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尺度商業
文 | 劉振濤
尺度商業編者按:
過去的一年,商業領域波瀾壯闊,滾滾向前,一大批企業家或企業領軍人物在不同的領域開拓創新,百折不撓。正是他們促進了企業的進步,推動了產業的進化。
尺度商業秉持觀察和洞見商業文明的理念,在龍年伊始,推出特別專欄,記錄九位企業家或企業領軍人物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和企業經營之道。敬請關注。
過去的2023年,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業績出現分化,有的基金經理說“賺錢難”,然而,也有部分公募基金公司發揮自身優勢,強勢增長展現出堅韌的一面。
華夏基金充分發揮了自身在指數基金領域的優勢,實現了管理規模的增長。Wind數據顯示,2023年末,華夏基金公募管理規模達到13148.74億元,比2022年末增長了1771.11億元。其中,非貨幣基金規模增長1198.15億元,增長規模排在市場首位。非貨幣基金規模增長的背后,華夏基金的ETF產品規模增長達1186.79億元,展現了“指數之王”的實力。
回望多年前,華夏基金的規模還不足5000億,ETF產品也不足1000億,規模也在滑落。而改變這一切的源于李一梅上任總經理。
從員工到總經理,李一梅完成了身份角色的轉變,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看到了指數發展的大趨勢,堅定推動華夏基金指數領域的發展,托舉公司規模破萬億。
員工變身掌管人
李一梅是一個標準的學霸,擁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雙碩士學位。對于在哈佛的求學生涯,李一梅曾在后來接受采訪時說,哈佛大學給了她自信,這種自信在日后的職業生涯中,一直激勵著她。
2001年,結束了海外留學生涯的李一梅回到國內,同許多海歸一樣開始尋找工作機會。有一天,她在網上看到了華夏基金國際業務招聘啟事,那時她對于華夏基金還不了解。
因為當時國內公募行業剛剛起步不久,在2001年末,國內市場公募總規模還未突破千億,僅800多億,當時的華夏基金也才僅成立3年時間。
李一梅覺得自己在海外的留學經歷與華夏基金國際業務招聘的條件吻合,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走進了華夏基金在北京通泰大廈總部,遞交了自己的簡歷。
令李一梅沒想到是,這份嘗試的勇氣會在后來改變她的職業方向。
投遞簡歷當天的下午,李一梅便接到了華夏基金打來的面試電話,邀請她去面試。最后一輪的面試官是華夏基金的傳奇人物,有著“中國基金界教父”之稱的首任總經理范勇宏。
她在后來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表示,范勇宏跟她說,“公募行業剛剛開始,你現在加入,就是創始和開拓者,未來的一切都有無限可能。”這句話讓她記憶猶新。
進入華夏基金后的李一梅從基層做起,干過很多崗位,在辦公室干過,在人力資源部干過,幫員工核算工資,繳納社保。2004年她被調了營銷部做副經理,2005年市場部負責人空缺,她又被安排兼任了市場部副總經理。多崗位的調動工作,讓她更加熟悉華夏基金的工作,為日后掌管公司打下了基礎。
2004年末,華夏基金發行國內首只ETF產品——上證50ETF,李一梅參加組織策劃了上證50ETF的銷售,當時沒有銀行參與,主要是面向券商,比較困難。所有面向券商的第一次培訓路演,都是李一梅去做的,常常是上一場剛講完,又馬不停蹄趕去下一個營業部接著講。
功夫不負有心人,上證50ETF大賣,募集了54億,這場漂亮仗,也為李一梅日后推動華夏基金ETF產品發展提供了基礎。
時間來到2012年,華夏基金的傳奇人物范勇宏等相繼退場。2012年到2018年,華夏基金的管理層變動較為頻繁。
這期間,華夏基金公募管理規模也出現了下滑。Wind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華夏基金公募管理規模從5777.50億元下滑至3845.32億元,規模排名下滑到了第8位。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2018年5月,時任華夏基金副總經理的李一梅臨危受命,被選為華夏基金新任總經理。那時,李一梅42歲,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公募女掌門人。
據當時媒體報道,在被任命為總經理的第一天,李一梅還在外地出差,直到午夜,華夏基金的人員才從機場接到了自己的新總經理。
當時誰也想不到,李一梅掌管后的華夏基金會走向何方,但后來的事實證明,李一梅力挽狂瀾,帶領華夏基金突破萬億,成為了公募巨頭,也造就了公募市場南有劉曉艷,北有李一梅的公募靚麗風景線。
力挽狂瀾,規模破萬億
李一梅接任華夏基金總經理時,是華夏基金情況較為復雜的時刻。
2018年的市場動蕩,權益類基金產品業績跌幅明顯,市場上基金的賺錢效應不強,加之當時的華夏基金規模有所下滑,市場上看衰華夏基金的聲音不斷。據了解,當時市場上有媒體曾報道“李一梅上任的首年,華夏基金旗下的產品利潤巨虧286億墊底,規模滑落到第九……”
上任后的李一梅壓力大,對內需要穩定軍心,凝聚力量,對外需要面對行業其他公司帶來的競爭。她后來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當時她找以前的領導們請教,他們給了她很多建議,心理上也有了很多支持。
2018年,權益類基金業績表現不佳。參與過指數產品營銷的李一梅敏銳的察覺到,ETF開始成為機構客戶配置的方向。而華夏基金最早發行ETF產品,在這個領域可以重點突破。
在李一梅看來,指數投資并不是完全被動的,指數投資其實更考驗主動投資能力。資產創設不是一只產品的概念,而是一個譜系的概念。華夏基金開發產品是頻譜的概念,中間這一軸,是不同的市場和不同的細分領域 ,上面是主動管理 ,下面是指數化管理。
憑借著在指數領域的發力,在李一梅的領導下,華夏基金的ETF產品和規模增長明顯。2019年末,華夏基金ETF產品規模突破千億達到了1161.71億元,排在市場首位。2022年末,華夏基金ETF產品規模達到2800億,并于2023年末成功突破了3000億。
伴隨著華夏基金ETF產品規模增長,使得華夏基金整體規模也不斷創新高。2022年二季度末,華夏基金公募管理規模達到10887.01億元,公募規模突破了萬億。而這一刻距離李一梅成為華夏基金總經理僅4年時間。
2018年李一梅上任時,華夏基金公募總規模為4433.18億元,4年后她掌管下的華夏基金規模突破萬億增長了5000多億,規模翻倍。2023年,華夏基金規模也強勢增長了1700多億。
回看華夏基金過去的幾年,李一梅力挽狂瀾,有自己的治理理念和思路,以“資產為核心”,找到了適合華夏基金發展的最優解,通過大力發展指數基金,構建了龐大的指數譜系,帶領華夏基金突破萬億重回巔峰,構建了扎實的護城河。
公募行業依舊在不斷向前發展,李一梅管理下的華夏基金也將隨著公募的河流繼續奔流前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