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領袖 | 李庚南
曾幾何時,“拼團”成為國人一大消費模式,愛“拼”才會贏成為一種最樸素的信仰。滿減拼團、折扣拼團、免費拼團、搶購拼團、抽獎拼團......在互聯網的推動下,拼團花樣層出不窮,但都直奔優惠這一個共同目標而去。然而,將“拼團”玩到了高大上的銀行也可謂極致。
據多家媒體報道,一些銀行結合當下消費季的時間節點,推出“拼團貸款”優惠活動。活動主要面向事業單位、國企單位等客群。活動方式主要為銀行員工擔任團長、客戶擔任團長兩種模式,通過拉人獎勵、給拼團成員優惠的消費貸利率來實現獲客目的。在歲末年關,“拼團貸款”與正在展開的“攬儲大戰”一樣,無疑都是銀行年底信貸沖刺、2024年開門紅活動的“節目”。盡管“拼團貸款”并非新生事物,早于2020年部分銀行就曾掀起過“貸款拼團潮”,但是在當前貨幣金融形勢下,這種模式無論是其商業邏輯還是合規審慎性都值得我們反思。
“拼團貸款”的商業邏輯是什么?
拼團是指一定數量的消費者在規定時間內組織成團,并因人數優勢而獲取額外優惠或其他利益的一種消費形式。其關鍵點是因人數多而可以獲取額外的優惠或其他利益。消費者想要獲得拼團優惠,需要利用自己的社交關系,將團信息分享,邀請他人參加。
那么,拼團貸款的商業邏輯是什么?銀行為什么不直接給客戶利率優惠?拼的過程中,銀行能夠獲得怎樣的額外效益?其實,“拼團貸款”背后的商業邏輯與商家“甩賣”促銷模式并無大殊,都是零售轉批發(小批量)以降低營銷成本的一種方式。只不過,一般商家“甩賣”的目的是為了快速回收資金,而銀行推出“拼團貸款”是為了快速把信貸資金用出去,或為沖量完成年度KPI指標,或為占住貸款額度,或為新年度早投放早收益。而且,在當前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資產荒”明顯的情況下,“拼團貸款”所瞄準的客群相對優質,對銀行而言無疑也是低風險的好資產。因此,對于相對標準化的消費貸款,銀行推出這種營銷模式自然有其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內在驅動力。對于銀行而言,推出“貸款拼團”營銷模式至少有以下三方面好處:一是使消費貸款產品觸達目標用戶;二是通過消費貸款拉動貸款年末沖刺,完成經營目標;三是以較低成本獲客,不僅擴大了客源,而且也增強了存量客戶粘性。
客觀地看,“貸款拼團”這種消費貸款模式無疑有助于降低消費者融資成本,激發消費潛能,促進消費增長。在當前有效需求不足、各方對消費驅動期盼較高的背景下,無疑也是順勢之舉。但這種模式是否需存在變相降低貸款必要的標準和準入條件等合規性問題,是否有違市場利率自律的精神,是否存在潛在風險(包括銀行員工的道德風險),盡管尚無例證,但都是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而“貸款拼團””現象背后所揭示的問題更值得反思。從監管的角度看,至少存在以下三個層面的問題值得反思:
宏觀層面,需要反思:貨幣供給是否適度,是否與經濟增長相匹配;寬貨幣向寬信用轉化還面臨哪些現實掣肘。“拼團貸款”現象,從商業銀行基層行看,無疑是為了沖量,為了KPY;但從整體看,則反映了商業銀行資金供給相對過剩、急于尋找出路的困惑。從宏觀層面看,則表現為貨幣供給偏寬松但寬貨幣轉化為寬信用尚面臨梗阻的矛盾。
一方面,寬貨幣特征比較明顯。今年以來,為激發市場經濟有效信貸需求,促進市場投資和消費增長,貨幣政策按照“靠前發力、適當加力”導向,積極引導和推動有效信貸供給增加。一是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維持在11.4%高位運行,M2與MI的增速剪刀差(MI-M2)擴大到-8.7個百分點,表明市場有效需求不足,投資意愿依然較弱。二是M2增速明顯超出(GDP+CPI)、工業用電量增速。前三季度,(GDP+CPI)累計增速5.6%,而M2同比增速為10.3%,M2增速高出GDP+CPI4.7個百分點,剪刀差維持在3.8—7.2的寬區間。11月末,M2同比增速為10%,而全社會用電量累計增速為6.3%,二者剪刀差達3.7個百分點。與M2的高位運行相對應的,是資金市場利率的持續走低。12月以來DR007基本在1.82%左右,表明市場流動性比較充分,寬貨幣特征明顯。
