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傾聽;您爆料,我報道!在這里,我們將回應你的訴求,正視你的無奈。新浪財經爆料線索征集啟動,歡迎廣大網友積極“傾訴與吐槽”!爆料聯系郵箱:finance_biz@sina.com
許小年犀利演講:宏觀經濟沒什么戲,微觀經濟大有希望
來源:科技財經生活熱點/今日頭條APP
許小年先生深度剖析經濟,一部分是宏觀經濟,后一部分是微觀經濟。總的來說,宏觀經濟沒什么戲,但在微觀層面,希望大大的有。
這樣的增長模式有什么問題?
現在一個常見的觀點,認為中國經濟沒問題,中國經濟碰到的困難是外部需求的停止,我們有強大的政府,政府擁有無限的資源,只要政府投入,中國經濟還可以繼續增長。這樣的觀點,問題在哪里?
經濟學上講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可以想象一下農民經營農業,剛開始是只有很簡單的勞動工具,鋤頭,鐮刀,現在這種很簡單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效率很低,低在什么地方?農民的資本擁有量很低,你給他配置一臺拖拉機。
可以想象一下農業的產出,在原理不變的情況下,在土地面積不變的情況下,你給他增加資本存量,進行資本積累,使農業資本化,配一臺拖拉機。農業產出增加多少?他用這臺拖拉機耕種這片土地,種這個莊稼,由于使用了拖拉機產生了大量的增加。
你給他配第二臺拖拉機,想象一下產出增加多少?可以隨便想象,但是這兩臺拖拉機的增產效果是不一樣的。第二臺拖拉機的增產效果比第一臺要低很多。你再增加第三臺拖拉機,第三臺拖拉機的增產效果幾乎等于0。
這個簡單的例子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普遍的經濟學的規律,就是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單純的增加農民的資本擁有量,可以提高他的產出,但是每單位新增資本帶來的產出的增加是遞減的,而且最終一定會減到0,甚至是減成負數。這就叫做資本的邊際收益遞減,這是一個普遍的收益,當資本的邊際收益等于0的時候,投資還有拉動作用嗎?投資對宏觀經濟還有拉動作用嗎?投資對企業產出的增加還有促進作用嗎?沒有了!
由于資本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存在,數量型增長有什么問題?他是不可持續的,不管你再追加多少K,也無法驅動增長,因為資本的邊際收益已經等于0了。
在投資收益等于0時,貨幣政策還有用嗎?中央銀行發貨幣,鼓勵銀行給企業發貸款,企業拿到貸款以后他會投入到實體經濟嗎?不會。為什么不會?因為實體經濟收益已經等于0了,于是資金去了哪里?去樓市,在深圳就看得很清楚啊,上海也看得很清楚啊,都去樓市了。
實體經濟沒有錢進去,領導很著急,領導一再說金融機構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各行各業都要支持實體經濟,怎么支持實體經濟?光是放水行嗎?光是政府花錢行嗎?現在不是錢的問題,經濟不差錢,企業也不差錢,差的是能賺錢的投資機會,差的是能夠獲得回報的投資項目。
所以有了錢,他也不進實體經濟,因為實體經濟的邊際收益已經等于0。進入房地產是企業、是老百姓的理性選擇。你不能責備他,泡沫是經濟個體的理性決策,之所以出現泡沫,是因為政策是非理性的,在非理性政策下,理性的個體做出了決策,于是產生了資產泡沫。錢都到了資本市場。去年是股市,今年是樓市。
數量型增長已經碰到極限了,用學術的術語講,單純依靠資本投入,依靠增加資源使用的數量來推動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可持續的關鍵到底在哪里?在A。要提高技術水平A,A有沒有邊際收益遞減的問題?A為什么不存在邊際收益遞減?換句話說,A為什么是可持續增長的真正保障?因為人類認識經濟、認識自然的能力是無止境的,A可以不斷的提高,當一種舊技術的邊際收益遞減的時候,新技術就產生了。不斷的技術創新,使得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進入了一個持續增長的階段。
在200年前,農業社會的生產效率,人均GDP的水平長期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只有到了工業革命之后,也就是200年前一直到今天才進入了持續增長的階段,這個持續增長最根本的動力是不斷的技術進步,從蒸汽機開始到電力、鐵路、內燃機、汽車,無線電,電子產品到電腦,核動力,一直到今天的互聯網邊際。這個A永遠不會停步,他是可持續增長的根本保障。
中國經濟的L型為什么會出現?
