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消息,藍鯨房產獲悉,全國人大代表、藍光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楊鏗于兩會期間提交了《創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機制》、《大力推動干細胞應用轉化,大力發展國家干細胞產業促進機制》兩份議案,分別聚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專精特新”代表產業之一“干細胞”,為企行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楊鏗指出,前國際背景下,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政策支持來推動核心技術及領域國產化替代,是中國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可行路徑之一。同時新冠疫情沖擊下,“專精特新”是實現國內產業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鍵主體,是國家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專精特新”代表產業之一“干細胞”產業,因生命周期長、技術難度高,整體上我國干細胞產業還不成熟,行業內絕大多數為處于研發早期、沒有市場化/醫療級產品的中小企業,未真正形成產業閉環,急待政府及行業建立國家產業促進機制并推動應用轉化。
資金服務人才三措并舉
培訓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
“如何根據不同領域及產業不同生命周期制定不同的配套政策是步入產業發展后半段應關注的重點。在國家政策框架初步搭建完成的前提下,如何細化政策及在地區落地將是促進專精特新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楊鏗如是說。
就此,楊鏗建議,政府大力從資金、服務、人才方面,提供相關配套措施以降低企業創新成本,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資金方面,加強對“專精特新”企業的金融支持。
楊鏗注意到,目前“專精特新”企業存在融資難和資本流動難的問題,“大部分企業是中小民營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且銀行信貸仍是企業融資主要通道;此外,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融資方式不同,而專精特新分布不同產業領域,資本難以自行跨行業流動。”
因此,楊鏗建議,由政府牽頭建立地區性甚至全國性、 分領域的融資信息溝通平臺,加強企業與資本的對接、最大限度促進創新和創業熱情;甚至對精選優質企業開發專精特新專屬金融產品定向培育。
服務方面,配套相關產業化公共技術平臺服務。
“中小企業在產業化中,資金和管理水平有限,如何搭建完整產線、擴大產能成為制約產業化的關鍵短板。”楊鏗指出。
就此,楊鏗建議,地區政府聯合行業具有技術標桿作用的專精特新企業,統一建設公共技術平臺以實現行業共享,減少中小企業固定資產投入以賦能中小企業工業化。
更進一步,上述平臺輻射至政策培訓、創新管理及產品推廣等多方面,盡快將中小企業創新產業帶入產業化進程。
人才方面,完善未來“專精特新”人才培養機制。
楊鏗認為,未來產業人才一定是跨學科、交叉復合型人才,要注重專精特新、特別是國家急需領域的人才培養價值導向,引導高校、科研單位培育專項領域人才。
“建議政府建立以關鍵產業技術突破為目標的培養和評價機制,實現立體化、多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楊鏗建議道。在他看來,此舉能夠發現人才、鼓勵人才,最大限度激發廣大科技人才的創新活力,實現專精特新領域人才和企業厚積薄發。
此外,楊鏗還建議完善“小巨人”企業的準入和準出機制,配套相匹配的復核周期和復核標準,對已失去創新驅動的企業及已實現良性發展并脫離中小企業范疇的大型企業及時移除并切換至其他相關的匹配支持,以將最關鍵的支持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企業。
形成專利技術共享平臺
培育良好產業環境
我國“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和《“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都指出,干細胞產業是國家發展戰略,也是醫療科技發展的必然方向。
但由于產業鏈市場化周期長、研發投入高、風險高等原因,目前我國干細胞醫療技術在申請數量、制劑種類等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存在差距。此外,基于行業發展及地緣等因素,行業內已形成企業、機構或技術“孤島”。
楊鏗指出,當前我國干細胞專利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分散分布在各種類干細胞,尚未形成產業性趨勢;二是申請人以高校和醫療科研機構為主,未形成專利產業化;三則是高校和科研機構申請專利的轉化率極低,平均僅5%。
針對上述問題,楊鏗建議,成立國家級、服務于干細胞全產業鏈的促進平臺,解決核心“專利技術池”問題,著力于關鍵技術攻關和上中下游行業產業轉化,有效促進干細胞產業鏈發展。
具體而言,要從專利技術、行業標準、產業環境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重點突破干細胞產業中關鍵“卡脖子”技術難題,構建“專利技術池”。
構建“專利技術池”,形成國家級專利技術共享平臺,針對性解決干細胞產業化中企業面臨的分散性技術難題:
由政府投入專項資金牽頭建立國家級干細胞專利技術運營機構,對全國各公立高校、醫療科研機構涉及的干細胞行業優質專利技術進行評估篩選,將高技術價值專利有償授權至專利運營機構構建的技術池。
“專利技術池”形成后,意向合作企業能夠通過初期低價有償獲得專利授權進行專利技術實施,穩固自身核心技術并解決技術難題,同時避免企業和國家資源浪費與重復投入,最終實現企業的技術產業化。
企業實現產業化后,將產業化部分收益以“專利技術池”產生的銷售提成形式反補平臺以實現平臺良性運營發展,產業化資金深度反補教育和基礎研究、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構建國家在干細胞行業中的全球技術壁壘三贏局面。
其次是建立行業標準形成機制,加快干細胞項目轉化。
楊鏗指出,要加快引導產業鏈前中后各階段行業標準的形成,將相關行業底層專利技術匯總并形成行業“金標準”。
“行業標準的完善,可以幫助各階段企業快速借鑒已成熟的行業經驗;金標準則能夠從合規性上保證全行業合規和健康發展,使企業將資源用于提升核心技術,加速干細胞應用的轉化。”楊鏗如是說。
最后是跨部門聯動,共同大力建設干細胞發展產業環境。
在楊鏗看來,干細胞企業要實現產業化,需要產業鏈上、中、下游資源整合配合,放縱自由掙扎競爭會導致中小企業資源不足、經驗缺乏和重復投入等問題。
因此他建議,建立全行業跨多個部門的聯動機制,對現有干細胞企業項目進行評估,并對優質項目產業化所需資源進行統籌規劃。
此外,楊鏗還提到,可以建立覆蓋干細胞全產業鏈生命周期的一站式輔導和孵化平臺,為企業提供產業化所需的商務、資本、人力、政策等資源,幫助企業提升技術含量以搶占市場高地,促進全行業健康發展。
楊鏗補充道,跨部門聯動過程中應同步建立好項目、資金、資源、審評的評價體系和多方有效溝通機制,加速干細胞項目的及時評估轉化,做到資源合理配置。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