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業新周期下,龍頭憑借深厚的家底尚能周旋,而那些本身就危機重重的公司,不少已經顯出疲態,甚至走向退市。
近年來,新能源領域火熱,催生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傳統電力、材料企業都在進行新技術、新業務的謀劃。同時,一大批行業外企業及資本以轉型、跨界、并購等各種途徑入局新能源產業,試圖搭上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快車。
雖然新能源領域不斷涌入新玩家,但在欣欣向榮的背后,已經有諸多老玩家黯然離場,其中不乏曾經的“一哥”。進入8月,僅僅兩周時間,已經有4家新能源領域上市公司先后發布退市公告。
數據顯示,自新“國九條”發布至7月底,A股新增110家被退市風險警示或其他風險警示的公司。其中,61家公司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49家公司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而從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原因來看,超半數公司觸及財務紅線,原因包括期末凈資產為負值、財務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審計意見,最近三年連續虧損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等。
破產重整,中銀絨業新能源轉型維艱
8月11日晚,中銀絨業(000982)公告,由于公司股票在5月24日至6月21日期間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觸及終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上市,并于8月12日被摘牌。據悉,中銀絨業也成為“2024年度深交所首家非ST退市股”。
資料顯示,中銀絨業成立于1998年,主營業務原為羊絨及羊絨制品貿易,2008年中銀絨業借殼圣雪絨登陸資本市場。2013年,中銀絨業被曝財務造假、虛增外貿交易、騙取出口退稅等問題,而后被查。隨后公司業績急轉直下,一度到退市邊緣。
直到2019年,中銀絨業實施破產重整,剝離了原有羊絨類加工生產等資產,改成為羊絨紡織產業提供供應鏈服務的輕資產公司,并自2021年起通過并購等方式,逐步開拓和布局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開始轉型。
據了解,2021年3月,中銀絨業以并購方式進入鋰電池正極材料磷酸鐵鋰行業;2021年8月,中銀絨業在上海設立資產持有平臺、合資設立業務運營平臺,通過上海玖捌貳物聯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新能源應用所涉的二輪及三輪電動車更換電池業務;2022年11月,中銀絨業收購河南萬貫實業有限公司70%股權,進一步拓展特種石墨領域布局。
然而好景不長,近兩年,磷酸鐵鋰等材料價格大幅下挫,中銀絨業虧損進一步加大。
2023年,中銀絨業營收49,968.51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20.47%;凈利潤-13,525.90萬元,較上年下降1416.11%。公司表示,2023年,碳酸鋰價格大幅下跌及下游需求放緩影響,子公司四川鋰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收入大幅下滑,另外,公司利潤總額及歸母凈利潤均較上期大幅降低,主要因子公司河南萬貫實業有限公司、聚恒益經營業績不及預期。
2024年上半年,受原材料碳酸鋰價格持續低位運行及下游需求放緩影響、換電行業競爭加劇影響等,中銀絨業預計凈利潤虧損1650萬元?2000萬元,上年同期盈利983.05萬元。
電池百人會注意到,5月,中銀絨業董事會曾決定拿出不低于3000萬、不超過4000萬的金額回購公司股票自救,并且此后不到一個月時間里便付諸實施,但未能阻止退市命運。
昔日明星,愛康科技如今已官司纏身
8月11日晚,ST愛康(002610)公告,由于公司股票在5月21日至6月18日期間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觸及終止上市情形。公司股票已被深圳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上市,并于8月12日被摘牌。
資料顯示,ST愛康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生產光伏配件的上市公司,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2006年成立至今,公司歷經多次戰略轉型發展,2006年至2010年,公司專注于光伏配件制造領域;2011年至2015年,以光伏電站投資為核心,公司完成了從配件供應商到電站運營商的轉型;2016年-2020年,公司聚焦新能源制造和新能源服務兩大核心主業,制造板塊以高效電池、差異化組件制造為核心,邊框、支架為支撐,新能源服務板塊,提供全生命周期能源服務業務。