原因就在于,過去一直依賴投資驅動經濟增長,而沒有意識到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服從收益遞減規律,當收益等于0的時候,你再投資他也走不動了。如果現在不改變增長模式,我們會在L型中長期的呆下去,這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由來。
中等收入陷阱歸根結底說的是,一個落后的國家可以通過資本積累來實現經濟的起飛,但是當經濟起飛之后,如果他還是依賴資本積累,那么他就會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再投資,人均GDP也無法提高,和投資量無關,因為投資不能創造新的價值。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是什么?是把你的增長模式從資本積累轉向技術創新,從K轉向A。所以說K時代已經結束,A時代到來。今天我們在這里開會的主題是“大變局”,這個主題我覺得是恰到好處的。這個大變局就是一個從K到A轉變的局勢,如果國家經濟不能從K轉到A,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就是L型,就是長期的L型;如果企業不能適應這個轉折,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從K轉到A,那么他有可能被市場競爭所淘汰。
我已經看到很多企業意識到了危機,但是他不知道哪里是突圍的方向,或者說知道哪里是突圍的方向,但是不知道如何做,這樣的企業為數不少,我感覺有很多會被淘汰。
中國經濟的問題,在這個時候,中央提出經濟的新常態,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認為非常及時,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提出供給側?
過去的經濟增長是靠政府花錢,靠央行放水,這個作用全都作用在了需求側,特別是為了刺激投資需求,而供給側的A,創造A的主體是什么?在哪里?是企業,企業在那一側,企業是制造供給的,所以轉向供給側的意思就是,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政府政策轉向企業的效益。以企業為核心,尋求經濟增長的動力,以提高企業的效率來求得經濟的高速增長。這是我理解的供給側。
也就是從K轉向A,原來的K是靠投資,靠政府投資,靠企業投資,企業投資靠什么?靠銀行貸款。現在要轉到A了,A基本上跟政府無關,因為財政政策也罷,貨幣政策也罷,對A有影響嗎?對企業的技術水平有影響嗎?
說得好一點是沒有影響,說得坦白一點是,政府的宏觀政策是降低企業的K。宏觀政策和A基本上沒有關系,現在我們要做的文章是如何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如何促進企業的創新活動,這是轉向供給側的含義所在,徹底的放棄依靠政府政策來維持經濟增長的傳統做法,把政策方向堅決的轉向企業,轉向促進技術進步,從K增長轉變為A增長。
K增長帶來的后果是產能過剩,在產能過剩面前我們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為什么不去削減過剩產能呢?這個邏輯是非常奇怪的,由于產能過剩,所以企業不得不競價求售,結果是連續50多個月都是負增長,據說上個月終于變成了正增長。
但是,現在我已經不知道怎么解讀了,反正我是看不懂,而且很多數也對不上。中央剛說完L型,這個統計局的數馬上就是L型,一季度GDP增長6.7,二季度6.7,三季度還是6.7,四季度估計也是6.7,因為這樣才符合L型。
過剩產能的壓力下,企業只能降價。這個K增長帶來的另外一個后果是負債率不斷上升。從金融危機以來,我們的負債比率已經突飛猛進,增加了幾乎100個百分點,從160%增加到了260%,這是非常可怕的系統風險。這就是K增長帶來的后果。
現在的政策方向,中央開始及時的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供給側的政策要做一些什么事?我認為首先要清理過去K增長留下的系統性風險,這個是首先要做的,這個系統性風險都在供給側,不在需求側。過剩產能不清除,價格不斷下降,企業的效益就會越來越差,企業的破產倒閉就無法避免,所以清除過剩產能是第一任務。第二大任務是去杠桿,第三是去產能降低負債率。這都是K增長留下來的系統性風險。
我們現在做的不是去杠桿,而是轉移杠桿
中央提出了三去任務,來劃界系統性風險,可是我們現在做的又看不明白了,我們現在做的不是去杠桿,而是轉移杠桿,杠桿就是負債,我們現在是把企業和政府的負債轉移到了居民,以房地產火爆的方式轉移。加杠桿買房子,買房子以后收入到哪里去了?到政府手里了,幫助政府降杠桿,這只是轉移杠桿,中央的政策方向都是對的,但是一到執行起來為什么都是反起道而行之?
