冠”“急性新冠后狀態”“新冠后遺癥”或“慢性新冠”。
“標準化定義后,臨床醫生、研究人員可以在不同的臨床環境中識別它,提供適當的治療、護理和康復。”WHO解釋。
早在2020年9月,應成員國要求,WHO下屬部門就在《國際疾病分類》中,為“新冠后狀態”創建了代碼,希望幫助各國進行疾病分類和管理。
“新冠后狀態”有哪些?
“手冊”顯示,WHO 的臨床定義是至今已公開發表的第10個版本。此前,《自然》、《柳葉刀》、美國CDC等學術期刊或機構,皆已發表其定義,但彼此間皆有不同。
WHO稱,這是因為定義“新冠后狀態”,最大的難點在于與之相關的癥狀太多了,幾乎影響到身體每個器官和調節系統。
英國利物浦熱帶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保羅·加納于2020年夏感染新冠。“感染后最初兩個月,我一直感覺累,每隔一天就發現自己又多了個問題,包括胃部不適、耳鳴、氣喘、頭暈。每當我以為自己在好轉,癥狀就會卷土重來。后面4個月,情況逐漸穩定,但也僅僅是發作次數減少。”
《英國醫學雜志》曾組織在線討論稱,“極度疲勞”是最常見的長期癥狀,其他則包括肌肉和身體疼痛、胸部沉重或壓力、皮疹、心悸、發燒、頭痛、腹瀉和有刺痛感。《柳葉刀》子刊EClinical Medicine于7月發布56國數據,稱長期癥狀達203種,人體10個器官系統會受影響。
為便于臨床運用,WHO進行了兩輪德爾菲調查。每一輪都納入5組利益相關方,包括患者、研究人員、外部專家、WHO工作人員和其他人。最終,“手冊”提出,定義要納入12個條件和變量:
新冠病毒感染史;
經實驗室診斷的新冠病毒感染;
距離癥狀出現(或無癥狀但檢測呈陽性日起)的最短時間為3個月;
癥狀最短持續時間為2個月;
癥狀和/或損傷包括:認知功能障礙、疲勞、呼吸急促、其他;
癥狀數量不限;
癥狀聚集:同時出現兩種或以上關聯癥狀;
癥狀可能隨時間變化:波動、新發、持續、復發;
因新冠并發癥出現后遺癥:中風、心臟病發作等;
癥狀無法通過其他診斷來解釋;
定義適用于不同人群;
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
基于此,“手冊”提出,“新冠后狀態”是指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3個月后,至少存在一種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的癥狀,且癥狀持續至少2個月。常見癥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抑郁等。
這些癥狀可能在急性感染期即出現并持續存在,也可能是在康復期出現。隨著時間推移,癥狀可能會波動或復發,但多會影響到日常功能。
“定義可能會隨著新證據出現,以及臨床理解深入而發生變化。”WHO表示。
圖片說明:2021年5月,斯坦福醫療保健中心開設“急性新冠肺炎綜合征門診”,收治存在長期癥狀的康復者。/Stanford medicine
發生率多高?
8月28日,《柳葉刀》發表社論,將“長期新冠”稱為“現代醫學面臨的一級挑戰”。原因之一是,在感染基數不斷增加的同時,這類患者數量將相當可觀。
而在“手冊”中,WHO評估稱,10%-20%新冠患者會在感染后數月出現持續癥狀。截至北京時間10月11日8時,全球累計報告新冠肺炎感染236963427例。這意味著,全球有2000余萬感染者曾經或正在遭受長期癥狀困擾。
2020年5月,美國西奈山醫院成立“新冠肺炎護理中心”,接診“長期癥狀”患者。截至當年7月,該護理中心已收治約1000名長期感染者,其癥狀平均持續50天-70天。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匯編數據,截至8月1日,英國約有97萬人(占總人口1.5%)自我報告長期癥狀。這在35-69歲者、女性、生活貧困人群、從事衛生或護理工作者,以及患有其他基礎疾病或殘疾人群中,更多見。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也表明,長期癥狀更可能出現在65歲以下人群中。也就是說,承擔較多社會、家庭責任的中青年人,或是“長期癥狀”的主要受害者。
但截至目前,醫學界關于這一問題的成因,尚不明確。有些研究認為,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感染引發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多達15%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受此影響。還有一些研究稱,這是慢性疲勞導致的。以及,這可能是感染造成免疫系統過激或失控。也有一部分研究認為,有一部分長期癥狀是源于焦慮。
如何管理長期新冠?
