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中國企業上榜數量達145家,繼續穩居全球第一
文 | 王立峰
編輯 | 楊秀紅
《財富》雜志幾天前公布了世界500強名單,這是一份差不多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企業名錄,里面有來自美國的沃爾瑪、亞馬遜、蘋果、微軟、特斯拉等一眾知名企業,也有來自中國的國家電網、工商銀行、阿里巴巴、騰訊、比亞迪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
透過這些企業所處的行業,以及企業所在的國家,可以約略推斷當今世界的財富趨勢。比方,500強企業來自美國以及中國的最多,美國為124家,中國是145家,這兩個國家的500強企業合計占據超過半壁江山。
從現實來看,美中兩國也是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2021年兩國GDP全球占比合計超42%。其中,美國GDP總額23萬億美元,占比24%;中國GDP為17.8億美元,占比19%。
中國上榜企業數量超越美國
今年共有145家中國企業上榜,連續四年穩居全球第一。2019年,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首次超過多年雄踞榜首的美國,奪得全球第一,當年中國上榜企業數量達到129家,美國企業上榜121家。2020年-2021年,中國上榜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并位居全球首位。
從世界500強名單來看,中國企業成績亮眼,上榜企業逐年增長,企業實力也在不斷增強。據《財富》數據,十年之前(2012年),500強榜單中的中國企業僅有79家,總營收4.25萬億美元,凈利潤2283億美元。2021年,上榜企業增加至145家,總營收11.54萬億美元,凈利潤5987億美元。十年之間,營收增長172%,凈利潤增長162%。
上榜企業的行業分布也越來越廣泛,從一開始的僅限于能源、金融、建筑、鋼鐵等行業向科技、物流、汽車等產業擴展,說明中國企業競爭力整體提升。
不過,在這份名單之外,我們也看到了中國企業一些并不總是樂觀的地方。比方,上榜的中國企業雖然數量比美國多,但是以凈利潤衡量,中國企業利潤規模不如美國。細節反映競爭優勢高低。
數據顯示,2021年,145家中國企業實現總營收11.54萬億美元,營收規模略超美國上榜企業(美國為11.21萬億美元)。不過,在凈利潤方面,兩者差距則較大。145家中國企業實現凈利潤5987億美元,124家美國上榜企業實現凈利潤1.25萬億美元,是中國企業當年凈利潤的兩倍還多。
企業平均盈利方面,145家中國上榜企業,平均盈利額為41億美元,而美國上榜企業平均盈利額為100億美元。反映為利潤率,中國上榜企業凈利潤率5.2%,美國上榜企業凈利潤率高達11.1%。數據差距意味著,中國上榜企業在競爭力方面與美國仍存在相當的差距,中國企業整體來看盈利能力不足。
金融企業和大型央企排名居前
以國家電網等為代表的央企成為中國上榜企業的大贏家。其他規模龐大且排名居前的央企還包括了“石化雙雄”、中國建筑、四大國有銀行(工、農、中、建),以及寶鋼、中化控股等。排名前30的上榜企業中,央企26家,2021年累計實現營收3.5萬億美元,占上榜中國企業當年營收規模的30%。從行業分布來看,這些央企分屬能源、建筑、金融、通信等。
排名前30位的企業中,只有富士康(鴻海精密)、中國平安、京東以及阿里巴巴這四家企業不是央企,其中,中國平安為保險企業。
金融企業是上榜企業的另外一個大贏家。這一事實也與我們此前發布的文章《疫情兩年了,中國十大最賺錢公司的變與不變》的結論一致。排名前30的企業中,6家為大型金融機構。這6家金融機構2021年實現營收1.1萬億美元,在全部上榜企業營收中,約占10%。
這與美國對比來看,反差甚大。排名前30的美國上榜企業,以科技企業為主,其中包含了亞馬遜、蘋果、微軟、谷歌等世界級科技公司,也有CVS Health(西維斯健康公司)這樣的醫療保健公司。
在金融企業的分布方面,中國與美國上榜企業也有不同。居兩國前30的企業中,美國上榜金融機構以保險和綜合金融服務機構為主,如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以及聯合健康集團、信諾保險等,而中國企業前30的金融機構主要以銀行為主。
中美上榜企業十年變化
以十年的視角來看,美國企業排名前30的公司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的能源巨頭地位下降(埃克森美孚、康菲石油等);此外,福特汽車、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等退出前30。
憑借云計算業務的崛起,亞馬遜、微軟等擠進美國前30。基于手機、iPad、AirPods等消費電子產品的全球熱銷,蘋果公司的地位上升至美國企業前三。特別地,以聯合健康集團等為代表的保險公司地位進一步上升,他們取代了原來商業銀行的市場地位,成為世界500強的新金融權貴。
再看中國企業,單純從企業屬性角度,央企占據主導地位,更重要的是行業分布。排名前30的企業,依然是能源、銀行、建筑等,這與十年前變化不大。
當然,還是有一些積極的變化,如阿里巴巴、京東進入了前30。這兩家公司與騰訊、百度等一起,是中國最典型的、也最成功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他們的進入,代表著中國科技力量的崛起。依托蘋果公司的成長,富士康的業務也不斷擴張,并成功邁入前30。
過去十多年,正好是全球移動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口紅利、全球化疊加科技進步,催生了蘋果、亞馬遜、微軟等卓越的全球科技企業。對比來看,中國企業盡管培育出阿里巴巴、京東、騰訊這樣的科技企業,但是這些企業更多站在應用端,外界通常稱之為軟科技,這與美國相比,實力依然存在差距。
以阿里巴巴為例,從電商至云計算,這家電商巨頭基本上沿襲著亞馬遜的步伐不斷前行。據《財富》500強數據,阿里巴巴集團2021財年營收1329億美元,同年亞馬遜營收4698億美元,前者僅為后者的三成。盈利方面,阿里巴巴集團2021年凈利潤97億美元,對比來看,亞馬遜凈利潤334億美元,是阿里巴巴的3倍還多。
發現差距,并非妄自菲薄,實際是換一個角度看成長。差距,意味著中國企業未來廣闊的成長空間。
一批代表中國科技創新實力的企業已經在崛起,相對典型的是比亞迪。比亞迪進入世界500強,是一個標志性事件。
比亞迪目前已經成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64萬輛,同比增長超3倍,上半年銷量已經遠超特斯拉。受益于電動汽車的熱銷,比亞迪2021年實現營收328億美元,位列世界500強436位,就在一年前,這家電動汽車公司還沒有出現在該名單上。
目前,比亞迪還在積極謀求全球擴張,其海外銷售網點已經拓展至日本、德國以及北歐的瑞典、挪威,比亞迪開始在全球層面與特斯拉等展開正面競爭,這多少讓人想起十多年前大眾、豐田、福特、通用汽車等在全球的披荊斬棘。汽車產業一直被視為全球各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意義非凡。
責任編輯:馮體煒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