大家都知道,一個老農民在菜市場白菜賣不出去了,他的庫存應該怎么降?便宜點賣,降價去庫存。我們現在是漲價去庫存,什么邏輯?看不懂,不知道是什么邏輯,這個世界上有漲價去庫存的嗎?有人說中國老百姓就這樣,追漲殺跌,越降價越不買,一漲價就搶著買。
確實在房地產市場上漲價搶著買,降價就持幣預期價格進一步下降,看起來好象有道理,但是要想一下,隨著房地產價格的暴漲,土地市場上出現了什么情況?地王頻出,地產商都在搶土地,搶完土地以后你可以放在那兒嗎?(確實也有)你要開發,開發的結果是什么?更多的庫存,暴漲的價格給房地產企業送去了錯誤的信號,增加供應,從而增加未來的庫存。這哪里是去庫存?這是加庫存。
去產能,虧損企業關門,一關門,產能就沒了。以前上市企業可以倒閉,現在不行了,銀行不許收債,繼續供應資金,這是去產能嗎?產能還在增加,你不讓這些上市企業倒閉,怎么去產能?我不知道我們現在在做什么事兒。
現在一年有半年時間在外面,不愿意回北京,為什么不愿意回?空氣污染太厲害,而且到了北京以后,我發現他們在說什么我已經聽不懂了,我說什么他們也聽不懂,環境在惡化,各種環境都在惡化,所以我到外面轉。
到企業轉一轉倒是有信心,一回北京之后情緒就非常低落。政策都是和中央的精神相反。
供給側應該做什么來促進企業提高A
真正的供給側應該是做什么?我只能說供給側應該做什么,不知道供給側會做什么,這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我們經常混起來,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問題叫做應然問題,有一類問題叫實然問題,作為學者我只能講應然,只能講應該是什么樣,沒有辦法講將會是什么樣,將會是什么樣那是實然問題,實然性的政策不是我們能解決的,只能講應然性的政策。供給側應該做什么來促進企業提高A,我這里開出了幾個藥方:
第一個藥方,全面減稅,不是結構性減稅,過去的結構性減稅是有增有減,實際上增的比減的多。全面減稅,減稅不僅是企業負擔,而且是把更多的資源留給企業和市場去配置,而不是由政府去配置,第一個供給側的政策,我們提出的促進企業,提高A,有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發。
第二個建議,縮小國有經濟的規模,因為我們知道你要靠國有經濟去提高那個A是不可能的,因為國有企業沒有創新的壓力,沒有創新的動力,你要想創新,一定是靠民營企業。我不是批評在國有企業工作的朋友們,而是說應該堅持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大方向,那就是國退民進,因為國有經濟部門的效率低,他沒有創新的動力,他沒有提高A的激勵機制。
達晨為什么投資做得這么好?因為他和你是綁定的,國有企業有這個機制嗎?沒有,國有企業的工資是固定的,而且在降低,你讓他一年拿幾十萬的工資,他管著幾千億的資產,什么結果?我肯定偷,這是人性的必然結果,他怎么可能有激勵機制,有積極性,有壓力去做技術的創新呢?他沒有這個激勵機制,所以你要想提高你的國民經濟的A,一定要縮小國有經濟的范圍,推進民營化,推進市場化改革。
民營企業現在的心思不在A上,而在USA上
民企可以怎么辦?很多民營企業,雖然他有這個激勵,他去做創新,他的企業可以發展得很好,企業可以上市,但是我們看到很多民營企業他現在的心思不在A上,而在USA上,他的心思在移民,他想出去,它的老婆孩子到硅谷去,他對硅谷沒什么興趣,因為那里有一個非常好的硅谷學校,全都奔著學區房,那里的房價漲得一點不比深圳差,中國人買什么什么就漲,賣什么什么就跌。民營企業家的心思不在創新上,他的心思在移民,這也是為什么人民幣不斷貶值的原因,資產流出太多了,所以人民幣就貶值了。所以人民幣匯率現在是一個新尺度。
企業家為什么信心不足?
