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財政集權與財政分權間的嬗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2日 14:09 21世紀經濟報道
北京報道 本報評論員 曹理達 1980年代的財政分權 <21世紀>:1980年,國務院決定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財稅體制。怎么理解那次財稅制度的調整思路與背景?存在什么問題? 安體富:那次財政體制改革的思路是對地方適當放權,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只有這樣才能發展經濟。改革以后收支劃分都定了,5年不變。在此期間地方多收了可以多支,少收少支,可以自己安排。投資多收入多,可以再擴大投資,和地方的5年計劃銜接起來。1978年以前財稅高度集中時,各個地方支出都由上面統計,地方沒有多少權力。現在完全是地方自主,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包干體制實行的結果,就是收入增長比較快、經濟發展也比較快。 但也有兩個主要問題。一是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導致中央越來越困難。因為實行包干體制,地方上出現"包了不干",包干之后,但是支出不承擔,還需要中央財政調整。同時,各個地方為了增加收入,重復建設、盲目建設很嚴重。各個省都搞啟動的技術要求不高的煙廠、酒廠、小化肥廠。二是地區之間進行封鎖,地方保護主義。另外,棉花大戰、煙草大戰、皮革大戰,搶購原料,到處你爭我搶的抬高價格。 <21世紀>:伴隨著農村改革向城市改革的推進,國營企業實行利改稅,1985年和1988又進行了幾次財稅改革。怎么看待國家和國有企業之間分配關系的變化? 安體富:原來企業大多是國家的,利潤上交財政,當地方需要流動資金、基本建設資金時,財政再給錢,就是統收統支。這就導致國有企業經營比較死,要通過利改稅來注入活力。國企交完流轉稅后扣除成本,剩下就是利潤。這個利潤過去全部上交國家財政。過去認為對國企不能征所得稅,從理論上看,這次改革是破天荒的。 利改稅分了兩步,1983年是第一步利改稅,1984年是第二步利改稅。第一步利改稅企業交所得稅后剩下的利潤,還采取大約四種利潤上交的形式。第二步時,取消利潤上交形式,改叫調節稅。調節稅率是這樣定的,交完55%的企業所得稅之后,剩下的利潤扣除獎勵基金、福利基金之外,剩下多少占利潤的比例,這就是調節稅的比率,各個企業都不一樣,所以就變成一戶一個比率,所以等于還是利潤上交,只是名義上叫調節稅。 這里面也有很多問題,后來就試點搞承包制。承包制當時被鼓吹得很厲害,它是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但這樣就使財政收入越來越少。另外,它實行的是稅前承包。企業為了發展向銀行貸款,按道理應該用利潤來還。但當時是用交所得稅之前的利潤來還,也就等于是用了財政的錢去還。于是銀行就任意給企業貸款,因為肯定能收回。這樣影響非常大,財政越來越困難,所以在1994年進行了財政體制改革,實行分稅制,稅制進行了改革。 "94稅改"的來龍去脈 <21世紀>:"94稅改"的背景和效果如何?如何理解"統一稅法,公平稅負,簡化稅制,合理分權"的指導原則? 安體富:這一次稅制和財政體制都面臨著大的改革,它們是同時進行的。1993年十四大召開,提出了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根本性的變化。到了十四屆三中全會,專門有一個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決定,確定了要搞市場經濟的目標,原來的稅制很不適應,要進行稅制改革。 統一稅法,我們看到改革以前稅法是有身份區分的。國有企業有國有企業的、私有企業有私有企業的,外國有外國的,稅法是很不一樣的。經過這次除了企業所得稅內外沒有統一以外,別的都統一了。公平稅負,原來企業所得稅的稅負都是不一樣的。稅負總體是這么一個結構,就是國營重于集體,國營、集體重于私人,內資企業重于外資企業。這一次做了一些調整。簡化稅制,之前有30多種稅,經過這么調了以后,減到大概18種稅。合理分權,就是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這次改革后,稅種的立法權都在中央,但是稅的征收、管理是地方稅由地方來負責征收管理的。所以1994年的稅制改革,它是適應社會對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需要。總體也使得我們整個稅收體系,大體上能夠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初步建立起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這種稅收體系的框架,還不是很完善的,只是一個框架。 <21世紀>:"94稅改"在分權體制的制度化方面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安體富:這里面是一個財政體制的問題。1980年開始劃分收支分級包干,后來又實行了承包制。但是它整個是比較不規范的,包干的結果就是中央支配的收入越來越少。 分稅制有幾個內容,首先是劃分各級政府職能和支出的范圍。先劃支出,然后根據支出劃收入,支出的劃分大體是按隸屬關系的。像中央企業、事業單位、機構的支出,全部都是中央財政。地方也有一套相應的機構、它所屬的企業、事業單位、學校、醫院,這些支出都是由地方來負擔。收入劃分按稅種來,分成中央稅、地方稅、共享稅。中央稅主要是指消費稅、關稅。地方稅比較大的稅種就是營業稅。然后共享稅就是一種——增值稅,這是最大的。增值稅共享是這樣的,收來的增值稅75%歸中央,25%歸地方來劃分。 這一次改革是總體設計,逐步實現的。新老辦法同時實行,按照新的辦法來交稅,最后一算賬地方虧了多少,就以稅收返還的方式返還給地方。但是返還的時候,基數是定的,以后年度增長的部分,按1:0.3這個系數來調節,就是增長的那個部分中央拿七成、地方拿三成。這樣隨著收入越來越多,增長的部分就是中央拿大頭、地方拿小頭,逐漸增加中央支配的收入,是一個增量標準。