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25年1月)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毛振華、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高盛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閃輝等6位經濟學家聯合分析研判四季度至今經濟形勢,并就2025年宏觀政策發力點和發力節奏給出建議。
多位與會專家對促進價格水平有效回升給出建議,認為要采用超常規舉措推動其回升到正常水平,也有專家提出擴大消費成為當前階段促進價格水平回升的重要逆周期舉措。此外,劉元春認為,要重點關注房地產相關政策進一步非常規性地持續加力。
CMF主要成員、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袁海霞代表團隊發布了分析報告。袁海霞認為,2024年9月一攬子增量政策出臺以來,經濟運行積極因素增多,為2025年開局奠定良好基礎。從當前情況分析,短期(經濟)修復局勢向好,一季度大概率將延續這個態勢。
毛振華:需在價格領域采取超常規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CMF聯合創始人毛振華表示,2024年宏觀經濟大部分重要數據已出爐,整體來看,在艱難努力下,全年景氣預期目標基本實現。
毛振華強調,價格在宏觀經濟分析中至關重要,過去和當下都備受關注。價格受諸多因素影響,如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等。未來工作重點是通過政策干預和引導價格信號恢復正向,為社會提供信心指引。
“目前PPI較為低迷,而房價作為居民財富重要領域,其是否企穩至關重要。”毛振華說,房價低迷會導致財富效應下降,出現巨大空缺。
毛振華建議,嚴格控制房地產供給,消化存量,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去庫存力度,以期實現順價銷售。政策應該進一步研究穩定房地產市場的舉措。此外,他再次呼吁,通過給居民部門注入資金來擴大消費。
毛振華表示,讓價格水平回升是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目前看到的實際措施并不多,需要有更大的超常規舉措作用在這個方面。期待接下來能夠看到更多政策舉措落地實施,讓價格信號明顯反轉。
劉元春:要重點強化房地產相關政策進一步非常規性地持續加力
劉元春表示,目前各方對于中國宏觀治理有三大共識。一是中國宏觀逆風運行的因素是多元的,因此治理方案也是多元的。二是逆風向因素是超級的,因此對沖影響的工具和力度都必須超常的。三是持續加力政策的跟進成為核心。
不過,劉元春強調,還必須認識到宏觀經濟深度調整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解決“低溫癥”的問題。目前從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物價、金融流動性、消費投資等方面來看,都出現了回穩跡象,第一個階段目標初步達成。二是在“低溫癥”緩解基礎上,必須對癥下藥,保持刺激力度,找到“低溫癥”的核心原因,精準施策。三是在精準施策基礎上,進行深度的體制機制大調整,從根本上解決這一輪宏觀經濟深度調整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目前剛剛取得第一階段的初步勝利,如何有效開展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舉措成為核心關鍵。”劉元春說。
他進一步談到,以三階段論定位當前工作重點,需要對各類因素對經濟運行影響的根源性、根本性進行排序。大幅度地進行消費對沖和投資對沖是第一階段防止“低溫癥”的重要舉措,但不是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根本舉措。資產負債表顯示,任何個體的資產負債變化都是基礎參數調整的結果,同時也會影響下一步經濟循環和市場主體決策。因此,在這里,最核心、最根本的是房地產的深度調整。
無論從實體經濟的需求,還是從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金融角度的負債端,房地產的變化都會對其產生積聚影響。因此,目前要把房地產相關政策如何進一步非常規性地持續加力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劉元春談到,目前政策組合持續加力要抓住幾個“根本”。第一,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宜過度關注赤字率,應該淡化赤字率,而應該全面關注廣義財政支出的增長速度。必須從市場主體的體感來重新構建積極財政的內涵。廣義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應該與名義GDP增長目標相匹配。第二,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必須有更加積極的貨幣政策來配合。第三,對于更加積極宏觀政策定位必須跨年度,最好能夠兩年考慮,對于很多指標來進行安排,同時,向市場釋放更加積極、更加持續宏觀政策的信號。
他表示,要抓住深度調整帶來的六大戰略窗口期,大膽開啟一些改革的新舉措,標本兼治,穩定預期和穩定信心。
李超:消費首次階段性成為重要的逆周期變量