為了堅定中國企業家的信心,為了讓他們在這一片土地上投資,來繁榮我們國家的經濟,必須要讓他有信心。他現在的信心不足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商業,中國經濟在下行,美國經濟走得還不錯,所以資金就流向了美國。第二個原因是法律上的,他覺得財產安全沒辦法得到保障,現在國內所謂的風潮,國內現在為文革翻案的輿論等等,都使得一些企業家望而生畏,36計走為上。為了使民營企業能夠把它的資源、時間精力用在創新上,用在提高A上,我們要做什么事兒?政府應該做什么?政府能做什么?保護私人產權,對私人產權要做出可信的承諾,這個可信的承諾并不來自于市長的講話,而來自于法律體系,所以應該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的要求推進司法改革。對供給側非常重要的措施。
第二條措施是,十八屆三中全會講的,要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不是輔助作用,不是主導作用,而是決定性作用。要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就必須縮小國有經濟的范圍,因為國有經濟、國有企業資源配置是行政化的,不是市場化的,你要為了使民營企業能夠堅定信心的繁榮中國經濟,來投資、研發,來提高A,就必須要推進司法改革,保障私人產權的安全,給他們創造出良好的環境。這是我開出的供給側政策清單。
各位認為被采納的可能性有多少?50%?哇,那我非常樂觀了。這是應然性問題,而不是實然性問題。實際上的政策會怎么樣,誰知道!
如果我們在供給側不能看到剛才我所提的這些實質性的變化,剛才我說的供給側的不是政策,而是體制改革,如果沒有實質性的變化,那么我們L型的橫著的尾巴可能會拖很長時間。
我認為跳出L型的陷阱關鍵是剛才我講的這幾條,跟政府開支,和央行放水沒什么關系,跟人民幣匯率也沒什么關系,跟深圳的房價沒關系,真正要做的是制度性的改革,能夠使企業集中精力、資源去做A,才能擺脫L型的長尾巴,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宏觀越差,微觀越有希望
股票市場的基本面繼續惡化,房地產市場短期的繁榮難以維持,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宏觀是這樣的情況,中國經濟是不是就沒希望了?不是的。我個人的觀點宏觀越差,微觀越有希望。
什么邏輯?因為窮則思變,你讓他的日子過得舒舒服服的,根本就不求變。我做得很好啊,干嗎要變?我的傳統經營模式很好啊,為什么要變?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是,每年10%的增長挺好的,一天到晚老是在我而辯說這個改革、那個改革,有什么必要?
現在你再跟政府說改革,他比以前就聽得進去了,現在你跟企業說轉型,說研發,他也愿意聽了。兩年前我的學生碰到我的時候,第一個問題是“教授,下階段政府會出臺什么政策?”,我一聽就沒情緒了,我說政府政策跟你有什么關系?如果一個企業盯著政府的政策來決定他的經營方略的話,這個企業就把自己降低到了農民的水平上。
為什么?農業什么特點?靠天吃飯,農業現在都不靠天吃飯了,你到農村去看,遍地是大棚,農業對氣侯的依賴大大的降低,一個企業還在靠天吃飯,你能適應這個市場競爭嗎?宏觀政策跟你有什么關系?宏觀政策跟你沒關系。宏觀層面不好,反而覺得企業發生了很多令人鼓舞的變化,企業愿意轉型,愿意提高政府才愿意改革。
轉型不等于轉行
轉型不等于轉行,不要搞差了,轉型指的是經營模式的轉變,而不是從制造業轉到金融。有人說轉型是找死,因為你是把他理解成轉行了,那就是找死。所以說轉型是找死看得是什么樣的轉型,如果是轉行的話,我認為真是找死,因為你在這個行業里根本就沒有經驗。
流行書里的垃圾居多,讀書的話我還是建議大家讀一讀經典,不要讀流行書,流行書就像電影院里放的片子一樣,放兩個月就過時了,而經典的書永遠不過時。
今天讀《論語》、《孟子》還是非常有體會的,而一些流行的什么網紅之類的,過兩天就不知道哪兒去了,因為網紅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不知道為什么流行,由于它的流行,我就自己經常看,調出了最著名的兩個網紅看了一下,我覺得就像我回到北京一樣,不能理解。不能理解為什么這么流行。
德魯克是做管理學的,不大了解的是德魯克對創新有著很深入的研究,德魯克寫的這本書是《創新與企業家精神》,這本書里面強調了幾個觀點,我都非常的贊成這些觀點,一個觀點是創新何需高科技?在傳統行業中,創新是大把的機會。