“手冊”發布后,美國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臨床流行病學中心主任Ziyad Al-Aly公開表示失望。“(手冊)在細節上非常薄弱。其定義與數百萬長期新冠癥狀患者的日常痛苦相去甚遠。我們已經知道,長期新冠會影響腎臟,并可能導致新發糖尿病。但‘手冊’并未體現這些內容,未呈現出疾病的復雜性,我不明白它如何為患者服務。WHO應該做得更好。”
“手冊”未提及的“新發糖尿病”,已得到哈佛大學研究證實:相較于從未感染過新冠的人,染疫者被新診斷為糖尿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的幾率更高。
9月,《英國醫學雜志》舉辦在線研討會,討論“新冠后狀態”的診斷、管理和預后。與會專家表示,醫學界已經看到長期癥狀影響人們的日常功能和工作能力,但至今仍沒有針對這些患者的有效治療或康復指導。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公共健康系副教授尼斯林·阿爾萬指出:“這是一個持續的失望循環。你感覺自己康復了,隨即癥狀又回來了。”
37歲的切爾西·阿利奧納爾告訴《華爾街日報》,自己每天都會出現心跳加速、胸痛和四肢麻木等癥狀。“我很多次預約就醫,都遇到醫生們的阻力。他們說,新冠肺炎不應該是周期這么長的一種疾病。”
尼斯林·阿爾萬還表示,各國應該將“長期新冠癥狀”納入統計。“我們錯過了一個巨大的機會。我們本可以像對待陽性測試結果和死亡一樣,量化和衡量長期新冠的。”
圖片說明:37歲的切爾西·阿利奧納爾戴著心跳監控設備。新冠肺炎康復后,她出現持續性的干咳、心悸、胸痛等癥狀。/Wall Street Journal
長期新冠能康復嗎?
Ziyad Al-Aly還認為,“手冊”沒有澄清一個核心問題:遠期預后如何。
針對這一問題,《柳葉刀》于今年8月發布最大樣本規模研究。對我國武漢某醫院1276名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為期一年的跟蹤隨訪顯示,患病1年后,仍有近一半(49%)人至少存在一種長期癥狀,這在重癥患者中尤為突出。
疲勞或肌肉無力是最常見癥狀。出現該癥狀者在6個月時占比達52%,到12個月時占20%。存在睡眠困難的患者在6個月時占27%,在12個月時占17%。6個月時,有128名出院患者做了肺部CT檢查,所有人都至少出現一種影像學異常;12個月時,這一比例下降至84.7%。存在脫發、嗅覺障礙者的比例,也會隨時間推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心悸、關節疼痛等發生比例沒有明顯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以mMRC評分1分或更高為特征的呼吸困難者比例,從6個時的26%,增至12個月就診時的30%。
研究表明,無論患者住院時病情如何,出院后的長期癥狀都會隨時間延長而呈減少趨勢。但急性感染后1年,新冠康復者的健康狀況仍低于年齡、性別和合并癥匹配的非新冠對照組。
一些小型研究發現,部分存在長期癥狀的人,在接種新冠疫苗后,情況有所改善。美國CDC認為,還需要更多研究證據,才能判斷接種疫苗對長期新冠癥狀的具體效果。
資料來源:
[1]。A clinical case definition of post COVID-19 condition by a Delphi consensus, 6 October 2021。 WHO
[2]。Explainer: What researchers say about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19。 Reuters
[3]。Long Covid now has a formal definition。 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CNBC
[4]。WHO publishes clinical case definition for long COVID。 Healio
[5]。WHO officially defines ‘long COVID’ as Post COVID-19 Condition。 ABC 13 News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