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
圖蟲創意/供圖 吳琦/制表 |
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詹晨
時光飛逝,距離2015年6月12日上證指數高位5178點已滿7周年,7年間上證指數長期徘徊在3000點左右。截至6月10日收盤,相比5178點,上證指數仍下跌近36%,六成A股公司股價腰斬。但公募基金長跑依然表現優異,92.33%的基金產品收益超過同期上證指數,超六成權益基金產品賺錢,更有86只權益基金回報實現翻倍。
盡管距離5178點指數點位仍有相當差距,但過去7年資本市場生態煥然一新,機構投資者時代已經來臨。伴隨注冊制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真正具備成長性的公司成為市場主導力量,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超九成基金跑贏指數
7年以來,A股經歷了千股跌停,滬指從2018年下半年最低跌至2400點附近,過渡到2019年初的超低反彈,并在2019年7月科創板開市掀起科技股的投資熱潮,2020年初疫情帶來股市的大幅波動,并在隨后開啟消費、醫藥、科技等基金重倉賽道的強勢行情。
成立于2015年6月12日之前的公募基金產品合計有1265只權益類基金(只考慮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中的偏股基金,份額合并,下同),92.33%的基金產品收益超過同期上證指數表現,其中833只基金近7年收益為正,占比65.85%,更有86只基金回報翻倍,累計回報最高的是侯昊管理的招商中證白酒A,7年累計回報336.35%。當然,7年時間里,也有公募基金產品出現虧損,不過,僅有138只基金產品累計虧損超30%,占比僅10.91%,凈值腰斬的基金數量共有26只,虧損最大的一只基金7年累計虧損79.15%。
可見,即便是在近7年的上證指數最高點附近買入基金,依然有很多基金投資者能在7年后的3200點附近實現賺錢,顯示出了基金管理人的專業投資能力以及長線持有基金產品的好處。
不過,個股投資者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數據顯示,2015年6月12日之前上市的A股公司合計有2691家,390家上市公司股價7年累計回報為正,占比僅14.49%;7年累計回報翻倍的公司家數只有142家,回報居前的公司分別是山西汾酒、天賜材料和贛鋒鋰業,累計回報分別為14倍、10倍和10倍。7年時間里,合計1612家公司股價虧損超50%,占比高達59.9%,股價虧損最多的公司7年股價累計下跌99.52%。
與直接投資A股進行對比,不難發現,投資公募基金產品的收益更加穩健,賺錢幾率更高,大幅虧損的概率較低,雖然基金投資的最高收益不及A股投資,但是基金投資收獲高收益的概率顯然要比A股個股投資高。
可以說,在市場震蕩或下行的階段,基金投資的收益顯然高于個股投資,并且風險也遠遠低于個股投資。
基金經理各顯神通
公募基金產品在銷售過程中,會根據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銷售不同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目的是把合適的公募基金產品或者服務賣給合適的投資者。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發展迅速,不同類型的基金產品規模也得以擴張迅猛。
對于投資者而言,7年時間足以區分投資基金與投資個股的優劣不同之處。而公募基金管理人為提升基金投資者體驗,在豐富基金產品類型和創新上,一直都沒有停下腳步。
7年時間里,一批優異的基金產品和管理人脫穎而出。體現在絕對收益上,安信優勢增長A、招商安潤A、易方達新收益A、金鷹民族新興、交銀趨勢優先A和申萬菱信新能源汽車等79只主動權益基金7年累計收益實現翻倍,為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投資收益。
優異的平臺,更容易誕生牛基。擁有翻倍基金數量不低于3只的基金公司分別為交銀施羅德基金、工銀瑞信基金、華安基金、國投瑞銀基金、建信基金、長城基金、大成基金、萬家基金和易方達基金。