另外一個觀點是創新是需要專注的,是需要經驗的積累,只有在這個行業中耕耘多年,才能知道這個行業的核心問題在什么地方,所以德魯克在這本書里舉了很多案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傳統行業可以創新,創新必須專注,不能見異思遷,不能心猿意馬。
由于宏觀層面上能夠研究的東西很少,能夠說的東西很少,最近幾年我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企業的研究上,花在企業的調查和參訪上,我看到了很多在傳統行業進行創新的案例,支持德魯克在這本書里的觀點,創新傳統行業,仍然是大有作為的。
舉個例子,服裝行業,過去的商業模式一年開一次訂貨會,由各銷售渠道報明年的銷售量,報了銷售量以后由廠家生產出貨,在市場上銷售,這樣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了。
新的形勢是什么?在座的女士們應該有更強烈的感覺,現在的服裝廠家一年換一次款式行嗎?不行了,于是一些企業就開始改變他的商業模式,改變了商業模式的企業發展都不錯,可以做到逆勢增長,在整個服裝業或者是銷售額停滯不前的情況下,他可以有10%幾-20%幾的增長,因為他及時改變了商業模式,定貨會起碼一個季度開一次。現在一個季度開一次都不夠了,要不斷的快速的推出新的款式,而推出新的款式,從設計銷售生產環節全部都要做出調整。
傳統行業也可以做成首富
大家知道歐洲的首富是誰?ZARA的老板,不是高科技,也是傳統行業,他可以做成首富,ZARA的創新在什么地方?就是快速推出新的款式。現在大家穿衣服不是穿得結實耐用,我們那個年代穿衣服是補丁摞補丁,現在穿衣服是為了什么?是為了消耗,為了到街上去得瑟,女孩子更是,哪有一件衣服從新穿到破的,沒有,更新速度非常快,跟著款式走。出來一個新的韓劇,衣服就全變了。這種快速的更新的市場需求,ZARA可以滿足,于是他的業務越做越大。
日本的首富是誰?優衣庫的老板,還是服裝行業的,都是傳統行業。各位想發財就多看看傳統行業。我的這件圓領衫就是優衣庫的,他可以做到日本的首富,一家非常成功的服裝行業。
優衣庫打的是什么戰略?不是快速更新,優衣庫的款式多少年不變,全是基本款,優衣庫和ZARA完全不一樣,為什么他可以做得那么成功?他的A在什么地方?他的創新在什么地方?優衣庫的價格明顯比其他的高(其實不高),他優在面料,材料,優衣庫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是其他服裝行業沒辦法比的,他和大學長期有合同,就是進行面料研究的開發,他家的面料和別人家的面料就是不一樣,他家的面料穿起來就非常舒服,柔軟,溫暖,舒服,他發現了一把攥著的羽絨服,成為青年人的最愛,帶起來很方便在冬天既保暖又俏,面料上不斷的創新,大量的研發和投入,他做成了日本的首富。
看一看傳統行業的機會真的很多,如果你有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很好。沒有,也不必妄自菲薄,在自己的行業中專注的做下去,差異化的競爭開發產品和技術,你可以做成ZARA,也可以做成優衣庫,ZARA和優衣庫用了什么高科技?沒有高科技。
中國的高科技,這些是中科技和低科技,我用了一點數據,但是并非大數據,只是中數據或者是小數據。
傳統行業照樣可以創新
一家服裝生產企業,你上了他的網頁APP,可以在網頁上選擇面料,選擇款式,一家做定制西服的企業,做了模式創新,把定制西服上到工業流水線來生產,定制西服的好處是什么大家都知道,量身訂做,合身,穿起來很好。
但是定制西服的問題是成本太高,因為都是手工操作的,這家企業把手工操作變成了機械化的流水生產,這就是他所做的創新。你去了以后量體,量完了數據馬上進入系統,進入系統以后,他在系統中存了很多的版式、款式,從數據庫中調出一個合理的身材,最接近的版式,有算法進行調整,調整之后去下料。
在設計階段上可以看到計算機屏幕上把一件西服分解成7片布,每一片是什么樣的情況,根據什么來決定?根據你的身材數據,并且跟他庫里面的跟你身材很接近的原來做過的西服進行比較,找到最接近的,進行調整,這個調整是有邏輯的,有一個算法,這個算法其實很簡單,把每一片布的形狀在電腦中全部可以出來。
給出之后,每一片布的數據立即傳到了自動裁房,在這里裁減,不是裁縫用剪刀剪,而是計算機的自動設計,到流水線上裁剪。這個裁剪和傳統的服裝業完全不同,傳統的服裝業的裁床上是這么厚的布料,一道裁過去,效率高。
但是只能生產標準化的產品,而這家企業的裁剪,你看裁床上鋪的是一層塑料薄膜,薄膜底下是單層的布,裁剪完了之后,每一片布上釘上一個IC卡,掛到流水線上就開始在車間里跑,每一片布跑到什么地方,到哪一個工位做什么樣的加工,全是系統給出的。每一片布,這個時點在這個車間的哪一個工位上,系統全知道,這就是物聯網的概念!