李超表示,在當前大背景下,2024年9月底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應在2025年還會有較長時間的延續性。與既往不同,在特殊情形下,消費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階段性成為重要的逆周期變量,扮演推動經濟增長和物價的合理回升的重要角色。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實現增長穩、就業穩和物價合理回升的優化組合”“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
李超表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里相較以往改了一個措辭。用“物價總水平”替換“物價水平”差別在于物價總水平包含了工業品價格,不再僅僅是之前消費品價格。統籌工業品價格和消費品價格,與之最為接近的近距離學概念是平減指數。
“平減指數是實際GDP與名義GDP的差值,平減指數需要穩定,不漲不跌才是穩定。”李超說,這意味著如果2025年全年實際GDP增速目標確定在5%左右,名義GDP增速也需要實現5%左右增長。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有效的方法論。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是消費。從既往的經驗來看,想促進物價有效回升,都是用的房地產。但從新的宏觀政策決策框架中,結構轉型已經明確要告別房地產,所以不應對通過房地產促進物價有效回升給予過高期望,由房價上漲帶動炒房預期,或者通過房地產去有效地釋放信用的概率都非常低。與此同時,投資等傳統變量很難再次形成明顯的、大規模的拉動作用。
“我覺得當前中國地產和消費的變量位置已經出現根本性變化。”李超說,以前我們都認為地產是逆周期變量,消費是個順周期變量,這一次將首次出現根本性的轉變。
對于擴大消費,李超認為,消費券對于擴大消費具有杠桿作用,應加大研究力度。其中,消費品投放領域不宜受限。以舊換新,銀發經濟、首發經濟和冰雪經濟等重點領域或多或少存在區域性、季節性、間或性或活動區域窄小等問題,對于大面積、大量有效提振總需求,解決價格水平持續偏低的問題有作用但不夠。
管濤:目前沒有普遍的恐慌性購匯行為
管濤談到,大家可能會關注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交易價跌破7.30。市場上有很多傳聞,說很多人用足了5萬美元購匯額度,這會不會影響央行穩匯率的努力?
“個人用匯確實對外匯供求關系造成一定影響,但如果我們不是講故事,而是擺數據看,這個影響有限,并沒有成為一個普遍的恐慌性購匯行為。”管濤說。
可以看到2024年全年服務貿易購匯相當于當年年均的住戶個人人民幣存款余額的比例為1.8%,這雖然比2022年的1.3%略有反彈,但低于2005年—2013年人民幣單邊升值時期的2.7%,2015年—2019年人民幣承壓時期的3.7%,同時低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評估中國外匯儲備充足率的時給M2設定的5%門檻。從這個意義來看,盡管我們身邊可能發生了個人購匯行為,但不具備普遍性。
管濤表示,中國外匯市場和股票市場不一樣,外匯市場以機構為主的市場,人民幣匯率在銀行間市場形成。1月13日外匯市場指導委員會會議不但再次重申“三個堅決”,實際上也加強了對于一些市場機構行為的指導,明確提出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處置,將加強對外匯治理機制的指導,進一步強化行業自律管理,明確要求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成員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首要任務,為企業居民提供穩定的匯率環境,堅持匯率風險中性,自覺遵守自律規范,不得擾亂市場秩序。
管濤認為,這對匯率維穩也有很大的作用。沒有最優的匯率選擇,任何政策選擇都是一個目標權衡和利弊取舍的選擇題。在外匯供求失衡的情況下,要么匯率浮動出清市場,要不愿意動用價格杠桿,就是數量工具。在這方面相關部門應該做好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擬定應對預案,提前做好準備。
袁海霞:2025年GDP季度增速將走出“N”型走勢
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34.9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
袁海霞表示,從全年經濟表現看,2024年順利完成5%的經濟增長目標,呈現出六大特點:一是經濟走勢呈“U”型態勢,四季度表現亮眼,經濟短期趨勢較好;二是增長動力呈現結構性變動,凈出口貢獻顯著提升,最終消費支出對增長貢獻率邊際下行;三是從供需結構來看,總體呈現生產偏強、消費偏弱、投資結構性分化;四是價格水平持續偏低,通縮壓力所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覷;五是內需偏弱與微觀主體偏冷帶來融資需求不足和貨幣惰性邊際改善;六是居民就業邊際改善,出生人口反彈,經濟運行長期向好的因素有所增加。更多細分數據也表明中國經濟運行的積極因素在增多。
“從當前情況分析,短期(經濟)修復局勢向好,一季度大概率將延續這個態勢。”袁海霞表示,但必須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袁海霞表示,基準情形下,2025年經濟有望實現4.8%左右增長,經濟走勢或呈現先低再高的“N型”走勢。從近期地方省級兩會披露的GDP增速目標分析,絕大部分省份豆漿增速目標確定在5%及以上。地方努力拼經濟將在一定程度上支撐全國經濟修復和經濟保持中高增長水平。
責任編輯:王若云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