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來自東南亞的“超級巨獸”Grab上市又能否打動華爾街的投資者?
文│美股研究社
各資本巨頭入局東南亞,東南亞赴美IPO風頭正起,在Shopee母公司冬海上市股市“一騎絕塵”之后,各路獨角獸也加快了上市的步伐。一只來自東南亞的“超級巨獸”Grab準備在2021年上市。有消息稱,該公司將通過 IPO 集資至少 20 億美元,這將是東南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境外發行股票的企業。
Grab是東南亞的本土公司,從2014年4月,GrabTaxi公司獲得1千萬美元A輪投資開始,截至目前,Grab總融資規模超過100億美元,融資方包括軟銀、高瓴資本、鼎暉投資、滴滴、微軟、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等眾多明星資本,其估值已經超過 160 億美元。在眾多資本機構中,軟銀在投資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Grab目前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和柬埔寨提供服務。其業務觸手涉及網約車、移動支付、外賣、快遞、保險等領域。
市場不斷對Grab加大資本投入,并稱Grab的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作為東南亞本土孵化的互聯網巨頭,Grab上市又能否打動華爾街的投資者?
中國模式“超級應用”在東南亞Grab身上再現
只需要下載一個軟件,就可以享受到出行、金融、外賣多多功能應用帶來的方便,這不僅僅對用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同時對公司和資本來說都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這是每一個互聯網公司都想做到的。但是在美國的公司身上沒有找到這種例子,無論是微軟、谷歌又或者是亞馬遜都沒有見到過“超級應用”的影子,“超級應用”是中國公司的一個特例(如微信、支付寶、美團不僅可以出行、支付還可以點賣外。),如今這個特例又在東南亞的公司身上出現。
Grab公司是中國的“美團”、“滴滴”、“螞蟻金服”于一體的超級應用。由于東南亞互聯網發展的特殊環境,東南亞互聯網的發展直接跳過了PC階段,躍遷式發展到移動時代。Grab公司也加快步伐,不斷和滴滴、軟銀等巨頭合作,通過超級應用模式不斷的擴充自身的邊界。
Grab公司以出租車起家的,運用本土化戰略在當地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后隨著資本的入局,更是在2018年3月合并網約車巨頭Uber東南亞業務后在東南亞網約車領域有著絕對的霸權,據ABI Research的數據,2019上半年,Grab在印尼、新加坡、越南和泰國的網約車市場占有率分別達63%、92%、72%和90%,而Grab公司的競爭對手Gojek的在印尼、新加坡、越南和泰國的網約車市場占有率分別35%、4%、10%和不到4.5%。,與Grab公司有著較大巨大的差距。
東南亞外賣服務領域仍是一個新興市場,同時受到疫情的推動,東南亞外賣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潛力。根據墨騰創投發布的2021年1月東南亞外賣平臺報告:2020年東南亞外賣市場增長近兩倍,達到119億美元。
除了網約車跟外賣業務之外,Grab也在發力數字支付。2019年,Grab在新加坡獲得了數字銀行牌照,同時GrabPay通過持股印尼支付平臺OVO與GoPay展開競爭。
在2020年10月Tokopedia成為OVO大股東,同時Grab在接下來的一份聲明中表示領投印尼央企支持的電子錢包LinkAja的一億美元B輪融資。在2019年,印尼就發布了《印尼電子錢包交易額度品牌占比》,其中OVO以37%遠超GOPay的17%。
Grab能夠網約車、外賣、移動支付等在東南亞的市場上占據優勢與資本看重東南亞市場離不開關系。在15年前日本電信巨頭軟銀把賭注壓在阿里巴巴造就了中國“超級應用”后軟銀的投資重心不斷南下。
對Grab的投資更是不留余力,軟銀自2014年12月首次投資Grab2.5億美元,此后4次加持,其中軟銀和滴滴的投資額累計達66.6億美元。在18年Grab對Uber的收購上軟銀也發揮著巨大作用,以此結束與Grab的消耗戰。
不論是網約車,還是外賣跟數字支付,這幾個業務在中國對應的滴滴、美團、阿里都在資本市場上擁有很高的估值,這或許也是Grab在上市前就擁有160億美元估值的關鍵。手握三大業務沖擊美股,Grab上市之后的阻力又有哪些?
