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悖論:同性性行為是如何在進化中得以保留的?

達爾文悖論:同性性行為是如何在進化中得以保留的?
2021年08月30日 10:19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3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同性性行為似乎是一種與達爾文理論相悖的現象。它對生物的繁殖或生存似乎都沒有明顯的益處,但卻存在得相當普遍,在不同的人類社會中可占到2%-10%,并且顯然會受到遺傳因素影響。

  這令我們忍不住想到一個問題:這些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為何會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下來呢?既然進化的基礎是基因通過繁殖代代相傳,這些基因究竟是如何傳遞下去的?其傳遞下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在最近發表在期刊《新人類行為》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對一種可能的解釋進行了驗證: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也許會給不參與同性性行為者帶來進化上的好處。

  研究人員主要測試的是,這些基因是否還與擁有更多異性伴侶的行為之間具有相關性。如果答案為“是”,這或許能產生一些進化上的優勢。

  研究人員利用了超過35萬份英國“生物銀行”項目參與者的遺傳數據。參與者需要匯報自己是否有過同性伴侶、以及一生中總共有過多少名異性伴侶。

  接下來,研究人員又對成百上千萬個個體基因變體、以及參與者本人報告的變量之間的關聯展開了分析。兩種變量(是否有過同/異性伴侶)均擁有多個與之相關的基因變體,雖然每個變體的影響很小,但多個基因變體加在一起,整體的影響就很顯著了。

  研究結果顯示,在從未有過同性伴侶的人群中,與“有過同性伴侶”相關的基因反而會變得與“擁有更多異性伴侶”相關。這與研究人員的主要假設是一致的。

  進一步探索

  接下來,研究人員又嘗試了復制和進一步擴展自己的研究結果。

  首先,他們使用另一組完全獨立的樣本,成功復制了前一次實驗的主要結果。

  其次,他們還想弄清,如果改變對“同性性行為”的定義,之前的研究結果是否依然成立。

  例如,如果收緊對同性性行為的定義,將其限定為“伴侶必須主要為同性、或全部為同性”,而非只要有過一名同性伴侶就行,是否會對結果造成影響呢?

  事實證明,結果與之前大體上仍是一致的,不過統計信度要低一些,因為適用的樣本較少。

  最后,研究人員還測試了個人魅力、冒險傾向、以及對新體驗的開放程度是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此次研究結果。

  換句話說,與這些變量相關的基因是否既與同性性行為有關、又與異性戀人群的異性伴侶數量相關呢?

  對于這兩種情形,研究人員都發現了相關證據,說明這些變量的作用的確都很重要,但總的來說,還不足以解釋此次研究結果。

  因此,研究人員目前還未能總結出一套可靠的理論、解釋這些基因是如何產生進化優勢的。也許在一系列復雜因素的結合作用下,可以使個體在整體上“更具吸引力”。

  模擬進化

  為了弄清上述假想的進化過程究竟會如何展開,研究人員還開展了一次人口連續生育多代的數字模擬。這些模擬人口都擁有一些相關“基因組”,會影響其對同性和異性伴侶的偏好。

  模擬結果顯示,基因效應的確可以讓同性性行為在人口中保留并維持下去,盡管這種特征本身按理說并不具備進化優勢。

  最關鍵的是,此次模擬還說明,如果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不會給人類帶來任何益處、以抵消它造成的影響,那同性性行為就很可能在遺傳過程中逐漸消失。

  這些發現為破解“同性性行為為何能在進化中保留下來”這一謎團提供了重要線索,但有幾點重要事項需要說明。

  首先,此次研究全部基于現代西方白種人的樣本。至于這些結果是否同樣適用于處于其它地點、其它年代的其他種族或文化,研究人員暫不清楚。未來的研究如能使用更具多樣性的樣本,或許有助于解決這個問題。

  最后,研究人員還想說明一點:有些人會認為同性性行為的遺傳和進化是一個敏感話題,研究它恐怕欠妥。但他們認為,人類行為科學的目的就是揭開人類本性之謎,自然要弄清哪些因素會影響人們的共同點和差異性。如果僅僅因為政治敏感性、就對性偏好等研究話題避而不談,這些正常的人類多樣性現象就會徹底被遮掩在黑暗之中了。(葉子)

進化基因達爾文
新浪科技公眾號
新浪科技公眾號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

創事記

科學探索

科學大家

蘋果匯

眾測

專題

官方微博

新浪科技 新浪數碼 新浪手機 科學探索 蘋果匯 新浪眾測

公眾號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為你帶來最新鮮的科技資訊

蘋果匯

蘋果匯為你帶來最新鮮的蘋果產品新聞

新浪眾測

新酷產品第一時間免費試玩

新浪探索

提供最新的科學家新聞,精彩的震撼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