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
近期,人民日報新媒體經濟評論專欄“尺素金聲”連發四文,深入淺出解讀中國經濟,有理有據駁斥“唱衰”論調。以下為原文↓↓↓
1、全球增長最大引擎讓“唱衰中國經濟”不攻自破
前不久,2023年中國經濟年報出爐: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超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高于全球3%左右的預計增速。
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增量也不容小覷。按可比價計算,2023年中國經濟增量超過6萬億元,能頂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
不少國際經濟組織和媒體紛紛點贊。西班牙《經濟學家報》網站說,“這個‘亞洲巨人’仍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長”“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歐元區的5倍”。有國際觀察人士表示,“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超過30%,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點贊聲中,混雜著一些別有用心的唱衰怪論,說“中國經濟增速不及預期”“中國發展動能不強”。事實上,這么多年來美西方總有一些人戴著“有色眼鏡”,對中國經濟說三道四,看似言之鑿鑿,實則站不住腳。
中國經濟動能強不強?
從經濟規律看,經濟總量增加和人均收入提高后,經濟增速會逐步回落,這是不少發達經濟體都經歷過的共同現象。現在的中國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2020年至2022年,中國經濟頂住疫情沖擊,年均GDP增速達4.5%左右,高于全球2.0%的平均水平,展現出強大韌性。2023年,中國在全球經濟的比重保持在18%左右,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持續穩固。
如今,穿越疫情陰霾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長期向好的勢頭更趨明顯——
看消費。
新春燈會、舞龍表演、廟會市集人頭攢動,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冰雪旅游火爆異常……這個龍年春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22.93億人次。
這樣一個“流動的中國”,消費復蘇、活力充沛。
看產業。
1月1日,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上海吳淞口出發,開啟商業首航;1月5日,江淮汽車旗下品牌交付全球首款鈉電池量產車型;2月7日,我國第五座南極考察站——秦嶺站正式開站……
今天的中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蓄勢待發,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升至第12位。這樣一個“創新的中國”,大眾、空客、奔馳等歐洲企業紛紛加碼在華投資,有力佐證了“中國經濟創新場”的巨大“磁力”。
看走勢。
新時代10年,中國經濟一路向前。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2021年、2022年,GDP相繼跨越60萬億元、70萬億元、80萬億元、90萬億元、100萬億元、110萬億元、120萬億元大關,接連邁上新臺階。
中國經濟態勢穩不穩?
先說物價。
2023年,在全球一些發達經濟體面臨1982年以來最高水平通貨膨脹率難題的同時,中國經濟不僅鞏固了增量,也穩住了態勢,物價總體溫和上漲,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穩中有升。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薩迪婭?扎希迪觀察到:“中國是世界上極少數沒有受到高通脹困擾的大型經濟體之一,且利率水平目前維持低位”。
再看安全。
去年,在不少國家陷入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的情況下,中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能源供應保障總體平穩。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裝機容量歷史性超過火電,既體現了雙碳轉型的新進步,也帶來了能源自給能力的新提升。
還有重點領域風險處置。
一國經濟運行,總會遇到“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近幾年,為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目前中國政府債務水平在國際上處于中游偏下水平,保交樓進展明顯,350萬套保交樓專項借款項目已交付超過300萬套,穩定了市場預期。
動力足、活力強、底盤穩,“個頭”越來越大、“筋骨”越來越強的中國經濟,怎會態勢不穩?!