高估值下Grab上市路上絆腳石不少
在全球互聯網行業,都有一個基本規模,那就是巨頭在加速擴張發展的同時,雖說會不斷地提升他們的估值,但在擴張背后也會帶來不少的風險。對于Grab來說,赴美上市是新的征程,但在征途當中也有一些阻力恐會影響到它未來的估值。
一、大規模擴張成本高短期難盈利
但是不可避免的是,Grab在于Gojek競爭以及和國際玩家的競爭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據白鯨出海稱Grab自2012年創建以來,從未創造一美元的利潤,Grab能夠在東南亞快速地發展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已超過 100 億美元的投資。
在疫情期間,Grab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炳耀于6月17日發布內部信稱,將裁員360人,占員工總數的5%。此外將消減非核心業務,將業務重心放在外賣、網約車、移動支付等核心業務上。
二、與Gojek競爭激烈搶奪市場
Grab雖然有資本加持,但是其本土玩家——Gojek也不落后,當Grab將微軟、豐田、開泰銀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泰國綜合性集團Central Group等拉入己方陣營的時候,—Gojek獲得了谷歌、京東、Facebook、PayPal、Visa、日本三菱集團的青睞。東南亞的投資差不多都被這兩只巨獸收入囊中。
“超級應用”能夠形成強大的護城河,提高自己產品服務的競爭力,Grab和Gojek都深知這個道理,都在加快構建“超級應用”模式,但是兩者構建的方式有所不同。Grab通過合作的方式,自己不提供應用,自己只提供入口所有的服務商都可以通過Grab提供自己的產品(比如視頻點播是和Hooq、訂票服務的合作方是BookMyShow)。
與Grab不同的是,Gojek通過收購和自己建設的方式構建“超級應用”,收購了MVCommerce、Promogo、PT Ruma等公司。相對于Gojek來說Grab的“超級應用”的搭建方式更加的開放,此種“超級應用”的發展潛力也不小。
三、監管風險帶來的不確定因素
在政策上,東南亞的市場還處于開發期,現如今還是個寬松的社會環境,但是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相關的規定也將出來,Grab的發展也將面臨許多政策上的制約。
比如在2018年合并Uber東南亞業務后引起新加坡政府的警覺,新加坡反壟斷機構剛剛表示對Grab和Uber進行罰款,以此警告雙方合并的交易大幅減少了東南亞地區打車服務的競爭,甚至有可能叫停兩家公司之間的合并交易。
Grab所面臨的市場競爭、盈利問題、政策問題都是其發展的阻力,但是資本對其投入仍然不留余力,如若說原因是Grab潛力巨大不如說東南潛力巨大,用戶規模和低價勞動力吸引著他們不斷加大資本投入,只因為這一片可以孕育“超級獨角獸”的“寶地”。
東南亞還能誕生什么樣的“巨獸”?
2018“構建東南亞與東北亞創投生態圈”在吉隆坡舉行。10余個國家的超過數百位投資人、創業者、商界名人、政府官員等各圈層人士參與。不僅僅微軟投資重心南下轉移到東南亞,諸多資本巨頭也瞄準了東南亞這塊“新高地”。
2019年英國《金融時報》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對東南亞科技企業的總風險投資額達到了34億美元,同比增長逾300%。其中,中國風投機構就投入了6.67億美元。
對于互聯網科技公司來說,東南亞一塊孕育超級獨角獸的土壤,這兒是產生“超級應用”的佳地。
第一,在東南亞互聯網企業發展初期這是沒有“獨角獸”的,還不存在馬太效應,這兒還是個待開發的市場,據谷歌發布的《2018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報告》預測2025年將超預期達到2400億美元,占東南亞GDP的8%。如中國互聯網發展初期一般,在占領一個高地之后,可以迅速地將觸手伸向其他高地,以此形成“超級應用”,比如中國的微信、支付寶、美團。
數據來源:《e-Conomy SEA 2018:Southeast Asia‘s internet economy hits an inflection point》
所以也就出現了像Sea Limited涉及數字娛樂、電子商務、數字金融的公司,以及Grab和Gojek涉及外賣、網約車。移動支付的體量巨大的公司。
第二,東南亞的互聯網公司之所以選擇多元化發展,也是由于用戶的價值的有限,印尼的人均GDP處于中國2008-2009年的水平,人均GDP只有美國的6%左右。所以為了盈利,擴大消費領域和增加用戶數量是這些企業的必然的選擇。
第三,資本相對集中,為了規避風險,資本集中匯聚到頭部企業,這也將讓企業有資本將觸手伸向各個領域成為一只超級“獨角獸”。單就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而言,阿里巴巴早在2016年就以10億美元的投資獲得來贊達(Lazada)的控制權,之后在2017年和2018年的幾輪融資中以11億美元的金額領投了印尼電子商務巨頭Tokopedia。騰訊也對Sea(東盟最大的游戲平臺)投資,目前騰訊已經通過持有Sea多達40%的股份成為了它的最大股東。
第四,對于投資方來說,投資“超級應用”的公司遠比投資單領域公司的回報更大,涉及多領域的公司具有強大的盈利能力,在未來能夠為投資方創造更大的回報。正如穆迪投資服務有限公司所認為的那樣Grab盈利只是時間問題,Grab雖然在2023年之前都將保持虧損,但是一旦公司收入增長和改善成本之間取得平衡,將會持續的盈利。
總的來說,東南亞的互聯網發展迎來拐點,用戶數量和市場規模都空前的膨脹,與早期中國互聯網發展有著相似的環境,這些情況深深地吸引資本進入,這給東東南亞互聯網公司帶來了無限發展的可能,目前已經出現了像Sea Limited、Grab、Goje、Bigo、Bukalapak、Traveloka獨角獸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入局,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很有可能會出現像東南亞版本的京東、拼多多、字節跳動等具有“超級應用”的獨角獸。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郭明煜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