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今年以來,至少有20家上市公司“官宣”了百億級規模的投資項目,其中光伏、鋰電池等新能源領域,以及基礎化工行業成為最主要的投資領域。
好賽道、高景氣、大手筆、忙擴產,2022年的A股百億投資“流向圖”可謂多點開花、縱橫交錯。據上海證券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20家上市公司“官宣”了百億級規模的投資項目,其中光伏、鋰電池等新能源領域,以及基礎化工行業成為最主要的投資領域。
或加碼主業,全力拓展上下游;或“聯姻”伙伴,攜手共建產業鏈;或跨界探索……資本“催熟”創新力,基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和戰略目標,不同公司選定了各自的“投資方向”。整體來看,產銷兩旺的行情、利好政策的釋放,以及預期前景的廣闊,都構成了這些公司“押寶”賽道、堅定“下注”的底氣。
不過,“出手”之前還要先問問“有沒有”。豪情萬丈的投資動作背后,亦有個別上市公司不顧囊中羞澀,跟風“加碼”,步子太大的風險不可不防。從積極角度而言,今年頻頻拋出的巨額投資熱潮,從一個側面看出龍頭企業對中國經濟前景依然看好。
光伏喊出“向上下游去”
在“雙碳”大背景下,以光伏產業為代表的新能源行業再次迎來發展契機。“近年來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近80%,這讓光伏整體的投資回報周期大幅降低到10年以內,遠低于光伏產品20至30年的使用周期。”一位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國內光伏企業紛紛搶抓機遇、攻城略地。3月13日,隆基股份拋出一份高達195億元投資計劃,投建年產20GW單晶硅棒和切片項目、30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及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其中,超一半的投資金額“灌向”單晶電池項目。
作為全球最大的單晶硅片和組件制造企業,隆基股份組件出貨量常年穩居行業第一。對于聲稱“不領先不擴產”的隆基而言,此舉更像是對業內不斷涌現“新勢力”的一次有力回應,以鞏固自身的“江湖地位”。
隆基相關負責人亦在采訪中透露出對行業的樂觀展望:“今年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產能陸續釋放,出貨量將明顯增長,預計2022年全球光伏裝機量同比增長將超過40%。”挖深傳統“護城河”外,隆基還在加緊搶灘分布式市場。公司于今年2月推出了Hi-MO 5m單面組件54版型,在增加業務“厚度”的同時,拓寬產品“寬度”。
另一硅料龍頭通威股份也在積極打響“產能保衛戰”。同樣在今年3月,公司公布了一筆120億元的投資大單,旗下通威太陽能與四川天府新區眉山管理委員會簽署投資協議,擬投建32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
比起上游巨頭的堅固“守勢”,光伏下游企業謀求“一體化”的決心和魄力則更大。搶先“押注”全產業鏈的晶澳科技,就迅速展開了自己的布局。公司在今年2月和3月分別宣布,擬投資34.6億元和100億元用于電池片、組件、電站等項目建設。
再如跨界新能源的特變電工日前宣布,旗下子公司擬在新疆昌吉準東產業園區投資建設20萬噸多晶硅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76億元。公司2021年年報顯示,多晶硅的量價齊升,帶動特變電工的新能源產業及工程業務收入增長57.39%,超過輸變電業務,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
光伏前景光明,鋰電池亦加速向前。2月16日晚間,云天化公告稱,公司與玉溪市人民政府、恩捷股份、億緯鋰能、華友鈷業的第一大股東華友控股將共同建設新能源電池產業鏈,總投資額達517億元,4家新能源鏈上企業聯手拿下了這筆大單。
據悉,本次項目涉及新能源電池行業內的多級產業鏈,從最上游的磷礦、鋰礦的資源探勘、開采,一直布局到終端新能源電池產品,同時還規劃了鋰電池隔離膜、銅箔等產能項目。“投建產業鏈一方面可以憑借長期合作優勢,實現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各家公司還可以從合資企業利潤中獲得投資收益。”一位新能源行業分析師表示。
此前,欣旺達也宣布與珠海市政府合作,投資120億元建設動力電池等相關項目;隨后又與什邡市政府簽署協議,自籌80億元建設2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生產基地。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A股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擬投資總額已經超過1700億元。
化工“砸錢”向“新”而生
