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三大鐵律”瓦解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11日 11:01 《財經》雜志 | |||||||||||||
中國證監會于2003年8月提出的“三大鐵律”——即券商不得挪用客戶保證金、委托資產和托管債券的規定正在悄悄地軟化,漸漸屈從于券商風雨飄搖、無計可出的現實之下 □ 本刊記者 李箐/文 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不事聲張地向所有參與國債回購交易的會員發布了一個《
幾天后,所有參與交易所國債回購市場的證券公司都與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簽訂了一個協議,協議內容是保證結算公司在證券公司發生欠庫時,有權轉讓這個公司席位上的債券。 “這兩個舉措是相關聯的,也就是說如果客戶發生欠庫,責任也要由證券公司承擔,”中信證券總會計師倪軍說,“我們公司馬上就通知各營業部,要重點關注客戶的債券回購交易情況。” “監管層的態度已經由卡著證券公司的脖子要債,轉為極力避免新生的欠庫。”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如是解釋這一變化。 伴隨著近日的諸多政策,種種跡象表明,中國證監會于2003年8月提出的“三大鐵律”——即券商不得挪用保證金客戶保證金、委托資產和托管債券的規定正在悄悄地軟化,漸漸屈從于券商風雨飄搖、無計可出的現實之下。 沒有罰則的“鐵律” “三大鐵律”去年的強勢推出與其說是監管機構勵精圖治強化監管的努力,不如說是對證券公司大面積違規的一次公開承認。而去年以來隨著證券公司問題的日益暴露,這一亡羊補牢之舉越來越失去其最初的威懾力,監管層的壯志雄心正在悄悄褪色。 事實上證券公司挪用客戶保證金、委托資產和托管債券的過程恰恰構成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歷史。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成立的證券公司都是從銀行或者信托投資公司下屬的營業部演變而來,當時證券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也都來自于銀行,因此,他們普遍認為,存放在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與儲戶存在銀行的存款性質是一樣的,可以用來投資。與此同時,當時有關主管部門也提出“證券實業兩個輪子一起轉”。在這種背景下,挪用客戶保證金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證券公司挪用客戶保證金主要有兩個投向,一是買房買地,投資實業;二是投資自營股票,做莊盈利。 但是隨著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證券市場行情的走弱,很多客戶保證金有去無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證監會要求證券公司不許繼續挪用客戶保證金,而增資擴股的公司也要把新增資金用于填補保證金窟窿。 很快,證券公司又開始挪用客戶的委托理財資金,用于解決資金的匱乏。2001年之后,因為不能挪用客戶保證金與委托理財資金,而證券公司的資金需求又不斷膨脹,有人就發明了用國債在市場上進行回購從而融資的途徑。 中國證監會的“三大鐵律”是在2003年8月召開的全國證券公司座談會上,由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機構部主任李小雪提出的。當時證券公司問題不斷暴露,各種風險不斷積聚。此時,鞍山證券、大連證券、佳木斯證券和新華證券已被關閉,富友證券挪用客戶國債從交易所市場回購39億用于炒作股票的惡行剛剛暴露,證券行業已經陷入了嚴重的信用危機。 “當時沒有人愿意與證券公司打交道,我們太沒有信譽了,因此當時證監會提出三大鐵律的目的也是為了挽回證券行業的市場信譽,”中信證券清算部門的一位人士說,“但這三大鐵律只有規定,沒有罰則。” 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證券公司每月必須向中國證監會上報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委托理財情況以及凈資本計算表,中國證監會可以根據這些數據掌握證券公司的資產情況,而這些數字又會成為證券公司申報各種資格的基礎條件。 “這本來是一個很好的監管框架,資產質量好、沒有挪用現象的公司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格與政策,但是這個框架很難認真執行。”中國證監會機構部的一位人士說。 據這位人士介紹,證券公司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資產質量也都很好,因此證監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在發行、承銷、經紀以及新設營業部等方面給出了很多準許政策,但是到了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即便數字很難看,但也少有取消資格之說。惟一起約束力量的是對新業務資格的審批,比如去年有幾家大型證券公司就沒有拿到開放式基金的銷售資格。 “我們還是應該抱著‘治病救人’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不能‘醫了駝背丟了命’!”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如是說。 違規國債回購喘息之機 更能充分體現管理層“治病救人”態度的,還是當前對于國債回購問題的處置。 2003年6月,周正毅案發,富友證券挪用客戶國債達39億元,國債回購問題也因之浮出水面。隨后,中國證監會開始對國債回購進行摸底調查。結果是,違規國債回購200億元左右。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以下簡稱結算公司)曾經在2003年底下發國債回購自查令,要求券商就自營債券量和回購融資量差額作出說明。