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股市:博弈與救贖(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 09:53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會否被拖入“金融黑洞”? 《21世紀》:前兩個月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已經很難避免進入衰退。世界經濟與國際資本流動對國內股市有哪些影響? 霍德明:美國經濟的確在衰退,如果今年美國經濟的衰退導致美國股市也衰退的話,就要考慮國際資金會往什么地方流動。如果資金流到中國來,而中國又存在著資本管制,那么中國的股市也不會從中得到什么樣的機遇。如果中國對國際資金放松管制,或者是今年股市跌得很厲害,對熱錢的流入就有更強的吸引力。同時,中國跟美國的貨幣政策方向操作是相反的,美國是降息,中國是加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經濟進入衰退導致國際熱錢流入中國,對中國是有正面意義的。但是這同時要看政府的宏觀調控的力道,股市的大起大落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控制國際熱錢不進來,中國的資本市場會比較穩定。 陶冬:美國經濟衰退的深度和時間持續的長度取決于資本市場的動蕩何時結束。隨著金融黑洞的不斷報出,市場動蕩難以避免。如果香港市場隨著全球市場動蕩的話,A股很難不受其影響。經濟衰退是一個概率事件,可以通過市場價格加以體現和調節,但現今市場震蕩的最大原因是不確定性,金融黑洞沒有辦法通過概率做出評估,市場一次次的掉入黑洞的陷阱,促發一次又一次的信貸緊縮和價格調整。我覺得這種局面有可能持續到今后三到六個月。 劉紀鵬:整體上看,國際金融局勢并未給我國市場帶來負面影響。第一,美國的次貸危機沒有連帶到國內市場;第二,中國的貨幣體系和美元互不搭界;第三,中國的資本市場和美國的市場也有隔斷墻。 唯一顯著的影響是熱錢的流入。國外市場看好中國的資產,資產市場中包括股市,所以美國的次貸危機可能會使更多的熱錢從美國出來進入中國。至于我們何時以何種價格讓熱錢進來,是3000點還是4000點,是一目了然的。4000點對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點位,不僅關系國內市場的穩定,而且關系到讓正式合法的外資和類似熱錢的不合法外資,以什么方式進入中國股市的問題。 曹遠征:美國經濟是否進入衰退,還是值得商榷的事。按經濟學的標準,衰退意味著經濟要連續下降6個月,現在美國還沒有出現下降,但是不排除它將來可能會有一兩個月或者更長時間的下降。但是現在沒有跡象證明它已經有衰退了,但經濟減速已成定局。 從美國現在的情況來看,這次經濟減速的原因主要是次級債危機帶來的。次級債的危機看來是一個局部性的問題,不會演變全面的金融危機,不會出現全面的經濟衰退。當然不排除會出現輕微的下滑,比如一兩個月的下滑是有可能的。 從二月份的經濟指標來看,美國住房的銷售量增加了2.9%,但不知道這是短期還是長期趨勢。這個指標是很多個月之后的第一次正增長。盡管價格在下降,它的銷售量在增加,表明市場信心可能在恢復,如果是這樣,至少說明美國的經濟或者房地產市場不會再下滑了。由于房地產市場不會再下滑,次貸危機可能就到了底,它的經濟衰退程度會大大降低。 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中國沒有直接影響,但它的后續結果對中國有影響,而且可能很深刻。這對美國消費者卯吃寅糧、借貸消費提出了深刻的挑戰。從短期看,美國的消費者有了損失,會因此捂緊口袋,這對中國的出口會產生影響。從長期看,更重要的啟示在于,中國經濟不能把經濟增長的重心放在出口上,而應該放在擴大內需上,這需要我們在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轉變上做大量的工作。 《21世紀》:股市的震蕩中如何防范國際資本對股市的操控和套利行為? 曹遠征:商業機構一定要賺錢的,但是我覺得國際資本在中國股市套利比較難,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金融機構首先要堵住次貸危機上的窟窿,不會因為在中國有炒作空間的誘惑,而把資金用來在中國資本市場套利。其次,就中國市場來看,由于外匯管制,外國資金進入也不是很容易的。目前一個合法的管道是QFII,規模有限,而從其他的管道進入,無論是資金成本還是違規成本都是很高。同時要想進行套利,一般要反復操作。在中國進行資本管制的情況下,反復操作的難度較大。從統計數據來看,也不支持這個現象。 