翻倍基金中,劉彥春、韓創、何帥和周海棟管理的產品均有2只,優秀的基金經理終究會被投資者信賴,管理規模自然也水漲船高,上述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均超過百億元。不僅如此,翻倍基金中有六成被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超20%,如規模超百億元的匯豐晉信動態策略A、交銀趨勢優先A和大成新銳產業的機構投資者持有比例分別有61.06%、55.07%和25.53%。
基金產品在提供豐厚回報的同時,也能提供“穩穩的幸福”。證券時報記者統計顯示,中歐瑾泉A、天弘新活力、金鷹靈活配置A、天弘惠利、華泰柏瑞新利A、廣發趨勢優選A、東方紅領先精選和銀華匯利A等33只基金近7年最大回撤低于10%,累計回報超50%。“穩穩的幸福”產品中管理規模最大的基金是張翼飛和李君管理的安信穩健增值A,該基金發行成立于2015年5月25日,在8個自然年度內均實現了正收益,累計回報60.33%,而最大回撤僅有3.37%。
除了主動管理能力,基金經理在被動投資上也有顯著的超額收益。證券時報記者統計顯示,成立于2015年6月12日之前的指數股票型基金中,86.33%的產品擁有超越基準的正收益。主題基金中,前海開源中證健康、前海開源中證大農業增強A、前海開源中航軍工A近7年累計收益均超越基準50%以上,寬基股票基金中,易方達上證50增強A、國泰滬深300指數增強A、華安滬深300量化增強A、華潤元大富時中國A50A、寶盈中證100指數增強A和諾安中證100A近7年累計收益均超越基準50%以上。
公募基金產品類型豐富,基金經理投資風格迥異,這就決定了基金產品能夠滿足大多數投資者在回報和風險之間如何平衡的需要。基金投資在與押注單只個股或單個行業中的對比中表現突出。
長線投資需要的是耐心
公募基金具有完善的投資管理制度和風險控制體系,為基金的長期收益打下基礎,基金經理的價值在較長周期內通過提升投資勝率,最終會獲得長期的優秀回報。短期的大回撤并不與追求高回報的目標沖突。在極端市場情況下,再優秀的基金經理也勢必要承擔系統性風險帶來的高回撤。
中國國內基金的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較高,投資者的需求特征決定了高倉位、高彈性的基金產品策略最受歡迎。如近7年業績翻兩倍的主動權益基金中,去年底的股票持有比例均超過75%。
值得注意的是,近7年業績表現居前的基金中,不少基金規模并不高,不足10億元。投資者不感冒的原因或許與其短期業績表現一般有關,目前的基金投資者過于關注短期收益,操作頻繁。這些基金長期獲利穩定、業績彈性卻弱,在基金收益爆發的年份并不突出,難以吸引投資者關注,而在市場低迷時表現即便出眾,卻鮮有資金進場。
近7年內股市經歷過多次牛熊轉換和多輪市場風格切換。證券時報記者統計顯示,近7年79只翻倍的主動權益基金中,最大回撤中位數為40%,其中有4只基金均經歷過凈值腰斬。這4只基金凈值腰斬的時間區間均起始于2015年6月份,最大回撤的修復時間最快用了461天,最長用了1640天。
而中國股市波動大的特點決定了市場牛短熊長的特征,對于基金投資者而言,跨越時間如此之長的回撤同樣也會帶來很大的煎熬。
資管新規出臺成歷史轉折點
7年時間,資管新規的出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資管行業監管標準逐漸統一,基金公司主動管理規模逐年增長,產品創新加快且呈現多元化局面。可以說,資管新規既推動資產管理行業回歸本源,又讓公募基金走上高歌猛進的新征程。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和公募基金數據,截至2022年2月末,公募基金數量為9491只,管理規模超25萬億元,分別較2017年末增長96%、127%;此外,公募產品結構也得到持續優化,其中權益類基金規模突破8萬億元,占比較2017年末提升11個百分點。作為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東方紅資管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自資管新規正式實施以來,資產管理行業建立了統一、規范的行業新生態。打破剛兌,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資產管理本源;統一監管規則,消除多層嵌套和監管套利,大集合對標公募;推進公允價值凈值化管理,降低無風險收益率;禁止通道,鼓勵標準化資產投資;禁止資金池業務,防范期限錯配積聚流動性風險。
