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柳寧馨 杭州報道
12月底,一場以“新質引力”為主題的2024中國設計智造大展正在杭州展出,展覽所依托的中國設計智造大獎已進入第10年,該獎項副秘書長熊娜感受到今年明顯的變化是,人形機器人、醫療裝備、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相關的工業設計作品大量涌現,“新產業迎來巨大爆發。”
未來產業爆發背后,是各地正在鍛造的“新引擎”。
2024年,新質生產力的相關政策逐漸串珠成鏈,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擴散。2024年3月,“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提出“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多地發現,理論層面,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體系逐步搭建起來;實踐層面,科技創新正在催生新產業、重塑傳統產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也為地方產業發展積蓄潛能。
新產業的爆發期,也是競爭白熱化的階段。正如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強調的,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同時也需要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因地制宜、保持耐心、發揮比較優勢,追求差異化、特色化。
地方“狂飆”
對于各地而言,什么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在2024年地方兩會中,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至少有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安徽、河北、四川、重慶、湖南等10余個省份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發展新質生產力。
概括看來,地方傳遞的共識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載體是產業,核心引擎是創新,更務實的考量標準是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是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全要素生產率,而不僅僅是發展高科技。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集中體現,它們代表了技術密集度更高、發展潛力更大的新產業。特別是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各地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
記者梳理發現,全國已有26個省級行政區在各自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未來產業做出規劃,其中至少有12個省級行政區發布了專門政策文件。自2023年以來,江西、浙江、廣東、河北、重慶、北京、湖南、江蘇、山東、安徽等多地出臺未來產業相關規劃。
其中,廣東瞄準未來網絡、通用智能、生命與健康、低碳能源、先進材料、未來空間、量子科技等重點領域;江蘇計劃優先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未來網絡、氫能等10個成長型未來產業,并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類人機器人、先進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來產業;山東將優先發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生命科學、未來網絡、量子科技、技能作業機器人、深海深地深空、低空經濟8大未來產業重點領域;浙江優先發展未來網絡、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機器人、合成生物、未來醫療、氫能與儲能、前沿新材料、柔性電子9個產業。
而在不少省份的政策方案中,除了提出換道搶灘、把握關鍵領域的緊迫性,不確定性和預見性也成為各地納入考量的關鍵。
例如,最近公布未來產業培育方案的山東就提出,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多方向、多路徑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跟蹤預研。在12月23日的浙江省委十五屆六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新聞發布會上,浙江省經信廳黨組書記、廳長詹敏表示,要建立顛覆性技術預見機制和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除了主要省份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特別是未來產業的規劃,2024年,萬億GDP城市也積極參與其中,更靈活地為城市產業更新搶占先機、搶灘賽道。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26座萬億GDP城市中,至少有16座城市出臺了未來產業發展的規劃或方案,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杭州、武漢、南京、天津、寧波、青島、無錫、福州、合肥等。
從萬億GDP城市的戰略規劃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是多地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方向。
相比一線城市“大而全”的未來產業規劃,位于二、三線的萬億GDP城市更多針對自身產業基礎,在垂直領域延伸一些未來產業方向。
像蘇州重點發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與光器件、元宇宙、氫能、數字金融、細胞和基因診療、空天開發、量子技術等未來產業,寧波也結合原本優勢制造業,列出前沿新材料、未來智能、元宇宙、未來能源、空天科技、未來海洋、量子科技、原創新藥、未來診療等九大未來產業。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肖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發揮區域科技創新優勢、區域產業基礎優勢、區域資源稟賦優勢。例如,寧波作為新材料產業國家高科技產業基地之一,全市新材料領域集聚了25家國家級單位冠軍企業,6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因此,寧波將前沿新材料列在九大未來產業之首。
瞄準產業向“新”
同樣是強調創新,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不同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做法又有哪些異同?