我們老是說物聯網找不到北,云計算也云里霧里搞不清,到傳統行業一看,這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就可以碰到的東西。他的IC卡釘上以后,到流水線的哪一個工位,自動的就下來了,工人的面前,給一個屏幕,屏幕上說某某布到你這里了,你要做什么加工,你是開扣眼也罷,縫制也罷,工人根據系統給出的指令來操作。
最后的成品線上沒有兩件西服是完全一樣的,從面料,款式,尺寸,規格都不一樣,這就叫定制化,定制生產。
他這樣的創新是要求企業以數據為中心,以數據為驅動建立起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了客戶管理,產品設計,生產,倉庫管理,供應鏈,財務管理,已經完全打通一體化。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他的定制化成本降低了50%以上,交貨期縮短四分之三,他現在的業務經營狀況非常好。
如果ZARA發現了他們,跟他們合作的話,ZARA會如虎添翼,因為ZARA雖然快速的推出他的款式,但是有一個問題長期困擾著他,那就是庫存。因為他推出新款式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做一次賭博,這個款式在市場上銷售狀況是什么樣他并不知道,他要賭,為了滿足市場對于款式的需求,他必須賭,做了一大批供上去,然后就有庫存。
還有一種風險是做的批量并不大,送到市場上去,賣爆了,后面跟不上了,如果用這一套生產體系就可以小批量的迅速的補貨,可以快速的補貨,這套模式如果是配上ZARA,真的是服裝業從市場的需求一直到后端生產會形成整個鏈條的東西。
在傳統行業中繼續創新,不必因為自己的技術,沒有大數據,云計算,沒有人工智能而感到悲觀,傳統行業照樣可以進行創新,但是需要經驗的積累,需要流程的梳理和優化,就像這家企業,需要對技術的理解。
各行各業+互聯網,而不叫互聯網+
我一直提一個口號,叫做各行各業+互聯網,而不叫互聯網+,互聯網+是一個誤導性的方向,互聯網+是政府官員提出的,他沒做過企業,他寫的那些高大上的規劃,實際上都是他手下的處長、科長寫的,這些處長、科長坐在辦公室里,既沒有市場經驗,又沒有經營過企業,他怎么可能知道未來工業的方向呢?你又為什么要聽他的呢?
我想對于這種“中國制造”,“工業4.0”等等,我們可以聽,但是不要從,“聽”“從”二字拆開,要多聽少從,什么時候從呢?只有經過你自己的獨立思考,你理解了,你認為從邏輯上,經驗上都行得通,這個時候才是你行動的時候,所以不要跟隨市場上的流行口號,被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云。
轉型,我們已經多次強調了,轉型需要專注,執著的笨人,不需要聰明人,不要再尋找政策的風口,或者是商業的風口,要放棄機會主義的習慣,我的學生曾經問我:教授,你認為下一個風口在什么地方。他說只要你調整風口,豬都可以飛起來。我說你把自己降到豬的水平上,我跟你還有什么好說的?找風口也不一定吹到你身上啊,這種機會主義的習慣,在A時代已經行不通了,在K時代有可能。
這里有一個商人和企業家的區別,或者是交易型企業家和創新型企業家的區別,商人是什么?交易型企業家做的是什么?發現價差和套利機會,利用這些套利機會賺錢,這個套利機會在A時代依然存在,但是他越來越少,只有在一個短缺經濟中,套利的機會才逐漸存在,我們現在的經濟是一個過剩的經濟,套利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所以在A時代是需要創新型的企業家,需要企業家在研發上厚積薄發。
轉型需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要追風,追隨潮流是沒有創新的,做別人正在做的事不叫創新,那叫模仿,中國的企業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于是他的行為就變成了從眾的行為,別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我的學生就是這樣,三年前問他“你在做什么?”他說我在做PE,人人都在做PE,為什么?三年前實體經濟已經不好做了,大家都覺得金融賺錢,于是全部做金融,做PE。
去年問我的學生,你在干嗎?幾乎人人都在做P2P,O2O,在做平臺。我一聽平臺就暈了,我說你們還能做平臺,平臺上沒人怎么辦?全是平臺,我說一句很不動聽的話,這些話曾經在一個大型的互聯網公司說過,當時就激起公憤,我說O2O是兩邊都是O,中間一個2。
天空哪容得下那么多無人機?