除了“雙碳”行業,圍繞著新能源新材料“雙新”產業,新的一輪基礎建設也在不斷落地。“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全球基礎化工產業鏈出現明顯波動,與此同時隨著環保等政策的不斷升級,產業鏈亟待全面升級。”市場人士分析稱,在這樣的背景下,基礎化工領域的龍頭企業傾向于選擇以資本加速推動技術的產業化。
4月6日晚間,萬華化學公告稱,公司擬通過控股子公司萬華化學(蓬萊)有限公司在萬華化學蓬萊工業園建設高性能新材料一體化及配套項目。現階段,已完成可研項目計劃投資額231億元,項目建設資金以自有資金與銀行貸款組合的形式籌集。
近年來,“創新+投資”成為萬華化學發展的重要策略。自2019年大力發展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板塊以來,公司實施了多項投資或建設計劃,通過產業化、一體化,加快創新力向生產力的轉換效率。公開資料顯示,今年1月,萬華化學年產5萬噸磷酸鐵鋰項目在四川眉山啟動,這也意味著公司在鋰電材料領域又落一子。
能夠如此“豪擲千金”,萬華化學自有底氣。最新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55.38億元,同比增長98.2%;實現歸母凈利潤246.49億元,同比增長145.5%。截至2021年年底,萬華化學賬面上的貨幣資金超過340億元。
向“新”而生,也是當下化工行業發展的大趨勢。“向海洋轉身、向綠色轉型、向高質量轉變”,確定“變身”思路的三友化工,就于近日推出了一份百億級的投資方案,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擴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鏈。
在這份規劃中,三友化工描摹出“三鏈一群”的具體模樣,即構建“兩堿一化”循環經濟產業鏈、有機硅新材料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新能源新材料“雙新”戰略產業集群產業布局。總投資規模預計高達570億元。其中,“耗資”最多的當屬公司“雙新”戰略產業集群計劃,公司擬投入約220億元。據悉,“十四五”期間,公司還將謀劃發展500MW光伏發電、5萬噸/日海水淡化、溴素、鎂等下游高附加值新材料等項目。
3月23日晚間,東方盛虹連發兩個公告,分別是66.55億元的“年產100萬噸智能化功能性纖維項目”和74.71億元的“可降解材料項目(一期)工程”,合計投資金額約為141.26億元,從而打造從“一滴油”到“一根絲”的全產業鏈業務經營。
“化工行業都是重投入的行業,其產業周期也比較長。”前述市場人士表示,“總體來看,目前這些在建項目雖然披露總額巨大,但是分攤到兩三年內依然是合理的。目前行業高景氣依然在持續,快速提升產量與規模是業內公司發展的一個趨勢。”
大方出手背后“家底”幾何?
不過,有“下注”未來的野心,手中也要有相應的“籌碼”,盲目攀高極易給公司的長遠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前腳剛宣布投資140億元進軍硅料領域,后腳就計劃定增募資25億元擴產電池,打算“通吃”光伏產業鏈多個環節的中來股份(維權),就因“錢從哪來”的疑慮,遭到監管問詢。
具體來看,今年3月,中來股份公告了一份“總價”140億元的擴產計劃,擬投向年產20萬噸工業硅及年產10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公司表示,此舉是為了破除原料成本的掣肘,通過布局光伏產業的上游環節,以抵御供應鏈價格波動的風險。
然而,豪邁的宣言背后,卻是“囊中羞澀”。截至去年6月底,中來股份的貨幣資金余額為17.89億元,其中受限貨幣資金8.87億元,募投項目專用資金7.34億元,實際可自由支配資金僅有1.68億元,這與百億資金需求相去甚遠。
3月17日,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詳細說明上述140億元硅料項目的建設投產計劃安排,具體說明各階段所需資金的金額及來源、融資計劃的可行性,并充分提示相關風險。
中來股份在回復中坦言,相比于本次投資規模,公司目前實際可支配資金金額較小。考慮到既有背板、高效電池及組件、光伏應用系統業務板塊發展情況良好,公司計劃將上述三個業務板塊在滿足其自身正常經營和發展前提下的富余現金流作為項目投資來源之一。此外,其他投融資規劃還包括確立分期投資策略、推動地方政府成立產業基金、推動地方政府支持項目貸款、與相關銀行進行前期溝通、做好后期投資資金籌劃等方式。
與之類似,安寧股份4月2日披露了一份項目投資合同書,總規劃投資預算為100億元,擬投向年產6萬噸能源級鈦(合金)材料全產業鏈項目。但截至去年底,公司的貨幣資金賬面價值僅為21.89億元。對此,深交所追問,此次投資是否會顯著增加公司的財務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并說明公司投資該項目的原因、合理性和必要性;是否存在利用相關公告配合股東減持的情形。
總體而言,據記者觀察,今年前4個月以來,百億級投資計劃頻頻見諸公告,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龍頭公司積極加大所在行業的投資力度,這不僅折射出行業景氣度較高,而且也看出這些公司對中國經濟前景十分看好。
責任編輯:馮體煒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