共性方面,培育高成長企業是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均著重強調的部分。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黨委書記、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朱宏任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未來產業,地方政府要體系化考慮整體產業落地,在技術、資金、體制機制方面發揮作用,用寬容的環境鼓勵創新,但最根本的是一批具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科學家集合體,這是未來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力量。
省級層面,廣東、江蘇、山東、陜西等多個省份都提出構建未來產業企業矩陣、建立未來產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等,培育方式包括本土優勢企業培育和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引進等。
除了強化企業主導,各地還注重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聯合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成立聯合實驗室等。
朱宏任表示,新質生產力代表著未來發展的方向,要從產業鏈體系化、更高層次創新的角度來看待,創新意味著導入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
以人形機器人為例,目前,北京已成立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成立聯合實驗室。上海組織傳統零部件企業向人形機器人領域轉型,引進外地創新企業在滬落地,也成立了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深圳將聚焦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開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并加快組建廣東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此外,浙江、安徽都成立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相關的創新中心。
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方面是要努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抓緊謀劃部署未來產業。另一方面,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其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重塑傳統產業競爭新優勢。
在廣東、浙江、安徽等多地,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都看到傳統企業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產業升級的案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在新華三集團的未來工廠,通過5G等技術,工廠可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率 88%,良品率提高 10.5%,均產出提升5.1倍,也支持高度定制化的生產模式。
企業也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服務新興產業發展,進而成為發展新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當下,新興產業發展中,企業以服務新產業來發展新產業的理念,把企業的制造基礎、制造優勢、制造能力成功應用到芯片、半導體、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產業中去,既服務了新產業,又讓企業實現很好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在廣東,數字化轉型正在從“單點突破”到“鏈式改造”,即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數字化轉型。例如,榮耀終端有限公司基于5G+千兆光纖融合網,構建以福田總部為中心、跨區域云管邊端高效運營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從企業到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是科技創新。
2025年,浙江將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強化企業主導,推進創新主體體系和創新人才體系建設。大力支持企業走“人才帶技術、技術變項目、項目融資金、實現產業化”的創新創業之路,實施“科技型企業家選樹計劃”。
徐冠巨認為,模式創新特別重要,能帶動并放大科技創新,同時也必須著眼于形成更健康的產業生態,賦能產業創新升級。企業在杭州蕭山打造傳化科技城的科創平臺,為科學家提供全方位的載體與服務,形成創業創新的小氣候,平臺上集聚了各類企業,其中生物技術企業集聚了150多家。
廣東則在2024年出臺了《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強調“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鏈謀篇布局,首次在立法中提出構建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單列管理制度體系等。
如何減少“內卷”?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保持耐心,追求特色化定位、差異化發展。
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同時,中央經濟會議也首次提出,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我國31個省份均提出人工智能相關的發展規劃,北京、上海提出建設AI高地,深圳提出建設AI先鋒城市,打造“城市+AI”應用場景高地,推動40個以上場景落地等。
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發展中也會有多樣化應用,從交通管理到公共安全,再到政務服務,AI技術正在成為推動城市智能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悉心培育新產業,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如何處理好增長動力轉換的速度,避免新質生產力發展泡沫化?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發文提出,各地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總的來講,要根據各地現有的產業基礎,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宜發展新產業則發展新產業,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以江蘇為例,江蘇應聚焦關鍵技術、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形成有效的產業互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現象,需科學謀劃、統籌兼顧,堅持穩中求進、保持戰略定力。江蘇應利用前沿科技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睆埓糊堈f。
浙江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系博士孫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以寧波市為例,寧波在2024年8月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若干意見實施細則》,從強化創新人才支撐、強化融資支持以及強化統籌協調聯動等方面提出了39條具體舉措,有的放矢,明確支持打造智能制造標桿項目,避免新質生產力發展泡沫化。
“結合當地產業集群特色,悉心培育新產業,積極改造傳統產業,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為核心,以數字化轉型升級為引領,同時完善相關保障措施,實現新舊生產力協調發展,可以更好地處理增長動力轉換的速度?!睂O偉說。
發展新質生產力,除了產業、科技創新等硬核實力,對營商環境又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優化營商環境是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因素。在受訪專家看來,政府應培育和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和營商環境,完善市場機制作用、大力提升政務服務水平、不斷強化法治環境建設。
張春龍表示,還需進一步強化人才服務,構建開放包容的人才政策體系,吸引和培育高層次人才,繼續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形成有效的產業鏈互動,避免產業同質化競爭,確保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序推進、取得實效。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