這次摸底的結果是,市場存在違規回購規模高達1000億元,中信證券資本市場部副總經理高占軍估計:“其中欠庫肯定超過500億元。” 因為交易所國債市場實行的是中央交收、撮合成交、以標準券交易的制度,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在交易雙方的中間起到了擔保的作用(參見《國債回購的秘密》)。因此證券公司利用種種手段產生巨額欠庫的時候,結算公司就不得不承擔起這個清算任務,以至于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董事長陳耀先也曾公開指責:“國債回購太亂了,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結算風險基金已經沒有錢賠了,開始申請央行再貸款。” 2004年4月27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發出了關于加強債券回購結算風險管理的緊急通知,通知要求對于欠庫的機構,結算公司可從T+3日起開始變賣待處分證券。變賣所得用于彌補違約交收款、利息及違約金;對于債券回購業務量過大、持續進行滾動回購業務操作,風險程度明顯超過其承受能力的結算參與機構,結算公司將進行重點監控,同時有權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包括提高最低結算備付金比例、限制結算備付金劃款、要求減倉等風險控制措施。 然而這一通知并沒有被嚴格執行,今年5月底,市場傳說結算公司下發了一個內部通知,從T+3日起開始變賣待處分證券將延長到T+180日,也就是說國債回購欠庫的償還期限從3天延長到了180天。 雖然這則通知沒有得到證實,但是從證券市場上各個大機構莊股的走勢來看,結算公司確實放松了對于券商欠庫的催逼。 “光是要錢是沒有用的,證券公司的資產就那么點,得先讓他們活起來,賺了錢再解決欠庫問題”,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說。 當然,為了防止新生的欠庫,結算公司在4月29日的通知中還明確了對于債券回購業務量過大、持續進行滾動回購業務操作,風險程度明顯超過其承受能力的結算參與機構,結算公司將進行重點監控,并有權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包括提高最低結算備付金比例、限制結算備付金劃款、要求減倉等風險控制措施。 新規押后 伴隨著管理層無可奈何的監管態度,問題證券公司帶給證券市場的問題已經逐漸超出了資金這個范疇,很多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與規劃也已經受到影響。 最先受到影響的是反映證券公司資產情況真實性指標難以出臺。 中國證監會早在2003年下半年就起草完畢、并計劃于2004年年初發布的一套新修訂的《證券公司凈資本計算規則》一直難以出臺,原因很簡單——“按新規則計算下來,沒有幾家公司符合有關的監管標準”。 對中國證券業來說,凈資本這個概念并不生疏,因為早在1996年,證監會發布的《證券經營機構股票承銷業務管理辦法》和《證券經營機構證券自營業務管理辦法》中,就曾首次使用這一概念。中國證監會自1996年起開始使用凈資本指標,至2000年9月,證監會又對原有證券公司凈資本計算方法進行調整,下發了“關于調整證券公司凈資本計算規則的通知”,制定頒布了新的凈資本計算規則。 “2000年的凈資本計算規則比較簡單,已經不適應現在的情況,因此我們將出臺新的計算規則,”中國證監會機構部的一位人士說,“計算凈資本時,證券公司必須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充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并以扣減資產減值準備后的凈值或凈額作為計算依據。” 新的凈資本計算規則要求對于自營證券中的股票投資進行細化計算。對于上海180指數和深圳100指數成分股、ST股票、*ST股票和超過一個股份公司以發行股份5%、按當日收盤價計算的總市值超過上市公司已流通總市值15%的股票分別進行不同的折扣。最低的折扣達到了20%,最高的不過85%。而2000年的計算規則中對于自營股票的折扣統一為90%。 此外,證券公司在計算凈資本時,需對未決訴訟、未決仲裁、對外擔保等或有事項進行披露,對于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公司的或有負債進行核算,并確認為預計負債進行全額扣除;對于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公司的或有負債,在計算凈資本時按50%的比例進行扣除。 實際上,今年1月1日開始在全部證券公司實行的《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已經讓很多證券公司資產大幅縮水。原因是新的會計制度要求證券公司采用更為謹慎的會計政策,充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其中包括自營證券跌價準備、壞賬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等。 中國證監會首席會計師張為國教授曾經對此做過測算:“執行新的金融會計制度,進行減值準備并相應追溯調整,證券公司資產至少將減少150億元,甚至不少券商凈資本可能出現負數。” 根據已經在拆借市場上公布上半年報表的60家證券公司的財務數據,實行這個新的會計制度已經讓很多證券公司陷入虧損。而在此基礎上如果再采用新的凈資本計算規則,大部分綜合類券商將很難達到凈資本2億元的最低資格要求。 “反正很難改變什么,因此新的計算規則出來也不起什么作用。”中國證監會人士說。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證監會正準備將《證券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和分支機構負責人任職管理辦法》盡快推出。“一定要在管理層上把好關”,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說,“否則風險很難控制。”■
相關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