據悉,ST愛康擁有湖州、贛州、蘇州、舟山四大高效電池組件產業制造基地。
不過,昔日的光伏配件“明星”,如今正陷入諸多危機當中,負債退市、官司纏身。由于出現連續三年的虧損,其2023年度也被出具了財務報告的保留意見和內部控制的否定意見,在5月6日,ST愛康被深交所實施其他風險警示,此后股票連續跌停。6月,因公司及實際控制人鄒承慧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及實際控制人鄒承慧立案。
據了解,自2011年公司上市,ST愛康通過IPO、定增等方式,累計募資超55 億元,分紅僅2.6億元。而公司實控人及關聯方卻不斷減持,累計套現超過20億元,持股已從期初43.63%,降至目前6.4%。
數據顯示,ST愛康及控股子公司股東戶數多達近28萬人,由于連續跌停,投資者幾乎沒有出逃機會便被牢牢套死。而就在不久前,公司曾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目前不存在被ST的風險。
并購踩雷,新綸新材凈虧損連年增高
8月9日晚,ST新綸(002341)公告,由于公司股票在6月4日至7月2日期間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觸及終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決定公司股票將于被作出終止上市決定后十五個交易日內摘牌。
資料顯示,ST新綸成立于2002年,2010年登陸深交所上市,上市后這十余年,公司經歷過多次募資、并購、業務轉型,目前公司主營業務涵蓋新能源材料業務和光電材料業務。其中,新能源材料業務主要生產鋰電池鋁塑膜,系公司2016年并購世界五百強企業日本凸版印刷旗下鋁塑膜業務后發展而成,客戶已覆蓋了大部分國內外電池龍頭企業。
據ST新綸此前發布的消息,公司2023年出貨鋁塑膜2312萬平方,支撐了60萬臺DMI(混動)新能源汽車的裝機需求;預計2024年鋁塑膜出貨量將大幅提升至4500萬平,支撐膜出貨150萬平方。
目前,ST新綸正在著力打造華南地區最大的鋁塑膜生產基地及高端消費類電子配套材料生產基地。項目一期總投資不低于12.6億元,總計容建筑面積約16.8萬平方米,廠房由格力集團投資并定制化打造,預計不晚于2025年達產;項目二期將在一期項目全面投產后推進建設,打造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
不過,一直以來ST新綸業績并不樂觀,大肆并購,連年虧損,2020年至2023年,公司連續四年凈利潤累計虧損高達47.38億元。且經證監會調查,在2016年至2018年,ST新綸還存在財務造假的情況。
基于此,ST新綸自5月6日起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并從5月開啟連跌。在股價逼近退市紅線時,公司也曾一度嘗試啟動重整,包括與格力集團旗下格力金投簽署相關合作協議,但最終還是走到了退市這一步。
業績下滑,超華科技連續37個跌停
8月5日晚,*ST超華(維權)(002288)公告,由于公司股票在2024年5月29日至6月26日期間,連續二十個交易日的每日收盤價均低于1元,觸及終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決定公司股票將于被作出終止上市決定后十五個交易日內摘牌。
資料顯示,*ST超華成立于1999年,主要從事高精度電子銅箔、覆銅板等電子基材及印制電路板研發、生產和銷售,于2009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早些年,*ST超華主營業務在電路板,后來產品線縱向發展至涵蓋印制電路板、覆銅板、電子銅箔等系列產品,逐漸成為一家印制電路板行業的大型企業。2015年下半年,新能源行業逐漸興起,國內鋰電銅箔市場機遇增大,公司開始整合資源及資金,進軍鋰電銅箔領域。
目前,*ST超華自主開發的4.5μm鋰電銅箔產品已成功量產并投入下游客戶使用,6μm高強、高延展鋰電銅箔也取得性能突破。同時,公司不斷加大3.5μm極薄鋰電銅箔等高端產品的研發力度,豐富高端領域產品結構。
相比于上述兩家,*ST超華的盈利能力還比較可觀,尤其是2017年-2021年業績持續上升。但進入2022年,行業下行周期,公司業績連續下滑,虧損持續增大。
2023年,*ST超華凈虧損5.38億元,同比下降60.36%,且由于2023年的財報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隨后,公司披星戴帽,再遇控股股東、實控人股份被強制執行,公司及實控人已遭立案調查等多重利空下,*ST超華此后連續跌停,股價一路直下。
據悉,自*ST超華2023年財報落地后,其股價便開始了跌停之旅,自5月6日以來其股價連續錄得37個交易日一字跌停板,直至退市。
優勝劣汰,A股“面值退”成主流