今年流行什么?今年流行大健康,教育,大數據,云計算,今年還流行無人機,有多少人在做無人機?天空哪容得下那么多無人機?難以想象,撞擊的概率比地上幢車的概率還要高,這種追隨潮流,時髦的名詞,嚴重的影響了企業的創新,企業的創新需要專注,沉下心來在自己的企業中長期的耕耘,這才能有結果。
長期耕耘的案例我有搜集,比如說老干媽辣醬,只做一種產品,就做辣醬,做到全世界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媽,你不能不佩服她,他非常專注,沒有做云計算、大數據,也沒有用人工智能,就是做辣醬,這瓶辣醬中國人到海外去旅行,要不然自己手提包里帶著,要不到當地的超市都可以買到。
我沒有深入的調查,起碼老干媽辣醬的營銷體系做得是非常出色的。從線上觀察就知道營銷做得非常好,產品更不要說,其他任何的辣醬都有,但是哪一款都沒有老干媽辣醬賣得好,人家就做這一款產品,最近開始向其他產品擴張,做豆腐乳等等,但是不離本行。專注做下去,在傳統行業中創新的機會大把。
還有一家企業是海底撈,做火鍋的,我去了以后體驗確實不錯,到了幾個城市的海底撈,進去以后服務標準都是高標準的,自己開一兩家店,在深圳,在一個城市開一兩家店,把服務標準做得比較高,比較到位,這個不難。難的是全國連鎖的服務質量能夠保障,肯定是有特色的。
他的特點是人力資源管理是激勵機制,激勵機制可以做到每一個員工,這就是創新,別的火鍋店為什么不能做到這樣,他可以做到這樣?所謂的創新是什么意思?所謂的創新就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兒,做同行沒有做過的事兒,做自己沒有做過的事兒,這就叫創新。當然,前提是能夠給客戶帶來價值。
海底老的不僅是服務,他的火鍋和別的火鍋不一樣,別的火鍋最煩人的是油煙,一般的火鍋店是在上面搞一個抽油煙機,抽油煙機的問題是噪音太大,而且還是有一部分的油煙冒出來,但是到海底撈,他沒有上面的大抽風機,他的油煙去哪兒了?一出國就被鍋邊周圍的吸風口收走了,不是在上面收,而是在鍋的邊上,煙根本就冒不上來,這就是創新別人把油煙機放在上面,噪音嗚嗚的響,但是他的在下面,而且安靜,這就是創新。創新在每個細節都有,小小的創新,為顧客著想,為顧客創造價值,你的企業就可以獲得成功。
生態圈是靠什么打造?靠柵欄
在創新的道路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對我們形成障礙。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只不過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諸多技術創新中的一項,如果其他的創新沒有形成什么思維的話,為什么互聯網要思維?蒸汽機沒有思維,電腦沒有思維,最具有思維能力的人工智能也沒有人提出過人工智能思維,為什么就一定要有一個互聯網思維?我搞不懂。
打造生態圈,生態圈不是靠營銷和補貼打出來的,生態圈,營銷和補貼永遠打造不出,你要補貼打造生態圈,就像在大草原的地上放了一堆草,結果是羊全來了,吃完了之后全散了,生態圈是靠什么打造?靠柵欄,你要在草地上圈出一片柵欄來,這個柵欄就是用經濟學的術語講,叫做進入和退出壁壘,這樣才能打造生態圈。
蘋果手機的生態圈是靠補貼?靠底價?蘋果確實有很大的生態圈,他的生態圈靠的是兩項非常重要的技術,一個是入口端,一個是手機,你的手機必須在市場上是最棒的手機,大家才會買你的東西,然后上到你的APP下載。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是他的IOS系統,沒有后面的IOS操作系統的支持,沒有前面高性能的手機支持,蘋果的生態圈說垮就垮。靠價格怎么可能十足的保持生態圈?生態圈是要有柵欄的,要讓他進來就出不去。不是草地上扔一把草,給點補貼。
現在很多打車公司就是陷入了困境,給了補貼人才來,補貼哪一天取消人就沒了。中國的消費者哪有忠誠度?中國的消費者只對錢忠誠,不對任何品牌忠誠,憑什么對你忠誠?當你的價格比出租車還高的時候,憑什么在你這里消費?我也不會在!所以這個生態圈是一個很誤導的概念。
市場經濟從來都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
共享經濟是另外一個,凡是這種口號我們都要劃一個大大的問號,媒體宣傳出來的概念,我們為什么要信?媒體也沒有做過企業,他也不懂市場,他造出來的概念我們為什么要相信?