事實充分表明并將繼續表明:一切雜音改變不了中國經濟的回升向好態勢,改變不了國際社會有識之士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
中國德國商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91%的德國企業計劃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54%的受訪者計劃在未來兩年增加在華投資。
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表示:中國經濟和企業在過去兩年中提高了韌性,制定了應變計劃,2024年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一些驚喜”。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2024年至2025年,中國經濟增速將持續高于全球增速,顯著高于發達經濟體增速,在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中持續位居前列。
理勝則事明。盡管中國經濟增長當前存在一些周期性和結構性挑戰,但只要尊重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方位、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就會不言自明:中國經濟始終充滿活力和韌性,仍將持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強有力引擎。
2、超大規模市場的活力與潛力只會讓“看空”者落空
事實勝于雄辯。相較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經濟“復蘇乏力”“危機重重”的調門,中國春節市場的表現注定讓“看空”者失望了。
甲辰龍年春節,中國市場活力滿滿、熱氣騰騰。
景區開啟“人從眾”模式,春節假期國內旅游出游4.74億人次,同比增長34.3%;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6326.87億元,同比增長47.3%。
春節檔票房再創歷史新高,假期全國電影票房80.16億元,觀影人次為1.63億,同比分別增長18.47%和26.36%,均創造了同檔期新的紀錄。
網絡支付交易實現高速增長,除夕至正月初五,全行業網絡支付共計處理交易153.8億筆,金額7.7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8%和10.1%。
把時間線拉長,“看空”中國經濟的怪論,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然而,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活力與潛力,讓屢屢“唱空”者次次落空。
有效需求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2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超4億人,具有較強的快速恢復能力、創新引領能力和抗擊風險能力,是世界上最有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
來看中國消費2023年度成績單: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2%,規模再創歷史新高;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2.5%,比上年提高43.1個百分點。
不僅是消費,中國在貿易、投資等領域也取得不俗的成績。盡管全球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去年中國貨物進出口實現正增長,以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在2023年首次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大關;服務貿易持續增長,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表現亮眼,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4年居世界第一。
得益于內需的有力支撐,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強、增長動能不足、主要經濟體復蘇乏力等大背景下,仍實現了5%以上的預期增速,展現出獨有的發展韌性、活力和潛力。
中國正在全面貫徹踐行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在一系列擴大內需、提振信心政策舉措作用下,中國國內需求繼續擴大,積極因素累積增多,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依然明顯。
從傳統消費到新型消費,促消費政策接連落地,帶動消費潛力加速釋放。
新供給彰顯活力。商場里的虛擬試衣間,讓購物增添了不少樂趣;“半小時送達”的即時零售,方便消費者的同時為線下商家帶來更多訂單;自動識別商品、快捷刷臉支付的智慧超市,成為實體零售升級的一種新嘗試;馬路上馳騁的新能源汽車,折射消費升級新風尚。
促消費舉措精準推出。春節期間,各地消費滿減、票價優惠等措施,助力文旅等消費持續升溫。某出游平臺的數據顯示,跟團游產品在2023年12月中旬就已基本售罄。除夕至正月初八的酒店民宿、景點門票、交通等旅游消費的提前預訂量同比增長約7倍。
穩投資政策在發力。安徽出臺支持民間投資發展“29條”;山東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鐵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項目,支持民營企業承擔重大科技戰略任務和科技示范工程;江蘇明確建立省級年度民間投資重大項目清單……一系列舉措通過營造更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投資新動力。
從中長期看,支撐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支撐消費持續回升的有利條件比較多。
“中國正從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轉向內需拉動的高質量增長模式,中期經濟平均增長率將超過4%,綠色經濟、消費和高科技將成為新的增長驅動力。”瑞士銀行如此判斷。
“中國經濟增長中長期向好的動能依然強勁。中國經濟發展將進入更穩定階段。”聯合國貿發會議全球化與發展戰略司經濟學家這樣評價。
著力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加之城鄉融合發展、城鎮化進程推進、消費結構持續升級,這些都為市場增長提供了廣闊空間。
