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證券日報頭版喊話機構投資者:挺起A股的脊梁
要真正有效降低市場無序和失序風險,需要機構投資者用專業營造信任。
開年以來,A股累計跌幅超過10%。1月25日,滬深兩市三大指數跌幅均超2.5%,兩市4399只個股下跌,個股下跌數創下歷史紀錄。1月26日,上證指數收盤報3455.67點,漲幅為0.66%。
在1月26日,《證券日報》和《證券時報》兩大行業報,分別在頭版發表重磅文章:呼吁機構投資者克服投資短期化的傾向,“擔起引領價值投資的主體責任”“挺起A股的脊梁”;“下跌是最大的考驗,忍耐往往是獲得超額收益的前提”。
當前國內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這反映在市場中就是對不同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發生改變,如對新經濟領域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多看重其可預期的盈利能力和貼現能力,而非單純的概念題材炒作,對傳統經濟領域的上市公司,市場更傾向于評估其御寒能力、抗壓能力等。這種風險定價模式的轉換,必然會帶來市場的估值調整。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機構化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截至2021年底,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經超過25萬億元,達到25.57萬億元,私募基金管理規模也接近20萬億元,達19.76萬億元,可以說我國資本市場已是機構主導型市場。
讓機構投資者發揮壓艙石和定盤星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機構投資者屬于代客理財,其背后是投資委托方,機構投資者的業績表現直接影響的是其從業者的生存和發展。機構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使用的資金,屬于受托基金,而且許多是開放式基金,一旦一級和一級半的投資者不看好,或者在公私募的協議中一旦觸碰相關條款,投資者贖回公私募產品,就會引發市場聯動反應。
進入今年以來,A股持續走低,其實很多是機構投資者在資產端的回撤,觸發了贖回條款,而機構投資者不僅沒有做好相應的流動性管理安排,而且有些甚至變相加了杠桿,導致投資人的贖回引發二級市場的擠兌,機構消極主動拋售股票,從而在市場操作層面上,市場內生的估值調整以“跌跌不休”的市場情緒表達出來。
當前投資者與管理人的互信并不牢固,很多還是基于契約條款約束,即目前機構投資者主要是以契約型基金為主,公司型基金很少。這種契約設定,從根本上是投資者對管理人的專業缺乏信任。畢竟,國內機構投資者,嚴格而言都沒有真正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和投資周期,不論是公募還是私募管理人,大多尚不具備成為一個完全獨立信用資格的投資管理人,尤其是很多基金經理,更多強調投的能力而缺乏管的水平,最直觀地表現在其基金的流動性管理上,即,基金管理并沒有考慮到流動性風險,導致投資組合進攻型的矛多、具有安全墊作用的防御性的盾少。
此外,在融資設立基金的時候,更多強調銷售,而忽視匹配,即沒有很好地將基金的風險策略與投資人的風險偏好、風險可承載能力等進行有效匹配,從而導致基金本身就存在內穩性問題等。
總之,當前我國資本市場已經進入了機構主導市場的初期,要真正有效降低市場無序和失序風險,需要機構投資者用專業營造信任,監管機構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塑造市場秩序。
責任編輯:陳悠然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