平抑通脹與拯救市場 《21世紀》:2月CPI到了8.7%,抑制通脹的宏觀調控重點似乎不會有任何改變。緊縮政策對于資本股市的后續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霍德明:抑制通脹一定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重點,但是調控力道有多強誰都不確定。如果大家都確定今年的通脹會很厲害,并且宏觀調控也會很強,最后通脹不會那么高,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狀況。但是現在看起來盡管通脹是很強的,政府也有心抑制通脹,但是政府在“假緊縮”,真假之間有不確定性,這是最大的隱憂,就是這種不確定性造成了現在股市階段性低迷,加重了股市里面的信心不足。 陶冬:首先,我不太贊成把一月份和二月份的通貨膨脹數字看得太重。因為它和年初的雪災所帶來的交通堵塞、生產停頓有直接密切的關系。而今這些因素已經消除,通貨膨脹效應會在今后幾個月逐步平復。政策的變化不應該建立在已經發生且今后不會持續的事情上,政策需要的是前瞻性。 其次,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非常大,全球經濟的增長在迅速下滑,各國銀行紛紛進入減息周期,這些外圍因素勢必成為中國貨幣政策制定中要考慮到的。而且在調控的力度及手法上,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 至于緊縮經濟對于資本市場后續發展有何影響,取決于今后六個月的調控政策。我認為中國的信貸環境在趨向正常化、穩定化,每個月的平均新貸款數目大概在2500億左右,和去年基本持平。但是由于通貨膨脹,在今年下半年,加息可能會重新啟動,這可能對股市、尤其是對于一些利率較敏感的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影響。 曹遠征:主要是對市場信心的影響。通脹問題包括三個方面:一是CPI的指標,二是PPI的數據,三是資產價格的問題。資產價格除了受宏觀面的影響以外,更重要的是受市場信心的影響。所以各國貨幣政策當局通常不把資產價格作為一個目標來考慮。貨幣政策主要是控制通貨膨脹的政策,主要鎖定前兩個目標。盡管央行也說要關注資產價格,但實際政策中它很難作為一個調控的目標出現。從另一方面講,貨幣政策對它有影響,但影響不是直接的。 就通貨膨脹來說,如果從2月份的CPI等指標來看,主要是鮮菜、豬肉和農副產品的價格漲得很快。今年冰雪災害以后,新鮮疏菜供應緊張,價格上漲是可以預期的。鮮菜的生產通常需要100天左右,如果供給充足,鮮菜價格就會下降。豬肉價格上漲當然有糧食價格上漲的因素在內,但最關鍵的是豬本身的生長周期比較長,通常是八個月。在二季度以后,豬肉價格可能就會平穩,所以CPI的問題不是很大。核心問題是PPI,PPI中間原材料價格漲得很快,原材料一漲其他價格就會被帶動起來,對PPI應該有特別的關注。 將CPI和PPI的變動綜合起來看,今年的物價上漲原因與過去有所區別,不僅僅是因流動性過剩引起的需求拉上,即傳統意義上的通貨膨脹,而且還有成本推進引起的物價上漲。我注意到,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和總理答記者問時,很慎重的選用了物價的過快上漲和通貨膨脹的過快這兩個說法,實際上是有意區別這兩個問題了。 如果成本推動的原因更重要,有幾個問題就會凸現出來:第一,中國的很多的原材料都是靠進口的,漲價不是我們所能控制。比如說石油,因為中國石油消費量的一半是靠進口,鐵礦石大部分是靠進口;大豆等糧食也相當一部分要進口。雖然中國需求在國際原材料價格形成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畢竟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克服成本推動引起的物價上漲,看來是一個長期的問題。因為它主要依賴于節能降耗和調整經濟結構,這難度比較大,花的時間相對比較長,因此,由于成本推動,可能物價在未來兩三年間,都將在一個相對高位運行。 第三,盡管用從緊的貨幣政策直接對付成本推動性物價上漲的作用不是很明顯,但它的意義依然非常重要。如果不用從緊的貨幣政策,極易形成需求拉上和成本推進的相互循環,物價就可能產生螺旋式上升,局面就不好控制了。因此,通過從緊的貨幣政策先把需求拉上因素控制住,才能騰出精力集中對付成本推進的物價上漲問題。 《21世紀》:針對當前我國經濟的結構調整,今年如何在平抑通脹的同時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 霍德明: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的改革永遠會遭受很多的困難。