中國超大規模市場亮點將持續涌現。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文娛消費等快速發展,智能家居、文娛旅游、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消費熱點不斷升溫,將推動超大規模市場釋放更大潛力和活力,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提供有力支撐,為世界經濟貢獻更多正能量和確定性。
3、中國經濟的高成長性向“見頂論”說不
龍年春節后首個工作日,“新質生產力”成為不少地方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
安徽合肥,人形機器人產業園正式開工,項目達產后年產值將超10億元;江蘇蘇州,計劃一季度開工14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湖南長沙,“低空高飛”開啟萬億產業新賽道……各地點燃創新“強引擎”,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
然而,美西方一些人士戴著“有色眼鏡”,聲稱“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動能不足”“中國繁榮接近尾聲”。
這樣的“見頂”論調純屬無稽之談。
它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新時代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方式正由要素投入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各地加快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
它忽略了中國宏觀政策的定力。新時代中國經濟不單單追求增速,而是更看重“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些年沒有搞“大水漫灌”,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有較大空間,政策工具箱豐富,完全有能力應對各種內外部不確定性,支撐經濟保持合理增速。
看幾組數據,就能感受中國經濟澎湃的新動能。
一分鐘,中國新生產10輛新能源汽車;“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可以行駛5833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被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訪問超過7000萬次……今日的中國經濟,產業創新活力涌動。
以秒計,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三號”求解特定數學問題,只需要百萬分之一秒;5G手機用戶文件平均下載速率超139兆位/秒;觀看視頻的平均首次播放時延僅為0.56秒……今日的中國經濟,科技含量不斷提升。
再看幾個場景。
寧波舟山港區,上萬輛新能源汽車集結上船,通過海運漂洋出海;霍爾果斯口岸,火車拉著汽車跑,中歐班列排成長龍。2023年,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發電機組(發電設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4.0%、30.3%、28.5%。兩位數增長背后,是中國強大的市場與生產供給能力的完美結合,孕育著無限潛能。
人形機器人既能搬運物品,也能實現擰瓶蓋、拿水杯等靈巧作業;工業機器人,焊接、抓取、組裝、搬運樣樣精通。2023年,中國服務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智能化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3.3%、36.2%。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報告顯示,中國的機器人安裝量占全球安裝量的52%,運行存量突破150萬臺。
國產大型民用直升機AC313A完成首次高寒試飛,中國最大深遠海多功能救助船投入使用。2023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8%,對全部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接近五成。
三個行業發展折射出中國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方向。轉型加速,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新動能持續成長壯大。
不同維度的數據指向同一個事實與走向: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正持續壯大。
用電量是行業發展的“溫度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3年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6.8%,新能源車整車制造用電量同比增長38.8%,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1.3%。用電形勢變化,印證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趨勢。
企業數量是行業發展的“風向標”。經過十余年快速發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23年9月,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總數已突破200萬家。經營主體規模越大,行業活力越強,創新動能越足。
正如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王昌林所評價,走過2023年,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已從單點突破變為群體躍升,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貫通當下和未來,新質生產力正在加速形成,更多新興動能正在積蓄。
2023年,中國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高7.3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9.9%,高技術服務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1.4%。
今天的有效益投資,就是明天的高質量供給。專家預測,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為全球貢獻近90萬億元的經濟價值,其中中國將突破30萬億元,占比超過四成。