電池百人會注意到,隨著今年4月退市新規正式實施,應退盡退,A股正在加速形成常態化退市格局,其中,“面值退”成主流退市方式,因財務造假及業績連續虧損而退市的個股也相對較多。
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在與電池百人會交流時講道,“近期被摘牌退市的新能源上市公司,大多都是跨界企業,在自身的經營戰略上、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上可能存在一些問題。”
近兩年,電池新能源行業如同“冰火兩重天”。從數據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車量、光伏儲能裝機量等都接連創新高,產業前景一片向好;但從企業來看,目前電池新能源產業鏈價格大幅下跌,價格戰日益突出,內卷、裁員、停工等負面消息層出不窮,市場競爭尤其激烈。
吳輝講道,目前新能源行業的紅利基本上已經被吃透,整個行業增速放緩,增長空間沒有那么大,整個外部環境也不如以前那么好。不過,行業內業績相對較好的公司依然有,部分跨界進入到新能源領域的企業,經營策略、方向性把握可能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內外部原因都有,所以導致業績虧損。
新能源行業新周期下,龍頭憑借深厚的家底尚能周旋,而那些本身就危機重重的公司,不少已經顯出疲態,甚至走向退市。
此前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沒有獨特的技術,想要跨界在一個新的領域是很難深度參與并且獲利的。而且就部分公司而言,跨界投資和收購是一種市值管理的手段。
今年6月,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曾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問題公司的股票會因各種原因被實施ST或*ST,包括財務數據不達標、大額資金被大股東占用、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等。按照4月底新修訂的滬深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今年的主要變化是,為嚴懲造假行為,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被行政處罰但未達重大違法退市標準的,將被實施ST。
此外,上市公司退市后,公司及相關責任人對于退市前可能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仍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
數據統計,截至8月12日,年內69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75份公司或相關方收到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的公告,數量與去年同期持平。僅8月份以來,就有10家上市公司或實控人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監管層對上市公司嚴監嚴管態勢持續。
吳輝提到,企業退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整個行業優勝劣汰,能夠整合新能源行業,然后讓一些優質的企業能夠真正地脫穎而出。當然,資本市場上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最關鍵的還是要靠企業自身把這個產品做好,把成本降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電池新能源產業鏈有多家IPO在途公司終止,且從終止原因來看,上述公司IPO終止均為主動撤回材料所致。與此同時,“帶病闖關”“一查就撤”成為監管嚴打重點,政策層面已明確釋放“申報即擔責”信號。
除了監管層面,市場環境的變化及企業自身經營問題也是IPO撤單潮出現的主要原因。
“新國九條上市的要求更加嚴格,包括科創屬性的界定都會更加嚴格,限制了一部分新能源企業的上市通道。”吳輝強調,新能源行業需求放緩、供給增加,企業主動撤回IPO的主要原因也大多由于經營業績出現下滑。未來,公司的戰略方向調整,可能需要更加精細化運營,企業需要深耕產品、品質,在成本控制上做出更多的工作,才能夠在行業里脫穎而出。
結語
據電池百人會不完全統計,今年A股已經有三十余家上市公司完成退市,其中不乏電池新能源企業。在A股退市成為常態化的背景下,目前也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正在開展“自救行動”,包括大股東增持、公司回購、業務轉型等等。
周期之下,鋰電退潮的跡象還在繼續擴大,資本市場的愈發嚴格,也將促使行業格局重塑。未來,新能源行業“優勝劣汰”將持續進行,部分頭部企業或許憑借成本優勢、技術優勢、規模優勢等擴大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