規范運作的公募基金類型不斷豐富,行業規模從2018年底的13萬億元增長至目前的25.5萬億元,增長96%,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投資力量。截至2021年底,權益類基金規模9萬億元,增長291%,近三年年化收益率29.4%,投資者獲得感逐步提升。行業機構私募資管業務回歸資管本源,主動管理業務占比較資管新規發布前提升56%,投資股票、債券等標準化資產12.25萬億元,占比提升29%,投資未上市股權資產規模超1萬億元,有效滿足了服務實體經濟的需求。
財富管理行業正在進行重大轉型,增長空間巨大。在產品形式上,資管產品正在從“剛兌”向“凈值型”轉型,在投資標的上,正在從以“非標”為主體逐步向以標準化資產為主體轉型,幾十萬億的各類資管產品,面臨全面的轉型。可以說,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管理行業才剛剛起步,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增長空間;但另一方面,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速度逐漸加快,但客戶習慣剛兌,風險偏好低,對資管機構控制凈值回撤、提高收益帶來了巨大挑戰。
短暫的波折 爆款基金之殤
公募基金乘風破浪的另一面,有組數據更加發人深省。天相投資統計,2020年,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費總收入為931.12億元,2021年管理費收入同比增長52.31%至1418.19億元;2020年新發基金當年全年利潤總和為2584.78億元,2021年新發基金年度利潤總和同比下降97.47%至65.28億元。也就是說,2021年較2020年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費收入增長超5成,但新發基金利潤下降約100%。
近兩年新發的“爆款”產品,以五日及以內募集完畢,50億元以上募集規模為標準,自2021年初至今年一季度累計虧損近1800億元。2020年新發基金利潤前十賺近500億元,后十虧損逾10億元,利潤最高和最低前十新發基金為持有人凈賺取470.09億元;2021年新發基金利潤前十名盈利不足170億元,后十名虧損近200億元,利潤最高和最低前十新發基金為持有人造成凈虧損31.88億元。這也意味著,2020年新發基金頭部賺得多,尾部虧得少,而2021年新發基金整體幾乎不賺不賠。
最近一年A股的深幅調整超出了市場預期,也有相當一批基民“套”在高點,投資者體驗并不盡如人意。經過這一輪持續調整,基金公司可以從哪些方面做出反思?如何才能真正提高投資者的獲得感?
嘉實基金董事總經理姚志鵬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基金公司應強化投資者教育、投資者陪伴的能力。在投資者教育方面,始終牢固樹立以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營銷理念,強化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踐行“逆向銷售”,積極拓展持續營銷,創新投資者陪伴方式,加大投資者保護力度。
其次,重視通過提升定投等相關服務,為投資者提供更有利于提升投資體驗的日常理財方式。有序發展基金投顧業務,逐步扭轉“重投輕顧”展業傾向。全面強化投資者教育工作,持續基金行業的投教工作。
最后是加強產品創新能力,為投資者提供能滿足多樣化需要的更多產品,尤其以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為出發點,以風險可測可控、投資者有效保護為前提,加大產品和業務創新力度,著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
博時基金認為,作為投資管理人,一方面要幫助基金投資者認識所投資基金產品與其自身收入、風險承受能力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在權益類基金的投資管理上,站在基金持有人的體驗角度上,對于新發基金,要把基金投資的穩健起步作為一個重要考量,盡量規避短期大幅浮虧給基金持有人帶來的焦慮;對于存量的全市場基金,基金經理應盡量根據不同行業的景氣周期做相對均衡配置,上漲時有穩健持續性的超額收益而不追求短期進攻的速度,下跌時控制回撤,避免基金凈值大起大落。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