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隋田力驚天騙局手法(二):上海電氣托盤交易?警惕國企影子銀行風險
最近, 隋田力事件可謂震驚市場。
一是,牽涉金額巨大,截止目前不完全統計,已經提示出現應收、預付等資產可能產生的損失金額或超過240億元,而相關媒體統計的交易規?;虺^900億元;
二是,牽涉面之廣,牽扯上市公司或超15家,如上海電氣(維權)、宏達新材、瑞斯康達、中天科技(維權)、匯鴻集團、凱樂科技、中利集團、康隆達、*ST華訊(維權)、ST新海(維權)、寧通信B、航天發展、江蘇舜天、浙大網新、亨通光電等均牽涉其中。
隨著事件不斷發酵,一張以“專網通信”為載體的貿易網逐漸浮出水平。隨著媒體不斷深挖,這張貿易網最終共同指向隋田力,相關人士直指這就是融資性貿易騙局。
是否是騙局還沒有確切定論,但是15家上市公司都踩雷是事實,究竟是隋田力手法滔天,還是另有隱情?
我們先全面復盤15家上市公司交易細節,看看是否能夠追蹤到隋田力的操盤痕跡。
共同設立公司旨在資金共管,還是特定利益輸送?
在這些暴雷公司商業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下游先支付10%款項給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則需要預付100%的款項給上游公司。
這種上游全額墊付,下游僅預收10%的不對稱關系,無疑是將上市公司的資金風險暴露在下游,即上市公司能否收回資金完全取決于下游。這也是市場抨擊這種生意模式不合理的地方。
這種交易可能產生的資金風險上市公司真的沒發現嗎?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我們復盤過程發現,資金流出方(上市公司)與資金流入方(隋田力相關公司)存在共同設立公司的情形。
上海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星地通”)、江蘇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星地通”)、 深圳天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天通”)均為隋田力控股公司, 隋田力長期供職于新一代專網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一代專網”)。
我們根據公開信息追查上市公司凱樂科技上下游關系時發現,上海星地通曾是凱樂科技重要供應商,2016年對凱樂科技供應金額為23.76億元。
然而,早在2015年,凱樂科技與上海星地通共同設立了上海新凱樂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新凱樂”)。2015 年 8 月 10 日,凱樂科技與上海星地通等簽定協議,共同發起設立上海新凱樂,具體股權結構如下:
對于設立目的,凱樂科技城標的公司設立后,主要從事通訊設備、電子技術、行業智能穿戴等領域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研發,積極拓展軍用領域的運用,實現民用與軍用的有機融合,共同發展。
同樣,上市公司上海電氣也存在共同設立公司情形。
2015年3月16日,上海電氣通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電通訊”)注冊成立,其中上海電氣持股40%,隋田力相關公司及利益相關方持股60%,具體持股比例如下:
上市公司資金通過資金拆借的方式向共同設立公司上電通訊輸送。截止公司風險公告日,上市公司上海電氣向上電通訊提供的股東借款金額合計為 77.66億元。
以上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上海電氣、凱樂科技一邊與隋田力等共同設立公司;另一邊又將上市公司資金輸出隋田力相關公司。
除以隋田力事件直接關聯公司外,我們發現亨通光電與凱樂科技也存在專網貿易,亨通光電實控人與凱樂科技疑似同樣存在共同參股公司情形。
亨通光電被質疑后是逃過一劫,還是另有隱情?
亨通光電曾經預付款項大幅增長,其解釋稱主要原因是公司自2016年下半年起開展貿易業務,向客戶銷售通信設備,該業務需向供應商全額預付采購款。亨通光電2017年躍升為凱樂科技第一大客戶,交易金額為13.68億元。
亨通光電一邊與凱樂科技展開貿易活動,實控人似乎也同時上游供應商共同參股公司。
2013年5月24日,凱樂科技發布《對外投資》公告稱,其將與上海寶升科技、寶源勝知共同出資籌備設立上海貝致恒。但據當時天眼查數據顯示,當初作為有限合伙的寶源勝知已經被崔良根(亨通光電的實控人)所替代。換言之,當時亨通光電實控人似乎與凱樂科技共同持有上海貝致恒。
新浪財經曾于2019年5月發表的《亨通光電33億預付款與集團69億其他應收款之謎》一文,也曾質疑這種模式的不合理,隨后引起市場關注,被質疑后亨通光電的預付款也有所下降。
2019年半年報顯示,亨通光電的預付款由2019年年初的33.36億元下降至2019年半年報末的15.41億元,2019年年末進一步下降至9.5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股吧發現,有網友直呼應該感謝夏蟲作者當時對亨通光電的質疑讓其逃過一劫。那究竟是逃過一劫還是另有隱情?
中利集團的資金占用,共同設立公司真正目的?
我們通過凱樂科技、上海電氣、亨通光電三家案例的梳理發現,他們其實有一個共同特征,一邊是上市公司通過貿易或拆解方式流出上市;另一邊是上市公司或密切相關方又同時與資金流入方共同參股或設立一家公司。我們用示意圖總結如下:
這種共同設立公司真正目的為何呢?
我們回到隋田力牽涉的上市公司交易模式看,上市公司100%預付與10%預收款,這種商業上的不對稱最大的就是資金安全風險。無論是從商業邏輯上還是資金內部管理角度,這種資金安全風險都是需要上市公司考慮的。
有沒有可能上市公司通過共同設立的公司對多預付資金進行統一管理?抑或是通過體共同設立達到相關利益輸送的目的?
以上兩點疑問我們難以確定,但是我們從牽扯的上市公司中利集團找到實控人利用隋田力供應商達到資金占用的目的。
中利控股因自身資金周轉困難,通過上市公司支付供應商款項,再劃轉給中利控股,以此形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利集團關聯方中利控股非經營性占用公司資金余額4.34億元,占2020年末經審計凈資產56.252億元的7.72%。
通過供應商占用明細如下: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楊鑫控制的寧波鴻孜與隋田力控制的寧波星地通在工商注冊時使用了同一郵箱及手機號,且辦公地點處于同一棟樓。換言之,隋田力密切相關的公司充當了“中介”角色,通過供應商形式套取了上市公司資金,從而達到中利集團控股人對資金占用的目的。(公司觀察/夏蟲)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