中國培育新興動能的經驗,已成為不少國家借鑒的對象。巴西瓦加斯基金會經濟學家夏華聲指出,高科技、數字經濟和新能源領域快速增長,在中國經濟中權重不斷增加,“中國正在正確道路上不斷前進”。
回首來路,一些西方媒體“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可以說,中國經濟就是在這種論調聲音中崛起的。
展望前路,我們依舊信心十足,以創新為特點,以質量為關鍵,以先進生產力為本質,“高成長性”的中國經濟足以對“見頂”論調說不。
4、“風險論”阻擋不了外商投資中國的步伐
近一段時間,外資加碼中國制造業的消息頻頻傳出——
德國慕貝爾集團在江蘇太倉簽約投資1億美元,建設綠色新能源汽車港項目;
康寧公司在重慶本土化生產的大猩猩玻璃今年年初量產;
ABB電氣將在福建廈門增資1億美元,用于低碳技術研發、智能制造升級和產業鏈低碳賦能……
與之形成鮮明反差的是,美西方媒體上泛起一些唱衰中國的雜音,聲稱“產業轉移”,鼓吹“脫鉤斷鏈”,渲染在華投資“風險”,試圖“嚇退”外資企業。
事實證明,任何抹黑誤導都阻擋不了外商來華投資步伐,中國制造展現出的強大韌性、活力和潛力,不會因花樣翻新的“唱衰”論調而改變。2023年,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339.1億元人民幣,仍處歷史高位;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3766家,同比增長39.7%。中國一直都是外商投資興業的沃土。
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確在深刻調整。在這一進程中,中國以自身獨特的優勢把握住產業鏈布局的主動權。
從工業基礎看,中國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產業鏈集成的經濟體。中國制造業總體規模已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世界數量最多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算力總規模全球第二,工業機器人應用覆蓋國民經濟71個行業大類,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設備超過9500萬臺套。產業“頭腦”更智慧,配套能力更“硬核”,發展根基更壯實。
從生產角度看,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市場分工可以更加深化,有利于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形成相互嵌套、相互共生的產業鏈集群。眾多“小而美”產業已躋身世界第一,“高精尖”產品的集成優勢不斷壯大。在珠三角,一部智能手機可在1小時內配齊95%的零部件;在長三角,建成新能源汽車“四小時產業圈”;在湖南,一杯咖啡的時間能集齊電力機車上萬個零部件。
從需求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巨大的本國消費市場和進口貿易量。在世界經濟整體下行環境下,去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2%。以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人民幣大關,成為外貿增長的新引擎。
一件件事實、一項項數據折射出的中國產業鏈的強大韌性,更加凸顯出“中國經濟風險論”的荒謬。
事實上,我國正處于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口期。亮眼的成績,不時引來一些“唱衰”的聲音,對此,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有人預言“多數中國企業會倒閉破產”;2010年,美國次貸危機蔓延,“唱空中國經濟”議論再起;直到2015年,中國經濟“熬不過這個冬天”的斷言猶存……然而,在中國制造和中國經濟穩步崛起的事實面前,一個一個論調不攻自破。
與“中國經濟風險論”相反,“中國經濟機遇論”越來越成為國際共識——
“我們離不開中國的合作伙伴。”這是2023年9月時任空中客車公司首席運營官阿爾韋托·古鐵雷斯講的一句“大實話”。飛機制造是典型的全球化、高技術產品,而中國已扎根關鍵環節。目前有約200家中國供應商向空客提供產品,所有空客民用機型上都有中國公司生產的零部件。
在塞爾維亞,中國投資的汽車零部件廠、輪胎廠顯著提升了當地產業振興程度;在德國,老牌車企購買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共同研發新產品……
“中國正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積極推動國際合作。”這是埃及埃中商會秘書長迪亞·赫爾米的真情流露。
“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提供機遇。”這是西班牙經濟學家胡里奧·塞瓦略斯的深切感言。
“中國方案著眼于全球,尤其惠及廣大發展中國家。”這是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的觀察。
從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出臺外商投資法實施條例、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到進一步擴大制造業、信息通信業等產業高水平開放,中國在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基礎上,在以更大的決心推進改革開放,并始終以開放胸襟與世界開拓互利共贏之路。
2023年,我國發布穩外資24條政策措施,率先在5個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宣布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自貿試驗區升級擴容至22個……一系列扎實舉措為擴大開放不斷開辟新空間。中國已經宣布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已擴大到11個,先后推出7輪15份試點方案、1300多項試點任務,服務業開放跑出加速度。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事實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中國帶給世界的不是挑戰,而是機遇。跳出你爭我斗、你輸我贏的“修昔底德陷阱”,共行包容普惠、互利共贏的人間正道,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必將創造更大機遇,推動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前景。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