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等已在官網更新了存款掛牌利率。記者注意到,本輪調整范圍較9月1日第二輪下調時更廣,定期存款、協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利率均有不同程度下調。
年內第三次降息
據各家銀行調整后的最新掛牌利率表顯示,當前定期存款整存整取三個月期掛牌利率為1.15%,六個月為1.35%,一年為1.45%,兩年為1.65%,三年為1.95%,五年為2.0%,調整方式延續了此前存期長、降得多的風格,本輪下調幅度同樣在10BP(基點)到25BP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與9月1日第二輪下調相比,本輪利率下調涉及的存款種類更多。《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發現,此次協定存款和通知存款也在調整范圍內,利率均整體下調20個基點。其中,7天通知存款利率跌破1%,降至0.8%。此外,定期存款中,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定期存款的掛牌利率也整體下調10BP。
縱觀今年三輪存款利率下調的情況,9月1日,兩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調20BP跌破2%;本輪調整后,三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也進入“1”字打頭的時代,目前僅五年期利率維持在2%。從整體降幅來看,三年期和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較年初均下調了65個基點。
釋放刺激消費的信號
為何今年以來存款利率頻頻下調?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這與近年來我國經濟復蘇面臨的內外環境較為復雜、銀行部門經營壓力有所增大、市場利率持續走低及存款市場供需結構有關。
“還是要客觀看待近年來存款利率下行較快的現象,其與特殊的宏觀經濟環境有關。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利率也會相對穩定下來。”周茂華表示。
“我國在疫情前的貨幣政策是由略微寬松走向中位正常,主要目的是減緩經濟過熱,防止硬著陸。疫情期間,利率政策逐漸走向寬松,到今年疫情封閉結束后,利率下調越來越頻繁。”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楠分析道,“主要原因在于,市場期望的報復性消費沒有出現,房地產風險暴露,社會需要刺激消費的因素。此時下調利率,更大意義上是在歲末年初之際,釋放一輪刺激消費的信號。”
李楠在采訪中進一步指出,目前消費不旺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供給端低迷,使得就業不佳,社會居民對未來持續穩定獲得收入的信心不足。消費信心回升是個緩慢的過程,試圖以降低利率來刺激消費的作用是有限的,根本解決辦法還是在于供給側。
未來還有下調空間
臨近年末,正是各家銀行迎接新年“開門紅”的關鍵節點。12月20日,12月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出爐,1年期LPR為3.45%,5年期以上LPR為4.20%,已經連續四個月“按兵不動”。
“一般而言,LPR與存款利率下調在方向上是關聯的,但并不形成絕對意義上的時間、幅度上的關聯。LPR作為銀行間貸款利率,在短期內與各家銀行在敏感時點平衡資產負債的經營行為有關,在長期內與存款利率相關。”李楠表示。
周茂華指出,目前國內經濟尚未恢復至潛在水平,經濟復蘇存在一些不平衡問題,海外需求不確定上升,國內將適度加大逆周期與跨周期調節力度。預計LPR后續仍有一定幅度下調,主要是引導金融機構合理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降低消費和投資成本,進一步提振微觀主體活力,助力經濟加快恢復。
“考慮到銀行凈息差壓力緩解需要一定時間,預計后續LPR利率下行需要央行數量+價格+改革支持,引導整個市場利率中樞進一步下移,后續降準、降息、定向結構性等工具均處于工具箱,穩健略偏松貨幣政策保持靈活。”周茂華進一步分析道。
未來,存款利率下調空間還有多大?
李楠在采訪中分析道,總體來看,存款利率進一步下調的空間不大。“首先,我國的貨幣政策一般每3到4年從某個調整方向回歸到正常的周期,我國自疫情期間開始降息已經持續3年,貨幣政策的效果已經邊際遞減了,應該回歸正常再觀察一下。”李楠分析道,“其次,我國貨幣政策對GDP的貢獻是持續降低的,所以,小幅度的貨幣調整并不適合經濟低谷期的刺激,而大幅度的貨幣調整又沒有信心。再次,在金融市場上,由于普遍的資產荒,許多地方已經出現利率倒掛,對金融機構的正常經營造成影響。”
“最后,與定向國債之類的貨幣手段不同,降息屬于非定向的增發貨幣,但目前市場上房地產、股市等均不能吸納,降息就可能引起CPI上升。今年以來消費需求偏弱,CPI漲幅總體低位運行,再次降息對提升CPI有無刺激作用仍需觀察。”李楠進一步表示。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