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陶煒 南京報道
藥明康德(603259.SH)出售美、英細胞治療業務給一家美國股權基金的公告中,有一個從信披的角度來說非常罕見的地方——公司既未提及這筆交易會給公司帶來什么利益,更沒有提及這筆交易的成交價格,而這是一筆年營收額超過十億元的業務。
“小股東應當有知情權,既然披露了這筆交易,那么交易價格應當披露。至少出售價格是否公允,肯定需要讓小股東知道。”上海滬紫律師事務所律師劉鵬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對于這筆交易,輿論普遍解讀為這是公司應對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拆彈式做法。但《華夏時報》記者采訪國內多家生物醫藥企業時發現,絕大多數企業不會因為這一事件就放慢他們創新藥出海的步伐。
交易未透露成交價格
12月24日晚間,藥明康德發布公告稱,公司間接全資子公司WuXi ATU(Ireland)Holding Limited、WuXi ATU(Hong Kong)Limited與Altaris LLC(包括其所控制的主體,下稱“Altaris”)于美國時間12月24日簽署《股權購買協議》,分別將其持有的WuXi Advanced Therapies Inc.(WuXi ATU業務的美國運營主體)全部股權及Oxford Genetics Limited(WuXi ATU 業務的英國運營主體)全部股權以現金對價方式轉讓給Altaris 。
WuXi ATU是藥明康德旗下專注于細胞和基因療法(CGT)的CTDMO(合同測試、研發與生產),Altaris則是一家設立于美國的專注于醫療保健行業的股權投資基金。當晚,Altaris官網發布消息,交易完成后,Advanced Therapies將更名并設在美國總部,作為Altaris的全資投資組合公司運營。
在這份公告中,公司并未提及這筆交易會給公司帶來什么利益。公司方面的說辭是,公司管理層認為本次交易可確保所有迫切需要WuXi ATU細胞治療服務的客戶和患者得到不受中斷的服務和及時救治,同時WuXi ATU美國和英國業務的相關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其他員工可繼續為實現“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難治的病”的使命持續工作。
一個極為罕見的現象是,公司在公告中只字未提這筆交易的成交價格。但按照公告,2024年 1至 11月內,上述業務合計營業收入約折合為人民幣9.8億元,這是一筆年營收超過10億元的業務。
“即便相關業務的占比和交易金額沒有達到強制性信披的標準,但作為一個自愿性的信披,信息完整是最基本的要求。連交易金額都沒有,難稱完整。”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智斌對本報記者說。
對于交易金額等相關問題,《華夏時報》記者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向藥明康德提出了采訪要求,但截至發稿,公司未予以回應。
未影響國內藥企出海計劃
對于這筆交易,盡管公司從未公開提及其交易背景,但從今年10月出現公司要賣出相關業務的傳言開始,輿論就普遍解讀為這是公司應對美國《生物安全法案》的拆彈式做法。里昂證券曾發布報告稱,本次賣出的業務對美國《生物安全法案》高度敏感。
《生物安全法案》包括眾議院法案H.R.8333和參議院法案S.3558。在最開始被提出的時候,《生物安全法案》即以“保護基因數據和國家安全”為由,擬限制美國企業與中國特定的生物技術公司進行合作。在各個版本的《生物安全法案》和相關議員的指控中,藥明系被點名,認為“相關實體收集基因數據,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但藥明系多次對外反駁這一言論,“堅信其在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都不會對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構成國家安全風險,并強烈反對未經正當程序的任何未經證實的預設性指定。”截至目前,《生物安全法案》尚未完成立法程序,但對于60%業務都在美國的藥明康德來說,該法案一直是一把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而在藥明康德賣出相關業務之后,輿論普遍認為會減輕公司其他在美業務受到的壓力。中國城市專家智庫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林先平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藥明康德通過剝離美國和英國的WuXi ATU業務,公司其他在美業務可能會免受相關擬決議案的影響。“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在美業務將完全不受影響。”他說。
不過,《華夏時報》記者采訪多家國內生物醫藥企業時發現,大多數企業不會因為這一事件就放慢他們創新藥出海的步伐。
“藥明康德是CDMO企業,和大多數藥物研發企業還是有挺大不同的。CDMO是以合同定制形式為制藥企業提供制藥工藝的開發、設計及優化服務,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定制生產服務,這類服務不是唯一性的。但是藥物的可替代性則取決于臨床需求,如果某種藥物沒有可替代的治療方案和藥物,那就只能用別的國家的。”一位不具姓名的上海創新藥企業高管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他們依然會繼續推動創新藥物的海外拓展。
“對于國內藥企來說,國內市場的藥物價格水平已經決定了創新藥企業的利潤天花板。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藥企業不謀求出海,是沒辦法獲得利潤空間的。而且我們和藥明的路子也不一樣,是按照人家的規則去做臨床獲得FDA認證的,被打壓的風險相對較小。”江蘇某創新藥企業一位高管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