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國際金融報
2023年A股“期中考”成績已盡數揭曉。中報總體增收不增利,總營收35.4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57%,但凈利潤同比下降4.3%。超八成上市公司實現盈利,盈利能力強者恒強效應明顯。休閑、生活及專業服務行業凈利潤增幅最大,達到295.63%;鋼鐵行業依然籠罩在業績下滑的陰影中。
2023年中報正式收官。A股5266家上市公司里,除經緯紡機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23年半年報外,5265家上市公司發布了上半年業績報告。
Wind數據顯示,與過往相比,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合計為35.44萬億元,同比增長2.57%;實現歸母凈利潤2.95萬億元,同比下降4.3%。
營收增速方面,上半年營收實現正增長的公司有3043家,占比近58%,其中有150家公司的營收翻倍增長。
個股凈利方面,上半年有4249家A股公司實現盈利,占比超過八成。凈利過百億的公司有47家,比去年同期減少4家。共有2719家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正增長,占比52%。其中643家公司凈利潤增長100%以上,492家凈利潤增長50%-100%之間。
從行業來看,據東財一級行業數據顯示,A股上半年休閑、生活及專業服務行業歸母凈利潤增幅最大,達到295.63%。此外,電氣設備、國防與裝備、文化傳媒、公共事業等行業排名靠前。鋼鐵、基礎化工、電子設備、建材等行業排名靠后,其中,鋼鐵行業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為-70.19%。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發布的《中國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報經營業績分析報告》分析認為,上半年,上市公司克服國內需求不足、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整體保持穩健經營,結構持續優化,預期逐步向好,內生動能不斷增強,積極分紅、回購增持進一步夯實投資價值,重點領域風險初步遏制,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有力支持我國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頭部公司表現亮眼
在個股營收TOP10的公司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建筑三家央企營收破萬億。
上半年石油行業普遍業績下滑,不過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繼續穩居前二,營收均超過1.4萬億元。
中國石化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59萬億元,同比下降1.1%;凈利潤351.11億元,同比下降20.1%。中國石化方面表示,業績不利好,主要是由于2023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震蕩下行,成品油需求快速反彈,化工市場消費恢復較弱。
相較而言,中石油除了營收同比下降了8.3%至1.48萬億之外,這家企業在上半年獲得了852.7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增4.5%,是“三桶油”中唯一一家實現正增長的,仍然保持2022年年報時“三桶油”中“賺錢王”的稱號。
“三桶油”中,中國海油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920.64億元,同比下降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37.61億元,同比下降11%。2023年上半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際油價震蕩下行導致了該公司業績下滑。中海油是一家純上游油氣企業,油價波動對業績影響更為直接。
中國建筑在個股營收排名中位列第三。2023年上半年,中國建筑新簽合同額2.25萬億元,同比增長11.3%;營業收入1.11萬億元,同比增長4.9%。中國建筑管理層介紹稱,上半年地產銷售非常不錯,增長接近三成。公司位居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第13位,穩居全球最大投資建設集團地位。
營收排名靠前的依次還有中國中鐵、中國人壽、中國鐵建等央企巨頭。
民營企業是推動經濟持續向好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中,營收最高的公司是比亞迪,上半年實現營收2601.24億元,同比增長72.72%。
從凈利方面來看,個股凈利TOP10公司中,有7家來自金融行業,四大行繼續穩居前四,歸母凈利潤均超過1200億元。工商銀行凈利潤1737.44億元,蟬聯榜單冠軍。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凈利潤均超千億,分列第二、第三、第四位。與去年同期相比,郵儲銀行躋身前十,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近500億元;當時排名第八的中遠海控今年上半年凈利下降了74%,跌出前十。
在個股虧損TOP10中,中國東航虧損額最大,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虧損62.49億元,百濟神州、溫氏股份凈利潤虧損金額排名前二、三。
中國三大航空公司上半年皆為虧損狀態。另外兩大航司中國國航、南方航空也再度上榜。但相比去年同期的百億虧損,均已大幅減虧,三家航司上半年虧損分別減少66.65%、82.24%、74.97%。2022年是三大航最艱難的一年,營業收入均創下十余年的新低,凈虧損額度則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上半年三大航營收幾乎都實現翻倍式增長,行業回暖明顯。
政策效應不斷顯現
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強、地緣政治沖擊等因素影響,全球上半年IPO活動持續放緩。不過,根據安永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內地仍是全球IPO活動的重要地區,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占全球的28%和50%。其中,全球IPO籌資額前兩位均來自中國內地市場,分別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在全球前十大IPO中,中國企業占據5席,所涉行業分別為科技、能源和電力、零售與消費品。
今年以來,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利好政策不斷出臺,作用于資本市場的政策效應不斷顯現。
2月17日,全面股票發行注冊制正式實施,各板塊定位更為清晰,對上市企業質量要求進一步提升。
半年來,股票發行審核注冊效率和發行定價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精準高效支持科技創新功能強化,引導資金流向更具有增長潛力的科技創新企業,雙創板塊成為IPO主陣地;資本市場“看門人”責任壓得更實,市場生態持續優化。