1994年的財政體制改革就是實行分稅制,就是簡單的分稅分級財政。在分稅制的基礎上分級財政,各級定了以后執行,這比以前也大大改進,也比較規范。 新一輪稅改方向 <21世紀>:最近幾年來,稅收總量及其占GDP的比重增加非常迅速,去年接近四萬億。您怎么分析其中的原因?加上社保等因素,目前我國的總體稅負水平是否過重? 安體富:我個人認為宏觀稅負比較重,應該適度減稅。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98年開始每年上升一個百分點,2006年大概達到了18%,加上占比4%的社保基金收入,就是22%了。 具體稅種稅率都偏重。增值稅稅率是17%,把生產型換算成消費型增值稅的話,大概是23%。西方國家的增值稅一般都在20%之內,日本、韓國都是百分之幾。企業所得稅率是33%,發達國家OECD平均也沒有這么高。個人所得稅的邊際稅率最高的45%,甚至比美國都高。 宏觀稅負的高低,還應考慮到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多少。我國提供公共產品是比較少的。 現在每年稅收超過GDP很快,如果一直這么增長,稅收會越來越高。所以就有一個戰略目標,稅收提高有一些制約的因素。一個是社會保障;要建立創新型國家,得考慮企業研發費用的支出;最后一個是工資的因素。工資提高,企業成本增加,稅負過重會影響企業發展。宏觀稅負的提高應該考慮這些因素,不能定得過高。 <21世紀>: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的戰略部署,提出要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進行稅制改革。如何分析本輪稅收改革的背景和特點? 安體富:這次改革我認為很重大。1994年的改革只是奠定初步的框架,到2004年已經10年了,經濟發生很大的變化,原來很多政策都不適應了。這次改革涉及的范圍很廣,力度很大。幾乎涉及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等所有主要的稅種。力度大體現在對財政收入的影響上,總共大概會減少五六千億收入。 寬稅基是擴大征收面,另外稅基要清潔。現在稅收優惠減免很亂,盡量減少這些稅收優惠,擴大稅基。低稅率,增值稅轉型實際上是稅率降低了,兩法合并也是。世界上的潮流也是低稅率。這幾個原則體現了我國和國際稅制改革經驗的總結,是比較新的稅收理論。 <21世紀>:怎么判斷增值稅改革的前景?本輪改革還有哪些難點? 安體富:增值稅轉型沒推開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增值稅現在由生產型改成消費型會刺激投資。現在是經濟投資偏快向過熱過渡,有的人就擔心這一改不是更過熱了嗎?但我認為實際上的影響不大。一是因為稅制改革是一個制度性的變革,要考慮到長遠穩定性,不能根據經濟現象來回變。再一個,從東北試點情況來看,也沒有刺激經濟的過熱。增值稅改革大概減收一千多個億,而現在投資大概是10萬個億。比例非常小。增值稅改革有利于技術密集型的行業發展、有利于資本密集型的行業發展,正符合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總體來看,十一五期間主要的改革有增值稅轉型、個人所得稅、資源稅、養路稅等等,任務還很重。 (安體富為中國財政學會、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 中國財政體制三十年變遷 劃分收支、分級包干階段(1980年-1993年) 1980年2月,國務院決定實行"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財政管理體制,其要旨是,把收入分成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調劑收入,實行分類分成,財政支出主要按照企業和事業單位的隸屬關系進行劃分,地方財政在劃定的收支范圍內多收可多支,少收則少支,自求平衡。 1983年和1985年國家對國營企業實行兩步利改稅。1985年起財政體制也相應調整為"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 1988年,開始全方位實行財政承包制。 分稅制財政體制階段(1994年至今) 廣為關注的"94稅改"改革財政包干體制,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分稅制的主要內容是"三分一返",即在劃分事權的基礎上,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支出范圍,按稅種劃分收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收入范圍,分設中央和地方兩套稅務機構,建立中央對地方的稅收返還制度。 2002年,中央對分稅制財政體制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完善,改革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所得稅收入的辦法,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收入實行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享。 2003年,新一輪稅改啟動 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的部署,提出要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進行稅制改革。 2004年9月,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八大行業試點增值稅轉型,2007年7月試點范圍推進到中部六省部分城市。 2007年3月,<企業所得稅法>通過人大審議,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稅合并。 (代忘 收集整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