另一方面,寬貨幣向寬信用的傳導并不順暢。表現為M2增速明顯高于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速度。1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9.4%,低于M2同比增速。此外,金融機構債券投資增速明顯快于各項貸款增速,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資金在金融體系內滯留的情況。截至2023年11月末,金融機構債券投資同比增長14.42%,高于各項貸款同比增速3.2個百分點。這表明寬貨幣釋放的流動性并未真正進入實體經濟循環中,而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金空轉”。這種狀況實際上也充分反映了宏觀逆周期、跨周期調節與微觀主體順周期慣性之間的矛盾。這或導致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弱化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
中觀層面,需要關注: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經營管理及考核激勵機制的科學性,以及定價方面反映的商業可持續問題。
從商業銀行層面經營層面看,“拼團貸款”對應的是貸款沖刺。這意味著銀行貸款投放節奏上的欠科學性,信貸投放季節均衡性管理不夠,與實體經濟生產經營的季節性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錯位。
從商業銀行管理決策層看,“拼團貸款”一方面反映了一些銀行在整體信貸資源配置方面的非均衡性,管理較為粗放。以消費貸款為主打的“拼團貸款”或影響信貸資源在行業投向上的合理配置,可能影響對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拼團貸款”的存在和反復出現,也反映了商業銀行上級行(總行)對基層經營行考核激勵機制的欠科學和嚴謹。一是可能存在“鞭打快牛”、盲目加壓現象;二是考核激勵機制方面對貸款沖時點現象缺乏約束機制,存貸款偏離度管理有待加強。
從市場利率定價方面看,“拼團貸款”或增大銀行息差收窄的壓力,影響商業可持續。實際上,目前商業銀行整體利率水平已降至歷史低谷。2023年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3.82%和4.02%。而“拼團貸款”模式下的消費貸款利率,據有關媒體披露,已低至3.28%(3人團3.58%,5人團3.48%,10人團3.38%,15人團3.28%。)。相對應的是,目前銀行息差已步入“1”時代,2023年三季度末,銀行息差進一步收窄至1.73%的歷史低位。商業銀行若為追求市場份額而過度降價,勢必進一步加大息差收窄壓力。而且,還可能導致局部市場非理性競爭。因此,有必要啟動和發揮市場貸款利率定價自律機制。
微觀層面,要重視:消費貸款粗放發展引發的金融健康問題。
金融健康問題是普惠金融發展中越來越突出的、需要高度關注的問題,也是制約普惠金融自身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瓶頸。其核心是如何提升社會公眾的金融素養和金融能力,維護好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避免和消除不適當、不負責任的金融供給帶給金融消費者的“次生災害”。“拼團貸款”在微觀上或折射出普惠金融領域需高度關注的金融健康問題。
消費貸款需求本應該是基于客戶現實的融資需求。被營銷出來的貸款需求,或許會誘發過度融資、過度消費等非理性行為。甚至導致借款人財務狀況劣化。而且,一些不實的、夸大其詞的宣傳也可能引發金融服務糾紛。因此,無論從金融為民高度,還是從產品適當性管理角度,關注“拼團貸款”背后的金融健康問題都應是消費者保護應有之意。
需清楚的是,貸款本質上是一種商品,但又顯然區別于一般商品。貸款商品的內核是風險。因此,消費者不能像對待其他商品一樣搶購“貸款”,銀行也不能像一般商品一樣甩賣“貸款”。關鍵是,要保持對金融的敬畏、對風險的警惕。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責任編輯:張文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