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盧夢雪 冉學東 北京報道
“封閉期一年,持有兩年,最后虧了23%!”買了銀行理財的投資者王女士向《華夏時報》感慨道,“第一年到期虧了13%,想著應該不會再差了,理財經理也覺著再持有一年大概率能回本,沒想到第二年虧得更多。”
二季度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凈值雖然整體在修復,但權益類市場仍存在破凈率高企的情況。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7月4日,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處于存續期的24只權益類產品中,有19只產品單位凈值小于初始凈值,破凈率高達76%,部分產品成立以來長期虧損。
有理財公司披露的投訴分析報告顯示,其2022年客戶投訴的原因主要涉及產品運作類投訴。
相關分析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銀行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整體較低,適應高風險高波動的權益類理財尚需一定過程。但隨著國內外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開放,權益類市場的投資機會正不斷增加,后續市場仍有較大潛力。
買權益類產品能掙到錢嗎?
6月中旬,看著?23%的收益率,王女士郁悶地贖回了購買的那款銀行理財產品,“之前也有買過其他銀行理財產品,但都是小幅虧損或者基本持平,只能說幸好這款產品買的金額不多。”
王女士購買的理財產品有53.21%進行了權益類投資,虧損現象在產品底層權益類資產占比較高的產品中并不少見。自去年資管市場震蕩以來,雖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得到了一定修復,但許多權益類、混合類產品仍處于“虧損”狀態。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截至7月4日,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處于存續期的權益類產品中有76%跌破凈值,有產品凈值較初始凈值跌去49.23%,接近“腰斬”;混合類產品中有25.48%跌破凈值,凈值最大回撤達到了22.54%。
銀行權益類理財產品中有不低于80%的資產投向股票等權益類資產,而受到去年以來資本市場整體表現不佳的影響,許多權益類產品長期處于凈值下行的狀態。
以醫藥行業為例,據統計,2021年8月19日至今,中證醫藥指數(000933)下跌34.37%,醫藥行業出現趨勢性下跌,這就導致一些醫藥主題的權益類理財凈值出現不同程度的回撤。
以某股份制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一款“衛生”主題權益類產品為例,該產品大部分持倉與醫藥行業相關,自2020年5月成立以來,2021年8月19日至今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當前單位凈值跌去了近50%。
雖該產品幾度更換理財經理,并小幅降低底層投資結構中權益類資產占比,提高固收類資產占比,但凈值頹勢并未得到明顯改善。
不過,綜合對市場中長期的判斷,該理財公司認為醫藥行業值得繼續投資,“醫藥下游子行業較多,商業模式不同,市場表現不具有同質性,分化可能性較大。總的來說醫藥行業目前處于暫時的困難時期。但從估值的角度來看,當前醫藥指數市盈率為26.92倍,歷史最低估值23.29倍,顯著低于行業歷史平均估值36倍,長期角度來看,目前正逐步進入左側投資布局的階段,行業整體已經具備較高的勝率和賠率,值得堅持投資。”6月29日,該理財公司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權益類市場仍被看好
今年6月8日,隨著6家國有大行下調存款及部分定期存款掛牌利率,銀行存款再次開啟一輪“降息潮”。
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銀行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整體較低,在當前存款利率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投資者仍存在獲取更高投資回報的需求。
“相較于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具有更高的收益潛力和長期增值潛力。尤其是對于那些具有相對較長的投資期限和更高的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來說,權益類產品是一種具有吸引力的選擇。”張雪峰表示,此外,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許多新興行業也隨之出現,這些行業給予了投資者更多的機會,在市場上尋求高收益和增值潛力。
南財理財通數據顯示,截至6月29日,在理財公司權益類理財產品近一年的收益榜單中,僅青銀理財旗下一只產品近一年凈值增長率達2.11%,余下20只產品收益率均為負值,21只權益類產品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為?11.45%。
雖銀行權益類理財產品遭遇虧損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實際上,銀行理財市場固收類產品長期為主流,權益類產品占比長期較低。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截至6月25日,全市場共存續理財產品34866款,固收類產品占比達90.37%,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合計占比僅有1.19%。
“在銀行理財產品貨架中,權益類產品‘小眾’的情況與銀行理財客群傳統和保守的風險屬性相一致。”上述理財公司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理財產品的全面凈值化轉型時間較短,銀行理財投資者適應中高風險的產品仍需要一個過程。
此外,部分權益類理財產品也能在波動市場環境中博取較高收益。
如工銀理財旗下的“工銀財富系列工銀量化理財—恒盛配置理財產品”7月4日單位凈值達到了1.7310,較初始凈值增長了73.1%。
在去年權益類市場表現較好時,部分理財產品3個月內反彈幅度能超過20%。
“高波動性、大面積虧損的情況可能會使機構降低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減少發行相關產品的數量。”張雪峰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認為,機構的主要目標是為客戶實現穩健的投資回報,如果投資權益類資產的風險過高,機構可能會選擇降低權益類資產的配置。
南財理財通據理財登記中心數據整理發現,在權益類資產配置方面,理財資金投向權益類資產的比例逐年下降,從2018年的9.92%下降到2022年的3.14%。截至2022年底,理財產品投向權益類資產規模僅為0.94萬億元。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