我們談資本市場的改革,其實跟當前的經濟結構或者是通脹,沒有太多的關系。資本市場的改革應該怎么改,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上市公司要先把公司治理做好,這才是資本市場能夠進一步的改革的基礎。如果說公司治理這部分沒有做好,不管是政府的救市,或者是其他的政策,都不可能讓資本市場更有效。 劉紀鵬:平抑通脹的同時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并不矛盾,通貨膨脹本身要一分為二,有的價格上漲是合理的,不要硬性的把他壓下去,比如說豬肉的價格,為什么不能讓豬肉漲到15元一斤呢?這和國際的價格比較是合理的價位。這一價格可能在短期內表現的是CPI的上漲,但是對以農產品為代表的食品改革來說,它是合理的。我們面臨的兩難境地是,如果我們不讓豬肉食品價格上漲,我們欠農民的;而肉價上漲,有些人就吃不起,社會保障不完善,會對低收入人群造成損害。 現在中國的財政處于一個最佳的歷史時期,5.1萬億的財政收入說明中國財力的強大,而且去年我們增長了一萬多億當中有7000億是預算外的收入,這種預算外的收入就應該用在城市低保人群上,讓他們去能夠買得起15塊錢一斤的豬肉。我們的政府部門,應該在對付食品價格通脹上把著眼點放到人身上,而不要僅僅盯在豬身上,怎么給豬保險,怎么給豬打針,而把農產品價格改革壓下來。 平抑通貨膨脹要一分為二,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政策,我相信資本市場改革和通貨膨脹就不是對立的問題了。因為現在的通脹也和結構型的流動性過剩有關。要想消化過剩的流動性,就要把它從商品市場引入到投資領域來,引入到資本市場里來。要用資本市場的發展來抑制結構性的通脹,要用價格的市場化和合理化來允許像豬肉等食品價格可以增長到位,理順食品價格,以此保證農民的利益,縮小剪刀差,這才是治本方略。 《21世紀》:控制通脹的過程中,如何避免經濟走向衰退? 陶冬:在資金信心不足的環境下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會更加困難,有一些產品的推出可能會推遲,比如說股指期貨。但是資本市場的改革中,對于資本市場發展有重大作用的改革,應該進一步的推進。 關于通貨膨脹,我想2007年的通貨膨脹是食品通脹,2008年的通脹則是全面通脹。在今后兩三年,通貨膨脹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的頭號難題。這一輪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成本拉動型,因此貨幣政策在短期內難以奏效。靠加息加不出更多的豬肉供應,這是橫在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難題。央行需要在增長和通脹之間取得平衡,平衡不僅是孰輕孰重的問題,還需要考慮孰先孰后。我認為,中國政府如果不加速治理通貨膨脹,不控制人們的通貨膨脹預期,增長風險和通脹預期之間的矛盾會不斷惡化。 曹遠征:我認為這個擔心從總體講是不必要的。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良好。經濟增長維持8%的速度,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達到去年11%的速度既不現實,也不必要。 當然,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未來是不確定的,要考慮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也應該密切注意經濟形勢的演變,保持宏觀調控的靈活性,避免過大的波動。從中長期看,令人比較擔心的是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可能在未來兩三年間需要認真對付的問題,不僅需要時時保持警惕,而且需要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 霍德明:治理通脹如果經濟不走向衰退的話,是不可能的事。今年的通脹預期非常大,有一些經濟學家預測到兩位數的通脹,這對新一屆的政府有巨大的政策上的壓力,可能在今年的下半年,經濟無可避免的要走向衰退。但是,中國的衰退跟美國的衰退不一樣,美國的衰退是負增長,中國的衰退有可能是9%以下的經濟增長就可以說衰退了。這種衰退完全不可以定義成西方的負增長。這里的“衰退”是說下半年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會放緩。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