《中國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報經營業績分析報告》認為,全面注冊制優化資本市場生態,金融服務實體持續深化,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報告統計顯示,上半年,首發上市企業173家,全市場戰略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已達2872家,數字產業化上市公司1266家,市場結構持續優化。常態化退市進一步鞏固,上半年17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加上已步入退市流程或已鎖定退市的公司,共近50家,數量超去年全年,再創歷史新高。
安永的預測也顯示,隨著全面注冊制的推行實施,上市過程和退市制度均將不斷規范化,資本市場優勝劣汰效應日益凸顯,專精特新企業成為上市重要力量。
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此后,多項政策舉措的推出,有望更有效實現這一目標。一個多月來,包括股票交易經手費下調、頭部券商率先下調傭金等利好接連出臺。
8月27日晚,財政部和證監會“四箭齊發”。先是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告,自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征收。這是A股市場繼2008年9月以來,時隔15年后再次下調印花稅。隨后,證監會連續發布了三則政策調整公告:一是對優化IPO、再融資作出新的監管安排,包括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等;二是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三是對融資融券作出最新安排。
分紅熱潮持續升溫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是增強投資者持股信心及獲得感的重要方式。上半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繼續積極分紅回報投資者。據統計,有180家發布中報分紅預案,相對去年115家中報分紅,同比增幅超50%,180家公司擬分紅金額合計2038.87億元。
多家業績高增長的公司采取大手筆分紅。三大電信運營商中,中國移動最慷慨,擬向全體股東派發中期股息每股2.43港元,同比增長10.5%,A股股息以人民幣支付,折合約每股2.22元,分紅股總額折算合計475.52億元,占公司上半年凈利潤62.4%,派現總金額位列第一名。
中國電信將按照上半年凈利潤201.5億元的65%向全體股東分配股息,合計131億元,每股派發0.1432元股息。
中國聯通也拿出上半年凈利潤的近一半回饋投資者。據披露,中國聯通的中期分配方案為每10股擬派發現金股利0.796元,共計擬向公司股東派發約24.91億元(含稅)股利。
中國石化作為龍頭公司雖然業績有所下滑,但分紅熱情不減,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0.145元(含稅),中期分紅比例達49.5%,合計派發現金紅利173.85億元,派現總金額位列第三名。
據記者統計,派現總額在百億元以上的有5家,除上述3家公司外,中國海油10派5.43元,派現總金額258.29億元,位列第二,中國平安10派9.3元,派現總金額達168.4億元,排第四位。
分紅總金額在10億元以上的共有11家公司,除去前述公司還有中遠海控、雙匯發展、紫金礦業、藏格礦業(維權)以及中國外運。
其中,雙匯發展自2000年起已連續23年向股東分配現金紅利,累計現金分紅金額達523億元。
在這前11家公司中,“中字頭”及國企達9家,占比82%,體現了國企作為分紅“主力軍”的一貫作風。
從行業來看,機械設備、電力設備、汽車行業分紅公司數量較多,分別有28家、17家、16家。
招商證券研報顯示,隨著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政策引導,近十年A股上市公司分紅占比總體呈上升趨勢,行業間的分紅總額分布趨向均衡。
近日,證監會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將分紅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掛鉤,促進上市公司長期穩定分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秦川機床、吉電股份等3家近10年從未分紅的“鐵公雞”推出現金分紅計劃。這3家公司公布中報的時間均在減持新規推出之后。
中原證券策略分析師周建華表示,監管部門將減持與分紅掛鉤,大幅增強上市公司實施分紅的動力,這從制度設計上保護了中小投資者,促進投資者更重視業務與分紅穩定的公司。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上市公司通過制定良好的分紅政策,貫徹分紅政策透明、增加分紅頻率、分紅連貫且穩定等理念,將有助于增強股東對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也體現出上市公司對股東的誠信和責任。
罰單、退市遠超去年
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監管風暴”猛烈。證監會和地方證監局共開出181張罰單,數量超過去年同期,退市企業數量也超去年全年。
先來看罰單。根據證監會網站數據統計,上半年181張罰單合計罰沒金額為24.21億元,罰單數量和金額遠超去年同期。
其中,涉及信披違規的數量最多,罰單共有82張,占比接近五成。涉及內幕交易、私募基金違法的罰單數量也高居前三,分別有29張和26張。而涉及操縱市場的罰單僅有7張,不過多數都是巨額罰單,合計罰沒金額為16.92億元。
此外,上半年被市場禁入的人員激增,多數為公司實控人、董事長等。與此同時,A股上市公司實控人、董監高或控股股東遭立案調查不斷,包括三七互娛(維權)、棒杰股份、華北制藥(維權)、萊茵生物(維權)、旋極信息(維權)、復旦復華、金陵體育、甘化科工等在內的近30家公司,均在上半年披露了公司高管、股東等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一事。
業內人士看來,全面注冊制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監管制度正成為規范資本市場的“壓艙石”,未來隨著全面注冊制的不斷實施,市場對信息披露的要求將更加細致,監管部門也會趨于嚴格。
再來看退市企業。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協會的統計,今年上半年,有17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加上已步入退市流程或已鎖定退市的公司,共近50家,超去年全年46家,再創歷史新高。
2023年以來,A股市場多元化退市特征愈發顯著。包括交易類退市、財務類退市和重大違法類退市等案例不斷涌現,尤其是交易類退市、重大違法類退市數量出現大幅增長。而在交易類退市標準中,“1元退市”逐漸成為上市公司的主流退市路徑。
今年以來有20家公司觸及交易類退市標準,即“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人民幣1元”。而在2022年,觸及“1元退市”交易類退市標準的公司僅有1家。
開源證券研報顯示,在今年20家觸及財務類退市標準的上市公司中,觸及年報“非標”(即年報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標準的公司最多,達17家。
值得注意的是,紫晶存儲和澤達易盛這兩家公司均涉及欺詐發行而退市,涉及欺詐發行則不得申請重新上市。
開源證券表示,“退市新規”發布實施以來,在中國證監會和滬深兩所等各方的監管合力下,一批質次公司被有效出清,“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常態化退市機制已逐步形成。
責任編輯:馮體煒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