共享經濟只是利用少量的私人的多余能力,共享經濟的基礎是私有產權,Airbnb,你去住人家的房子,不付錢,門都沒有。誰跟你共享?UBER,你不付錢誰讓你白打車?
有人問我:教授,將來的發展方向是不是共享經濟?我說:你說什么?市場經濟從來都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
私有產權從來都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你要是憧憬共產主義社會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你的理想,現實經濟不是這樣的。能有私有產權,就不可能有共享經濟。共享經濟怎么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我們經常被這些非常時髦的概念搞昏了頭腦,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剛開始就要介紹分析框架,分析框架是幫助我們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
零邊際成本也是違反最基本的經濟常識
工業4.0,吹得神乎其神,我到下面的企業看了之后說“你還說4.0?連2.0都沒做到,談什么4.0?”剛才我介紹的那家服裝企業,他的老板說“我這個是物聯網工業4.0”,我說“好象我最多給你工業3.2,你這也不是物聯網,你這是被動式的物聯網”,因為物聯網是以什么為特征?是以智能為特征,你這個生產線要說智能還欠了一些,只能說是自動化。
在不斷的與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做澄清的過程中,我做了一個總結:工業4.0或者是未來的方向,但是對于中國眾多的企業,對于中國大多數企業來說,目前的問題根本就不是工業4.0,而是工業2.0和工業3.0,如果你把工業3.0做好了,這個效率就有非常大的提高。
從工業1.0開始說,1.0是機械化和動力化。工業2.0是自動化和流程化,在自動化和流程化的過程中,一定有一個工作要做,就是標準化。工業3.0是信息化,工業4.0是智能化。
如果你非要分出來的話,我想這樣分可能是對于中國目前的狀況的一個比較真實的描述。大多數企業停留在2.0甚至還沒有做到2.0的階段,工業的這幾個技術版本,我認為是不可超越的。
彎道超車也是一個非常有害的概念
現在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彎道超車”,我說你超什么車?開車的都知道,彎道是不能加速的,彎道要減速,如果你彎道加速,結果不是超車而是翻車,彎道超車也是一個非常有害的概念。
如果沒有1.0,如果沒有機械化和動力化,2.0根本沒法做,2.0是自動化,根本就沒辦法做2.0,如果2.0不能做得到,不能把流程梳理得效率很高,不能做到自動化,那么3.0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工業3.0只不過是把2.0中分散獨立的流程打通,形成一個整體的系統,而各個流程,如果沒有自動化,你3.0根本就做不了。3.0的信息化如果沒有的話,智能化從何談起?
這幾個階段我認為是不可超越的,不要跟我說彎道超車,老老實實的從自己的企業出發,該干什么的干什么,一點一滴的提高效率,基業常青,到某一個階段也許有形成了效果比較突出的飛躍。如果想投機取巧,想找一個新的技術就可以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這是舊的機會主義在新的形勢下的一個誤解,不能認認真真的做事,不能踏踏實實的改進企業的方方面面的經營,這是我們的問題。
宏觀經濟會持續低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微觀層面上無所作為,宏觀經濟越差,微觀轉型創新的動力和壓力就越強,我反而對中國經濟的未來感到樂觀。
我們有肥沃的商業土壤,有豐富的企業家資源,中國經濟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就是企業家,我相信在在長的L型面前,政府政策是會轉向務實,轉向改革的,沒有理由對未來感到悲觀。謝謝大家。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史考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