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專欄作家 熊錦秋
4月13日,柔宇科技獨董劉姝威發文呼吁拯救柔宇科技,建議各級政府積極幫助柔宇科技解決資金短缺,幫助柔宇科技引進戰略投資者,以便開拓我國柔性技術的應用市場。
劉姝威列舉了近年來柔宇科技取得的一些研發成果,指出柔宇科技的三位創始人均畢業于清華大學,掌握國際領先的柔性技術,但對于如何開拓市場,創造充足的經營性現金流量,保障公司的持續運營,缺乏經驗,最后提出“拯救柔宇,保持我國在柔性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的建議。
將拯救柔宇科技,與保持我國柔性技術領先地位掛上鉤、甚至劃等號,其中邏輯似顯牽強。如果柔宇科技果真有過硬科技創新成果,這些成果不會因為柔性技術的蕭條而煙消云散,總能找到用武之地。而且,我國科技創新人員眾多,從事柔性技術研究的也絕非三兩人,別人同樣可能成為我國柔性技術的中流砥柱。
一些市場人士對柔宇科技是否真正掌握柔性屏核心技術表示懷疑。事實上,柔宇科技也曾沖刺科創板,2020年底披露了招股書,為證明其符合科創板屬性指標,選擇滿足當時版本《科創屬性評價指引》第一條第一款“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并沒有選擇滿足“國家科技進步獎”等5項比較有含金量的科創屬性指標來證明自己。尤其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1~6月,柔宇科技營業收入只有區區一兩億元,扣非凈利潤則分別為-35900萬元、-78620萬元、-98565萬元和-74390萬元。
柔宇科技如此基本面,證券市場反響不積極并不讓人感到意外。2021年2月柔宇科技和保薦人提交撤回上市申請文件的申請,由此上交所終止審核。也正是在撤回IPO申請之后,柔宇科技資金緊張問題開始顯現。
柔宇科技畢竟是作為一家公司而存在,追求經營收入、利潤是其天職。從2012年成立到2020年,柔宇科技一共完成了13輪融資,總計98.5億元。股東投錢不是永生永世供養公司,最終需要利潤回報,上百億投資都喂不飽,將來還需投多少錢也難以預測。科創板市場對柔宇科技不買賬,讓各級政府幫助解決柔宇科技的資金短缺問題,萬一全部虧光又該怎么辦?本案給筆者一個最深的感觸,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各方主體應各歸其位、各盡其責。
首先,政府應找準定位。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筆者看來,要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政府要在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方面,進一步強化工作力度,至于資本、資金等資源配置,應由市場來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不宜過度插手。尤其是高科技創新領域,具有迭代快、突變型等特點,靠政府計劃或投入很難跟上創新步伐,成功概率或許并不高。
其次,科研人員應找準定位。有些科研人員不僅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同時還具有經營企業的天賦,可以帶領公司開拓經營,但畢竟這種復合型人才屬鳳毛麟角。既然柔宇科技的三位創始人不擅長公司經營,那么就不要搞經營、搞上市,可以讓其他專業人員來經營管理、開拓市場,自己可潛心搞科創研發,多搞些科創專利,同樣可以獲得自己的一份收入,也可對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其三,獨董應找準定位。公司法要求上市公司設立獨董,對非上市公司并未做出要求,但無論那類公司的獨董,其存在的價值就在于與大股東、實控人保持獨立性,在于促進公司內部約束機制、治理機制的完善,其價值并非在于對外聯絡、甚至爭取資源,這屬于越位或錯位,這些工作或應是執行董事、高管等份內的事情。
本文原發于《證券時報》
(本文作者介紹:資深市場評論人士。)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